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5日文汇报教育专题报道(4篇)_柳叶_新浪博客

  原文摘自:

 

 


日期:2010-05-05 作者: 来源:文汇报

2010年5月5日文汇报教育专题报道(4篇)
首届交大密西根本科双学位学生日前在美国密西根大学顺利毕业,即将回国完成交大学位(图中为部分学生)。  
2010年5月5日文汇报教育专题报道(4篇)
                   


    从4月15日到23日,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对来自世界各大名校的5位应聘者进行了现场面试。这些从数百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在{yt}中接受了密西根学院和交大10多位教授的个别面谈。整个程序非常严谨,和国外{yl}大学的聘任程序xx相同。密西根学院院长倪军教授介绍,这是为了确保引进的每位教师,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能符合密西根学院按照国际{yl}大学办学的要求。
    
如果没有好的土壤  好种子也不会丰收
    
    交大密西根学院执行院长、斯坦福大学博士张申生教授,见证了这个学院从一个交大试点班到学院的成长。他的深刻体会是:“学院四年来由小到大,借外力自我发展、形成了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从而逐步影响和带动其他学院乃至其他高校改革发展。没有好的土壤,好种子也不会丰收。”交大密西根学院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引进了国外{yl}大学的制度,确保{yl}教授在学院任职,从而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
    
    学院所有终身教职系列的聘任标准、考核模式和晋升方式,xx按照美国{yl}大学的终身教职系列进行。这与国内传统的教职聘任及晋升体系xx不同。一些已经获得国内xx大学正教授聘用邀请的优秀海归教师,在交大密西根学院必须从{zd1}的助理教授做起。学院对于所有未取得国外大学终身教职资格的教师都有明确的培养及晋升计划,任期满时如果不能通过考核获得晋升就必须离开学院,虽然这对教师来说是压力,但是这里的学术环境却非常自由宽松,不同于国内高校过分强调科研经费和发表论文数量,这里的考核更注重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国际影响力。和美国{yl}大学一样,学院对所有的教师都要求其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并成为该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即使是刚起步的助理教授,学院也鼓励他独立研究。学院也鼓励教师之间开展科研合作,但必须是出于自身学术发展需要;正是这种和国际接轨的学术氛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内外申请者。从2007年初学院在ASME和IEEESpectrum上的{dy}份广告开始,3年中,交大密西根学院已收到来自全球的近900份应聘申请。其中85%的应聘者来自北美的{yl}大学和研究所,40%以上为非华裔。在目前聘任的15名终身系列的教师中,有3人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资源引进的系统性是交大密西根学院开展国际化办学的{zd0}特征。多年来,国内各高校在引进原版教材、特色课程和英语授课等“有形资源”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对整个培养体系的“无形资源”引进却很少。
    
    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培养和成长环境,建立一个国际化、{lx}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梦想,这是交大密西根学院的核心课题。交大密西根学院全面参考和引进了密西根大学工学院相关学科的成套资源:包括四年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具体的课程内容、能力培养目标和教学安排,并在密西根大学的直接帮助下实施了系统的质量保证系统和实践教学体系。学院不仅采用和密西根大学同步的培养计划和教材,而且参照美国ABET要求(美国工程技术认证协会制定的工科大学生能力要求,是美国工科院校教学评估标准),对每一门课都清晰定义该课应使学生具备何种能力,要求老师根据能力培养目标设计教学方案,并通过学生评估推进课程改进。这继承的是美国{yl}大学共有的一个核心理念——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的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各项能力的培养。
    
    以大学{dy}年的教学安排为例,国内通常仅仅着重于数理化和基础知识教授和书面练习,学生往往不知道这些基本功有什么用,更不知道工程师和解题高手有哪些不一样,甚至可能因为枯燥的学习失去对本专业的兴趣。而在交大密西根学院,大一学生不仅学习数理化还会接触到对日后专业学习影响深远的两门课程《工程导论》和《程序设计基础》。刚刚学了游泳基本要领的学生,会被直接推进池子里试水——编写小程序、自行设计并制造简单的智能机器人、从身边寻找工程问题加以改造……理论学习配合一个接一个的项目实践,不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热情,培养了他们的自学、知识运用、动手、沟通协作能力还有成本意识,而且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工程师需具备的各种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一般性步骤方法。边学边用是交大密西根学院四年一贯的教学方式,这就避免了国内常见的边学边忘的弊病。
    
    比如一个开放性的项目,老师只给一些原则性的要求,同学们需要根据这些基本原则,自己进行市场调查,提出项目目标和产品形态,并通过口头答辩来陈述和解释自己的项目建议。项目建议通过后,同学们需要自己完成整个从设计到加工,从装配到调试、优化的全过程,还要通过合理的分工协作共同实现项目计划的顺利完成。
    
