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后心理问答20题—心理援助的基本知识(下)
邓明昱博士
邓明昱,医学博士、健康科学哲学博士,美国纽约华人社区咨询中心主任。国际心身医学院院士、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理事长、中华心理咨询师国际协会会长。资深临床及咨询心理学家,参加过多次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卫生服务。如:1988年重庆“118”空难,1994年海南地震活动高潮期,1998年夏季的中国特大洪灾,2001年纽约的“911”事件,2008年四川“512”大地震等。
杨明磊,咨商心理学博士,台湾淡江大学教育心理与谘商研究所副教授,台湾注册谘商心理师。国际华人医学家心理学家联合会理事、中华心理咨询师国际协会副会长。资深咨询心理学家,参加过多次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如:1999年台湾“521”大地震,2003年台湾SARS风暴,2009年台湾“88”风灾等。
如何协助孩子应对创伤性的意外灾害事件?
学校人员如何协助学生在创伤后重新适应生活?
在地震之后,孩子拒绝去睡觉或上学,父母该怎么办呢?
(一)生活状态改变、尽快恢复日常生活的规律
孩子的生活作息变得不正常,小小孩可能变得粘人,其它孩子可能变得比较不爱玩或不喜欢动。尽快恢复日 常生活的规律,可以让孩子早点有安全感,例如吃饭和睡觉的时间尽量保持一定,但是可以有点弹性。可能的话,睡觉时可以开个小灯,若是有需要,可以让孩子抱 着玩具睡觉,睡觉前父母可以说一些话或是做一些动作(像是摸摸头、抱抱孩子或是亲亲孩子)来安抚孩子。如果他们不听话,尽量不要处罚孩子,因为这次地震的 影响很大,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回到原来规律的生活。
(二)攻击或反抗行为、对不良行为限制
小小孩可能出现打人或咬人的行为,较大的孩子则是打架、不和同学玩、逃学或变得很不听话。一般来说, 对年纪比较小的孩子,只要限制他们不好的行为,大部份可以获得改善。对较大的孩子,有时他们内心的焦虑或沮丧会以不良行为来表现,这时候可以请他们一起重 建家园或照顾弟妹,让他们的情绪有好的发泄管道。如果可能的话,团体xx可以帮助这些大孩子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情绪。
家人该如何相互扶持以度过创伤事件?
家人可以按下列方式照顾自己及幸存者:
(一)了解急性应激反应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候群。参加急性应激反应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症候群的课程及演 说,阅读相关书籍及录像带。
(二)鼓励幸存者寻求创伤后应激障碍症候群的专业协助。家人可鼓励幸存者接受协助,但不是逼迫他去接 受;这是一种关怀而不是惩罚。
(三)寻求家人本身的个人或是家庭咨询。避免本身受到二度之压力,家人本身也需要处理自我情绪;这也 可和幸存者互相鼓励,表示专业协助之重要。
(四)学习压力及愤怒处理。学习压力及愤怒处理的课程,增进沟通及互相照顾的能力。
(五)保持及享受良好之生活。维系正向的人际关系、维持创造性的工作、继续学习并享受闲暇生活,这些 是走出阴影的必要条件。
何时该寻求专业心理xx师的协助?
如果有以下现象,建议你取得专业心理xx师的协助:
- 你发现自己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心情都很乱,感觉有很多的压力、混乱,并且觉得很空虚,觉得自己快要撑不 下去。
- 在事情发生一个月之后,你还是一直感觉麻木、迟钝,并且要不断的保持忙碌,为的是让自己不去胡思乱 想。
- 不断地会再想起地震的事情,睡觉时会做恶梦而惊醒,或是有很多身体上的不舒服。
- 没有人可以和你讨论你的感受,但你又觉得自己有这个需要。
- 你的工作或人际关系变糟了,让你很不舒服。
- 你又发生了其它的意外。
- 从灾难发生之后,你抽烟、喝酒、或吃药的量都变得过量。
何时该将受难者转介给专业精神卫生医师?
但是,如果哀恸者因为过度的悲伤、绝望而出现xx意念时,或是由正常的哀恸历程演变成为忧郁症的情况
时,往往就需要去寻求专业的协助处理了。除了xx的可能性与忧郁症之外,还有一些异常的哀恸历程是值得特别注意的,包括持续的否认亲人死亡的事实、延迟的
哀恸历程(情绪隔离、情绪压抑)、对死者的病态认同、无法逐渐复原的哀恸历程等。特别是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更需要专业精神卫生医师的帮助。
18. 救援人员会面临哪些生理和心理压力源?
一般来说,参与救灾人员会面临三种类型的压力源:“救援人员的损失或受伤”、“创伤性的刺激”与“任
务的失败”。救援人员的损失或受伤是指参与救灾时因为过度疲累而无法发挥功能或受到伤害;创伤性的刺激指救援人员目睹灾难事件现场凄惨景象而产生恐惧惊吓
反应;任务的失败指当救援工作未达预期效果,救援人员感到强烈失望或觉得个人没有价值。救难人员在参与救灾阶段与任务结束阶段时,都会面临不同的心理压
力,有些压力甚至是不断累积或周期性的复发。
19. 救援人员可能出现哪些心理症状?
如果救援人员未能了解自己的压力源,并予以适当处理,则压力堆积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产生一些心理症 状。如身心疲惫,情绪不稳定,精神恍惚,没有尽力救人的罪恶感,心情忧郁,无助,生气,灾难景象会不由自主的出现在脑海中,悲伤、心情低落,梦魇不断或睡 眠困难,冷淡、兴趣减低,情感否认、麻木感,对别人的安危过度担忧,或是不愿意诉说救难经验等等。
对于也可能受到心理创伤的救援人员,该如何提供心理支持?
如果救援人员感受到自己的症状明显,表示个人的身心状态已经处在一种能量过度耗损的疲惫感,若症状持 续发生且已经严重影响到个人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功能,需要前往附近的医疗机构寻求心理卫生的专业帮助。
2010年4月15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