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平台》—打破常规创新蓝海

     四月的常州,春意盎然,来到了这个充满智慧,充满灵性的城市,感受到了常州的人文气息,盛宣怀、瞿秋白、刘海粟等不同领域的标志性人物,都以他们身上拥有的江南情怀,精雕细琢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天地。《新农村·新农商·新产业---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论坛》走进了苏南常州。本次论坛应该说最有分量的一届。参加本次论坛的嘉宾有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国务院发展中心的领导、中信委主任、北京大学院长、常州市政府、市人大、市委都有主要领导出席本次论坛,同时还有中央电视台、中国物联网新闻中心、农民日报等媒体到场。作为演讲嘉宾的我,在26号下午给所有领导以及常州各界200多位工商人士分享了我的经典课程《赢在平台》。这个课程从最开始一路讲现在,应该做到了与时俱进。而且很多内容从开始的一横到边的广度,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纵到底的深度了。

     这个课程主旨是讲创业与商业模式,在我自己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我做过销售、带过营销团队、做过外企的大区经理、高层职业经理人、自己创业当过老板,然后一直热爱的培训事业一路过来。我经常说,我可能不是最有能力做好一件事情的人,但是我是所有人中最想做好培训的人。所以学习、实践、总结、分享一直是我最想做的事情,从一开始在传统企业打拼,到进入互联网这个新兴行业,变的是我的人生经历,不变的是我分享的情怀。

     我一直都认为,培训工作者,要分享的不是理论、不是过时的经验,所以我从来不做理论派,也不做过实派(过时的实战派,简称:过实派),我只讲我所做,做我所讲;理性思考、感性表达;传递真实、同享丰盛。

     演讲中,我总结的三大超级平台,我想已经经受了时间的检验,前两大平台虽好,可不是大多数创业的朋友能够企及的,那还有没有一个能让那些胸怀梦想,白手起家,自我创富的朋友创业的平台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日新月异高速变化的中国,创业的机会非常多。但创业要成功,{zh0}能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未来创新和创意两大产业将会成为这个社会推动的主要力量。所以,从事创新的平台,有机会赢在未来。

     各位朋友好好想想,目前在哪个领域中,{zj1}有创新活力的因子?开动脑筋想想。是的,就是互联网行业,这个行业的思想是最活跃,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是{zj1}活力的。互联网在中国走过的这十六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创富的历史。在这个最有草根精神的行业中,经常会带给我们匪夷所思的惊喜。互联网1..0时代(工具时代)出现了,丁磊、李彦宏、张朝阳、马化腾这样的70年后;在2.0时代(电子商务时代)出现了阿里巴巴、中国制造网、生意宝、淘宝等一批电子商务公司。他们都有着相同的特质:大多是没有从事过传统生意,没有固定的商业思维模式,敢为天下先;都有创新精神,专注专一,拥有独特的经营哲学。这就是互联网精神:创新、创意、快速。

     十几年前,一夜之间出现了网络公司,对于这些新新人类,当时的中国各界,都没有当回事,国家队没有参与,传统富豪没有想法,而只有从太平洋彼岸回来的一批海归,以及国际资本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网络大潮中,其他各界都在观望,甚至不屑一顾。但十几年以后的今天,谁还能小视这个行业,互联网已经改变了我们地球上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社会网络化已经变成了不争的事实。而互联网{zd0}的魅力,就是在虚拟的空间可以创造出无限大的平台,它就像拥有吸星大法,只有能把平台做到足够大,各种资源就会汇集到这个平台,企业会花巨资做广告、网民会每天点卯互动、资本会蜂拥而入,网站的流量就像光顾购物中心的人次,增值服务、病毒营销、网络推广、林林总总。网络改变了世界发展的物理轨迹和速度。它的出现,让世界不受时空限制,从此地球变一家,世界变成平的。未来,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依然会创造出更大的xx和神奇出来。

