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与汉字古音韵- xiaolin的日志- 网易博客

四川方言与汉字古音韵

2010-05-05 08:53:41 阅读5 评论0 字号:

 

以前写近体诗因为要押韵,不止一次翻阅《诗韵》之类的书,很奇怪“微”、“灰”和“涯”、“崖”能够和“支”、“齐”在一个韵部。按照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发音,“微”和“灰”字的韵母是“uei”,“u”是韵头,“e”是韵腹,韵腹是主要的发音部分,“i”是韵尾。“微”、“灰”这两个分支的主要韵脚,韵母都是所谓复韵母“uei”或者“ei”,韵腹都是“e”,比如“飞”、“非”、“回”、“杯”。而“支”和“齐”韵的韵母主要都是“i”,也有少量“ei”的字,如“悲”、“眉”、“垂”。而“涯”和“崖”字的韵母则是“a”,普通话讲韵母口形时,这个韵母是“开口呼”,而“i”是“齐齿呼”,两个韵母发音差得玄远。因此当时不明白韵腹是“e”和“a”的字为什么能够和“i”的字处在同一个韵部,只是按部就班的找韵脚写诗。后来琢磨四川方言,发现那些字其实古代发音可能是相近的。比如“备”,四川方言里会发为“闭”,“眉”会发成“弥”;至于“崖”,四川方言会念作“ai”(二声),它与这个韵部的其他字都有“i”的韵母,所以就有理由放在这个韵部里。进一步想,“i”这个韵母不能作为复韵母的韵腹,只能作为鼻韵母的韵腹,即“in”、“ing”这样的韵母,在复韵母里这个韵母只会以韵头的形式出现,像“ia”、“ie”。所以在没有看到对古代韵书这个韵部的归纳理由的解释时,可以理解为:但凡单韵母“i”和复韵母里,韵尾是“i”的字,它们都属于“支”、“微”、“齐”这个韵部,诗韵在第三部。

大学三年级下学期我们的古代汉语课讲音韵学,讲到唐朝有个和尚守温编了个字母表(当时的“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的意思),其中的分类我记不太清楚,但是记得其中的代表字。每个分类相邻的两组字,声母可以通转。比如“帮、旁、并、明”和“非、敷、奉、违”。让我把这个字母和四川方言联系起来看的是“端、透、定”和“知、彻、澄”这两组。用现代汉语普通话说,就是“zh”和“ch”,与“d”和“t”这两组声母可以通转。在四川方言里,一部分声母是“zh”和“ch”(因为四川方言里大多没有卷舌音,所以往往是平舌音的“z”和“c”)和声母是“d”和“t”的字在发音上会有交汇。比如“在”字,四川方言往往说成“待”,“我不在”,北方人听上去就象是“我不待”;比如“才”,四川方言往往说成“抬”,“他才来过”,就成了“他抬来过”。

如上两点,可以看作四川方言(我大部分时间生活在这个小方言区里,所以不熟悉其他西南地区方言的状况,由此可见要了解语言变化,还得多走些地方)与古代音韵的渊源。

释四川方言的一些例外字

 

【摘要】:语音演变有很强的规律性,但也有例外。本文就四川方言中的一些不符合四川方言语音演变规律的字音作出了解释。通过追寻中古音,探索某类音的演变过程和方向发现,有些例外字保存了古音,如“赴甫”的声母读音[p‘];有的反映了某种音变在词汇中的渐变特点,如见系开口二等字中还存有的舌根音;通过分析连读音变发现,有的是同化的结果,如“晌午”中的“晌”念[Sau(?)];有的是异化和类化的结果,如“眉”字在“蛾眉豆”中念[mi(?)(?)]有的透露出汉语历史上声调平分阴阳的音变信息,如“头”在“前头”和“锄头”中读为[tau(?)(?)]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H17

