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05-02 12:15:59 / 个人分类:
下面列举一些观点,不是为证明汉族血统有什么优秀之处,而是陈述一个事实,汉民族不是杂种民族,而是一个血统非常纯正的民族。目前,DNA血统研究正在复旦大学副校长金力同志的牵头下进行,已经投入巨资推进这一研究,并已取得许多重大科研成果。前两天报了这个选题,但是大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就在博客上公开一下吧。 弄清全国各地人口迁徙、遗传的,可以弄清很多遗传性疾病的起源,有效地进行预防和资料。血统无关优秀与否,、文明才是维系民族、国家发展的命脉。本人列举一下例子,仅仅具有生物学的意义。请不要做其他方面曲解及过度解读。
有一些学者散布汉族虚无论(也就是杂种论),仿佛汉族真的只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群体。事实如何呢?近来基因学研究突飞猛进,复旦、北大等学校学者的研究已经揭示汉族是上为数不多的纯种民族之一,相关成果 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人类遗传学杂志》上正式发表。但不知什么原因,国内这方面的宣传很少,也许是出于民族团结的考虑吧。但不管怎样,科学研究已经xx了 汉族是融合而成的理论,而且恰恰相反,汉族的基因构成是一个非常单一纯粹的民族。
{dy}部分:以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研究看非洲起源论
我先讲讲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的方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人有46条染色体,其中44条为常染色体,X、Y两条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所以,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我们研究Y染色体,可以比较清晰的发现人群的迁徙和发展。 为了研究Y染色体的单倍体类型,我们绘制了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我们按着Y染色体单倍体的不同把全人类(包括非洲)分为18个类型(用从A到R十八个字母代表),出现频率高,数量多的类型单独列出(如O、N),把小概率出现的类型列入上级母类(如F、P),这也就是类型上有逻辑上重合的缘故,这样做是为了使分类清晰,分析方便! 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图)
非洲人是人类的大本营,今天,所有人类的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都能在非洲找到(M168\YAP\M130)。而非洲以外的居民,他们都是一支出非洲居民的后裔,他们的Y染色体上都带有M168的突变点。
人类刚出非洲,都带有M168的变异点,此后,M168又发展出三个支系,C—M130、D—YAP、F—M89,它们下又有不同的子类型。 F—M89是现代人中占压倒性的类型,大概全世界80%以上的人都有这个变异点。 F—M89有很多子类型,其中,K—M9是最重要的一个支系,亚欧大陆上,除了西亚地区和西伯利亚,世界岛上绝大部分民族都由K—M9的子孙构成,今天人(汉族)中,96%的人都是K—M9类型。 K—M9下面也有很多子类型,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ON—M214,另一个是P—M45。前者(ON—M214)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北亚东部、部分太平洋岛屿(以上都是O—M175子类型)和乌拉尔山两侧、北欧北部、东欧北部和北极圈内的爱斯基摩人(以下都是N—M231子类型)。中国人主体类型就是O—M175。 后者(P—M45)主要分布在欧洲大部(R—M173子类型)、西亚的伊朗、南亚的(R1a—M17子类型)、美洲印地安人(Q—P36子类型)等地区。其中,R—M173(包括M17),被认为是原始雅利安人的基因。 推测的他们迁徙的路线(图)
回过头来再说最早的一支。
海洋居民,C—M130走的路线大概就是沿着海岸出发,从阿拉伯半岛—伊朗—印度—中南半岛,此后,这批M130的子孙分为两支系,{n1}支系向北进入西伯利亚,并最终进入了北美地区;NO.2支系向南进入澳大利亚,并扩散到整个太平洋诸岛。虽然我们的基因树上C—M130画的比较简单,但实际上C—M130并不单一,他们类型众多。
今天C—M130的后代主要分布在印度南部、北亚东部、、北美西部、澳大利亚、太平洋诸岛。在东亚地区,外蒙地区比例非常高,达到58%,还有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布里亚特人、比例都在60%以上,这些人群的类型(包括北美地区)都是C3—M217。C2—M38,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太平洋诸岛屿,C4、C5主要分布在南印度地区,在当地民族中能达到20%。在现在汉族人中,M130的比例小于3%。
D—YAP又被称为小黑矮人基因,是一支非常古老的基因,它和C—M130几乎同时走出非洲。现在D—YAP类型主要分布在印度安答曼群岛的安达曼人({bfb})、藏族(58%)、彝族、瑶族中的勉人、日本(34.7%)、人。在汉族人中,D—YAP出现的频率小于1%。 推测的他们迁徙的路线(图)
Y染色体变异数量多少并不能用人口数量来衡量,很多人口众多的大民族都是由一个小人群由于某种原因迅速壮大而来的,如历史上曾建立了强大帝国(典型的是汉人、阿拉伯人),近代的高技术革命和殖民(如英格兰人、西班牙人),这些人群的同源性强,Y染色体的变异类型并不特别丰富,相反,一些非常古老的小民族,其Y染色体变异类型却十分丰富。 (下图)亚欧大陆上主要民族(图中的chinese主要指汉族,外国人对中国的民族状态不太了解,和一般人的观念不同,汉族的基因构成恰恰是一个非常单一纯粹的民族,足以证明原来的汉族融合而成的理论是错误的)
