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佩倪天增,敬佩徐匡迪_秋雪庵人_新浪博客

 

上海市近年出事不少,我不知道那些出事的官们是怎么走到这样的高位的。事实上,一些优秀的上海市领导一直是在为这个城市的百姓们尽心的。他们人品纯洁,才华出众,明白自己是为大众活着的——这{jd1}不容易。比如90年代离世的倪天增,被调离上海的徐匡迪,他们真正是大写的人,佩服他们!

 

一.勤政的楷模倪天增 

 最近看到上海发生的事,颇有感触,我觉得当年的副市长倪天增真是难能可贵。今把几年前编写的《勤政的楷模倪天增》一文上传于此,已表自己的一些想法吧。 

1992年6月13日,本是倪天增从中央党校学习期满回上海的日子。他离家已经三个月了,家里人是多么的想他啊,妻子、女儿天天扳着指头数日子,热切地盼望着他回家。想不到6月7日传来了一个晴天霹雳:倪天增在北京的会务活动中不幸去世。他家里人怎么也无法相信这是真的,他才54岁啊!他的女儿哭喊着:“爸爸……还有一个星期你就要回来了,这是为什么?” 

黄浦江在流泪,南浦大桥在鸣咽。上海市民也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老天啊!为什么如此不公平,让上海市民的好副市长,这么早地离我们而去!

 倪天增为上海人民呕心沥血的故事在黄浦江边争相传颂……

 倪天增是1983年当选为上海市副市长的。上任不久,一场雷雨使市区大面积积水,街道,小弄一片汪洋。数万户居民家中进水,家具全部浸泡在水中。晚上八九点钟,他身穿透明塑料雨衣,脚着塑料凉鞋,来到了控江路一户居民家中。当这个居民知道他是副市长时,便气愤地责问:“政府在做啥?”面对情绪偏激的责难,他那上扬的双眉,炯炯有神的眼睛里还是露出一种善意的微笑,他一边帮着搬移浸在水中的家具,一边像拉家常似地解释:“政府正在想办法,这些长期遗留下来的问题,一时还难于解决。眼前我们只能一幢幢住宅,一条条道路去建起来。”听这他那温和亲切的话语,望着这位满脸雨水,汗水,平民似的副市长,这个满肚子怨气的居民气也消了,对市政府的工作谅解了。

 走出这个居民的家门,身旁的一位工作人员忍不住嘀咕:“这居民怎么这样发牢骚!”倪天增闻言,边走边解释:“我们工作还没有做好,群众生活有困难,家具都泡在水里,当然有气。我们去了,听了意见,做了解释,群众会谅解,会支持我们的工作。”一番话说得身旁几个工作人员心服口服。也就是这次雷雨后,他还对基层单位立下了一条规矩:今后凡是发生城市灾害,都得通知他。

 上海的住房问题,被喻为天字{dy}号爆炸性的问题,倪天增提出要真正解决居住房最困难户,要雪中送炭。在1986年,他提出把xxx均居住面积2平方米以下的困难户的问题作为市府实事来办。

 倪天增心里一直挂记着市民。1987年底的{yt},他向姚依林等中央领导同志汇报上海的工作,当谈到上海市民住房的紧张,防洪防风能力的不足,其他威胁城市安全的隐患时,他心情沉重,禁不住潸然泪下,哽咽语塞。他的汇报,深深打动了中央来的领导,也使在座者感慨动容。

 倪天增本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建筑师。1937年8月出生于浙江宁波市,(祖籍嘉善县西塘镇)。中学时代,已显露出他的多才多艺。课余时间,喜欢素描,练习美术字。一次他负责用一张圆台面设计了一个校徽,在宁波市中学生运动会上引起了轰动。他还爱好体育,曾获校运会110米高栏{gj},市中学生运动会{dy}名。1956年进入清华大学,攻读建筑学专业。他还是校运动队队员。他善歌舞,最拿手的保留节目,是用俄语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1962年清大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华东建筑设计院工作。在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工作的二十年期间,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院副总建筑师、副院长。参加了近二十个大中型项目的设计工作。主持设计了援外工程“贝宁体育中心”,主持设计了“龙柏饭店”、“上海美术馆”、“华亭宾馆”。多项工程获得了上海市优秀设计奖或{gjj}奖。70年代初主持设计的“贝宁体育中心”,得到贝宁政府的高度评价,在整个非洲获得好评。后来贝宁总统访问我国,还特别向我国领导人推崇体育馆的出色设计。

