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斗茶”好热闹_茶里人家的空间_百度空间
4月的茶山一片新绿、生机盎然,首届云南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斗茶大会在“贡茶之乡”勐腊县易武乡举办,古镇重现盛景。

     “斗茶”之风始于唐代,盛行于宋朝,唐叫“茗战”,宋称“斗茶”。这是民间评比茶叶品质并对茶叶进行排名的一种比赛方式,也是古代茶区评定茶叶品位、挑选贡茶的方式。今年,西双版纳重唱“老歌”,一位台湾茶界学者深有感触地说:“斗茶大会为国内外茶友创造了追根寻源的机会,我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百年老茶回家了

       清晨,薄雾渐散,古朴悠扬的茶山民歌打破古镇的静谧,庄重的迎接古茶山老茶回归入展仪式拉开了西双版纳六大古茶山斗茶大会的序幕。

       24名少数民族少女双手端着装有老茶的茶盘走上主席台,历经沧桑的清末宋聘、民初敬昌、同昌黄记、八中黄印、红印铁饼、蓝印圆子、雪印青饼、早期红印等老茶饼带着岁月陈香从四面八方回到原产地易武及六大古茶山的怀抱。古茶山居民、与会人员感慨万千,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师程激情洋溢地诵读《古茶回乡祭》:岁次庚寅,木盛五行。正山百里,风情万种。谷雨甘露,润泽社稷。故茶回归,万民敬颂。欣逢盛世,福荫茶乡。

       斗茶大会上,与古茶相得益彰的是古乐。在一座老宅正堂里,普洱茶沉香袅袅,我国xx古琴演奏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传承人李祥霆,指尖抚动千年唐琴,心随弦走,古乐空灵。一曲《流水》,似江水奔流,如幽泉出山。一首《梅花三弄》,委婉含蓄,情真意切,茶人如痴如醉。

       同台斗茶竞风采

       在易武石头山和大天井广场,精彩而紧张的斗茶活动轮番上阵。从六大古茶山乡村选拔而来的18名身着彝、基诺民族服装的采茶女,在茶园里巧手飞花,熟练地采摘鲜嫩茶叶,勾勒出一幅茶山春韵画卷。易武乡麻黑村委会曼秀村民小组周进芝脱颖而出,摘取“采茶能手”的桂冠。

       正午时分,xxx“庆春号”遗址上专门修筑的6口特制炒茶锅排成两行,古茶山6个代表队分别派出两名选手参赛。大家顶着炎炎烈日,用双手在约200摄氏度的热锅内不停地翻、抛、搓、抖,炒制鲜新茶叶(杀青),然后把茶叶倒在竹篾席上进行揉捻、做形、晾晒。激烈的竞技之后,易武乡曼腊村委会张家湾村民小组郑银仙和同兴号茶庄制茶师郑明敏组成的易武代表队夺得了“制茶能手”一等奖。

      “贡茶杯”斗茶大赛由象明古滇蛮茶厂、易武高山古树茶坊、易武抱朴轩茶庄、攸乐山司土大鼓茶厂等15家茶号、茶坊、茶厂参赛,提交用今年春茶加工的21个参赛青饼茶。竹笋叶包装的茶饼排成一排,评审组现场开包检验、现场开汤,对参赛茶叶的“形、汤、气、味、底”进行鉴评。最终,易武抱朴轩茶庄以“易武老树茶”捧走金奖。

       兴特色旅游小镇

       易武古镇,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枢纽,又是内地汉文化和边陲少数民族文化交汇交流中心,因清代生产缴纳普洱“贡茶”闻名遐迩,有“茶马古道{dy}古镇”的美誉。

       这里山奇水秀,茶山润绿,植被茂密,“山山有茶园,家家做茶叶”;这里的一切都透着“古香”:古茶山、古茶园、古石道、古街道、古作坊、古茶具、古宅院、古庙宇、古石碑、古茶歌……每一幢老屋、每一块青石板都有故事。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易武“茶山人家”作为中国茶文化和云南{wy}参展项目入选“中国故事”,并获得了奥运会组委会和中国文化部授予的“{zshy}奖”。如今,“中国故事·茶山人家”永远定格在了易武老街上。

       易武乡党委政府确定以茶兴乡的发展思路,提出建设特色旅游小镇的发展目标。一方面,积极做好古茶树资源保护工作;传承普洱茶加工技艺,推行“QS”认证,重塑“贡茶之乡”的新形象。另一方面,全面普查历史文物古迹,增强群众的保护意识;收集整理分类六大古茶山的山歌;在关帝庙原址修缮占地350.31平方米的“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茶文化博物馆”;对古镇建筑保护实行统一规划,对原有临街混合结构建筑进行“穿衣戴帽”改造。现在,小镇已建起10余家小酒店、家庭旅馆、农家乐等接待设施,初步具备“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



郑重声明:资讯 【西双版纳“斗茶”好热闹_茶里人家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