第二部分,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汉族人的民族起源和基因结构 今天的汉族人,占压倒性主体的是O—M175。 具体分析,在M175下还可以细分为{zd0}三个子支系(其他N多小类型都不算):O1—M119、O2—M95、O3—M122。 这三个子类型地理分布很有意思: O1—M119广泛分布在从北亚到东南亚,但在最中央的黄河流域竟几乎找不到!在贝加尔湖畔的布里亚特人,其O1—M119的比例{zg},达34%,另外,北亚地区的外蒙、满州、朝鲜、日本、堪察加人等民族也有O1—M119类型,但一般比例不超过10%,中国南方,浙江、上海、福建等省份,O1—M119比例也较高。而在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北地区的汉族人中,O1—M119类型的比例都小于5%,在陕西、山西、湖北等省,没有发现这种类型,出现频率为零,M119的分布呈现的是两头大中间少的格局。
O2—M95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在泰国高达55%,从泰国向北在递减,从泰国向南也在递减,可以推论O2—M95变异最初出现在东南亚地区,并向西周扩散。在东亚地区,只在朝鲜人、日本人、阿穆尔人中有一定分布,其中,在日本人和朝鲜人中,O2为O2b,比例超过30%!在山东、河北、甘肃的汉族人群中,出现频率全部为零,找不到这种类型,在南方汉族人中,能找到出现概率非常低的M95。 O3—M122类型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从北亚向南到爪哇、新西兰,从日本向西到西藏、哈萨克人,全部能找到O3—M122的分布。 从出现频率上看,O3—M122的出现频率{zg}地区为中国的云南地区、印度的那加邦土著民族上,很多民族中出现频率为{bfb},如独龙族等。在黄河流域的河北、陕西、山东,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四川、江西等地区的汉族人中,O3—M122都超过了80%。在北亚地区,O3—M122数量比较少,外蒙人中超过了30%,阿穆尔人也超过了40%,以及朝鲜人,除这三个人群外其他都比较少,在艾温基人出现频率为零,在布里亚特人也为零,在日本人中为22%。在东南亚地区,M122数量比较多,只有泰国、柬埔寨等地区略少,其他地区一般超过50%,出现频率从中国向南逐渐递减,到了爪哇人中出现频率只有20%,在汤加、新西兰的毛利人人也有出现,但比例都不大。 M175这三个子类型的地理分布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我们可以推论出东亚各民族的发展史。
东亚黄种人开始可能分为四个大集团:北亚人群、黄河上游人群、黄河下游人群、中南半岛人群。 北亚人群代表了阿尔泰语系的民族,由于在气候寒冷地区,无法种植农作物,其他人群都无法涉足,所以很难取代他们。 黄河上游集团代表了古代汉藏语系民族(先羌,标志性基因O3—M122),黄河下游集团也是一个古老人群,他们特有的是O1—M119。大约在6~5千年前,古代汉藏语系先民开始分化,一支向西、向南发展,成为了藏缅语族、另一支向东发展,就是汉语族。汉语族部落并击败了黄河下游的古老居民,这些具有M119的民族失败后开始分化为两支,北支M119进入了辽河流域,并深深影响了西伯利亚和北亚居民的基因构成,成为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基因,南支M119向南发展,成为后来的“百越”。从此,M119基因从黄河流域消失,取代他的是带有M122的先羌人(汉语族部落)。 这段部族迁徙史,也许就是我们民间口口相传的xx的黄帝战胜蚩尤的历史传说!虽然我们找不到当年的战争遗迹,但我们xx可以找到吻合的考古和基因的证据:考古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从此消失了,取代它的正是从陕西河南来的龙山文化,此后山东存在的文化就是山东龙山文化!在基因上,证据更加明显,山东、河北两省的汉族人中M122和M119的比例接近50:1,超过95%人以上都是随黄帝东来者(先羌部落,M122类型)的后代。 经过这次原始的部落战争,汉语族的各部族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他们建立了数量众多的方国,这种状态持续了大约近2000年。大概在距今3100年前,一支小部落从甘肃天水迁徙到了陕西周原,就是周族人。他们在周武王的带领下,周族人消灭了商朝。灭商后,周武王率领300辆战车和5000虎贲,用了三年时间,消灭了99个方国,征服了652个方国,俘虏了410万战俘《逸周书·世俘解第四十》。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西周分封了大量诸侯国,周族也随着分封扩散到了全国。 周族人称自己国家是“有夏”,此后各诸侯国都自称“有夏”,对外统称自己“诸夏”,夏者,本意是区域广大。周族自称自己的本民族为“华”,称外族为“夷”(异),此后凡是与周族有同源关系的血亲部族都开始自称“华胄”,称外族为“非类”“夷(异)人”,意思是非华族类,华者,本意就是高贵壮丽。从此,“华夏”也就成了这些诸侯国的统称,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中华”两字的来历。周族人的语言叫“雅语”(夏语),在全国通行,孔子讲学,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但孔子的话他们都听得懂,因为孔子说的是当时的普通话——“雅语”,这在《论语》里有:“子所雅言”的话,不说“雅语”就是被称为“野言”“非文”,由于有着交流需要和文学推进,“雅语”最终成为了全国通用的语言,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汉语。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终将这些互相强烈认同的割据国家统一起来,后来又经过汉朝的统一和强盛,华夏族终于发展成为汉族。 先秦的发展,使得汉语族各支系语言全部统一到周族的“雅语”下,经过长期的融合,不断的人口迁徙,到今天,长江以北的汉族人,各地之间差异已经非常小了,从山东到甘肃,都没什么差异。 