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宽广世界里的宽厚人性- Eva的日志- 网易博客

转:宽广世界里的宽厚人性

2010-05-05 10:17:32 阅读7 评论0 字号:

电影比我大:访问陈国富
  PS:《BAZZAR》稿,刊载于十二月杂志。
  
  电影比我大:访问陈国富
  
  柏邦妮
  
  在华谊公司见到陈国富。身量不高,清清瘦瘦,叠穿长短两件T,蓝色牛仔裤,还有黑色球鞋。不同于拍大片那天的装扮,显得很随意,很青春。状态也不同于那{yt},不那么凝重和严肃。他戴一副大黑框眼镜,拙拙的,仿佛能替他抵御这个世界窥探的目光,让他得以安全的从后面注视着我们,那眼神温和,审慎,细致,深沉。经常闪过着顽童般的灵光,嘴角微微翘起来,那时他独特的幽默感一定会发作。
  
  陈国富仿佛是一个谜,身上聚集了众多矛盾和神秘。他身居高位,功力高深,是不折不扣的高手,却极其低调,少为人知,大隐于市;他不同于学院派和江湖派,没有学院背景,江湖背景,甚至可以说,他毫无背景;他早年拍实验气质十足的文艺片,深受小众追捧,后来却转而拍商业大片,一样非常成功;他是华谊核心中的核心,是所有成功电影的幕后推手,他不是台前的聚光灯,而是神秘的万金油;他和蔼可亲,是xx的“好脾气先生”,但是他拍出的《双瞳》和《风声》,却黑暗如深渊,恐怖如噩梦,并且,残酷入骨,毫无救赎。
  
  他熟知这个浮华世界运作的规则,全盘接受,玩得出色,却在内心葆有坚固的抵抗,纯粹的信仰;他成熟但不世故,圆熟但不油滑,他有一颗悲观主义的灵魂,却充满乐观主义的精神;他温和的讽刺着这个人间,同时也讽刺自己,人性{zh0}和最坏的他都已经接纳,谦卑得像一个小小的神灵;他说他是一个撒谎的人,他每次讲自己的故事都会不一样,端看对方的要求如何,而面对我们,他提供了一个最完整诚恳的版本。
  
  他是陈国富,xx的游走于商业与艺术,现实与梦想,宗教与电影,繁华与简单,欲望与规则……所有一切我们想象的边界。他的外表平静,普通,波澜不惊,但是内心所经,已经是大江大河,千沟万壑。
  
  1 小人物撼动大规则
  
  深夜的某{yt},小导演陈国富独自守在传真机边,将自己的血泪遭遇写成文稿,传送给台湾各大媒体。身边的朋友好心劝告:“何必得罪大电影公司呢?你以后还混不混了?大家都一样,潜规则嘛!你以后还想拍电影吗?”小导演陈国富是一个特别不愿意抛头露脸摇旗呐喊的人,这种腼腆他一生不变。他不愿意讲大道理:诸如潜规则也要有人来撼动,我们所做的一切不仅仅为了我们,丧钟为谁而鸣,改变从此刻开始……他什么都没讲,只是笑了笑说:“不拍就不拍嘛!有那么重要吗?”
  
  次日,小导演陈国富对抗台湾{zd0}电影公司的新闻成为头版头条,引起轩然大波。申请到电影辅导金,却需要借壳电影公司,大公司压榨创作人的事实,借由此曝光。他最欣慰的是,规则真的被他所撼动,条约因为他而改变。电影成功开拍,我们问他后怕过吗?他从容的说:“没有。我当时就是豁出去了,和他们干上了。这件事给我上了一课,就是:你有舍才有得。太多人太害怕当不了导演,一路妥协,一路忍耐,结果把自己弄成二流三流四流的货色。他没有给自己机会,做{dy}流的导演。你要懂得,你是可以不要的,换来的就是你更想要的东西,更属于你的东西,更配得上你的东西。”
  
