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移动管理信息部王东、韩杰供稿
导语:ITIL被誉为IT服务管理的“xx”,是事实上的IT服务管理国际标准。ITIL已进入中国多年,并得到了国内IT组织的普遍认可。众多企业为了实现企业的整体管理目标,实施和应用了ITIL,但达到预期目标、取得显著收益的比例却并不高。
2008年起,广东移动以实现电信级服务为总体建设目标,用ITIL管理思想为指导,结合ITIL
ITIL在中国的应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4年以前为{dy}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以IT跨国公司为主的企业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将相关理念和产品带给了国内企业,电信、金融等行业进行了初步尝试,但业界对其褒贬不一。2004年以后为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ITIL的理念得到了普遍认可,实施和应用ITIL成为IT管理的潮流,大家讨论的不再是有没有用,而是如何用的问题。
虽然实施ITIL的浪潮在中国愈演愈烈,也有部分企业取得了成功,但从整体上看,中国企业实施ITIL的成功率并不高,真正应用比较成熟的更是少之又少。据国内某专业IT媒体的调查,中国企业实施ITIL的满意度不到30%,有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花费大量资源实施ITIL,但实施后还不如实施前的窘状。就像当初中国引进ERP一样,在业界也出现了“引进ITIL找死,不引进ITIL等死”的悖论。
在中国,ITIL主要应用于IT基础设施建设,在ERP应用领域运用得并不多,典型的成功案例则更少。在2008年,广东移动率先进行了探索,运用ITIL对ERP维护模式进行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广东移动为何要对ERP维护模式进行变革?为什么要采取ITIL
变革背景:
在国内,最早引进ERP系统的是电信行业和金融行业,而广东移动又是电信行业里率先引进ERP系统的企业之一。经过多年的建设,广东移动几乎所有管理类、流程类业务都纳入了ERP系统的管理范畴,属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和众多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一样,由于ERP系统的建设是以部门为中心的,而各个系统的开发商又不是全部统一的,这就导致各个系统的数据流转和整合的难度比较大,缺少统一的管理标准和策略。此外,相对于数量众多的ERP系统,广东移动的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显得严重不足。实践证明,在ERP上线后,运营和维护是ERP系统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随着ERP系统数量的增加,维护工作的数量和难度也大大增加,维护人员经常超负荷运转,陷入了“疲于奔命”的状态,但用户的满意度却不升反降,在这种情况下,服务是被动的,而非理想中的“主动服务”。
广东公司是中国信息通信行业中规模{zd0}的省级公司,公司网络容量、客户数、业务收入、净利润指标分别占据公司的1/6、1/6、1/5和1/4。作为一家通信服务商,IT服务质量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参照大网中的电信级服务,在IT运营中也提出了争取达到电信级服务的要求。ERP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是紧密联系的,ERP出现问题不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影响广东移动的服务质量,损害公司的品牌。广东移动的目标是“争创世界{yl}通信企业,实现电信级服务”,如何让IT服务能够服务于这个战略,甚至推动这一战略的执行,是摆在管理信息部门的命题。ITIL
如何实现电信级服务的目标,能否实施和应用ITIL,让ERP的维护工作变得xxx?更能满足企业的发展战略需求?广东移动的管理信息部门进行了富有前瞻性的思考。
分析问题,设定目标