  一价钱儿——一下子。同义的有“一火色”。

    小见巴视——小气,吝啬。

    硬枝夺棒——举止行动生硬不灵活的样子。夺:即戳

    叮那咚的——叮呼作响的样子

    倒早不暗——不早不晚,暗:晚。

    归归宜宜——即“归宜”。整齐,完整,好,体面。

    好大{yt}——好一阵子,好一会儿。

    妈老汉儿——父母,妈妈和爸爸

    一四六九——指做事或说话清清楚楚的样子。

    赢翻了山——指大获丰收,取得大胜。

    醒二活三——随随便便,不认真不严肃的样子

    七老八十——七八十岁的老人

    惊风火扯——慌里慌张,急急忙忙的样子

    日诀起吼——骂声连天的样子

    叮儿那当——叮当作响的样子。

    有盐有味——味道不错的样子。

    正南其北——又作“正南齐北”。

    蔫粑皮臭——没精神的样子。

    蔑眉恨眼——横眉冷眼的样子。

    日白扯谎——吹牛,说谎话。

    娇娇气气——娇小可爱的样子

    清丝揞缝——清丝严缝,没有空隙的样子。

    黄皮寡瘦——又黄又瘦的样子

    打来吃起——捉住对付

    稀牙漏缝——本指牙齿稀疏缝隙大,形容空隙大,不严密。

    懒阴磨阳——磨蹭,慢腾腾的样子。

    一个二个——每一个,一个个

    汗爬水流——汗水很多的样子

    脸红筋胀——脸红脖子粗的样子

    球经不懂——戏谑语,啥也不懂。

    人死卵硬——戏谑语,形容很惨的样子。卵:秽语,男性性器官。

    自不待然——自然

    黄金绀色——指颜色黄里透红而明亮

    清花卢亮——即“清花绿亮”,澄清碧绿透明的样子。绿:念“卢”。

    半肥半瘦——一半肥肉,一半瘦肉。

    醒哄醒哄——形容哄哄作响的样子

    哈得伤心——傻得伤心,傻得不成样子

    大不安逸——大不舒服,十分不舒服。

    假巴意思——假装,假意

    狂眉狂眼——因吃惊或愕然瞪大眼睛发愣的样子。

    多高一筒——很高的个子。

    烧牛屎堆——指吸烟片烟。因烟片色黑如牛屎。

    正遇不遇——凑巧,碰巧遇上

    球莫名堂——没有章法,做事不讲道理

    铧口耙子——都是粗制农具,比喻粗话,脏话。

    横杀一脚——中途干涉,阻止。

    乱说三阵——胡说八道

    不同三样——不和一般人一样,另类,古怪。

    吃酒坐席——指参加宴会,入席饮食

    说起耍的——说着玩的,不当真的

    招呼认承——打招呼,称呼对方

    不是的话——如果不是的话,如果不是这样。

    黑黢妈孔——即“黑黢麻孔”,黑乎乎的样子。

    口水滴哒——口水直流的样子

    丢人卖客——出卖朋友

    青光白日——光天化日

    作古正今——认认真真,一本正经,郑重其事。有的地方又叫“作古顿今”或“正古作今”或“作古正经”。

    认黄认教——即认帐,卖帐的意思

    拉稀摆带——指不认帐,乱来,不按规矩办事,与“认黄认教”意思相反

    毛皮擦痒——身上发痒的样子,引申为坐立不安不自在

    哭稀烂鲊——哭哭啼啼的样子

    空头罗怪——指与正事不沾边的旁门左道

    下力包儿——下苦力的人,为别人打工的人

    闷倒脑壳——埋着头,一心做某事

    闷墩儿——

    先人板板(儿)——祖宗的先人牌位,骂人语

    空头罗怪——指与正事不沾边的旁门左道

    下力包儿——下苦力的人,为别人打工的人

    闷倒脑壳——埋着头,一心做某事

    墩儿——

    老班子人——老一辈的人

    扯伸脚杆——伸直两腿,甩开大步

    豁那豁的——很猖獗,很有气势的样子

    黑黢麻孔——黑乎乎的样子

    麻起胆子——壮着胆子,大着胆子

    旮旮角角——各个角落,比喻细小的地方。读作“kakagege”