     众所周知,互联网是舶来品,美国互联网什么最火,中国就出现什么最热的模仿,这几乎是定律。从早期的新浪、搜狐模仿yahoo,到后来的百度模仿Google,再到腾讯 qq模仿ICQ、土豆优酷模仿Youtube、开心网模仿Facebook。这条中国模仿美国的互联网之路,从来就没有变过。一帮有着互联网精神的年轻人就是用“Me Too 主义”来实现自己的创业之梦。

     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率先模仿,就是比谁Delay的时间最短。谁能创造出差异化,谁能把现有互联网商业模式做最有机的整合,谁能抓住目标客户的心,谁就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奇迹。如果说2009年除了继续保持热度的Facebook与twitter外,还有什么网站更让外界感到惊艳的呢?答案肯定是号称年营收高达5000万美元、且斩获3000万风投的团购网站——Groupon(团宝网)。

     Groupon在2008年11月上线,因其在短时间内取得的骄人业绩引起大家的浓厚兴趣。Groupon采用的是One day, One deal({yt}一卖)的模式,这个创意脱胎于woot,一家2004年创立的网站,应该说Groupon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结果必然是由原因导致的,看两个网站之间的差别,也许能看出点名堂:

     Woot每天只卖一种商品,主站通常挂电子产品,子站会挂T恤杉。每人一般限制最多买三个,没有{zd1}购买人次的限制。

     而Groupon也是{yt}一卖,但他卖的都是吃喝玩乐等服务,提供大优惠,限制每人只能买一次,而且有每天{zd1}购买人次的底数,凑不够这个数,当天的买卖作废。也就是说他巧妙地把{yt}一卖和团购结合在了一起,并通过团购来创造低价。为什么他们不选择Woot的模式呢?这就是他们思路不同的地方,Groupon在项目的选择是非常精准的,像餐厅、SPA、培训机构的成本大部分是固定的,变动的是时间成本,闲置的时间不如以微利来填满它,更何况,如果{zh1}报名的人数没有达到商家的期望,Groupon会在网站上给商家免费做24小时的广告,对于商家而言,最差的情况也就是一个无本赚吆喝的交易,毕竟,采用传统的广告方式来做宣传,商家不但对受众群的信息所知甚少,还要缴纳不菲的广告费。他们深知对于传统的制造业、食品业、快速消费品行业来说,Groupon的模式并不适用,尤其是在超市和专业卖场大量存在的前提下。因此,他们选择更多是服务而非主流的产品。

     透过现象看本质,Groupon的商业模式就是通过利用网民获取较大折扣的心理,促使他们通过网络进行有效的互动,自发为有需求的商家聚集足够的消费者,而自己则从中获得了平台的服务费。简而言之,Groupon是团购加{ms},饥饿营销与打折营销的xx结合。

     Groupon不同于传统互联网公司的架构,在它所拥有的126名员工中,大部分都是业务员,分布在纽约、芝加哥、华盛顿、洛杉矶等26个主要城市,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找那些当地消费者感兴趣、利润较高的商家,就某一项产品或服务,跟他们谈一个超大的折扣,用来做团购,放在Groupon上面卖。或许,业务员的勤勉才是Groupon7个月内盈亏平衡的关键原因,他们立足于各个城市的本地化消费信息挖掘,充分调动了当地消费者的需求,也满足了商户的需要。据Groupon网站上面说,即便Groupon每次抽成的比例在30%-50%之间,依然有高达95%的商家都愿意再和Groupon进行合作。

     互联网行业中大多数公司都属于平台型的公司,建立平台,汇聚资源。三流平台(人流、金流、信息流),一举成名。现在,Groupon不但在美国火,也火到了大西洋彼岸的中国,从中国版的Groupon美团网,到几乎如出一辙的团客网,如果要说这两者的区别,恐怕只是后者在网页上花费了多一点心血,其他别无二致。既然有了{dy}家,第二家,那么,第三、第四家想必都会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相信,中国版的Groupon们只要能做本土化的改进,或者超越创新,摈弃照搬照抄的抄袭模式,多些自己的创意,多些不同的思路,或许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

郑重声明:资讯 【《赢在平台》—打破常规创新蓝海】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