学院究竟为我们带来什么  在这里打开看世界的双眼
    
    “每年都有人会问,这个学院究竟为我们带来什么?你会听到各种各样的解答:优秀的师资,良好的氛围,多元的文化,等等……但如今看来,这些都不是关键。如果再有人要问,我会说,这里为我打开了看向世界的双眼。”交大密西根学院{dy}届赴密西根大学攻读双学位的徐秉欣同学总结说。
    
    交大密西根学院的课程体系能够与密西根大学工学院所有14个专业学分互认,因此每年有上百名学生能够参加双方合作的本科双学位项目和本硕连读项目,这无论对于密西根大学还是中国的大学,都是{swql}的。
    
    学院还利用假期组织赴国外{yl}大学短期学习交流项目。很多学生正是在密西根大学的寒假项目中参观了解工学院各专业,有了切身体验后确定了自己的奋斗方向。
    
    交大密西根学院的教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接触学科前沿。例如,2009年在美国数学协会xx期刊《数学地平线》的9月刊和11月刊的难题求解专栏中,密西根学院有5名学生相继入选xx者名单。这些难题中,最多的xx者不过21人,最少仅有3人。而这起源于他们的数学老师发起的课外自由研究活动。2010年,密西根学院学生首次组队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荣获一等奖,是上海交大{wy}一个非数学系和理科班的获奖团队。
    
    学院致力于给每位同学提供各种各样的发展机会,比如出国学习交流,担任教授的助教,参与国际前沿的科研项目,参与学院的实验室管理,在各种学生社团和组织中充分发展个性和专长。学生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下获得了全面发展。密西根学院的学生总人数不到交大本科生规模的5%,在校级学生干部中却占到了14%;在学校xx社团中有3位社长是密西根学院的学生;密西根学院也是交大{wy}一个连续2年有学生获得“高盛全球{ldz}奖”的学院;还有同学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加了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对话。
    
最铭记于心的是什么  把学术道德刻入心里
    
    问到交大密西根学院的学生在学习期间最让他铭记于心的是什么?十有八九会告诉你:Honor Code。这是交大密西根学院沿用的密西根大学的诚信守则。良好的学术风气,是学术发展的基石。密西根学院的诚信制度不仅{jd1}禁止考试xx,平时作业抄袭、引用未注明出处等等也会受到严重处分。教授对于每一次的平时作业也会严格规定允许多大程度的讨论。为了保证诚信制度的有效实施,学院设立了一个由密西根学院学生和学生辅导员共同组成的诚信委员会,负责接受诚信违纪行为举报,以及对每一起疑似违反诚信守则的案例进行调查。如果认定是违纪行为,将向学院学术纪律委员会报告,由纪律委员会对该违纪行为作出相关处罚决定。
    
    正是这样一个严格的诚信体制,为交大密西根学院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术风气,使每个同学能在这样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中公平竞争,同时也深深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

 


日期:2010-05-05 作者: 来源:文汇报
                     
    密西根学院的前身是上海交通大学和美国密西根大学1999年开始合作共建的机械学院国际试点班,此后6年来双方对双赢结果的共识和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的愿望促成了2006成立的交大密西根学院。成立之初,双方就将她定义为一个在教育领域进行xxx改革的国际化特区——从管理体制到教学体系,从办学理念到人才队伍,从学生培养到科研发展都力求与世界{yl}大学xx接轨。前国务委员陈至立、前教育部长周济、上海市市长韩正都曾专门接见密西根大学Coleman校长和上海交通大学校领导,对这一创新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支持,鼓励交大密西根学院从办学体制上深入借鉴密西根大学的成功经验,以这个“特区”的改革试点带动上海交大乃至整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经过四年默默无闻的努力和练内功,交大密西根学院这个国内真正意义上{dy}个按国际{yl}大学的标准和模式创办运行的国际化办学特区以及它培养的学生已逐步被国际{yl}大学和跨国企业的研发中心了解和认同。在今年的{dy}批171名毕业生中,申请出国读研的118名学生有111人已经收到国外{yl}大学的录取通知,加上在国内读研的学生,共有超过74%的同学将在国内外{yl}大学深造;90%以上有就业意向的同学已经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将他们的研发中心转移到国内的时候,表达了强烈的和密西根学院联合培养高层次研究人员的愿望。
    
    一直以来担任交大密西根学院院长的正是促成两校合作的桥梁——倪军教授,他既是交大杰出校友、首批国家千人计划成员之一,也是密西根大学的教授、国际机械领域的知名学者。面对社会上不断升温的依靠合作培养项目出国热,倪军院长总是强调:“我们的办学核心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输送到国外,而是引进世界名校的优质办学理念、模式和方法,让学生在中国获得相当于美国{yl}大学水平的教育。”据密西根大学反馈,目前转去攻读双学位的两批共163名交大密西根学院学生成绩普遍xxxx,平均3.8的成绩远高于密西根大学工学院3.2的平均水平;许多还获得了院系的奖学金和科研基金。而从研究生录取结果看,学生录取的美国大学九成以上都在美国前25名,六成以上在美国前10名;密西根学院的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了国际{yl}大学的广泛认可。