    打偏打偏——走路不稳,一歪一倒的样子

    二昏二昏——有点发昏,头脑有点不清醒的样子

    花眉日眼——脸上不干净,脏兮兮的样子,川人常常把“眉”念成“迷”,读成“花迷日眼”

    绵扯绵扯——形容又绵又韧的样子

    我的先人——惊叹语,类同于“我的妈”,先人:祖宗

    不得幺台——了不得了,不得了了。

    大嘴老哇——即“大嘴老鸹”,贪心大的人。

    嘻哈打笑——互相打笑,非凡热闹的样子

    巾巾吊吊——即“襟襟吊吊”,指细支末节的事

    牵丝绺线——形容人多,排成一条线

    打光叉叉——赤裸着,因人的两条腿是叉开站立。

    细皮嫩肉——皮肤薄而嫩的样子

    油光水滑——肤色好,有光泽

    细乖细乖——娇小可爱的样子

    周围团转——周围,四面

    脚尖、腚子——拳脚,脚和拳头(腚子,不是屁股)

【正文快照】:

例外字在本文是一个语音概念,指的是不符合四川方言语音演变规律的字音。语音演变有规律性,规律控制着一类一类音的音的演变。把现代四川方言与中古语音加以对照,可以发现四川语音演变的许多规律。与本文有关的如: 1、测醋[p p‘]即重唇音十合口三等一轻唇[f]. 2、见系[k k‘x

征集搞笑点的四川方言、歇后语,拒绝粗俗、骂人下流语言!!

先来段川话版情话:

1、幺妹,你是天上的叮叮猫,我是地下的花蛾蛾,你得天上打旋旋,我得地上打转转。

2、男:我说,你爱不爱我塞?你咋过(个)弄是不开腔咧?我都着急死咯。女:你慌啥子哦,等我看清楚了哆。

3、你要轻易的说爱,许下的诺言就是欠下的债,也不要轻易的说不爱,也许幸福就被你关在门外!

4、亲爱的2娃,你是我心中的灯塔,没有你我要xx。亲爱的幺妹,没有你我要流泪。

5、今天终于耍倒了个女朋友,她长得直乖,看倒她我就心直跳,连手都不敢切拖,朋友些一个劲洗我,哎呀都把我洗安逸咯

6、我嘴里面嚼的是大大泡泡糖,我心里面想的是日本花姑娘,你穿着一身透明装啊,看的我心里是直痒痒~

 

1、隔壁张二娃最近青春期骚动,一到晚上就出切灯晃,盯到漂亮女娃眼睛都直了,都晓得他是耗子别左轮,起了打猫心肠的。

2、(重庆版)大嫂对我说:你那个大哥塞,牙刷儿得很,白天哪出切灯晃,晚上又切打死人子板板。

呵呵,这也是地域文化哈,四川人就是口直心快,说话也形象!

给你来一帖!

成都方言八级考试--考考

成都方言八级考试

为配合党中央、国务院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部署,将把作为西部地区三中心、两枢纽的重

镇成都的方言作为进修语种,考试及格线将按地区划分,成都市区考生90分,郊区80分,四

川其他地区及重庆市70分,其他省份60分,老外30分,敬请留意、对号入座。

一。选择题(70分)

1。“包谷”是指()

A农民B小麦C蝗虫D玉米

2。“批噻噻”是形容一个人()

A舌头长,搬弄是非B一种腌制品C长得强壮D一种交通工具

3。“叮叮猫”是指()

A猫猫好可怜B蜻蜓C人长得瘦小D螳螂

4。“泡梢”是()

A骂一个中年妇女体型象泡菜罐B指卖泡菜的少女C夸年轻女孩发育的好,长得水灵D一种泡菜名称

5。“梭椰子”是()

A给买椰子的人取得绰号B骂一妇女体型象椰子C夸小伙子肌肉发达D骂一女人乱

搞男女关系

6。“秋瓣儿”是()

A说某人厉害B说某人是黑社会xxC骂某人土气、精神涣散D夸某女孩会持家

7。同音听力:“风丝麻木”是形容某人()