盲目跟风是中国企业实施ITIL时的“通病”:在不了解IT状况和问题时,就事先确定了通过设计某流程来建立IT服务管理体系,提高IT服务水平。其结果是没有针对性的变革凭空增加了不必要的阻力,由于无法带来明显的收益而导致变革的失败。
一种被验证的{zj0}实践是:采用基于问题的诊断咨询(Issue-based
广东移动正是采取了这一方法,为了寻找问题的根源,管理信息部对ERP系统进行了全面梳理,同时引进“外脑”
结合自身特点和现状,再根据ITIL管理理念,广东移动确定了以ITIL
“统一维护模式”不等同于集中式管理,并不仅仅是用一家供应商代替原来多个供应商的维护,它的优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
◎
◎
由于ITIL涵盖的内容很广,在短期内不可能在企业全面实施。广东移动采取了“选取实施重点、逐步实施、逐步完善”的策略。经过反复论证,管理信息部将ITIL落地方案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
◎
◎
IT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业务的开展,任何IT服务策略都不能滞后或凌驾于业务管理。因此,按照广东移动的规划,“统一维护模式”的目标是实现“IT
图1
表1
维护管理角度 |
运维跟着产品走,有多少个开发供应商就有多少个运维队伍,有时同一个开发商开发的二个系统也单独建立不同的运维队伍,这对运维管理带来很大困难,广东移动有限的管理资源只能蜻蜓点水,很难落到实处; 各开发商由于企业文化、公司策略、人员结构等方面差异,各运维队伍的服务规范、操作流程各自为阵,统一的管理规范很难推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各运维团队从属不同公司,运维团队间的协同效应相对比较差,由于各运维团队和开发商是一体的,各系统间的关联业务由于涉及开发工作量、维护工作量,增加了很多协调的工作。 在维护过程中,单凭维护人员个人的能力,缺少规范性的维护知识库;维护缺少层次,从接单到处理完毕一个完成,造成维护资源不能合理分配、维护作业不能形成标准化;也没有形成囊括个系统硬件、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的配置数据库进行协同预警和管理。 |
应用产品角度 |
某些IT产品在设计初因为缺少整体规划和业务梳理,在系统结构和流程上就留下了隐患,距离电信级产品尚有不小的差距,可维护性不能达到理想的要求; 开发商xx遵从业务部门的需求进行开发,很多时候没有考虑到系统的扩展性和灵活性,使得一些IT系统因为业务的发展始终处于开发状态; 大部分的开发系统缺少ERP系统应有的平台效果,在灵活设定、自由配制方面做得比较差,动不动就要在后台改数据,甚至要改程序。 产品的维护很不方便,一些变更和不常见的应用问题的处理不能再界面上直接完成而要进行后台操作,未在开放功能中嵌入可维护的模块。 |
用户体验角度 |
用户的需求和运维的能力是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由于没有建立用户服务协议,这个矛盾只能由各运维团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户的满意度很难保证,而且还会留下很多隐患; 用户培训的手段单一,为数有限的集中培训只能解决一小部分关键用户的知识转移,大多数操作用户对系统的认识还停留在相对肤浅的程度,一旦遇到大批新员工入职、部门大换岗等情况,运维的压力马上会成倍地增加; 用户自助方面缺少有力的措施,随着系统应用的深入,每月的维护量没有减少,还因为增加了新用户,维护电话和维护单量还处于逐月上升的阶段,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 |
变革{dy}步:构建统一维护体系
为实现“统一维护”,广东移动将开发和维护进行了分离,对应用产品遵循开发不维护;维护不开发的宗旨,所有系统的运维工作只由一家专业的运维商负责。管理信息部和运维商共同成立了一个项目组,来负责“统一维护模式”的实施。
2008年12月至2009年6月,广东移动进行了{dy}阶段的工作——构建统一维护体系。统一维护体系的核心内容有3个部分,即统一的运维架构、统一的服务规范和初步的流程规范。为了构建统一维护体系,广东移动一共进行了8项工作内容(见表2)。
表2
组建统一维护队伍 |
以服务台和专业的运维团队组成维护队伍,不仅仅是用一家维护商取代原来多家维护商或者将多家维护商进行合并。 |
搭建统一维护平台 |
包括维护流程、开发流程、管理流程、用户自助流程、系统监控流程为一体的统一维护平台;组成分层次的维护结构,建立ITIL流程管理的雏形。 |
