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60%。
与此同时,“城市病”的幽灵也与城市现代文明如影随形。“城市里如果都是水泥铸成,夏天会形成热岛效应;城市的绿地都被侵占了,都盖了房子,人生活在这样的空间里舒服吗?城市里人行道没了,变成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行人共走的地方。这样的城市能够让生活更加美好吗?”当谈到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时,世博申办亲历者、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吴建民这样说,“我对上海世博会{zd0}的期待就是把各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好经验向大家展示,同时也把他们面临的问题向大家说明。”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上海世博会被世界寄予厚望。人类迫切渴望xx城市化难题,而在上海,城市以及城市里人们生活的未来也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花园城市
中国、新加坡、新西兰、瑞士、沙特、俄罗斯、美国、智利……这些来自各个大洲的国家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屋顶花园。
21世纪后在城市里出生的孩子,很有可能不知道真正的自然是什么样子。他们生活在冰冷的摩天大厦里,他们在经过精心修剪的草坪上玩乐,他们不知道米和面曾经的状态,他们没有捉过一只昆虫,他们甚至连小鸟都要从课本上认识。人类一直梦想着城市与自然能够xx地融合,而上海世博会用实例告诉我们,自然原来离我们很近。
在{zj0}城市实践区,芝加哥将它的绿色屋顶带到了上海。绿色屋顶在芝加哥已经安装了600多个,面积超过700万平方英尺(1英尺为30.48厘米)。芝加哥市长查德·戴利在展示介绍中表示,芝加哥为了美化马路,将五车道的马路变成四车道,中间一道铺设成长达800英里(1千米为0.621英里)的绿色景观点,并将位于市中心的梅格斯机场改建为公园。
“在一座城市里,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够有机结合、巧妙平衡。在这座充满摩天大楼的城市里,或许也只有那葱郁芳香,才能化解钢筋水泥的冰冷和僵硬。我很自豪的是,芝加哥在环境领域已经确立了{lx1}地位,而且我们的经验正在被世界上其他的城市复制着。”戴利说。
国家馆里,瑞士馆的主题便是“城市与乡村的互动”。这里最精彩的部分是缆车,它将人们从喧嚣嘈杂的都市里带离,攀升到瑞士馆的顶层,那里有田园牧歌式的等待,有山林、草原以及来自瑞士自然界的声音。瑞士馆的总代表乌里·希克在接受《环球》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瑞士一直以来都在寻找城乡和谐、人与自然融洽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现在,中国面临的许多状况,瑞士当年也曾遇到过。瑞士愿意将绿色建筑技术带到上海,供各国的城市借鉴。
而在主题馆之一的城市未来馆里,花园之城是未来城市生活的五种状态之一,城市的绿化和与自然的xx融合让街道成为孩子们的运动场。如果上海世博会上的这些展示真的被学习、借鉴,那么城市的未来必然充满鸟语花香。
“零碳”生活
上海世博会告诉我们,低碳的目标可能还是“太低”了,未来城市要追求的是“零碳”。
所谓“零碳”,就是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在追求舒适生活、享受高科技的时候,有可能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你可能认为这是开玩笑。不用电了吗?不产生垃圾了吗?当然不是,在{zj0}城市实践区内,英国“零碳馆”的六间样板房向我们展示了这种难以想像的生活。
首先,在这些房间的屋顶,装有22个五颜六色、可自由转动的“风帽”,它们不仅可以根据风向自由转动,还能利用屋内外气压差带动空气流动,将新鲜空气输入每个房间,同时带走屋内废气,也就是说,不开窗时,你还是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南面的房间装有保温系统,在白天充分吸收热量,晚上就转化为室内热能用以保暖,而且电热联产系统还会将热能转化为电能,能源xx实现自给自足。在用水上,房屋的雨水收集系统会将屋檐流下的雨水导入储水器中,用于冲洗马桶、灌溉植物,极大降低对自来水的需求。
馆内的路面没有采用非石油沥青,而是使用旧轮胎回收制成的。家具全部用废料改装制成,地毯则是手绘的,由于太过精美,没有人会质疑它们曾经是“垃圾”。当然,你还担心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垃圾问题。这些房间里的餐具是可食用材料制成的,不过味道可不敢保证。但是,它们可以与厨房的生物垃圾一起,被收集到生物能炉内,用于发电与发热,烧饭用的沼气就是食物残渣在地下发酵产生的。
是不是想不出来还有哪里能排放二氧化碳呢?那些可能遗落的些许残留会被房屋坡顶上的绿色植被吸引并转化为氧气。
