我与编辑的故事(三) - 让我们共度美丽、自由、无畏的人生- 月辉- 和 ...
我与编辑的故事(三) [原创 2010-05-07 10:27:22]   

  我与《南通日报》

 

  南通,濒江临海、小巧玲珑、有山有水。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在这里创办了全国{dy}家博物馆,{dy}个师范学校,{dy}个气象台……这里,还是xx的电影演员赵丹,书画大家范曾的故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南通的教育在江苏也是响当当的,真可谓人杰地灵,人文荟萃。

  

  《南通日报》的副刊是《广玉兰》,每星期一版。投《南通日报》与《新民晚报》一样,也是由征文开头的。有趣的是,我几乎所有的投稿,都是从征文开始的。1998年的9月,报社开展国庆征文。记得70年代末,我刚从广阔天地回城的一个夜晚,央视播放越剧《红楼梦》,我与弟弟步行半个多小时,到哥哥家去看14寸的黑白电视。这件事对我印象非常深,就写了下来。写完《红楼梦之夜》,恭恭正正地藤写清楚,开了信封,然后骑车送到《南通日报》收发室。

 

  很幸运,不久文章就见报了。后来,投的稿件大多被采用了。过年时,居然收到了编辑的贺卡:祝新年快乐!希望我们继续合作。还附了一张小小的名片:写着这个编辑的值班日,电话号码。这是我{dy}次收到编辑的贺卡与名片,心里的那个高兴就别提了!我把贺卡压在桌子的玻璃板下很醒目的地方,时常有意无意地溜上一眼:心里甜滋滋的,信心也大增。显然,遇到了一个喜欢我的编辑。

 

  {yt},刚吃好晚饭,“叮铃铃”电话响了,先生去接,马上过来说:“你的,是《南通日报》的编辑杨秋晓的电话。”我快步过去,兴奋地拿起话筒,连声:“你好!你好!”那边清脆悦耳的女声,清晰地传过来:“你好!晚饭后,你喜欢散步吗?”我实话实说:“不,晚上我不散步的。”“今天晚上,我值班……”没多久,对话就结束了。她的意思很明显:今晚值班,想与我聊聊(一个很敬业的编辑呀)。但一开头,我就把话说死了——不散步的。怎么再出尔反尔?去见她,还是不见?

 

  女儿在旁插话:“妈,你还是不要去见她:不见面,人家对你印象很好;一见面,你直爽,又不善于讨好人——说好话;说不定,什么话就说得人家不高兴了。”知我者,女儿也。依我的性格,确实也是不去见编辑为好。我喜欢简单的生活,也喜欢简单的人际关系。我也愿意与编辑就保持这样的关系:我想写时就写,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觉得适合她的版面,就投过去,用与不用,听便。这样,我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编辑呢,你就看稿件吧:适合的,你就用;不适合的就算了。保持一种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这也是我一贯坚持的做人的原则。

 

  我觉得,人与人应该保持一种宽松的松散的自由。在博客中,也应该如此,不喜欢那种捆绑式的。你可以xx或点评别人的博客,你做什么,喜欢什么,这是你的权利;然而,别人做什么,喜欢什么,那是别人的权利,别人的自由。我们不但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使,己所欲,也勿施于人。我喜欢这样的自由。

 

   一个喜欢我的编辑,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女编辑,这些年来,默默地为我编发了十多篇文章。对我的激励,就不言而喻了。后来,《南通日报》的其他编辑,也采用过我的稿,然而,这是一位令我不能忘却的编辑。

 

   我与《解放日报》

 

  我发表在《解放日报》上的{dy}篇文章,与《南通日报》、《新民晚报》一样,也是由征文开的头。1999年发表了{dy}篇文章。2000年春天,《解放日报》《家事》版《给孩子的童年留下什么》的征文,我又写了一篇,邮寄了出去。{yt}下午,办公室的电话铃响了,我一拎起,没想到竟然是《解放日报》的编辑打来的,听声音是一位中年男子。他直截了当地与我谈这篇文章,让谈我女儿的成长经历。然后,指导我怎么写,希望我写长一点,内容再丰富一些。后来,果然刊登了一篇很长的文章,大约三千字。这也是我{dy}次与编辑这么长时间的谈话,大约二十分钟。

 

  后来才明白,在与我谈话的同时,他还用心地做了一些笔录,并用在我的文章的结尾处。收到稿件后,又热情地打来电话,谈了三点:一、女儿培养得好。二、文章写得不错。三、对别人很有启发。一次与朋友谈起,她说,这些编辑是很敬业的,也很善于挖掘题材。

  

  我与《南通广播电视报》

 

  与《南通广播电视报》的经历,说来真是有趣。虽然,不喜欢长时间地泡在电视上,看电视却也是家常便饭,订这份报纸是自然而然的事。它有个副刊,每周一期。我常读,写了文章,也会骑着车,直接送到那里的收发室。投了几年,却一篇也没刊登过。

 

  {yt},我又去送稿,忽然那个看门的老头,指着我旁边一位穿着花裙子的年轻女性,说:“她就是编辑。”真是无巧不成书,我来送稿,偏偏就遇上了。我马上自我介绍,她笑了:“是你呀,看过你不少的文章,都写得不错!”“那怎么不用呢?”“文章都太长。”“那你可以删改呀?”“那就伤筋动骨了。”虽然不用,她能这么说,也是对我文章的认可。我们边谈边走,直至她的办公室,坐下后,又聊了好一会儿。这下好了,知道了编辑的意思,又见了面,应该有希望了。那知,竟然就这么巧,刚见面没多久,就换了编辑。

 

  直至2005年,我才在《南通广播电视报》上,发表了一篇《独闯世界的广州小孩》。打破了零的记录。《南通广播电视报》的这位女编辑,虽然没发过我一篇文章,十多年来,她却是我{wy}见过面的编辑。

 

  总结一下我与编辑的故事,很有意思,再次让我体会到:尽人事,听天命。自己用心的读书,细心地体验生活,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有感而发。我博客中的很多文章,就这么放在这里;只有遇到适合的栏目,修改后才会去投稿。这样才能保持自己高度的自由。

 

郑重声明:资讯 【我与编辑的故事(三) - 让我们共度美丽、自由、无畏的人生- 月辉- 和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