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博园中{zj1}特色的中国馆,动态《清明上河图》是一个亮点。其实,《清明上河图》有好几种版本,中国馆“国之瑰宝”文物展区中,观众能近距离欣赏到辽宁博物馆藏的明代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但张择端的真迹为什么没被展出?两岸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为何没能在中国馆相遇?昨日,本报和腾讯网联合专访中国馆展览设计组总监黄建成及中国馆展览设计主管何为。
动态版不会变形吗?
作为中国国家馆的设计组总监,黄建成还曾担任爱知世博会的中国馆总设计师。
黄建成表示:“国家馆设计难度{zd0}的就是中国历史太深厚,每一次都有很多人认为古代的东西太多,爱知世博会上也有这种反映。”
这次上海世博会上,对于古代的东西究竟要占多少,也存在不同意见。开始的方案中比例很高,但媒体见面会后,方案进行了改动,现在70%是表现现代和未来的,30%是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与城市内容有关的部分。
走在中国馆49米的走廊中,一幅放大电子动态画呈现在眼前:清晨的疏林薄雾中,两个脚夫赶着驮炭的毛驴,缓缓步向城门。太阳升起,汴河两岸热闹起来,回娘家的小媳妇骑着毛驴、上朝办事的官员乘着八抬大轿、从西域回来的商人牵着驼队……
这幅长128米、高6.5米的动态《清明上河图》,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制作,分为日景和夜景两部分,每四五分钟轮回一次。
黄建成介绍,如何展示这幅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曾经成为{zd0}的争议焦点。
“大家都不反对把《清明上河图》放大,但怎么做,意见不一样。我们比较坚持做成一个折幕,会有感染力。”
在折幕上投影,会不会使画中人物和景致变形?黄建成的答案是否定的,“这也是争论的焦点,很多专家说一定会有的地方虚、有的地方实。后来通过试验,发现在可控制范围之内,整体还是清晰的。”
为什么选择仇英版?
除了动态版本外,中国馆的“国之瑰宝”文物展区中,观众能近距离欣赏到辽宁博物馆藏的明代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描绘明代江南社会的城乡百姓生活实景,画中人物超过2000个,所描绘的城市繁华程度远远超过了宋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城市的发展变迁。
何为指出,最初的设计当中,有个很好的创意,但到目前为止未被采用。“我们经历了一两年的方案磨合期。有一个创意是我们的策划提出来的,就是提到两岸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在上海相遇,把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和我们的《清明上河图》真迹结合,拿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中来,大家都觉得这个点子蛮好的。”
为什么没有采用?黄建成解释:“主要是牵涉到海峡两岸政策方面的因素,还有文物保护方面的原因。”
真迹什么时候能展出?
“国之瑰宝”展区中,为什么采用仇英版而不是张择端的真迹?
黄建成指出,《清明上河图》确实有好几个版本。从美术界来说,最xx的是张择端版的,艺术价值这个{zg}。但纸质文物不能经常展示。“据我们所知,张择端版每次亮相以后,要放很久才能再展一次,也许‘中国馆日’(10月1日)能来。这方面,已经与国家文物局沟通过,他们也基本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