 为了尽快解决上海市民的住房困难,他顶烈日,冒风雨,一个工地一个工地跑,一方面一方面去协调。渴了喝一杯清茶,饿了啃几口馒头,嚼几片面包。上海的大街小巷,各处的施工场地上,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经过两年的努力,完成了1.6万户解困任务。当有关方面代表群众向他赠画表示感激时,他婉言谢绝:我做的事是应该的,这画不能收。

 住在重庆路的居民不会忘记,那天凌晨二时,煤气管道突然暴裂,当居民们还没有xx意识到的时候,倪天增已经感到了现场,组织抢修,疏散居民,为居民送来早点。天蒙蒙亮,大雾聚起,他又想到居民过江会遇到麻烦,马不停蹄,立即赶赴通车不久的南浦大桥。大雾散去,他又匆匆赶到办公室上班。这天他仅睡了两个小时。

1992年初,罕见的寒潮袭击上海,出现了大面积水管冻裂。倪天增亲临指挥,组织房管、公用部门日夜抢修。深夜,寒风凛冽,滴水成冰,他来到杨蒲区控江新村的一户居民家中,踩着“吱吱”作响的竹梯子,爬上屋顶,察看水箱冻裂情况,慰问正在抢修的房修工人……

 他时时刻刻把市民的冷暖挂在心头,在困难、危险时刻,处处都能见到他的身影。

 可谁会料到,倪副市长过的是平民生活。担任副市长后,他仍然住在南市区老城厢的一间不到16平方米的平房里,房内的陈设是最普通不过了:放电话机的五斗橱还是结婚时买的,小得可怜的写字台上堆满了书籍资料,用来批文件地方没几个巴掌大。副市长家与左邻右舍一样,要倒马桶,要买煤饼。他不会骑黄鱼车,每次都是用扁担把煤饼挑回家,邻居们都不忍心看他一介书生,力不从心地挑那副煤挑子,想帮帮他,可他总是要自己亲自挑。

 一次市建委一位负责的同志来找他汇报工作,正遇上他弯着腰,一手擦着脸,一手拿着铁钳子给炉子里加煤饼。看着副市长侍弄煤炉时那熟练的动作,这位市建委的负责同志竟许久说不出话来。事后,这位负责同志劝倪天增说:“副市长,给自己批个液化气吧!你觉得不便的话,由我来落实。”倪天增听后,婉言谢绝:“那怎么行!左右邻居、前后街坊都用煤饼炉,我怎么能用液化气,共产党的干部要和老百姓一样,决不能搞特殊化。”

 两年后,倪天增家搬迁到了康平路100弄9号4002室,那仍是并不宽敞的三室一厅住宅。普普通通的涂料粉墙,碌片作地,家具大都是从老房子里搬来的。色样不配套,成色也不配套。卧室里一对浅黄色人造革沙发,有些地方已经开裂了,露出了里面的海绵,弹簧也坏了,坐上去弹不上来。就是这对沙发,也是为了接待工作上的来访者,他才花了40元买来的。室内简陋,没有空调。炎夏,他常常穿着短裤、汗衫在灯下挥汗批阅文件;寒冬,他时常因为冷得直哆嗦,不得不用一条毯子裹在腿上御寒,有时干脆站起身,在水泥地上跳几跳,跺几跺。有些{dy}次来到他家的人,不禁感到惊讶:“这是副市长的家啊!”但他自己总觉得与一般市民相比,已经够好了。

 倪天增在担任副市长的近十年时间中,分管城乡规划、城市建设管理、防灾抗灾等工作。“十年倾心宏观事,壮年青丝变白头。”回顾近十年的历程,上海的河流污水、上海站、国际候机楼、地铁、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全市的房改措施出台,208公里的防汛墙和吴淞路闸桥的建设,全市的房措施出台,煤气化发展的规划制订,浦东新区开放、开发的近远期的规划。那一个项目,那一项政策不浸透倪天增的心血和汗水!市民称他为“辛苦市长”、“风雨市长”。朱熔基总理称誉他为“市民的公仆”,“勤政的楷模,汗洒浦东,功在千秋”。

这就是80年代上海这个大都市的市长,踏踏实实,把百姓搁在心里,不好吹牛说大话,不好大喜功,放在今天真是难以置信。倘今天的头们能做到三分之一,何尝担心民众、民心?