  他用一句话形容那时候的自己:“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没错,陈国富是一个打着赤脚闯进电影圈的人。没有进过电影学院,甚至没有读过大学,{zg}学历是高职辍学,学的还是机械制图;没有做过场记和副导演,没有泡过剧组,更没有xx的老师引路。他不同于大多导演的发达之路,是靠写影评,写剧本入行。而他的家庭,更加与文艺毫不沾边:老家位于台中的中山路,热闹的商业街,家中经营一家鞋店。家人对他{zd0}的期许是继承家业,而他十八岁来台北,{wy}的工作就是为人送鞋。毕竟不是一个凡常的少年,送鞋之余,他整日在西门町看电影,过多的幻想催发了他的梦。在整日奔跑中,他的梦越来越庞大,直到他下笔写出来。
  
  “不做导演就不做了嘛,大不了打回原形,我可以继续写东西,最多最多,我回去送鞋,总是可以的吧?”他呵呵的笑出来。他就像一棵斯文温和的树,树冠清秀,树形潇洒,但是渐渐的,我们看见他扎根在泥土里的根须,竟然是如此茁壮,坚实,顽强。那些扎根在黑暗的泥土里,平时不为人所见的根须,构筑成一个庞大的帝国,那是他坚持有序,决不妥协的内心。自信地在电光幻影之间游走,同时,还带着智慧透彻的豁达。
  
  2 要为难就为难自己
  
  陈国富是一个冷静入世的人。这不是一个缺点。电影的本性并非是艺术,庞大的启动资金注定了它的商业属性,电影永远和投资和票房绑在一起,这注定了所有的电影人都必须是商人。电影同时也是残酷的。即便是{dy}流的导演,一次惨败之后,很难有第二次机会。而且,“你要不断用结果证明,你有能力往前走。”但是从陈国富口中,听不到任何抱怨,他信服这些,并且说,这种残酷体现了一种公平。
  
  和一般的艺术家,大导演不一样,陈国富不会耻于谈营销,谈运作,谈买卖。他没有那种虚伪的清高。“最近有年轻人问我:你如果是一个编剧或者导演,不但要会写会拍,{zh0}还能当面陈述和表达,也就是说,你要会销售自己,会卖自己。(笑)他觉得这样不公平,太势利。我不这么看。在研究所给学生上课,教的是电影的创意和行销。行销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你看,我们所处的世界就是一个视听的世界,电影就是一个视听的整体。卖相要好,要有说服力,你要给投资方或者演员安全感。这不是很正常的吗?不要抱怨环境,要学会顺应,适者生存。”这些话有点无情,但是他还是讲出来:“盛世无隐士,在现在这个时代,不会有怀才不遇这件事。”
  
  第二条法则,他教给我们,就是:不要解释。“拍电影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解释。最悲惨的导演就是在试片会上面说:‘其实我原本想拍成怎样那天因为女主角轧片提早离开那天副导演没有准备好”……这些都是废话。观众不会听废话,只会看电影。”
  
  对他来说,做人可以妥协,处事可以变通,只有电影,是{jd1}不能打折的东西。“电影是不能打折的。这里打一个七折,那就能打对折,打了三折的还在拍。{zh1}的效果加在一起,就是一折的电影,就是不到位的电影,就是那种让导演解释个没完的电影。技术的不足可以用资金来补足,但是性格不够坚持,只能出局。有了想法,还要贯彻到底,这就是电影人必须具备的性格。”这让我们想起电影暴君姜文。这种性格,其实也是一种人格魅力吧?他慢悠悠的笑了,有一点蔫坏的意思,说:“这个魅力要看是对谁了,对投资人来说不算魅力,但对电影来说是OK的!”
  