秦汉以后,中原王朝开始了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和控制,大量的汉族移民开始迁往南方,今天,南北汉族在Y染色体上差异很小,90%的相似性,也就是南北方汉族父系都是同源的。南北汉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mtDNA上,也就是母系来源上。 简单的说,南方汉族基本可以表示为=父系(北方汉族Y染色体)+母系(北方汉族线粒体mtDNA+溶入的南方很多的民族的线粒体mtDNA),南方汉族不但和北方汉族在mtDNA上有差异,其实他们之间也不同,湖南的汉族和福建的汉族mtDNA就不同,甚至同是广东人,广府人和客家人在mtDNA上也不同。 怎么解释11亿南北汉族人在父系上全部同源而母系上差异明显呢?其实也很简单,看看50年代时内地人迁往拉萨的情况,当时的规定,进藏只有xx团级以上干部、地方处级以上干部才可以带家属,那些年青战士和青年工人由于无法带家属,他们娶的都是当地的藏族女青年,今天拉萨、日喀则等地有大量汉藏混血儿,他们青一色都是父汉母藏,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这在汉族南迁的历史也是类似的,迁往南方的汉族主要是由于服兵役、逃避战乱、因罪流放等因素,这些人基本都是男性,带家属的情况不多,所以他们肯定是娶了当地的女性,就造成了南方汉族有着和北方汉族相同的父系祖先,却有不同的母系祖先。(其实总体来看,在南方,来自北方汉族母系的mtDNA还是占多数,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南方汉族其母系祖先也是来自中原地区的,但个别地区这个比例很少,而南方当地女性的mtDNA部分地区却可以达到85%,如广东的一些地区)。 金力李辉(复旦大学)等人的论文,汉族人迁徙模式,南迁图例
我先讲讲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的方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人有46条染色体,其中44条为常染色体,X、Y两条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所以,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我们研究Y染色体,可以比较清晰的发现人群的迁徙和发展。 为了研究Y染色体的单倍体类型,我们绘制了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我们按着Y染色体单倍体的不同把全人类(包括非洲)分为18个类型(用从A到R十八个字母代表),出现频率高,数量多的类型单独列出(如O、N),把小概率出现的类型列入上级母类(如F、P),这也就是类型上有逻辑上重合的缘故,这样做是为了使分类清晰,分析方便!
pesce2me(1099326434) 9:20:27
非洲人是人类的大本营,今天,所有人类的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都能在非洲找到。而非洲以外的居民,他们都是一支出非洲居民的后裔,他们的Y染色体上都带有M168的突变点。 今天的汉族人,占压倒性主体的是O—M175。 具体分析,在M175下还可以细分为{zd0}三个子支系(其他N多小类型都不算):O1—M119、O2—M95、O3—M122。 这三个子类型地理分布很有意思: O1—M119广泛分布在从北亚到东南亚,但在最中央的黄河流域竟几乎找不到!在贝加尔湖畔的布里亚特人,其 O1—M119的比例{zg},达34%,另外,北亚地区的外蒙、满州、朝鲜、日本、堪察加人等民族也有O1—M119类型,但一般比例不超过10%,中国南方,浙江、上海、福建等省份,O1—M119比例也较高。而在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北地区的汉族人中,O1—M119类型的比例都小于0.5%,在陕西、山西、湖北等省,没有发现这种类型,出现频率为零,M119的分布呈现的是两头大中间少的格局。 O2—M95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在泰国高达55%,从泰国向北在递减,从泰国向南也在递减,可以推论 O2—M95变异最初出现在东南亚地区,并向西周扩散。在东亚地区,只在朝鲜人、日本人、阿穆尔人中有一定分布,在山东、河北、甘肃的汉族人群中,出现频率全部为零,找不到这种类型,在南方汉族人中,能找到出现概率非常低的M95。 O3—M122类型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从北亚向南到爪哇、新西兰,从日本向西到西藏、哈萨克人,全部能找到O3—M122的分布。 从出现频率上看,O3—M122的出现频率{zg}地区为中国的云南地区、印度的那加邦土著民族上,很多民族中出现频率为{bfb},如独龙族等。在黄河流域的河北、陕西、山东,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四川、江西等地区的汉族人中,O3—M122都超过了80%。在北亚地区,O3—M122数量比较少,外蒙人中超过了30%,阿穆尔人也超过了40%,以及朝鲜人,除这三个人群外其他都比较少,在艾温基人出现频率为零,在布里亚特人也为零,在日本人中为22%。在东南亚地区,M122数量比较多,只有泰国、柬埔寨等地区略少,其他地区一般超过50%,出现频率从中国向南逐渐递减,到了爪哇人中出现频率只有20%,在汤加、新西兰的毛利人人也有出现,但比例都不大。 M175这三个子类型的地理分布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我们可以推论出东亚各民族的发展史。 东亚黄种人开始可能分为四个大集团:北亚人群、黄河上游人群、黄河下游人群、中南半岛人群。 北亚人群代表了阿尔泰语系的民族,由于生活在气候寒冷地区,无法种植农作物,其他人群都无法涉足,所以很难取代他们。 黄河上游集团代表了古代汉藏语系民族(先羌,标志性基因O3—M122),黄河下游集团也是一个古老人群,他们特有的是O1—M119。大约在6~5千年前,古代汉藏语系先民开始分化,一支向西、向南发展,成为了藏缅语族、另一支向东发展,就是汉语族。