 

前上海市市长徐匡迪——专家从政的典范

徐匡迪虽然是工科教授,但他却对经济甚至政治有着超常的悟性和高深的学养。有一次,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参加座谈会,会上一位文质彬彬的教授的发言吸引了他的兴趣,当场,朱镕基就笑着表示:「我喜欢刚才那个同志的发言。」那个同志就是徐匡迪。
  徐匡迪生于1937年,那正是日军的铁蹄蹂躏国土的时候。徐匡迪的父母在避难的颠沛之途中生下了他,当即起名为徐抗敌,发誓要以中国人的血勇之气与日本侵略者战斗到底。60年以后,这位杭州的婴儿成了中国xx的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了中国{zd0}的城市--上海的父母官。
  度过自己颠沛的童年后,重新回到故乡的徐匡迪在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完成了中学学业。新中国成立后,时逢如火如荼的一五计划,徐匡迪决定以国家最急需的钢铁事业作为自己的专业,并选择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继续自己的大学学业。从此,徐匡迪与钢铁冶金结下终生之缘。「xx」中他被下放工厂、干校,一段时间里,徐匡迪甚至成为一名颇能露一手的炊事班长。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钢铁事业的追求。
  作为冶金专家、博士生导师,徐匡迪在钢液二次精炼、熔融还原技术等冶金技术方面的建树在国内外处于{lx1}地位。他还从战略和工程角度论证并提出了上海钢铁工业的布局和发展方向。徐匡迪一身而二任,但几十年来形成的「钢铁情结」依旧浓厚。他本人说:「院士是不退休的,所以我必须终生为之奋斗。」
  徐匡迪195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历任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助教,上海工业学院教研室助教、副主任,上海机械学院助教、讲师,上海工业大学冶金系副主任、主任,瑞典兰赛尔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经理,上海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市教育卫生办公室副主任兼市高等教育局局长,上海市计划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副市长(主持常务工作),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19952月任上海市市长。19982月在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为上海市市长。
  徐匡迪是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届中央委员。曾获1986年国家科委、冶金部联合授予的「六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个人荣誉证书,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首次进入{zg}层领导的视野
  前述引起朱镕基兴趣并受到激赏的那次发言,徐匡迪谈的就是计划经济不再适于现今中国发展的有关话题。今天,或许这不算什么惊世之语。而在当时,指出这种观点不仅需要洞悉力,也还是需要勇气的。记得徐匡迪当时说:在解放初期,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我们的党和政府在对新中国各项专业的管理上还处在适应和摸索阶段,国外的反动势力不仅对新生政权虎视眈眈,而且妄图扼杀红色中国。在当时情况下,中国的政治水平、经济能力、国民素质、大众倾向都不适宜搞市场经济,只有计划经济才行得通,才是保障国家安全稳定、维护人民生活稳定的惟一可行的经济政策。
  但是,时间已经到了20世纪的{zh1}几年,中国也经过了近20年的改革开放的条件积累,国家稳定,政治开明,社会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要求经济开发的心情也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市场经济同时加大国家的宏观调控已势在必行……
  后来在一次国务院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徐匡迪的相同观点的谈话再次引起了朱镕基副总理的注意。当xxx总书记了解到徐匡迪的高深科学功底时,也对他表示了充分的信任和好感。徐匡迪也从一个科学家、一个学科带头人而首次进入{zg}层领导的视野。
   海派学界带头人
   在从政之前,徐匡迪是上海工业大学的教授、副校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局长。即使现在,他仍然担任着上海工业大学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徐匡迪与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为新成立的微软全球技术中心揭牌。
  徐匡迪可以说是工科学界的泰斗。他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急需的高科技人才,而且在涉外活动中,以精湛的技术和{lx1}的科技眼光为外国专家所认同,为自己的祖国争得了荣誉。