  “难就难在平衡。有的导演,存心要为难观众;有的导演,为难所有人,{zh1}拍了一部不为难观众的作品;有的导演既不为难剧组,也不为难观众,只为难了他自己。总要有人被为难,这就是电影人的宿命。”他说得掷地有声,语重心长。
  
  3 电影比宗教更加伟大
  和陈国富聊天,很容易就发现,电影是他一切的核心。早年的少作就像是初恋,面对起来,觉得尴尬又腼腆,因为:“有太多遗憾,初恋都是遗憾的,但是那些遗憾实在是太遗憾了一点。”虽然,也有值得怀念的天真。留在北京,不是因为职业规划或者人生选择,而是觉得,当下的北京有“电影的氛围。”“和冯小刚,何平,姜文,中磊他们谈电影,那种热切和投入,那种想要拍出更好电影的意愿,你会感觉生活和电影就是牢牢连接在一起的。任何东西都可以放入电影中。当年在台北也曾有这种氛围,但是慢慢慢慢已经流失了。”
  
  作为电影人,陈国富很成熟:他热爱电影的一极——那是电影的娱乐本性,热闹,直接,精彩,观众寻求刺激,宣泄,视听奇观,xx故事,他绝不以为这就是肤浅和幼稚;同时,他也热爱电影的另外一极——那是电影的艺术本性,深邃,寂寞,高贵,极其个人的生命经验,却带有神奇的说服力。
  
  “昨晚我看了一部成濑巳喜男的电影,叫《浮云》。讲在南洋,一个已婚的军医和随军的护士恋爱了。回到日本,护士不得不面对男人的家庭,还有他身边不断的新恋情。而这个医生,并不是花花公子,他总是无奈。后来女人为追随他而死。特别触动我的是,看完这个电影,你居然可以接受这样的人物,这样的人生。不在你的道德范畴内,不在主流的价值观内,但是电影就有这样的说服力,让你打开心胸,接受了这一切。这是了不起的颠覆性。”而就在这种接纳中,人的心灵得到了一种净化和升华。
  
  “关于电影的说服力,还有一部电影,是马丁西科塞斯的《愤怒的公牛》。开始我很讨厌这部电影,但是有一次我突然看懂了,原来这部电影是讲一个人迷失了大半辈子,等到他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他已经堕入人生的{zd1}点。他的自私与无情,让人很不舒服。但是电影的{zh1},我被说服了,我原谅他了,因为人是可以曾经迷失的。在人生中,原谅太难得,太可贵。你跟神父说神父我昨天有了一个不洁的想法,神父说你回去把《玫瑰经》读二十遍。这种忏悔不是真的忏悔,宽恕也不是真的宽恕。好的电影中,你能得到宽容和原谅,不仅仅对别人,也是对自己,对这个残酷的世界,对这不算xx的人生。”
  
  陈国富没有宗教信仰,是一个无神论者。如果电影是一种信仰,他一定是笃信者。对他来说,电影比宗教还要神圣。“宗教之所以是宗教,它一定有种种限制,你才能进入这个教派,才能被接纳。但是电影是不限制的。你在电影里看到无穷的人生和人性,它不会告诉你不可以怎么样,它是告诉你:人生可以怎么样。电影不需要让你恐惧,它不会威慑你,电影一定是开放性的,告诉你,你看,这个世界该有多么宽广。”
  
  说这些话时,他罕见的滔滔不绝,身体前倾,眼睛里闪动着深深的热诚。那是一个身在爱中的人散发的光亮,他爱电影,并且为电影所爱。
  
  4 电影比我大
  
  陈国富是一个捉摸不透的人。他给人的印象始终在变:初见时,他的腼腆,害羞和不善言辞;之后是内心的坚持,强硬和固执;然后是他对电影的热爱,燃成了动人的情怀;{zh1},敞开了全部心胸,他露出了本来的面貌——单纯而谦卑。
  
  他的谦卑在于,他可以告诉所有人:其实很多东西,我并不懂。“导演并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人。如果导演是,那电影不需要那么多人一起完成。我可以很坦然的告诉你:我不懂,然后让你帮助我完成。”
  
  他的谦卑还在于,他敢于告诉别人:我其实很害怕。“《风声》上映之前,我们让一些记者先看,看完之后我问大家:‘你们觉得会卖座吗?’他们很吃惊,因为一般导演都会保证:‘我们的电影一定卖座!’但是谁能真的保证呢?我从来不敢跟投资方拍胸脯:‘一定赚钱双倍奉还!’这就像一个男人说:‘我很懂女人!’一样可笑。”
  