汉语族部落并击败了黄河下游的古老居民,这些具有M119的民族失败后开始分化为两支,北支M119进入了辽河流域,并深深影响了西伯利亚和北亚居民的基因构成,成为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基因,南支M119向南发展,成为后来的“百越”。从此,M119基因从黄河流域消失,取代他的是带有M122的先羌人(汉语族部落)。 这段部族迁徙史,也许就是我们民间口口相传的xx的黄帝战胜蚩尤的历史传说!虽然我们找不到当年的战争遗迹,但我们xx可以找到吻合的考古和基因的证据:考古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从此消失了,取代它的正是从陕西河南来的龙山文化,此后山东存在的文化就是山东龙山文化!在基因上,证据更加明显,山东、河北两省的汉族人中M122和M119的比例接近200:1,超过99%人以上都是随黄帝东来者(先羌部落,M122 类型)的后代,而陕西、湖北的汉族人中干脆找不到M119的类型。 经过这次原始的部落战争,汉语族的各部族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他们建立了数量众多的方国,这种状态持续了大约近 2000年。大概在距今3100年前,一支小部落从甘肃天水迁徙到了陕西周原,就是周族人。他们在周武王的带领下,周族人消灭了商朝。灭商后,周武王率领 300辆战车和5000虎贲,用了三年时间,消灭了99个方国,征服了652个方国,俘虏了410万战俘《逸周书·世俘解第四十》。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西周分封了大量诸侯国,周族也随着分封扩散到了全国。 周族人称自己国家是“有夏”,此后各诸侯国都自称“有夏”,对外统称自己“诸夏”,夏者,本意是区域广大。周族自称自己的本民族为“华”,称外族为“夷”(异),此后凡是与周族有同源关系的血亲部族都开始自称“华胄”,称外族为“非类”“夷(异)人”,意思是非华族类,华者,本意就是高贵壮丽。从此,“华夏”也就成了这些诸侯国的统称,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中华”两字的来历。周族人的语言叫“雅语”(夏语),在全国通行,孔子讲学,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但孔子的话他们都听得懂,因为孔子说的是当时的普通话——“雅语”,这在《论语》里有:“子所雅言”的话,不说“雅语”就是被称为“野言”“非文”,由于有着交流需要和文学推进,“雅语”最终成为了全国通用的语言,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汉语。到了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最终将这些互相强烈认同的割据国家统一起来,后来又经过汉朝的统一和强盛,华夏族终于发展成为汉族。 先秦的发展,使得汉语族各支系语言全部统一到周族的“雅语”下,经过长期的融合,不断的人口迁徙,到今天,长江以北的汉族人,各地之间差异已经非常小了,从山东到甘肃,都没什么差异。 秦汉以后,中原王朝开始了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控制,大量的汉族移民开始迁往南方,今天,南北汉族在Y染色体上差异很小,90%的相似性,也就是南北方汉族父系都是同源的。南北汉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mtDNA上,也就是母系来源上。 简单的说,南方汉族基本可以表示为=父系(北方汉族Y染色体)+母系(北方汉族线粒体mtDNA+溶入的南方很多的民族的线粒体mtDNA),南方汉族不但和北方汉族在mtDNA上有差异,其实他们之间也不同,湖南的汉族和福建的汉族mtDNA就不同,甚至同是广东人,广府人和客家人在mtDNA上也不同。 怎么解释11亿南北汉族人在父系上全部同源而母系上差异明显呢?其实也很简单,看看50年代时内地人迁往拉萨的情况,当时的规定,进藏只有xx团级以上干部、地方处级以上干部才可以带家属,那些年青战士和青年工人由于无法带家属,他们娶的都是当地的藏族女青年,今天拉萨、日喀则等地有大量汉藏混血儿,他们青一色都是父汉母藏,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这在汉族南迁的历史也是类似的,迁往南方的汉族主要是由于服兵役、逃避战乱、因罪流放等因素,这些人基本都是男性,带家属的情况不多,所以他们肯定是娶了当地的女性,就造成了南方汉族有着和北方汉族相同的父系祖先,却有不同的母系祖先。(其实总体来看,在南方,来自北方汉族母系的mtDNA还是占多数,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南方汉族其母系祖先也是来自中原地区的,但个别地区这个比例很少,而南方当地女性的mtDNA部分地区却可以达到85%,如广东的一些地区)。
pesce2me(1099326434) 9:20:39
作者:xi007008 回复日期:2007-2-14 0:32:08 父系血统论者最喜欢引用的是复旦大学教授的有关南北汉人基因研究论文,论文断定80%_90%的汉人基因的Y染色体同源,但是另外揭示的事实是10%-20%的汉族Y染色体不同源! 以汉族庞大的人口基数,10%-20%的汉族Y染色体不同源绝不是小数目 复旦教授的有关南北汉人基因研究论文恰恰是否定了那些主张以Y-染色体父系血统界定民族的血统论 历史上的秦赵都是以母系而归为炎黄子孙 复旦教授论文中还有一句关键的话,被那些选择性失明的人阉割了,即断言"生物学研究表明汉族总体是以文化界定的民族",其根据就是论文中揭示的基于汉族庞大的人口基数,10%-20%的汉族Y染色体不同源绝不是小数目这个事实! 断定80%_90%的汉人基因的Y染色体同源,只能说明汉族作为种族主体在父系遗传方面,血统纯正, 但是若因此就断定汉族是以父系血统界定的话,那么剩下的10%以上的一亿多的Y染色体不同源的汉族人口是否要被排除在汉族之外呢?同一篇论文显示,有异族血缘(母系)的汉族人数还要更多,要有几个亿吧? 若像某网那样,要大家宣誓以异族血缘为耻,让数亿有异族血缘的汉族集体宣誓以自己血缘中的异族血缘为耻,喊声要惊天动地了,真是佩服想象力的丰富,构想之宏大! 而历代在文化上/民族利益上彻底背叛汉族的汉奸后代大概就不用宣誓了?
