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此文图片为嫣紫本人原创,部分文字来自网络,不得随意引用转载,如需约稿请与我联系)
这是老上海遗留下来的一座迷宫一样的建筑,现在经过设计师的点化,瞬间化身成了一个时尚创意场所。这里曾经是亚洲{zd0}的远东屠宰场,现在成为了“1933老场坊”。
这天,我踏着牛羊升天足迹,一层一层的走过裸露的泥墙,在历史与现代、血腥与活力、阴森与时尚中来回穿梭。
以下文字资料来自网络:
“1933老场坊”,位于沙泾路10号、29号,前身是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是远东地区{zd0}的宰牲场。始建于1933年,出自英国建筑设计大师巴尔弗斯(Balfours)之手,由当时蜚声沪上的余洪记营造厂建造完成。
宰牲场主体建筑内部分为宰牲场、废肉抛弃所、鲜肉市场和冷藏室。南楼和东楼为牛舍,北楼一部分用作饲养猪、小牛、羊等,另一部分为宰猪场,其中下面三层为人工宰场,四层为新式宰猪场。
建筑最初共有四层牲口栏,能容纳牛1000头、羊1500只、小牛300头和猪300只,存栏的所有牲口都须进行屠宰前检验。宰牲场有一条3.62千米长悬挂式传送带,在整个屠宰过程中,每个工场派一名稽查员进行检查,宰牲场全部工作人员为6名外国人和75名华人。每天可以宰杀300头牛、500头羊、100头牛犊和300头猪。
装载牲口的卡车到达底楼后,牲口被赶到一个有高围墙的坡道上,通过地面一个陷阱式的设计,牲畜会滑入独立的处理室,用电击设备将牲畜电击后再处理,整个流程显示出当时对动物的人道态度,牲畜基本上是在没有痛觉的情况下被处理的。坡道地面故意建得很粗糙,有专门的防滑设计,而且实行人畜分离的通道设计。四楼有完整的流水线,每层楼天花板上都有可以传输的挂钩,将牲畜倒挂传输到各个流程。
这里每个车间都有独立的通道,但又互相连接,窄的楼梯只容一人通过。而动物的内脏又可以通过滑道滑到相关的流程上,{zh1}的一步就是滑到底楼的杂碎间,有专门的货车来运输。
宰杀的方法也是相当先进,用22口径的枪击毙牛,其它动物都用电击,之后再放血剥皮。根据当时的工作日志记载,牲畜被宰前有二十四小时的休息时间,据说这样可以让牲畜不会过度恐慌和紧张,体内排出的毒素也会减少,可见当时宰杀的技术是相当科学和先进。不仅如此,牲畜在被宰前后都要检验,肉质也分为三种:{zh0}的盖紫色圆印,二等盖深蓝色方印,劣质品则被加盖“劣品”印。被销毁的废肉,工部局将给予补助费。
围绕着宰牲场,周边还有一些相关的配套设施,今天的沙泾路29号是曾经宰牲场的处置场和化制站。北侧屋顶中部有一个高耸烟囱,顶层为化验间、病体解剖室等,二楼设有各种蒸化、xx、熬油、凝血及其他机械,底层为收容室及其他储藏室等,还设有高压蒸化炉供炭疽畜体及其他有危险性畜体熔化之用,并将不能食用的牲畜加工成肥皂、饲料和肥料等出售。上世纪80年代上海长城生化制药厂将其用作糖浆车间,并做过相应装修改造,四层周边进行过加建。
屠宰场南侧鲜肉市场及冷藏库(目前为九龙宾馆位置)占地3亩多,于1935年7月完工:鲜肉市场部在二楼,可容纳千余头已宰牛羊;下层为巨大的冷藏库,共有四间短期冷藏库和两间长期冷藏库,可存肉约41万公斤。
建造这个宰牲场光建筑和设备当时就花费了330多万元,在“宰牲场”的使命结束后,该地先后成为肉品厂、制药厂、仓库等。2002年,电气工程师薛顺生首先发现了它。薛顺生在九龙宾馆参加婚礼,从餐厅往下张望,发现这个圆形建筑有些“古怪”。一般的屋顶都是“人字形”,而它则是24边形,这样的24角楼在上海、乃至全国都xxxx。薛顺生说,与它同等规模同时期的宰牲场全世界只有三座,另外两座分别在美国和英国,而如今都没有保留下来。
宰牲场有着比较明显的英式建筑特质,还融合着巴西利卡式元素,历经岁月洗礼之后,依旧魅力非凡。
{zh1}一张照片,送给这位在老场坊邂逅的陌生朋友~~
嫣紫镜头下关于上海的其他故事
(点击图片或文字查看详细内容)
- (2009-10-14 08:11:57)
- (2009-10-19 00:21:37)
- (2009-11-03 07:36:31)
- (2009-11-09 00:04:55)
- (2009-11-12 07:54:19)
- (2009-11-17 23:43:01)
- (2009-11-20 00:00:56)
- (2009-11-25 00:25:05)
- (2009-12-04 08:53:07)
- (2009-12-23 00:07:39)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