  在80年代,徐匡迪作为上海工业大学的资深教授已经独立完成过许多重点工程的设计和实施工作。80年代中期,总部设在瑞典的世界xx的兰赛尔公司感到公司需要高、精、尖人才的支持。他们便找到了徐匡迪教授。为了加强合作,同时也为了到世界上最xx的公司里去体验一下生活,了解世界{yl}公司的科技水平、管理情况,徐匡迪决定接受邀请。
  到了瑞典,徐匡迪才发现兰赛尔公司果然名不虚传。公司管理既灵活又秩序化。最让徐匡迪感受深切的是,兰赛尔这一市场经济下的庞然大物在国际经济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徐匡迪越来越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市场经济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为什么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徐匡迪怀着研究和发现的目的深入兰赛尔公司,基本上掌握了世界{yl}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情况。同时,他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回赠给兰赛尔公司。
  由于徐匡迪工作出色,被任命为兰赛尔公司的总工程师。在这个位子上,徐匡迪没日没夜地干了整整三个月。
   在这期间,徐匡迪写下了不下十万字的工作报告。他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公司;另一方面,是为了回国后有一个可作经验总结的蓝本。那时,他就决定,回国后,一定要找个机会上书中央,把市场经济的优势以及如何操作市场经济的情况作一个有根有据的报告。
  三个月之后,徐匡迪被兰赛尔公司任命为负责技术的副总经理。三个月就获此信任和重视,绝非轻易之事。由于徐匡迪的杰出贡献,兰赛尔公司击败了在此专业上一直处于强势的德国和日本的竞争对手,从而获得了对北海石油的管理开发权。这可是一项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技术资本,以至于兰赛尔公司所在的城市也为此欣喜若狂。在该城市举行的庆祝活动上。徐匡迪作为功臣,受到全市人民的热烈欢迎。同时,为了表示这一感谢和他们对徐匡迪本人的喜爱,该市授予了他「荣誉市民」的称号。
   优秀人才自然是到处受欢迎的,瑞典方面为了吸引徐匡迪留任,便提出把徐匡迪的夫人及子女接到瑞典,并承担全部差旅费、全家的医疗费及子女的教育费,当然,也包括许诺给徐匡迪高得惊人的薪金。
  徐匡迪是真正的具有深厚的民族情结和爱国情结的知识分子。他在兰赛尔公司的职位别说让中国人慕,就是外国的同行也颇为仰慕。但是,面对这一切诱惑,徐匡迪真正做到了「拒绝」,拒绝高薪,拒绝延期。一年后,他完成了所有的项目,如期回国。
  徐匡迪拒绝兰赛尔公司自有他的原因,因为他希望能在自己的国家也建几个这样的跨国的{yl}企业,使我们中国的经济真正地跻身于世界{yl}强国之林。
  由科技领域进入经济领域的政治人才
  回国后,徐匡迪没能亲自去建设几个大型企业,但他的理想也得到了间接的实现。由科技而经济,由经济而政治,徐匡迪从上海工业大学调出,担任上海市高教局局长兼教委副主任。
  当时,朱镕基在上海担任领导工作,他非常欣赏徐匡迪的爱国情结,在1990年率上海市政府代表出访欧洲六国时,带上了徐匡迪。也就是这次经历,使徐匡迪成为朱镕基认定的决策型人才,并且把他推荐给了中共中央总书记xxx。
  在访问过程中,徐匡迪处处表现出一位专家领导的杰出才华。他英语极好,甚至比随团的翻译更精通一些专业术语。在谈到经济问题时,他不仅能从具体的微观科技入手,而且可以宏观地把握整体国民经济的规划及目标,使外方十分佩服,同时也使朱镕基大力赞赏。
  结束对欧洲的六国访问,在回国飞机上,朱镕基就有些按捺不住自己发现人才的欣喜对徐匡迪说:「真没想到,你这位技术精英竟然对经济如此在行,看来仅仅让你管教育实在是有些不合适了。依你的才干,到计委工作比较合适。」
  当时,仍然一副知识分子思维的徐匡迪并没有太认真,但朱镕基真的让他去当了上海市的计委主任。并且,那次飞机上的谈话成为他一生事业的转折点。数年后,身为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听取专家意见时,也总是忘不了叫上徐匡迪,并且不止一次公开表示:「这样的人才我喜欢。」
  中国大陆惟一的院士市长
  徐匡迪主要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提出计划经济在现阶段对国民经济的阻碍作用的,也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提出推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的。90年代初,关于市场经济的规划还处在探索及部分试行阶段,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有具体实践的建议就更加需要,在广泛的理论探讨方面,徐匡迪的资源配置理论成为重要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地发挥徐匡迪的才能,上海市委决定让徐匡迪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兼计划委员会主任。不久,他出任上海市市长。
  在当选市长不久,徐匡迪以其科技方面的实力又当选为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大陆目前惟一的一位院士市长。
  当选市长之后,徐匡迪曾举办过一次记者招待会。在会上,有人问徐市长,搞科技出身的他应该具有科学家的思维,这种思维是否适合于做一位政治家?