日期:2010-05-05 作者: 来源:文汇报

2010年5月5日文汇报教育专题报道(4篇)
                   学生海外游学                     

    胡祖盘:密西根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大四学生。2006年以上海交大在湖南省录取新生的前5%的优异成绩成为密西根学院的{dy}届学生。入学后被这里国际化的教育环境深深吸引。他一边学好各门课,一边潜心参与科研。在课堂之外,他喜爱与中外名师讨论学术和文化话题。四年里,他先后获得了优秀新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云厦奖学金、宝马奖学金和励志奖学金。现在,手握着密西根大学全额奖学金博士生录取通知书的他,将在今年秋季踏上一段充满更多挑战和收获的旅程。
    
    在一封封来自北美名校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中,最让我激动的便是密西根大学的PhD全额奖学金了。现在想来,如果当初没有来到交大密西根学院,我想我应该不会有这样的机会吧。
    
    我父母都是普通教师,家庭负担又重。但是,和一些中外合作的学院是以低分高学费吸引学生不同的是,我在密西根学院的同学每个都是高分考进来的。说实话,在刚来到密西根学院的一段日子里,尽管凭着优异的高考成绩我获得了学院每年1万的新生奖学金,但我仍然担心:家庭贫困的同学在这里会不会被排除在外,甚至担心是不是读得下去。当同学们一开始就在为去密西根大学读双学位做准备的时候,我还要在为自己的学费发愁。在学院的帮助下,我顺利获得了助学xx,还申请到了学费减免。大学四年间,学院设有各种各样的奖学金,我靠着自己在学习上的全心投入和在科创活动中的出色工作成功申请到了很多奖学金。如今,每次跟父母谈起这一切,都会感叹一番。可以说密西根学院就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贫困生也不用担心,只要你有才能,去努力,这里人性化的制度都可以让你的才能开花结果梦想成真。
    
    回顾4年的成长,我的收获绝不仅仅是学校和学院的品牌光环,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学到了终身受益的东西。密西根学院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不断提高自己能力的良好平台,当你利用好了这个平台,成功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比如,在这里我们有机会参与国际前沿的课题研究,了解国际{yl}的科研工作方法,能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下了解自己,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大学刚开始,我只是希望来自{dj0}名校的教授能够在课堂上给我带来比其他学院更深入、更前沿的知识。但后来我渐渐发现,我可以更充分的使用学校的资源。于是在大一第二学期,我开始联系德国归来的饶宇老师,参与了我的{dy}个科研项目:热色液晶测温系统的设计与校准。在{dy}个项目的基础上,我又成功申报了第二个PRP项目和一期上海市创新项目,把这个热色液晶测温系统应用到了叶轮机散热性能的研究中,这样跟饶老师的合作一下就是三年。科研,这一当初让我感到遥不可及的东西,当我真正接触它的时候,我发现它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渐渐热爱它,为我每一步的进展激动不已,这种心情跟在作业中解出一道难题是xx不同的。在大三的第二个学期,我看到了Joseph Pratt教授招聘研究助理的通知,而研究的课题是时下十分热门的电能问题。我知道这会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于是我花了三天的时间在图书馆的电子文献中搜集了解中外电能供需状况,并获得了近几年中国电力产业对环境影响的相关数据。利用这些资料我写了一份调查报告交给了Pratt教授,我的真诚使他十分感动。我开始了{dy}次与美国老师的合作。他对国际趋势的认知和我对国内现状的了解碰撞在一起,使得合作变得非常有趣。{zh1},我完成了我的{dy}篇论文,并以{dy}作者的身份向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第四届能源可持续性会议投了稿。目前论文已被录用,组委会邀请我去美国开会。当收到这一消息时,我{dy}次感觉到,我应该为科学奋斗终身。
    
    从学院的外教那里我还收获了很多学习以外的东西。我想这都为我们将来适应国际环境、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做了很多必要的准备。

