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70例服xx催眠药xx症性别、年龄和服药、授药等情况调查分析
在这670例已服xx催眠药病人中,男性占40.15%,女性占59.85%,女性占多数。从年龄来看,以51-60岁179例最多,占26.72%;41-50岁148例,占22.09%,为第二位;61-70岁113例,占16.87%,为第三位;31-40岁98例,占14.63%,为第四位;70岁以上69例,占10.30%,为第五位;21-30岁和20岁以下分别为54例(8.06%)、9例(1.34%)。xx病程:<1月60例,1月-3月92例,3月以上-6月48例,6月以上-1年83例,1年以上-3年143例,>3年244例,其中3年以上-5年70例,5年以上-10年79例,10年以上-20年34例,20年以上-30年40例,>30年21例。服xx催眠药种类:艾司唑仑215例,占32.09%;阿普唑仑204例,占30.45%;氯硝西泮153例,占22.84%;思诺思61例,占9.10%;三唑伦24例,占3.58%;佐匹克隆13例,占1.94%;不少病人还同时服黛力新、百忧介、赛洛特、多虑平、佐洛福、麦普替林、美抒玉、喜普妙等。连续服xx催眠药时间:2周-1月103例,1月以上-3月194例,3月以上-6月201例,6月以上-1年116例,>1年56例。其中自诉停服xx催眠药会通宵不眠有457例,占68.21%。这些病人首次服药源自精神科医师195例,非精神科医师368例。
二、临床证候特征
笔者主张xxxx病症应该“调其所逆,除其所害”,意思是:xxxx,首先要找出引起xx的原因,如果xx是由脏腑功能紊乱引起的,就应先把其紊乱的脏腑功能调整好,则xx现象自然就会消失;如果xx是由外邪侵入机体诱发的,则就应先分清外邪的性质并将其xx,这样睡眠才会趋于安稳。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xx专科临床实践,和当今xx患者的临床症侯特点,在辩证的基础上,常对xx病症分以下八个临床症型,然后针对不同的xx症型,运用中医药xx,一般均能获得较好疗效。
1、营气不足型 临床症状可见:睡眠不安,通宵似睡非睡,梦扰纷纭,白天精神不振,头晕目糊,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可伴心慌,乏力等症。
xx原则:益精养血xx。
2、肝郁气滞型 临床症状可见:夜晚卧床,思虑万千,转侧难眠,日间精神抑郁,善太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腹胀,嗳气频作等症。
xx原则:疏肝解郁xx。
3、营血蕴热型 临床症状可见:卧床难眠,或早醒,醒后再迷迷糊糊至天亮,兼见咽干少津,五心烦热,面颊xx,盗汗,或伴有手足震颤,肌肉跳动,口角抖动等症。
xx原则:清营凉血宁神。
4、脾胃失和型 临床症状可见:夜间睡不安稳,时睡时醒,多梦,兼见口腻口淡,不思饮食或纳食无味,胃脘不适,大便不成形或有欲介不尽感等症。
xx原则:和胃健脾xx。
5、心肝火旺型 临床症状可见:夜间xx,卧床久久不能入眠,或间断多醒,多梦纷纭,甚者彻夜不眠,兼见头胀,目赤,口干苦,心烦易急躁,大便干结,小便红赤等症。
xx原则:清热泻火xx。
6、胆怯心虚型 临床症状可见:睡眠不安,常伴有惊惕恶梦,白天心神不定,坐立不安,善惊易恐,胆怯如有人捕等症。
xx原则:镇惊定志宁神。
7、瘀阻脑络型 临床症状可见:夜眠时少,早醒,醒后难再入睡,常伴有头昏,耳鸣,脑响,手足麻木,健忘,尤其对数字和近期事件记不住,白天昏昏欲睡等症。
xx原则:清热泻火xx。
8、肝亢肾虚型 临床症状可见:夜眠不酣,间断多醒,或早醒,有梦,醒后难再复述,常伴有头胀,xx,颈项板牵不适,口干苦,眩晕,耳鸣,面颊色斑,两颧升火,腰酸膝软,夜间尿次频繁,或四肢不温,背脊时寒等症。
xx原则:滋肾平肝xx。
由于xx患者的症状复杂多样,所以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对于上述症型和xx法则的具体运用,尚需根据临床辨证综合考虑,灵活掌握,如此方能提高临床疗效。
xx结果:病人服中药后开始减xx催眠药时间:2周145例(21.64%);4周307例(45.82%);6周132例(19.70%);8周86例(12.84%),合计服中药后2-4周开始减药者有452例(67.46%)。有45.97%的病人在服中药8周内全部停服西药,其中2周32例(4.78%);4周74例(11.04%);6周97(14.48%);8周105例(15.67%)。此外临床见到,病人经中医药xx后,随着睡眠的逐步改善和xx催眠药量的递减、停服,诸多不适症状也呈现逐步改善。从上述统计数字可见,中医药从肝论治法xx服xx催眠药产生依赖性的xx症,确实可使大部分患者在服中药4周内,在xxxx的同时,开始递减其服药量,并能使近50%的病人在8周内全部停服xx催眠药。
基本方药:软柴胡、生牡蛎、煅龙骨、明天麻、嫩钩藤、广郁金、石菖蒲、炒白芍等。
加减法:营气不足型加生黄芪、全当归、五味子等;
肝郁气滞型加金佛手、川楝子、延胡索等;
营血蕴热型加粉丹皮、京赤芍、炒黄芩等;
脾胃失和型加玫瑰花、制香附、紫苏梗等;
心肝火旺型加焦山栀、夏枯草、石决明等;
胆怯心虚型加生铁落、煅磁石、远志肉等;
瘀阻脑络型加紫丹参、地鳖虫、杜红花等;
肝亢肾虚型加菟丝子、金樱子、补骨脂等。
参考文献:
(1)赵忠新主编 临床睡眠障碍学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3年12月出版 P407-409
(2)施 明等 xx临床辨证论治探讨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3,37(3):18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