建立服务台 |
将维护电话首问、维护单分配等工作集中到服务台,作为维护事件的{dy}层次处理,将一些技术性、业务性不强的维护需求在服务台层面就能达到解决,做到维护力量的合理分配; 服务台定期对维护单进行分类管理、统计,及时分析维护单的趋势和变化,并对二线维护进行回单时间、回单质量、退单、投诉等进行监督。 |
确立统一维护规范;梳理统一维护流程 |
包括服务规范、维护团队管理规范、维护岗位SOW、交接规范、技术规范、安全规范、备份策略、故障策略、监控策略、容灾策略、应急计划等; 包括维护单处理规范、维护电话规范、开发规范、发布规范、突发事件处理流程等。 |
构建维护、开发的监督闭环 |
强化开发流程的管理,建立一个有效的整体监督体系,以用户监督维护的质量;同时维护团队积极参与系统开发的过程,发挥咨询作用,配合提高系统开发的质量,形成一个良性的整体服务链,逐步实现产品的电信级维护。 |
系统架构优化 |
结合信息系统虚拟化的运营方向,实现系统的灵活部署,减少程序软件与硬件的紧耦合性,实现N+1的备用模式单点登入;统一身份管理;地图式业务操作指引。 |
创建网上培训模式 |
包括分类基础知识;答疑类的FAQ、网上视频、用户互动平台等。 |
建立统一维护监控制度 |
按岗位SOW建立了各类考核指标、统计规范、考核方法、月报制度等。 |
在这一阶段,系统交接的成功与否是实现统一维护的关键。为此,统一维护项目组制订了严谨的交接计划,采用系统实施的方法,从业务调研、资料收集开始一直到并行交接、提交分析报告,制订了23个关键步骤,每个步骤都有相关的提交物,交接负责人定时检查进度,并将其中关键的系统理解汇报、需求调研书、重要功能技术解析、系统维护汇报、系统分析报告作为项目的阶段成果提交归档。其次,统一维护项目组还建立了务实的交接规范,包括:固化了交接人员的SOW、交接计划、文档规范、调研报告、心得笔记、阶段汇报、并行维护、交接小结、改造建议书等9个步骤。
变革第二步:构建标准化服务体系
2009年6月至2009年12月,广东移动进行了第二阶段的工作——构建标准化服务体系。这一阶段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ITIL的理念,逐步建立以事件管理、问题管理、知识管理、变更管理为基础的服务支持体系,以标准化运维流程为导向,以主动向业务部门提供系统支持为目标的IT服务。
管理被称作是一门艺术,因为它没有确定的模式,只要严格遵循,就可以产生同样的效果,ITIL也是如此。ITIL
为了配合ITIL标准化流程的运作,真正达到维护单的标准化处理,广东移动根据自身系统的特点,建立了一整套的维护工具。例如,通过系列自动对账工具,将繁琐的、有较高技术含量的对账业务通过标准化的工具完成,在减少业务人员和维护人员工作量的同时,也实现了维护的规范和标准化;将应用系统的故障处理和ITIL流程中的知识库相结合,将维护单的处理融入知识库中。维护人员根据关键字不仅能查询到标准的问题处理提示,还能使用预置的问题定位、错误处理、结果检验等工具,大大提高了故障处理的速度、准确度。
为了逐步实现由“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广东移动充分利用运维团队对于业务和系统的经验,梳理了跨系统、多维度、可挖掘的业务信息,通过各部门的门户网站,用订阅的方式为业务人员提供可自由订阅的业务系统信息,具体做法是:将整个公司的业务划分为若干业务线条,并对不同业务线条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监控管理;设立了八大专栏,每个专栏下同一业务线条下存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下设了不同的业务专题,围绕特定专题,针对不同的内容或视角分别制作不同的指标,每个指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产生不同的报表和图形展示;对于订阅的信息进行了网站式的管理,通过统计点击率,定期更新上榜的信息池,并通过订阅窗口和用户进行互动,获取{zx1}的需求,及时调整订阅内容。
表3
建立服务协议,实现{zj0}用户体验 |
通过和业务部门建立服务协议(服务承诺),做到合理利用有限的维护资源实现{zd0}化的用户需求; 同时,通过增加VIP服务;用户自定义报表;接口故障自动报警;SOX审计自动预警;短信提示进一步达到{zj0}的用户体验 |
建立规范管理思想,完善标准流程 |
以ITIL管理思想为指导、以ITIL |
引入标准化管理,建立ITIL管理体系 |
