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5月02日_峙锺_新浪博客

大手笔挥洒“绿文章”

——灵石县植树造林工作综述

 

4月下旬的灵石县南关镇,清风拂面,杨柳依依,山川间,田野里,无处不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站在吴庄村的山头上极目远望,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在田勇的心头油然而生。逮着灵石县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所带来的难得机遇,田勇在去年年初获得了近千亩荒山的承包经营权。一年多时间来,政府资金、技术的大力支持以及田勇自身的不懈努力,让这千亩荒山掩映在了阳春三月的嫩绿之中。

眼前的这幕只是灵石县推进植树造林事业的一个缩影。2007年至今,灵石县已累计投入4.56亿元进行造林绿化,实现新造林21.11万亩,全县实有林木绿化率平均以每年3个以上百分点的速度增长,目前已经达到47.31%,并先后于2007、2009年两次荣获“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县”称号……翻阅近年来灵石县植树造林的历史,投入力度之大、发动范围之广、体制机制之新、综合效益之高,无不令人感叹。植树造林工作的深入推进为全县经济社会的“绿色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投入多、力度大

——变“小打小闹”为“大张旗鼓”

高投入是灵石县植树造林工作最为显著的特点。

灵石县去秋今春总计将投资3.14亿元,其中造林绿化直接投资2.7亿元,造林10.85万亩。这项工作完成后,全县林木绿化覆盖率将新增6.1个百分点,达到53.41%,实现投资、面积翻两番,规模、档次双提升。

在植树造林资金的筹集上,灵石县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同时,不断拓展社会资金投入模式,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筹集绿化建设资金——对高标准规划范围内的乡村道路、村庄绿化特别是乡镇所在地的绿化工程实行以奖代补;对企业造林绿化工作实行生态补偿机制,每年拿出30-50万元对厂矿绿化先进单位予以奖励;积极引导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带头参与造林绿化,{zd0}限度的盘活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

在全力保证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灵石县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了植树造林工作在全县的深入开展。

灵石县以全省造林绿化现场会即将在我市召开为契机,按照“线上不断档,点上有规模,整体效果美”的总体要求,因地制宜精心规划了总投资2.7亿元的“三线五点十九村”精品工程。 “三线”即大运高速灵石段、永吉大道、108国道沿线及目击荒山绿化工程;“五点”即高速公路灵石出口、宏源国际饭店、静升万亩核桃示范园、县城及清凉山、保利生态经济示范园造林绿化;“十九村”即造林绿化现场会参观路线所经过的19个村庄。截至目前,该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1.93亿元,补植补种1.05万亩,新栽植4.54万亩,完成全部工程量的85%以上。

在全力推进“三线五点十九村”精品工程的同时,灵石县还统筹推进其他五项林业工程,使全县林业工作实现了质的提升。一是核桃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今年灵石县将投入397.3万元发展核桃林1.37万亩,并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对这一富民产业进行扶持奖励。目前全县已完成投资154万元,栽植8000亩。二是退耕还林工程。今年灵石县将投资201万元,封山育林4000亩,新造林3000亩,并对2002年以来实施的1.1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进行补植补种、除草扩穴和树形修剪等综合管护。目前该工程已完成投资65万元,补植苗木9000亩。三是厂矿绿化工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治理”的原则,灵石县从2009年底铺开了总投资3200万元的厂矿绿化工程,规划建设面积3.2万亩。目前该工程已完成投资1200万元,新栽植苗木1.2万亩。四是村庄绿化工程。除了“三线五点十九村”工程中的十九个村庄外,灵石县还投资310万元把重点通道沿线的31个村纳入了村庄绿化工程,目前24个村已铺开栽植工程,完成投资167万元。五是县乡通道绿化工程。今年灵石县将投资150万元对县乡主干道29公里进行通道绿化。

动员广、行动快

——变“要我造林”为“我要造林”

“现在是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因素都有了,今年我准备种五千棵泡桐,五千棵刺槐。老天爷不等人啊,这事情得马上着手开始办。”望着山坡上高低错落、粗细不均的各类苗木,田勇一脸着急的神情。

像田勇一样着急种树的还有在灵石投资创业的大型央企保利集团。

保利集团在灵石县拥有总产能315万吨的煤矿4座、年产60万吨的焦化企业1个,年发运能力500万吨的铁路专用线1条等项目。在这些项目的建设之初,该集团就本着建设现代化新型矿区的思路,按照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完工的“三同时”原则,将矿区绿化美化和周边荒山绿化纳入企业基础建设总体规划,坚持“挖出地下黑色宝藏、建设地上绿色宝库”的绿色环保理念,吨煤提取10元由财政专户储存,用于矿区周边生态环境修复。

为了提高植树造林工作的效率,保利集团还专门成立了营林公司,吸收周边10个村的近300户农户为股东。当地农户通过林地转让,亩均年收入在100元以上,同时参与林地的经营管理还可获取丰厚的收益。

在灵石,像保利集团这样,把植树造林工作上升到关及企业生存发展、经济持续增长、社会稳定和谐的高度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其中的部门、企业、个人比比皆是。“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参与,大搞造林绿化,建设绿色生态灵石”,这句口号在街头巷尾的叫响让“我要造林”成为灵石县植树造林工作中的最强音。

制度活、效益好

——变“权宜之计”为“长效决策”

深入分析灵石县植树造林的先进经验,我们发现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灵活应用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

灵石县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县,煤炭资源的长期开采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山体植被破坏、土地塌陷、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2007年以来,灵石县委、县政府把加快矿区生态修复治理步伐,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提高群众生活质量,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来抓,按照“谁破坏、谁补偿、谁治理”的原则,出台了《灵石县厂矿绿化实施方案》,建立了“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的生态修复补偿机制。该《方案》要求全县煤炭生产企业依据矿井服务年限,以吨煤10元的标准分年度提取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

三年来,灵石县累计提取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上亿元,承治荒山面积8万余亩。这一措施既有效整合了农村的“四荒”资源和厂矿企业的资金优势,实现了造林绿化投资模式的多元化,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除了《灵石县厂矿绿化实施方案》之外,还有一项制度在灵石县推进植树造林工作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就是《关于加快民营林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了解决造林土地的问题,灵石县委、县政府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民营林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农民采取林地入股或有偿转让等形式,推动林地向企业、治理大户流转,农民通过出租土地或土地入股等形式获取收益,走出了一条农民“离土不离村、就近奔小康”的新模式。

投入大、标准高、制度活,各种有利因素的叠加使灵石县植树造林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逐步显现了出来,也让植树造林由曾经的权宜之计变为了历届县委、县政府都紧紧抓在手上的长效决策。

以核桃干果经济林为例。从2007年开始,灵石县财政三年连续投入1715.4万元,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带动社会投入近4000万元,使核桃这一富民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到2009年底,全县核桃经济林发展到17.41万亩,核桃加工xxxx两户,全县核桃产量达到350万公斤,产值达到 7000万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437.5元,核桃产业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已经成为灵石农民的又一个“钱袋子”。鉴于核桃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灵石县委、县政府已经决定进一步加大对核桃产业的扶持力度,并将一些扶持措施制度化、政策化,真正让核桃产业成为灵石农业中的又一项支柱产业。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2010年05月02日_峙锺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