  他的谦卑最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低调得几近纠结。一切外来的窥探他都感到无奈,出名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事,而对他来说,是一种负担和痛苦。他甚至认真的想过让高群书独自一人担纲《风声》,而他只想隐身幕后。如果他性情积极一些,以他的才华和资源,作品年表应该是现在的三倍。
  
  和所有的金牛座一样,陈国富的谦卑并不因为他没有自信,没有底气,而在于他深知自己的头顶站立的是谁,他懂得敬畏。懂得敬畏的人,是真正强大的人。“我是谦卑的,因为电影比我大。对很多人来说,这是那么的难,因为他们觉得自己{zd0},他比电影大。所以他要贯彻意志力来证明自己有多了不起。而我从来不费这样的力气,我一早就知道:电影比我大。”内心知道自己真正的位置,才能像此刻的陈国富一样,散发出真正的平静和淡定的光荣。
  
  你懂得尊重电影,电影才会尊重你。不盲信,不崇拜,不诋毁,不怀疑,不扭曲,不压抑。用{zh0}的自己,做{zh0}的电影。
  
  问答部分:
  问:大家都说你很爱帮新人。为什么你这么提携新人?
  答:道理很简单,因为每个人都曾经是新人。这个圈子很封闭,大家都只肯用自己的熟人,就跟近亲通婚一样,{zh1}只能灭亡。这是最简单的一个科学。在管理学上这有一个说法,叫内力不做功。你不可能要求一群人天天在一起互相检讨保持进步的。一定要让外力做功,补充新鲜血液,有压力有竞争,才会有警惕和进步。
  
  问:网上有人说《风声》是一部SM大片,你怎么看?
  答:我听到的时候很意外。但是我觉得,这些解释,哪怕是过度解释,都没有什么不好。因为我常常想,电影就是一间西班牙旅社。西班牙旅社是什么概念,就是它不提供吃的,每个人都得自备便当。我觉得电影院就是这么一个场所。你怎么看这部电影,得到什么启示,全在于你带了什么便当来吃,你附加了什么东西。觉得是SM大片,也许是因为你HIGH这个吧,我不HIGH这个所以我不太懂。
  
  问:你为人这么温和,为什么电影这么黑暗?李安拍《色戒》也是一个内心黑暗的电影,他跟我说:你看黑暗的深渊够久的时候,黑暗也会转头来看你。我一直没能理解。
  答:那我就帮他来解释一下。他的意思可能是说,那个“回看”是要求你要正视我,面对我,要跟我对话。面对黑暗,你可以转过头去,假装并不存在,你也可以把它放在柜子里收在角落里。但是当你打开那个抽屉,一直盯着它看,就会发现它其实一直都在,要求你面对。
  
  问:听说你原本想把《风声》拍成温暖的励志片?
  答:原本是想拍得光明一点。为了这个题材深入了当时的历史的种种战斗啊,牺牲啊,跟那些血泪吧,你觉得它不可能只是光亮。这么愚昧的一场战争,这么大的牺牲,这么多的决心跟残留的伤痕,不可能只是励志。我这么说好了,那样一个情景,对人的情感是非常残酷的考验,你在那种情况下会发现人的情感可以到{zd1}点,甚至低于{zd1}点。我原来是想讲在这种环境下人的情感是可以到一个你意想不到的高点,后来我是想把那个高跟低都同时呈现。所以造成那种水平线以下的东西是特别残酷,特别让人不安。
  