加强规范维护,将维护工作逐渐引入标准化,标准化预警机制、标准化问题定位、标准化错误处理,将时间管理、知识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发布管理作为维护的标准流程 |
通过配置数据库,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
强化故障诊断、变更影响分析,利用配置数据库逐步加强对产品的可维护性管理,循序渐进的提高产品的质量 |
在加强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完成ERP系统的整体优化 |
结合配置数据库,通过变更管理、发布管理对应用产品的修改和开发进行更科学的管理,并且建立主数据平台;接口平台等措施,优化和整合IT全局系统。 |
以标准化维护为基础,确立主动服务策略 |
在实现标准化维护的基础上,利用维护人员对应用系统的多角度理解,充分发掘对业务部门可以提供的信息,在应用业务运行预警;业务信息统计;图形化分析;系统发展动态等方面主动提供信息 |
建立服务交付,创建订阅中心平台 |
在逐步完善服务支撑的同时,有计划地建立服务交付的系列服务,创建的个人订阅中心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订阅自己需要的信息,充分体现个性化;定期刷新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各个ERP系统的信息可以统一订阅,实现信息的统一管理 |
充分体现IT管理的价值,转变系统维护重心 |
向服务要效益,通过服务向业务部门提供有效值的信息,订阅窗口将维护的触角更贴近用户,让用户从目前的ERP系统中得到更多、更及时的信息,预警等措施还可以预防错误、减少维护工作量,更好地体现统一维护在整个IT服务管理中的作用 |
变革成果和展望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广东移动完成了ITIL的服务支持部分,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统一维护模式”实施之前,ERP的维护由不同的维护队伍完成,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服务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目前,“统一维护模式”初步实现了“IT
结合电信级服务标准,管理信息部从维护单回单效率、维护电话首问的解决率、系统的可用性和安全性、用户满意度、维护成本这5个KPI指标对“统一维护模式”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总结(见表4)。在下一阶段,广东移动将完成ITIL的服务提供部分,包括完善用户服务协议管理、进一步加强应用产品管理、建立具有广东移动特色的配置管理、全面推行ITIL的服务交付规范等工作内容,。
ITIL的落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正像ITIL
表4
KPI指标 |
措施 |
实施效果 |
维护单回单效率 |
维护的标准化流程建设; 系统预警建设; 维护知识库的应用 |
回单的及时率从原来的平均48小时,最长2周完成 提高到平均3小时,最迟当天完成 |
维护电话首问的解决率 |
建立统一的服务台; 建立基础知识库; |
维护电话首问的解决率达到30% 减少了二线维护的电话接入,为维护单的回单及时率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
系统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
维护、开发监督闭环的深入应用; 系统可维护性的逐步改造; 标准的维护工具逐渐完善; 系统监控功能的建立 |
8小时内系统的平均可用率达到了99%以上,系统做到了7*24小时实时监控; 维护的出错率降到了零。 |
用户满意度 |
维护质量的不断提升; 维护速度的不断提高; {zj0}用户体验的逐渐推广 |
根据抽样统计,用户满意度从原来的74%提高到85% |
维护成本 |
标准化维护流程的建立,提高了维护效率; 建立维护层次,维护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 维护知识库的建立,降低了维护门槛,使维护成本进一步降低 |
{dy}年平均每个系统的维护费用下降了25% |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