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读书摘录(二)_幸幸福福_新浪博客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读书摘录(二)

九冶小学  李梅

 

《教材解度四问》摘录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阅读,会带有三种倾向阅读的影响。

      传统:任何一个人的思想或表达,一定都会受到“传统”的制约,进而影响到自己看文章的角度、方法和结果。

 

      个人:人们会从自己的角度阅读,所以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得。

      文本:直面文本本身。

      根据个人的体会,循者传统、个人、文本的脉络,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解读:

      一、文本究竟说了什么?

      究竟,指读到一篇文章时,一定要把原文研究清楚,一定要读出文字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文本想要说什么?

      弄清最初作者想要说什么。一篇文章之所以这样表达,一定有一些相关的背景。因此,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是谁,个人生平、历史背景怎样,当时有些什么思想等。

      三、文本能够说什么?

      当原作者说出一句话之后,那句话已经离开了主体。而变成大家都可以阅读的公共材料,并以此为原点,引发不同的思考。

任何经典的书或文章都是一口井,而作者可以将人生的体验,与书中描写的情景相互对照,甚至彼此启发,互相印证。一句话,要能够,或者说要尽可能地知道大家都在说什么?所以“能够说什么”所包含的,就是无穷的可能性。

      四、文本应该说什么?

      当我们读完一篇文章时,必须要表明自己的立场,判断究竟怎样的解读才是恰当的、正确的,符合相应学生年龄段语文阅读教学的。

到了“文本应该说什么”这一步,就必须提出个人的见解,这部分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也必须负责的。

      这一环节的阅读,涉及精神过程的伴生作用。只有在文本中反复体验,才能自己的阅读经验,这时的经验被赋予了文化的内涵,即有了价值上的取舍、判断。这样一来,文本对于我们来说就有了自主性,我们解读到的意义,会摆脱作者的意图,摆脱对作者心理体验的重构,最终被我们占有,变成自己的东西,适宜学生理解接受的东西,适宜学生身心发展的东西。

 

      此时,还要注意个人的阅读取向是否有偏颇之处,是否站在历史与文化或者哲学的高度,来善待自己的阅读理解;自己的理解,是否基于对文化本身的谨慎理解,是否保证了对文本作者的{zd0}尊重,是否基于所教学生能够接受的层面。

      解读文本,则最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化的最重要的基本功。

《深入阅读与深度理解》摘录

      教育最基本的层面,是作为个体的现实技能的获得;其次,是作为精神的给予,展开个人丰富的心灵生活;{zg}层面,乃是作为文化、人格的存在。

大多数的教学活动基本都是停留在{dy}层次,即使涉及第二层面,也存在着把精神生活技术化的危险。至于第三层面,我们的语文课基本上没有关注。

      一、试析阅读的层次

      笔者把阅读分为:浅阅读、中阅读、深阅读。

      从宏观的概念讲,浅、中度阅读指娱乐、休闲、浏览等一般性的阅读。深度阅读,指意义探究性的、建构性的阅读,就是努力实现对第三层面的关注。

      不能把“浅阅读”当作“儿童不懂”的借口掩盖自己的“家底”。教师阅读大量的好书,深入体验文学表现的状态,无论是悲伤和快乐,沉淀的一种内敛就是深度。

      二、走向深入阅读

      教学需要深入浅出,要拒绝肤浅。有些课 看着闲庭信步,轻松简单,那是一种大彻大悟的,富于深厚积淀的从容。

      读书收获的首先是语感,还有一个是本身的快乐。更深一层的感悟呢,我们必须要思考,从作品中吸收了什么,哪一处传达了怎样的思想等。再有,从专业的角度,还可以揣摩的是,作品是怎样写出来的,怎样分析写作技巧等。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拿到教材,除了深度解读,还要想“怎样教”。每一位教师,都应想办法通过教育的手段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情感,产生对汉语的热爱,唯此,也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

      人性自然 有劣有优,要从哲学的高度解读教材,从人性上升为人文。把着教材的脉,找到那些体现文化与精神的,同时适应普遍儿童心性的,具有民族语言味道的字眼儿,从而让语文课走向文化与人格的高度。

 

《课堂,因细腻而伟大》摘录

      我自问:宏观理论和宏大的培训活动会给你带来教学的智慧吗?透过我们的课堂,我发现,教师的情感正变得粗糙,心灵正走向封闭,师生的交往也变得简单而草率。我们缺少一份从容和悠闲,缺少了一定的雕琢和细心。

      为什么面对新的挑战,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茫然无助?流行的课堂上,各种理论、方法、概念、话语不断,但课堂的面目为什么依然似曾相似,甚至千篇一律?课堂应该有的生机和活力,为什么没有激发出来?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创造和灵性,为什么依旧得不到释放?甚至在日复一日地机械学习中被销蚀,被磨灭?我们不断把各种理论方法引入,移植到课堂,并要求教师接受、认知,照搬新东西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当下的课堂,究 竟最缺少的是什么?或者,教师素质中亟待加强的应该是什么?

      一句话,为什么教师没有太大的变化?

      学生呢,置身于当今的时代,知识爆炸,知识量扩大,学身好奇心、想象力增大,可是以目前的教育教学模式,行走于课堂之后,他们留存心中的到底有多少呢?

      教师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复杂,教师应该怎么办?还要回到具体的课堂来。教师不能因为从事科研就高高在上,不是有了理论和理念,就能离开课堂,而是必须回到课堂,开发课堂并陪伴学生生活在课堂中。

      教师要小心走进自己的课堂,关注教育活动的过程、评价、环境、管理等在内的教育一切方面,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加工”关注教育个体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赋予自己一个研究性教师新的含义——细节研究。这就体现为教育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像教育的灵魂一样。

      朱晓蔓教授认为,对人的研究没有兴趣,没有敏感,这个人是当不好教师的,或者说当了教师也走不远,成不了一个优秀的教师。

教师教育能力的关键说到底还在自己。所以,必须对自己的研究有个定位,要有一个方向。我想:回归教育活动现场,把视角集中在“人”的身上,返朴归真,无疑应当是最可行而又最省力的捷径。把心思集中在如何为学生生命奠基的“人”的问题上,这才是我们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

      教师读书要看得进去,课堂要细心品位下去,要从细节中找到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只有一点一点的细节,才是谁也复制不了的你那个独特的课堂存在。

 

郑重声明:资讯 【[转载]《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读书摘录(二)_幸幸福福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