A小偷小摸B少男痴情C调皮捣蛋D少女怀春

二。同音听力问答题(30分)(引号表示有同音字取代)

1。请翻译:“一身周武郑王的‘爪子’嘛?少洋盘!少‘切’‘卡卡’,多走塔塔。”(10分)

2。请解释大意:(20分)

  张母母昨天上“该”,看哆“姑尼儿”卖“拌壳儿”,“呢儿”吼一块一斤,就拿了三块给“姑尼儿”。又看哆有人卖“孩子”,“尚切”听哆:“跳楼啦,跳楼啦,五块啊。”看哆“孩子”还巴适,就给了五块。“挥切”“起哦”哆小“行行”头上冒了个“丰登儿”出来,想起“顺耳”喜欢,但是下哆“行行”又没“起哦”哆卖,只好“挥切”了。

  张老头看哆“拌壳儿”冒火,说张母母遭烧了,拿两块就差不多了,买的锤子啊!?张母母也冒火:你才卖钩子!

附加题(50分)

1。“豁皮”是()

A说某人是单眼皮B豆腐皮C鸡皮D骂某人是丑八怪

2。“挂挂钱”是()

A一种玩具B夸某人很有钱C骂某人很好欺负D一种挂钱的技巧

3。“刘前进”、“贾淑芬”为什么常出现在成都人的交谈中()

A因为他们是成都一对恩爱夫妻,在成都就象梁祝在苏杭一样有名B因为他们是六七十年代xx的劳动模范,让人钦佩C因为他们是成都xx的经商者D因为他们是神、假的代名词。

4。“飞飞儿”是()

A飞机B小鸟C小纸张D色狼

5。“麻花”是()

A一种花B天花C性病D一种食品

训练题****

1“剁皮”是指:

A饺子皮B黑社会去做掉某人C肚子D把猪肉上的皮去掉

2“哈开”是指:

A笑翻了B用手乱掏C对着冻僵的手吹热气D傻得不着边际

3“抓卷儿”是:

A一种游戏B洛带镇特产的一种花卷C烫卷发D抢电影票

4“长毛兔”是:

A留长发的男人Bxx桃C冤大头D猴头菇

5“日不拢耸”是

A衣着不整B“老二”不够长C太阳光太毒D女性胸部较大

6“边花儿”是:

A路边的花B妖娆的女人C玻璃球D独眼龙

7“水叶子”是:

A湿面B一种水蛇C利用水力的磨盘D翠鸟

8“下嗓”是:

A大声喊B饭局结束C钓鱼的一种技巧D下午

9“嗓等”是:

A傻乎乎地等着B哥们C下河捞鹅卵石D铁砧

10“扯马股”是:

A撒谎B挖野菜C一种xx游戏D老年人跳交谊舞

11“广耳屎”是:

A很大的耳屎B一种动物的排泄物C形容人很傻,不开窍D一种成都当地小吃

12“豁别个”意思是

A黑社会xxB把猪破开C欺骗人D豁出去了

13“球光光”指

A皮球表面很光B妇女胸部很大C足球比赛射门不进D莫明堂

14“鬼迷日眼”意思是

A形容人行为怪异B日食C一种宗教风俗D形容男女乱搞

15“惊风火扯”意思是

A下雨天打雷闪电B急急忙忙大惊小怪C风湿的一种D心情很沉痛

16“胎神”指:

A成都人信仰的神仙B孕妇对自己肚子的小宝贝的昵称C傻子D汽车轮胎的内胆

17“搞求不醒豁”指“

A弄不懂B男女房事的时候把女的弄死了C睡得太死D去发廊xxx

18“打燃火”指

A把打火机点燃B吃火锅时点火C扑灭燃烧的火D发怒

19“杀割”指

A结束B屠杀动物C一种刀,类似兰博用的Dxx

名词解释:

1、抵拢倒拐

2、古丁爆赞

3、走展

4弄血沁

5哈批

6、甩你两皮拓

7、仙人板板

8、煞割

9、闷墩

11、喔喝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 2010.04.29="" by="" yangfan--="">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四川方言与汉字古音韵- xiaolin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