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06 19:51:07 阅读6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未出台 地方已热火朝天
2010年05月06日08:59 来源:
生物制药虽热,但也要选择性发展。CFP供图
据来自国家发改委的信息说,国家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预计2- 3个月内完成制定工作。而在国家具有政策导向的计划发布之前,一些省市来不及等待国家的发令枪声就已起跑。据了解,这个即将诞生的计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等部委参与制定。
生物医药“发烧”
昨天(5月5日),分析专家李其(化名)告诉南方都市报记者说:“回头看看2009年世界xx医药并购案就知道,我们的生物制药发展,很可能只是为国际巨头输送弹药和给养而已。”另一位证券分析研究者也持与其相同的观点,他认为,“产值的多寡正在成为一些地方政府衡量与国外巨头抗争的重要指标,而国外生物制药巨头,却在关注新产品的研发和对中国营销的步步为营。”
但专家个人的这种“唱衰”,并不妨碍超高速发展的增长势头。显示,2008年中国生物医药实现产值8666亿元,生物制药增长高达30.65%。去年生物制药经济总量或超过万亿。
生物医药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核心战略新兴产业”的行为让行业开始发热。据全景数据决策终端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生物医药行业超大宗资金和大宗资金合计流入达77.07亿元;仅4月份,就有50亿的机构资金进入该板块。从公布的一来看,共有38家基金公司在一季度重仓生物制药。
但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朴民曾警告说:从全国来看重点发展产业少不了生物医药产业,但不同地区要正确地选择符合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各地的“生猛”
据了解,江苏、上海、北京、四川、广东、重庆等地政府正在实施这些新兴产业计划:
四川已经将生物制药列为四川“十二五”规划冲刺产值的运动员之一。成都市已经出台的规划制定了“力争到2012年成都市的生物医药产业经济总量达900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80家”的目标。
江苏生物医药产业目前年产值约2000亿元,总量规模约占全国的11.5%。其中,工业酶制剂、重组人胰岛素、血管内皮抑素等基因工程xx处于全国{lx1}水平。江苏希望到2012年生物医药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成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及产业化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北京生物医药工程4月底启动,入围企业将享受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包括融资、兼并重组以及获得xx。北京市未来3年力争把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从现在的不到400亿元增加到1000亿元。
上海市计划到2012年底,初步建成国内生物医药的创新产品制造中心、商业中心和研发中心———生物医药行业经济总量达2000亿元。
重庆将在未来3年内投入“1亿元打造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新增产值300亿元以上。
广东省生物制药发展势头不差其他省市,2010年仅深圳生物医药产值预计将达1000亿。
仅以上地区,未来三年对生物制药产值的愿景就达万亿元以上。
不过记者发现,综合几个省市的盈利和产值前瞻已经达到了万亿规模的估算之外———没有发现到底投入多少的资金数额来支撑这个盈利的画饼。
背后暗藏隐忧
市场激励生物制药高速前进,但技术与创新能力弱依然掣肘国内生物制药的发展。
生物医药的命脉是研发创新能力,国外巨头不仅拥有庞大的资金支持,而且拥有庞大的科研队伍。据了解,目前我国化学药和生物技术药以仿制为主,单元技术与国际相比尚存相当大的差距。在创新、高层次研发、掌握国际前沿关键技术的人才相当匮乏。
“风起云涌的生物制药如果创新,首先渴望的不是资金,而是研发人才。”李其对南都说。
统计表明,我国已经批准上市的13类25种382个不同规格的基本工程xx和基因工程疫苗中,只有6类9种21个不同规格的产品属于原创,其余均为仿制。
同质化竞争也在导致市场环境恶化———如基因工程xxG -CSF临床应用剂量很小,只需一个厂家即可基本满足市场需求,但厂家超过15家。国家发改委研究员王亚平认为,这些因素制约生物医药“无法实现良性循环”。
国外巨头的拳头和牙齿
国际巨头一直紧紧盯着中国庞大的医药市场。美国基因泰克公司、百健艾迪艾尔斯公司、健赞公司等在生物制药领域有成熟的研发、储备和市场营销机制。
国内生物制药上市公司数量是国外的两倍或者更多,但在基因工程xx、抗体工程xx、血液制品、诊断试剂等研发和市场占有方面,无法和国外巨头抗衡。竞争不在一个等量级——— 除了个别项目。
据了解,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9年共批准26种新药上市,生物技术类xx共有7种。另一方面,国际制药巨头进入中国消费市场的步伐比中国药企快得多:
除了2009年发生的辉瑞收购惠氏、罗氏收购基因泰克、默沙东收购先灵葆雅等制药巨头的整合并购强者更强,就是各跨国巨头在中国调整营销模式深耕细作,这些无疑都会增强其抢夺(,)市场包括生物制药份额的能力。
李其认为,国内优秀的生物制药企业很可能会被跨国巨头并购。这对于本就缺乏研发人才的中国来说,显然不是值得庆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