这么xx的住宅并不是只能看不能接触的。在上海世博会,这6间样板房由6位设计师设计成不同的风格,观众可以在网上报名入住一晚,尽情体验。当然,体验后,你一定希望这种住宅能够变成日常生活的现实。其实,伦敦的零碳馆早已不是幻想,它的原型位于英国伦敦南部的贝丁顿零碳社区,建成于2002年,社区内有包括公寓、复式住宅和独立洋房在内的82套住房,实现了高密度与舒适生活、零能耗与零排放的xx结合。
“xx时,‘低碳’概念在中国还鲜为人知,但可以预见,在上海世博会举办后,‘低碳’甚至‘零碳’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会成为潮流。全世界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绿色革命’,看到并把握新一轮‘革命’的契机,是世博会对当今世界发展的现实意义。”上海市委副秘书长王战这样告诉《环球》杂志记者。
在上海世博园内,除了伦敦零碳馆,还有阿联酋“无碳城市”设计的零碳城,而世博园也希望通过使用新能源车等方式做到零碳或低碳排放。虽然,现在达到零碳还需要付出极大的成本,但有理由相信,它{jd1}不再只是梦想。
智能体验
{yt}在外,离开家前,你用自己的手机锁好门窗并打开报警装置和监控探头。自你离开的那一刻起,吸尘器就会按设置逐屋清扫,然后自动充电,而洗衣机此时已在检查你衣服上的电子标签,确保以正确的清洗程序洗涤。联网的冰箱向附近商店订购必需品。
你用手机打开车锁,指示汽车送你去公司,中途停一下,去取订好的咖啡。汽车利用先进的GPS数据和实时交通流量信息,查找到{zj0}路线,然后融入了繁忙的清晨车流。
车到公司前,你用智能手机做了一次快速健康检查,并通过医疗监控系统发送了数据。系统告诉你一切正常,只是血压略高于上周,因此在下一次做全面检查时,需要做几项补充检查。
当天下午,你还没有到家,订购的所有物品就已放在门旁的电子控制冷藏柜中。当接到货到信息时,你只须用手机向冷藏柜发送一个密码,就能接纳食品入柜。
你觉得这样的生活不可思议吗?这是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哈玛德·图埃所描述的2025年的智能生活。他所畅想的生活其实并不远。在上海世博会的多个场馆中,它已经成为现实。
就快下班了,不用火急火燎地往家赶,在办公室打开电脑敲击键盘,一组指令会自动传到家中:电饭煲开始煮饭、空调自动开启……这是信息通信馆展示的智能电网带给我们的全新生活方式。信息通信馆给出的实现时间是2020年。那时候,用户不但可以遥控家用电器,还能在家中利用太阳能自发电,让这些“绿电”输入电网,获取报酬。另外,智能电网能“自我检测”,即自动绕过故障节点寻找新路径,这种自我补偿会使电压相当稳定,即使短暂停电,用户可能也会没有感觉。
在城市未来馆里,轻触冰箱旁的触摸屏上的牛奶,立刻就会跳出冰箱中所存牛奶的出产地——某个农场,还可以从屏幕上看到农场内的工作画面。如果你点击购买日期与地点,屏幕立即给出答案,并跳出某社区超市的图像,随后是一张超市当日到货清单。点击“健康小贴士”,马上显示字幕:“该包装牛奶含XX卡路里热量,建议{yt}喝两杯。”
而在思科馆,2020年的智能生活是这样的:隧道里,一辆运载化学品的卡车突然出现侧翻,隧道堵塞。如果发生在2010年,随之而来的便是交通瘫痪、事态扩大,但在2020年,城市监控系统发出指令,及时调整途经隧道的公交车行驶路线,并把调整信息发送到相应的公交站点上;医院收到指令,救护车{dy}时间到达现场;在居民们的手机上,提醒出行时避免受阻的信息也即刻出现。这便是“智能互联城市”的管理方案。
机器人保姆
不管是《变形金刚》还是《阿凡达》,人类的未来总是离不开机器人。不管是科幻小说、电影,还是未来学家们的科学预测,机器人将在人类的未来发挥极大的作用,是始终出现的话题。但是,至今,机器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还是凤毛麟角。
一直以来,世博会都以展示{zx1}科技产品著称。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冰箱{dy}次亮相;1939年纽约世博会的主角则是电视机。从2005年的爱知世博会起,机器人成为最亮眼的明星。2010年在上海,生活机器人,无疑是使人类未来生活更美好的保证。
本帮红烧肉、响油鳝丝、鱼香肉丝、宫保鸡丁……不管会不会做饭,听到这里你应该嘴馋了吧。如果等你回到家,机器人“大厨”将这些大餐亲自送到你面前,你会觉得如何?这个长得方方正正的机器人内部装着锅碗瓢盆和糖盐油醋,只要按照程序来“点单”,从切菜到上菜,一盘盘按真正美厨大师菜谱所烧制的菜就会自动生产出来。
在沪上生态展馆有一个老年公寓,那里有着穿粉红围裙、有着一双大眼睛的“女管家”和一个孔武有力、有着六条自由机械臂的“男管家”。这两台机器人“管家”可以接受用户通过手机、电话等方式完成的指令,泡咖啡、开门、取物,样样都行。而且,它们还能监测包括门窗入侵、火灾、烟雾、煤气泄漏等信息。更妙的是,它们的背后被设计成一张座椅,并装有控制手柄,可供老人们当轮椅使用。
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的。未来的机器人,将会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帮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美好。
快乐交通
交通堵塞、停车难、空气污染,城市生活离人类交通方式的核心诉求——自由出行越来越远。人类的未来,还会是拥有着{zxj}的交通工具却寸步难行吗?
