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破题,两句承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指《通典》、《通志》、《文献通考》三部类书)、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部史书),文章如何?乔汉,唐, 是哪朝皇帝?案头放高头讲章(指讲解经书、指导写八股文的书),店里买新科利器(指为应试科举准备的规范文章)。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咬一咬孩子反复蔗渣,什么味道? 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的晦气!
以上这篇道情,是清朝学者徐灵胎写的,是对以八股文取士制度的深刻讽刺以八股文取士,始于明朝,据说是大智者刘伯温出的主意。禁止从哲学的角度来看, 这是在是 十分高明的一招。
八 股文,又叫“制艺”、“时艺”、“八比文”等。这种文章,从内容上说,由于文章的题目都是出自四书五经 所以也有人叫它“四书文”),此外,只要是对一朱熹评注的参考, 考能依照题意揣摩古人的语气去写,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所谓“代圣人立言”,而绝不准许联系社会实际,发挥自己的思想, 这就从内容上禁锢了考生的思想。该窗体有一个固定的格式和规则,并禁止系列。 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构成,破题只二句,是点破题目的要义;承题三四句,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作进一步的阐明;时的说法从一开始的故事后,工作人员开始; 从起股至束股才是正式的议论,中股是全篇的中心。这后四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共计八股,所以叫八股文。
从明至清五百余年,一代又一代的学者, 将他们全部的时间、精力都消耗在这种僵死的东西上面,思想哪里还能有什么活力呢?产生的只能是一批又一批奴才和蠢才。四书五经并没有什么不好,其中不乏鲜活的思想,如果能因时制宜 因地制宜地将其付诸实践,即使效果祈祷的人利用。 问题是历代的统治者只不过是将其作为禁锢人们思想的教条,而历代的读书人也无非是将其作为敲开官场大门的敲门 砖,谁也没打算去实践它。而且即便是再鲜活的思想,经过几千年来,咬 经过千百上 亿人的咀嚼,还能嚼出什么新鲜东西呢?更何况所嚼的东西,还是程朱嚼过的渣子!历代的 统治者看起来是在 推崇儒术,其实他们是在糟践儒术。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