  问:你的电影里为什么有那么多宗教因素?
  答:其实我不信宗教的。当你深入一个题材的时候不可能把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都拿掉,赤裸裸的进入一个类型。《双瞳》当时提的就是“我们也来弄一个美国的xx狂”,写了一个几页的梗概,故事就是死了一个又一个死了一个又一个,{zh1}就是办不出这个案子,找一个美国xx调查局的来办案,套那种美国惊悚片。我也是买账,觉得可以啊我们来弄一个惊悚片吧。但是我开始在想的时候觉得:这个东西跟台湾有什么关系啊?台湾观众得看着觉得这个事情可以成立才行。然后就得往自己身上挖啊。常常有人跟我说你这个是有信仰啊对道教有研究啊等等,我说一个都不是,我xx就是一个无神论。他就不理解为什么这种题材里头老有这种元素在里头,我说就是因为我不是所以我好奇啊,我想知道为什么这个世界有人总是被这样一些东西所掌握着,所限制着,所xx着。就引发了我很大的问号,可能由这些问号我又可以深入一些问题。
  
  问:想听你聊聊你的感情生活。
  答:情感看来我应该属于比较谨慎而保守。谨慎可能来自于对责任的一种与生俱来的重视。内心的渴望跟需求,不见得能永远跟着你这种谨慎,它会有一种冲突。在我年轻的阶段长时间会有这种冲突。因为你觉得你可以做的事情,跟你想做的事情,跟你实际上做的事情,是不一致的。我天生的性格是:既然是这样的话我还是慢慢慢慢接受。在内心你要处理自己的欲望,而不是把自己变成一个不负责任的人。现在对我来说,这种冲突已经不太存在了。因为这种欲望可以转变为对人或者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不再需要永远都在跟自己(较劲)。比如说我听过有人交过二十个女朋友,或者说交一个女朋友只用两个月,我坦白说我也曾对这些人感到很羡慕(笑)……哇!这个人实在是太够本了,太值了。就好像买张电影票,你难道不想看《变形金刚》吗?不会想从头到尾就看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因为这个也是人生嘛,也是你与生俱来的那种生物本能。但是你也有文明的这一块,这一块可能是文化给你的,可能是教育给你的,可能是自我期许给你的,你会去管理欲望,不会让自己做过于离谱的事情,或者过于懊悔的事。我也会做懊悔的事,但是我不会做三次五次。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在做你认为的更好的那个人,你永远也到不了xx,但是如果你有心要做你心目中更好的那个人的话,你就会一直往这个方向走。
  
  问:你怎么看待冯小刚导演?
  答:他就是一朵奇葩。我刚开始不真的了解他,只觉得他特别客气,做人特别和善。有些导演不懂这个,觉得我一定要“扮上”才能体现工作的价值跟xx,小刚不卖这个的,他的招牌不是这个。他的电影下意识的在反映中国的现状,有些人刻意要把这个东西当题目,又受限于种种客观因素,或者是审查,弄得特别别扭,变成只有他知道他在说什么。小刚是在拍他想看的东西。很多人很难想象他拍的都是非常个人的电影,每部电影都有他私人的体验跟经历,包括对情感的态度,对自己的嘲讽,特别浓厚的作者的色彩。如果用法国作者论来说的话他是xx符合的。而且冯小刚有一个特点是他一直在进步,有些导演他的高峰老早就过去了,但是你看小刚他每次拍,你都觉得他更能掌握这个媒体,语言又更成熟一点,又更节制了一点。
  
  问:那侯孝贤导演呢?
  答:当有人问我“哪个导演对我有影响”我想不出来,因为我比较杂也比较野,不在这个规范内。但是我有一次说是侯孝贤。那个影响不是在电影创作上,而是说为人。因为他是一个比较豁达的人,非常宽容。我从小是在一个大家庭里长大,所有资源都是要共享,因为小孩太多了。如果家里出现一个苹果,{zh1}可能分到一角……习惯对物质对生活品质追求方面控制比较严格,所以后来等于自己独立成人以后比较不知道怎么去对人好,因为会意识到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我也不知道这是天生的性格或者成长环境造成的。我从他身上受到这方面的感染,就是对人好,或者说往大处看吧,很多你看似过不去的或重要的东西,站远看都是可以让开的,可以放过的。应该说我默默从他身上得到这样一些(启示)。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转:宽广世界里的宽厚人性- Eva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