汉族的来源及发展
华夏族是个逐步融合化扩大化的概念。公元前4000年,青藏高原居住着古藏缅族,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北部居住着夏族(首都今宝鸡市),晋南关中洛阳一带居住着华族(首都今淮阳县),淮河以南和汉江流域居住着蚩尤的先人。公元前2700年夏族{lx}黄帝东进,战胜华族{lx}炎帝,并在今新郑县定都,后来二族将汉江和淮河的{lx}蚩尤灭掉,占据整个中原,华夏二族逐渐融合成华夏族。禹的儿子启破坏禅让制,建立了xx制的夏王朝,定都登封县,这是华夏族历史上的{dy}个国家政权。夏国所直属的领土只包括中原和晋南,夏族老家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已经被藏缅族和吐火罗人占据,遗留在当地的夏族接受异族的殖民统治。
公元前1550年,居住在今商丘北一带的商部落(当时称东夷)灭掉夏中央,成了中原的主人,领土比夏朝多了徐州和山东西部。东夷在血缘上介于华夏族和通古斯族之间,外貌上与华夏族区别不太大,他们的区别主要在文化上,可称为华夏别支。经过500年统治,商部落xx华夏化。
公元前1050年,周部落灭商中央,建立了强大的周朝,周的领土比商朝多了关中和燕国。至于周的说法有两个,一说周部落是华夏族的一支,居住今太康县,后来迁到关中,经常与藏缅族的羌族和吐火罗打仗,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西戎的因子,文化理念与中原华夏开始有所差别,但作为华夏族在关中的移民,血缘上文化他们仍然是以华夏族为主体;二说周部落是公元前2006年逃难来到甘肃的苏美尔人。不过有人说苏美尔人是公元前3100年由河西走廊移民到两河流域的夏族的一支。秦也是东夷一支,战国时期也彻底华夏化。楚国(统治阶级是黄帝系祝融氏后代,国民则属于蚩尤后代)与华夏族则有浓厚的血缘亲属关系,但文明落后(与东夷相似),不过也于战国时期xx华夏化。
秦灭六国,华夏族与楚人相融合,秦始皇将大量华夏族楚族移民到河套,所以后来的匈奴、西部鲜卑的国民中都很多华夏族血缘者。西汉时期,一个以华夏族为基础的新民族(汉族)产生了。汉代汉族是由华夏族与东夷族、楚族融合而成的,也有部分羌族的血液
据史料记载,东汉全国有7200万人口,后因战乱人口锐减至原来的1/3,即2400万,三国末期人口为2500万;曹魏、吴、汉休战后都在恢复生产建设,到西晋中期(公元300年)人口增长到3379万;西晋八王之乱人口死亡过半,到317年西晋灭亡时汉族人口甚至不到1500万。陕西一带羌、氐、匈奴有80万之众,而当地的汉族人口因战乱、逃亡也只有80万;至于山西则是匈奴羯族和鲜卑族的天下,他们也有80万之多,残留在当地的汉族只有100万人;河北的鲜卑人应该有80万,而当地汉族人口不过150万人;至于河南-山东一带主要是汉族人,人口占{jd1}优势,而迁移至此的鲜卑族人则主要靠汉人每户五十石的租米来过活;敦煌一带多是中原流亡的汉族和当地汉族。后来30万羯人被冉闵基本杀绝;40万氐族随前秦从关中前往各地驻防,氐族由于分布太过于分散,不过50年就被淹没在汉族的汪洋中,苻坚被西燕和后秦消灭,苻丕被后燕灭,苻登为西秦灭。西秦又被匈奴胡夏灭,后秦被东晋灭,胡夏被吐谷浑灭。鲜卑慕容部、乞伏部在混战中被北魏、高云-冯跋、东晋消灭。到东西魏并立北方时,中国北方只剩下两个大的民族————汉族与鲜卑族拓拔部。(拓跋部鲜卑族4世纪初全部人口不逾百万,甚且远低于此数。)由于在秦燕争雄的间隙,民间汉人恢复增长,368-407年的汉族人口全国恢复到3000万,东晋人口有1500万,所以北方民间汉族人有1500万。520年中国人口增长到5240万,其中南朝2000万,北朝汉族2350万,混血儿400万,鲜卑杂胡490万。由于尔朱荣之乱而被屠杀的鲜卑羯和534年开始的东西鲜卑魏的互相攻伐,鲜卑族人口已经枯竭。由于周齐拒绝汉化,所以鲜卑族很少溶入汉族人血液,{zh1}以大部分xxxx同归于尽和小部分溶入汉族而结束了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由于胡人以打仗为职业,所以胡人在200年的北方混战中大都战死,(尔朱羯族被斛斯椿杀光,侯莫陈悦又杀一遍,鲜卑族所剩无几)以至于西魏宇文泰不得不从汉族民间补充兵源,搞府兵,用当地汉族豪强带兵。八柱国中只有宇文泰和元欣是鲜卑族,其它的李弼(李陵后裔)、李虎、李远,赵贵,杨忠,王雄都是汉人。