日期:2010-05-05 作者:倪军 来源:文汇报

2010年5月5日文汇报教育专题报道(4篇)
   倪军被授予美国机械制造领域{zg}奖William T.Ennor制造技术奖

    
    如果要问起,大学应该如何培养以及培养什么样的工程人才,大多数人都能够回答,大学培养的人才不应该局限于简单的知识传授。因为知识传授的过程是机械式的,比较死板。大学更应该注重人才的整体素质培养,而对于工程类人才,更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工程人才的培养现状,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210万工程师,大学生中有35%学工科——“现役”和“后备”工程师的数量目前都排名世界{dy}。但是在瑞士洛桑发布的“世界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总体质量,在参加排名的55个国家中仅列第48位。据《财富》杂志公布的{zx1}数据,美国“适合全球化要求”的工程师有54万,中国只有16万,连全国工程师总数的1/10都不到;而印度,符合全球化需求的工程师超过总数的70%。更关键的是,创造单位GDP,中国需要的科技工程人员数量是日本的3.68倍。
    
    事实上,培养{zy1}的工程人才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交大密西根学院从前身国际化试点班开始至今10年,一直以来做的就是如何通过先进的教学和管理体系培养出具备有综合能力的{zy1}工程人才。
    
    首先,我们来看看我们理想中的{zy1}工程人才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吧。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大学多是知识传授型,我们的老师,包括教材、作业,都是把一些问题高度提炼成一些“可以解”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学生能快速地、巧妙地解出方程式,这比国外学生强得多。
    
    但是,在这样的模式中培养出来的学生走上社会,参与到一个实际的工程里时,他总是会找不到方程式在哪儿。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培养的学生就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那就是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简化问题并最终解决它。
    
抛开依赖性,建立自信心
    
    在中国大学里,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都只有{wy}解,而且学生也习惯于做完题目后,互相看一看答案是否一致,如果一致了,那大家都放心了。久而久之,导致学生缺乏自信心。而国外大学,很多问题都是开放的,没有{wy}方案。没有对错之分,学生也不知道是你的好,还是我的好。这个时候,大家往往就会各执己见,都认为自己做得好。甚至老师在课堂上提出解决方案后,学生仍然可以去挑战看是否能够有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样的训练带来的看似是活泼的教学风格,实际上是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训练,学生可以抛开依赖性,建立自信心。因为当学xx现任何尝试都是被鼓励的,任何尝试都是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时候,就会信心倍增。在交大密西根学院开设的Vg100、Vm250、350、450等很多课都有开放性的项目,鼓励老师采用越来越多的开放性问题来帮助学生学习。
    
    对于培养一名{zy1}的工程人才来说,还必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团队工作能力、表达能力、领导能力、动手能力等等。最关键的是还有动手能力。中国的传统是,技术课完成后,会做一些“实验”,学生围在一起看一看,抄一些数据,填一个表,报告出来了。这样做对于学生来说,只不过是多记了几个数据,很少对学生产生什么深刻印象,更不用说是影响学生的兴趣了。交大密西根学院的课程是,把所有课的实验内容都提取出来,汇总成几门较大的实验课。像机械工程专业学生要上的三年级395、四年级495。学生不只是抄几个数据,他要考虑实验目的是什么,用什么样的设备、条件去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在整理数据时,要考虑实验误差、仪器误差、不确定性等等。学生要知道怎么样去处理实验结果。而且这个过程里,学生不光有书面报告还有演讲。这样,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很大。
    
“鼻青脸肿”后发现弱点
    
    中国传统大学工科的教育是,{dy}、二年打数理基础,第三年开始专业课,大四下学期开始毕业设计。这样教学的效果非常差。因为学生{zh1}一个学期就业压力大,都在外面实习、找工作,所以很多时候毕业设计就是马马虎虎应付了事了。而且所有的知识等到第8学期集成演练,很多学生把学了什么都忘记了。
    
    就像我以前打过的一个学武术的比喻,中国的学生像是先去练马步,劈叉,臂力,基本功全练过了,可是到了真正打架时,他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用了。现在密西根学院xx引进了美国的教育体系,就有点像先让学生去打架,每次学生被打得鼻青脸肿后,老师再教如何防守如何进攻,学生再去打架,进步一点点,然后再发现自己又一次鼻青脸肿了,再发现自己缺什么。每次实战后,学生都会知道,哎哟,这个我是要用的。
    
    交大密西根学院的课程设计是,从一年级开始,Vg100就开始综合锻炼能力,还没有学什么专业知识就把你扔到实际问题中去找问题了。实际上工作也是这样。逼着你去发现问题,提取问题,归纳问题等等。到二年级、三年级,到毕业设计都是这样,学生都要不断地演练、培养。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要强得多。
    
    回过头来看,中国的工程教育问题需要深思,很多问题实际上都是相关的。我们交大密西根学院的这套培养学生的理念、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拿到现有的中国的学校,也很难实施。我们在交大密西根学院可以做,因为一切是从头开始的。我们的学院就是为了这个目标设计的。当然中国工程教育这些年来进步不少,但是我们{zh0}的资源仍然是学生。
    
    (作者为交大密西根学院院长,首批千人计划成员之一)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2010年5月5日文汇报教育专题报道(4篇)_柳叶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