  徐匡迪对这一提问有着精辟的回答。他说:「自然科学工作者考虑问题是微观的、具体的,政治家考虑问题是宏观的,且必须有战略眼光。但二者并非冲突,相反,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结合起来,这就要看个人的造化功力及政治信仰的功力了。」这段话,引得记者们哈哈大笑,笑后又意味深长,纷纷在采访报道中表示对徐匡迪的佩服。
   徐匡迪对经济的考虑更多的是从他的专业角度开始的。对于中国将来的政治发展,他同样有着精辟的见解。
  徐匡迪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理工科人才是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事业所急需的,因此,也就相应地出现了一大批理工出身的领导人才。这是因为这批人既有科研工作的实践经验,又有企业管理方面的才华,因此,可以直接、高效地领导中国的经济事业。但是,这样再过十五二十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各方面都会相对平衡。在这时,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方面的人才将会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领导层。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批这方面的人才,以接替上一代理工出身的领导人。
  他的这一具有战略眼光的提案得到了有关领导人的重视,并且被列入「国家人才培养方案」。
  作为「院士市长」,徐匡迪花了很多精力提倡和研究科技创新问题,力图在知识经济时代不错失良机。他在1998年上海科技论坛上说,尽管上海成绩斐然,但要清醒地看到,上海的科技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高,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大,与上海的人才和科研优势、经济地位不相称。
  徐匡迪开出的xx是力争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他指出:「上海的出路在创新」。
  上海的科技发展真的是打上了这位院士父母官的很深烙印了。他展望上海未来发展,把工程科技和城市经济结合起来,提出了「信息城市」。「虚拟城市」、「环保城市」、「海洋城市」的各种构想。并认为这是上海21世纪建成新型城市的一些基本思路,会逐步加以实现。
  不少人在羡慕上海的各方面发展的时候,常常禁不住对这位院士市长交口赞赏。说上海有一个科学家当市长,在知识经济时代,真是福莫大焉。
   六亲不认订家规
  虽然徐匡迪的政治前途甚是看好,但他仍然留意自己的科技领域。他有一句名言:「我只想在我的任期内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做事,为上海的发展工作。为中国的前途提供一些微薄的建议。至于个人的官位,从来没有放在心上。」
  徐匡迪说到做到。他的家里,与他在工大做教授时一样地简朴,只是透着一层摆脱不了的浓浓的书卷气。他严于律己,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他的子女的生活与普通知识分子的子女一样,勤学上进,以多学知识为荣,而无一丝高干子弟的骄横和xx。
  就任上海市市长之即,徐匡迪就订下一条「六亲不认」的家规,他对自己的家属说:「我现在当了市长,这是党和人民对我的信任,家庭成员也要维护。做得好,大家有光彩,做得不好也是家庭的耻辱。因此,在我任期内是六亲不认的,你们有什么事别来找我,我也不会给你们去办的。」这作为一市之长来说,实乃可敬可佩。
  徐匡迪还常给家人讲古代清官故事:古时,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为官,想到家中妻子爱吃鱼,便寄回一罐腌鱼给妻子。不料,妻子将鱼如数退回,并修书责怪其夫:你身为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不会在背后说长道短吗?孟妻时时以家训鞭策其夫,特别是为了让丈夫廉洁奉公,毅然下定决心,三年不食鱼,不仅本人留下了千古美名,而在当时也确实促使了官场风气好转。徐匡迪说,封建社会的清官都能做到的事情,共产党的干部则应该做得更好。
  徐匡迪要求自己的两个女儿必须依靠自己,自食其力,什么也别指望依靠他这个父亲。他不仅仅这样说,事实上也是这样做的。
  徐匡迪的大女儿留学海外,现在是一所xx大学的教授且成为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大女婿与徐匡迪是同行,现在也是一位高级研究工程师。二女儿二女婿正在国外苦读博士学位,准备学成回国,报效国家。

 

倪徐二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自己的专业看得很重,这是他们为百姓服务的根基,而不是进阶之敲门砖,他们技术学术出身,没有想到做官,一旦做了,心地极单纯——就是为百姓,为国家。

为杭高的徐抗敌自豪,为嘉善西塘的倪天增自豪。杭州是故乡,嘉善是我博士论文研究的地方。嘉善文人自古多义士。

在现在这个眼花缭乱的世界里,听到那种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的龌龊传闻,人们更加想念回忆这样干净的人,这样纯粹的知识分子。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敬佩倪天增,敬佩徐匡迪_秋雪庵人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