总的来说北朝后期胡将大大减少,汉族大将先后涌现,如西魏大将韦孝宽、杨忠的爸爸武川镇司马杨元寿、辽东汉族高欢、秦琼的爸爸北齐大将秦彝等等。从此,汉族人不仅在民间而且在军方也占压倒性优势,周齐隋唐的汉族将士及先祖大都崛起与东西魏并立时期。到了隋朝初年,关中、山西一带由于胡人战死,民间汉族增长和外地汉族重新回归,汉族已经占压倒优势。到公元581年,中国人口剩下4430万,其中南朝1800万,北朝汉族2000万,混血儿300万,鲜卑杂胡330万。所以隋唐北方汉族血统大概(2000+150)/2630=82%。 (网友留言)作者: 125.108.163.* 2006-6-17 20:29 回复此发言
回复:汉族的血统相对纯正的很,别听一些人妖言惑众,分解民族凝聚力 匈奴都被羯人杀得差不多了,所以前赵灭亡后匈奴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已经没有大规模的聚居区了,否则怎么可能被同化,匈奴人是很优秀的人种,除了人口实在少且分散外,是不会消失的。在欧洲的也一样,征服了太多土地后,人口总数太少,一旦国灭,不被报复屠杀也能单独成一个民族了。而鲜卑人则xx因为不休的战争消耗太多,最终再次成为{jd1}的少数民族,一旦国灭,又怕被报复屠杀,且又十分分散,才会xx汉化。
看代表每个民族的圆圈,里面颜色越多,杂交越厉害!这个图使那些鼓吹汉人血统不纯的谬论破产!;pdx6v%o[8Z
中国人(汉族)的血统几乎是单一的M9,还有少量的M45。而号称单一民族的人居然有5个杂种,日本人是3个杂种。中国人以高纯度的M9成为黄种人的最纯种族!
蒙古人有白种人的混血!
~~~~~~~~~~~~~
这不仅我深信汉族中摔头胎的说法.[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蒙元和满清入侵中国后,对汉族妇女进行惨无人道的***.由于当时没有现在先进的DNA技术,为了保存自己的种族的完整性,汉族人无可奈何的发明一种方法,就是将被***的妇女生下的{dy}胎摔死.
现在说北方汉人和南方汉人的区别明显,那是因为北方和南方的地理,气候,饮食都不同,如果一个北方汉人来南方生活多年后,其特征也就和南方汉人一样了.这说明我们的血统是一样的,很纯正.
pesce2me(1099326434) 9:21:23
图一是英国科学家调查的Y染色体(父系遗传)分布图
图二是鬼子科学家GM遗传基因分布图~~~~~~
日本画的土ag黑色代表矮黑人.红色为黄种人.[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D—YAP又被称为小矮黑人基因。现在D—YAP类型主要分布在印度安答曼群岛的安达曼人(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瑶族、日本(34.7)、朝鲜、满州人、缅甸人、克钦人。在汉族人中,D—YAP出现的频率小于1。
韩国人和日本人都是中国人的后代
在一万年以前.韩半岛和日本岛生活著矮黑人,没有黄种人.后来一个中国来的稻作部落,来到那里.征服了矮黑人.并和矮黑人同婚,才有了现在的韩人,和日本人.他们是黄和混血种.现在科技很发达,有的人给儿子去做亲子鉴定.有的国家也给民族做基因鉴定.韩国和日本在2002年做了鉴定.结果出来后,他们的科学家傻了.基因鉴定,每100个韩国人就有15个是矮黑人的后代.基因鉴定,每100个日本人就有35个是矮黑人的后代父系遗传基因是不会变的.现在日本北海道还生活著矮黑人.大家去搜索阿伊努人看我说的是不是假话阿伊努人阿伊努人 Ainu 日本国的少数民族。又称虾夷。主要分布在北海道。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曾广泛分布于日本列岛。属蒙古人种和尼格罗- 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 。
日尔曼人和中国南方人是世界上最纯种人
其他都是杂种.印度人(矮黑人黄种人白种人棕种人混血)日本人(黄种人矮黑人混血)韩国人(黄种人矮黑人混血)蒙古人(黄种人棕种人混血)哈撒克(黄种人棕种人混血)藏族(矮黑人和黄种人混血)中国北方人(南方男人与蒙古生的)俄国人(白种人黄种人混血)伊狼人(白种人黄种人混血)阿拉伯(白种人和黑种人混血)**日儿蔓人纯白种.*中国南方人纯黄种.
