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54年,改进20多种手术器械

    

                   本报记者严珑 通讯员黄冬香 涂晓晨 实习生吴思

    一张陈旧的书桌,上面摆放着小虎钳台、电流表、锤子、起子、钳子等工具。许多人可能以为,这是哪位电工或是钳工的工作台,事实上,这是中国显微神经外科开拓者、77岁的博士生导师朱贤立教授的书桌(如图)。
    从1956年至今,朱贤立已在武汉协和医院工作了54年,除了治病救人,他还喜欢花时间琢磨如何改进手术器械。几十年下来,他仿制、改进的手术器械多达20余种,修理的手术器械更不计其数。

    上世纪60年代

    依靠资料仿制出止血工具

    朱贤立{dy}次动手制作手术器械,是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国内神经外科手术中使用的止血工具主要是银夹子和单极电凝镊子,效果较差且损伤大。而在同时期,国际上已经开始出现更先进的双极电凝镊子。
    朱贤立决定自己试着做一把双极电凝镊子。当时他没见过实物,只能从国外资料中了解相关原理。
    在一次省内神经外科同行会上,他展示了自己做的双极电凝镊子,并现场用猪肉做演示,效果不错。不过由于诸多原因,这个“山寨版”双极电凝镊子并未投入使用。

    上世纪80年代

    小小改动打动国际生产商

    上世纪80年代末,朱贤立开始改进脑自持牵开器。
    开颅手术中,这种器械负责牵开脑组织。当时使用的有两种,一种固定在手术台边上,稳定性不足,有损伤患者脑组织的风险;另一种固定在颅骨开口边缘,易对头骨造成损伤。“脑外科医生最可贵的品质,是对脑组织的爱护。”朱贤立说,他看到手术前都会将患者的头部牢牢固定在头架上,便想:能不能把脑牵开器也固定在头架上?
    朱贤立用铁条和螺栓制作出固定架,并让国内厂家生产出不锈钢固定架推广应用。虽然这只是固定方式的小小改变,但使用效果却非常好。朱贤立的瑞士导师、国际显微神经外科xx雅沙格教授看到他的改进设计后赞不绝口,将其推介给一些国际知名医疗器械企业。之后,国际市场上开始出现新的脑牵开器固定架,虽然样式不同,但其原理基本都以朱贤立的为基础。

    技术发达的新时代

    外科医生不能依赖高科技

    在如今这个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功能越来越强的新器械层出不穷,朱贤立仍不时亲自动手做一做。
    针对年轻医生越来越依赖“高科技”的现状,朱贤立说,对医生而言,任何手术器械都不可能xx得心应手,而其使用效果却直接决定了手术效果。因此,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既应该懂得怎样使用器械,更要能看到每件器械的不足,充分了解自己使用的工具,也是对患者的负责。

郑重声明:资讯 【从医54年,改进20多种手术器械】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