在城市未来馆,我们看到了未来快乐出行的可能。在一段描述未来出行的影片中,分别身处集团总部、另一城市家中和某海岛实验室中的甲、乙、丙三人正在开视频会议,他们决定从不同的地点、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到达同一个机场赶同一个航班出差。甲从公司出发,坐城际高铁、换磁悬浮前往机场;乙从家中出发,开车驶上“机场高速”,在智能导航协助下一路直达;丙从海岛出发,乘坐一艘快艇,同时用手机预订了一辆出租车。利用科技支持下的立体换乘系统、手机车票支付、电容公交车、智能交通监控系统,三人顺利达成目标。
而在上汽-通用汽车馆,2030年未来城市个人交通解决方案也终于在3月24日公布在世人面前。利用电气化和车联网两大技术,未来城市交通将实现零油耗、零排放、零堵塞和xxx。新型概念车EN-V比现在的汽车轻3倍,长度也短3倍,目前一个停车位可以停放5辆EN-V。它的马达动力由锂电池提供,可通过普通家庭电源充电,xx实现零排放,而且可以实现原地转弯。在自动驾驶模式下,EN-V能够通过对实时交通信息的分析,自动选择路况{zj0}的行驶路线,从而大大缓解交通堵塞;通过车载传感器和摄像系统,它还可以感知周围环境,在遇到障碍物或者行驶条件发生变化时能够做出迅速的调整,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更妙的是,你可以在途中放开双手,上网和朋友进行实时沟通,形成一个在路途中的社交无线网络。
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兼总经理甘文维表示,在上海世博会上,汽车馆“重新定义了汽车DNA,为城市交通提供了理想的解决方案,应对快速城市化对交通带来的挑战。与此同时,驾驶将变得时尚而充满乐趣。”
其实,出行更多的时候是要做“选择”,不论是出行工具、路线,还是心情。在丹麦馆里,就有这样一个名为“选择”的主题展区,在这里,丹麦人将展示自行车是如何渗透进他们的生活的,而且,你也可以跨上自行车,在丹麦式自行车道上亲身体验一把。古老的出行方式在最现代的都市里复活了,丹麦的自行车道上,不仅有停车场、打气点,还有统计自行车流量的“自行车晴雨表”。丹麦人想要表达的是,选择自行车,不仅为了环保和健康,更是一种享受生活的心态,一种寻求平静淡泊的人生真谛。
让我们期待,这种“选择”不是迫于无奈,而是人类未来出行方式的自由。
无障碍沟通
全球化初期,麦克卢汉曾用“地球村”描绘一个新的现象——信息在全球迅速、瞬间流动,并增加人们相互之间的联系。上海世博会,就是一个微缩的地球村。在这里,多元文化不断碰撞与交融,不同的国家、民族、城市、文化互相对话、学习与借鉴。我们无差别,但我们又不同,这是上海世博会指给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将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存在任何障碍。信息技术赋予每一个社会成员相同的资源,信息的力量将抹平性别、国别、语言等带来的差别。无差别的理念就缘由于此。”现代设计集团华东院建筑创作所所长杨明这样告诉我们。
在思科馆,网真技术实现了全球“面对面”交流的可能。通过结合创新的视频、音频和交互式组件,在人与人之间、各个场所之间、工作生活各个方面之间,你能可以与处在全球各个地方的人实现面对面的交流互动,它不会出现“卡壳”现象,与现实几乎同步。不论是举办网聚会还是召开视频会议,都会觉得远在千里之外的人就在自己身边,只是无法触碰而已。
沟通无界,却并不意味着城市的发展将会走向同质。在上海,每个场馆、每个展区都有它们自己的特点。就像大山在介绍加拿大馆时说的那样:“在加拿大,我们认为多元文化主义是我们重要的指导原则,我们要把加拿大建设成真正的地球村,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真正地球村的展现。对于加拿大来说,多元化还要尊重所有人的权利,这个都是在我们加拿大馆中要涉及的——宜居城市、包容、可持续、创新。”
远在日本的xx建筑师、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设计者彦坂裕则把城市未来的发展之路表达得更为清晰:“多元文化是城市的活力所在。复杂多样、相互冲突的价值、文化、感知、生活方式,使城市产生并保持着多样性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