东亚黄种人开始可能分为四个大集团:北亚人群、黄河上游人群、黄河下游人群、中南半岛人群。 北亚人群代表了阿尔泰语系的民族,由于在气候寒冷地区,无法种植农作物,其他人群都无法涉足,所以很难取代他们。 黄河上游集团代表了古代汉藏语系民族(先羌,标志性基因O3—M122),黄河下游集团也是一个古老人群,他们特有的是O1—M119。大约在6~5千年前,古代汉藏语系先民开始分化,一支向西、向南发展,成为了藏缅语族、另一支向东发展,就是汉语族。汉语族部落并击败了黄河下游的古老居民,这些具有M119的民族失败后开始分化为两支,北支M119进入了辽河流域,并深深影响了西伯利亚和北亚居民的基因构成,成为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基因,南支M119向南发展,成为后来的“百越”。从此,M119基因从黄河流域消失,取代他的是带有M122的先羌人(汉语族部落)。 这段部族迁徙史,也许就是我们民间口口相传的xx的黄帝战胜蚩尤的历史传说!虽然我们找不到当年的战争遗迹,但我们xx可以找到吻合的考古和基因的证据:考古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从此消失了,取代它的正是从陕西河南来的龙山文化,此后山东存在的文化就是山东龙山文化!在基因上,证据更加明显,山东、河北两省的汉族人中M122和M119的比例接近50:1,超过95%人以上都是随黄帝东来者(先羌部落,M122类型)的后代。 经过这次原始的部落战争,汉语族的各部族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他们建立了数量众多的方国,这种状态持续了大约近2000年。大概在距今3100年前,一支小部落从甘肃天水迁徙到了陕西周原,就是周族人。他们在周武王的带领下,周族人消灭了商朝。灭商后,周武王率领300辆战车和5000虎贲,用了三年时间,消灭了99个方国,征服了652个方国,俘虏了410万战俘《逸周书·世俘解第四十》。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西周分封了大量诸侯国,周族也随着分封扩散到了全国。 周族人称自己国家是“有夏”,此后各诸侯国都自称“有夏”,对外统称自己“诸夏”,夏者,本意是区域广大。周族自称自己的本民族为“华”,称外族为“夷”(异),此后凡是与周族有同源关系的血亲部族都开始自称“华胄”,称外族为“非类”“夷(异)人”,意思是非华族类,华者,本意就是高贵壮丽。从此,“华夏”也就成了这些诸侯国的统称,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中华”两字的来历。周族人的语言叫“雅语”(夏语),在全国通行,孔子讲学,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但孔子的话他们都听得懂,因为孔子说的是当时的普通话——“雅语”,这在《论语》里有:“子所雅言”的话,不说“雅语”就是被称为“野言”“非文”,由于有着交流需要和文学推进,“雅语”最终成为了全国通用的语言,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汉语。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最终将这些互相强烈认同的割据国家统一起来,后来又经过汉朝的统一和强盛,华夏族终于发展成为汉族。 先秦的发展,使得汉语族各支系语言全部统一到周族的“雅语”下,经过长期的融合,不断的人口迁徙,到今天,长江以北的汉族人,各地之间差异已经非常小了,从山东到甘肃,都没什么差异。 秦汉以后,中原王朝开始了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和控制,大量的汉族移民开始迁往南方,今天,南北汉族在Y染色体上差异很小,90%的相似性,也就是南北方汉族父系都是同源的。南北汉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mtDNA上,也就是母系来源上。 简单的说,南方汉族基本可以表示为=父系(北方汉族Y染色体)+母系(北方汉族线粒体mtDNA+溶入的南方很多的民族的线粒体mtDNA),南方汉族不但和北方汉族在mtDNA上有差异,其实他们之间也不同,湖南的汉族和福建的汉族mtDNA就不同,甚至同是广东人,广府人和客家人在mtDNA上也不同。 怎么解释11亿南北汉族人在父系上全部同源而母系上差异明显呢?其实也很简单,看看50年代时内地人迁往拉萨的情况,当时的规定,进藏只有xx团级以上干部、地方处级以上干部才可以带家属,那些年青战士和青年工人由于无法带家属,他们娶的都是当地的藏族女青年,今天拉萨、日喀则等地有大量汉藏混血儿,他们青一色都是父汉母藏,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这在汉族南迁的历史也是类似的,迁往南方的汉族主要是由于服兵役、逃避战乱、因罪流放等因素,这些人基本都是男性,带家属的情况不多,所以他们肯定是娶了当地的女性,就造成了南方汉族有着和北方汉族相同的父系祖先,却有不同的母系祖先。(其实总体来看,在南方,来自北方汉族母系的mtDNA还是占多数,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南方汉族其母系祖先也是来自中原地区的,但个别地区这个比例很少,而南方当地女性的mtDNA部分地区却可以达到85%,如广东的一些地区)。 金力李辉(复旦大学)等人的论文,汉族人迁徙模式,南迁图例
我先讲讲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的方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人有46条染色体,其中44条为常染色体,X、Y两条为性染色体。XY组合的为男性,XX组合的为女性,所以,Y染色体只能父子相传,我们研究Y染色体,可以比较清晰的发现人群的迁徙和发展。 为了研究Y染色体的单倍体类型,我们绘制了人类Y染色体谱系树,我们按着Y染色体单倍体的不同把全人类(包括非洲)分为18个类型(用从A到R十八个字母代表),出现频率高,数量多的类型单独列出(如O、N),把小概率出现的类型列入上级母类(如F、P),这也就是类型上有逻辑上重合的缘故,这样做是为了使分类清晰,分析方便!
pesce2me(1099326434) 9:20:27
非洲人是人类的大本营,今天,所有人类的Y染色体单倍体类型都能在非洲找到。而非洲以外的居民,他们都是一支出非洲居民的后裔,他们的Y染色体上都带有M168的突变点。 今天的汉族人,占压倒性主体的是O—M175。 具体分析,在M175下还可以细分为{zd0}三个子支系(其他N多小类型都不算):O1—M119、O2—M95、O3—M122。 这三个子类型地理分布很有意思: O1—M119广泛分布在从北亚到东南亚,但在最中央的黄河流域竟几乎找不到!在贝加尔湖畔的布里亚特人,其 O1—M119的比例{zg},达34%,另外,北亚地区的外蒙、满州、朝鲜、日本、堪察加人等民族也有O1—M119类型,但一般比例不超过10%,中国南方,浙江、上海、福建等省份,O1—M119比例也较高。而在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北地区的汉族人中,O1—M119类型的比例都小于0.5%,在陕西、山西、湖北等省,没有发现这种类型,出现频率为零,M119的分布呈现的是两头大中间少的格局。 O2—M95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在泰国高达55%,从泰国向北在递减,从泰国向南也在递减,可以推论 O2—M95变异最初出现在东南亚地区,并向西周扩散。在东亚地区,只在朝鲜人、日本人、阿穆尔人中有一定分布,在山东、河北、甘肃的汉族人群中,出现频率全部为零,找不到这种类型,在南方汉族人中,能找到出现概率非常低的M95。 O3—M122类型是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种。从北亚向南到爪哇、新西兰,从日本向西到西藏、哈萨克人,全部能找到O3—M122的分布。 从出现频率上看,O3—M122的出现频率{zg}地区为中国的云南地区、印度的那加邦土著民族上,很多民族中出现频率为{bfb},如独龙族等。在黄河流域的河北、陕西、山东,长江流域的湖北、安徽、四川、江西等地区的汉族人中,O3—M122都超过了80%。在北亚地区,O3—M122数量比较少,外蒙人中超过了30%,阿穆尔人也超过了40%,以及朝鲜人,除这三个人群外其他都比较少,在艾温基人出现频率为零,在布里亚特人也为零,在日本人中为22%。在东南亚地区,M122数量比较多,只有泰国、柬埔寨等地区略少,其他地区一般超过50%,出现频率从中国向南逐渐递减,到了爪哇人中出现频率只有20%,在汤加、新西兰的毛利人人也有出现,但比例都不大。 M175这三个子类型的地理分布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我们可以推论出东亚各民族的发展史。 东亚黄种人开始可能分为四个大集团:北亚人群、黄河上游人群、黄河下游人群、中南半岛人群。 北亚人群代表了阿尔泰语系的民族,由于生活在气候寒冷地区,无法种植农作物,其他人群都无法涉足,所以很难取代他们。 黄河上游集团代表了古代汉藏语系民族(先羌,标志性基因O3—M122),黄河下游集团也是一个古老人群,他们特有的是O1—M119。大约在6~5千年前,古代汉藏语系先民开始分化,一支向西、向南发展,成为了藏缅语族、另一支向东发展,就是汉语族。汉语族部落并击败了黄河下游的古老居民,这些具有M119的民族失败后开始分化为两支,北支M119进入了辽河流域,并深深影响了西伯利亚和北亚居民的基因构成,成为阿尔泰语系民族中普遍存在的基因,南支M119向南发展,成为后来的“百越”。从此,M119基因从黄河流域消失,取代他的是带有M122的先羌人(汉语族部落)。 这段部族迁徙史,也许就是我们民间口口相传的xx的黄帝战胜蚩尤的历史传说!虽然我们找不到当年的战争遗迹,但我们xx可以找到吻合的考古和基因的证据:考古上,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从此消失了,取代它的正是从陕西河南来的龙山文化,此后山东存在的文化就是山东龙山文化!在基因上,证据更加明显,山东、河北两省的汉族人中M122和M119的比例接近200:1,超过99%人以上都是随黄帝东来者(先羌部落,M122 类型)的后代,而陕西、湖北的汉族人中干脆找不到M119的类型。 经过这次原始的部落战争,汉语族的各部族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他们建立了数量众多的方国,这种状态持续了大约近 2000年。大概在距今3100年前,一支小部落从甘肃天水迁徙到了陕西周原,就是周族人。他们在周武王的带领下,周族人消灭了商朝。灭商后,周武王率领 300辆战车和5000虎贲,用了三年时间,消灭了99个方国,征服了652个方国,俘虏了410万战俘《逸周书·世俘解第四十》。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西周分封了大量诸侯国,周族也随着分封扩散到了全国。 周族人称自己国家是“有夏”,此后各诸侯国都自称“有夏”,对外统称自己“诸夏”,夏者,本意是区域广大。周族自称自己的本民族为“华”,称外族为“夷”(异),此后凡是与周族有同源关系的血亲部族都开始自称“华胄”,称外族为“非类”“夷(异)人”,意思是非华族类,华者,本意就是高贵壮丽。从此,“华夏”也就成了这些诸侯国的统称,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中华”两字的来历。周族人的语言叫“雅语”(夏语),在全国通行,孔子讲学,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但孔子的话他们都听得懂,因为孔子说的是当时的普通话——“雅语”,这在《论语》里有:“子所雅言”的话,不说“雅语”就是被称为“野言”“非文”,由于有着交流需要和文学推进,“雅语”最终成为了全国通用的语言,也就是后来我们说的汉语。到了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最终将这些互相强烈认同的割据国家统一起来,后来又经过汉朝的统一和强盛,华夏族终于发展成为汉族。 先秦的发展,使得汉语族各支系语言全部统一到周族的“雅语”下,经过长期的融合,不断的人口迁徙,到今天,长江以北的汉族人,各地之间差异已经非常小了,从山东到甘肃,都没什么差异。 秦汉以后,中原王朝开始了对长江以南地区的军事和政治控制,大量的汉族移民开始迁往南方,今天,南北汉族在Y染色体上差异很小,90%的相似性,也就是南北方汉族父系都是同源的。南北汉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mtDNA上,也就是母系来源上。 简单的说,南方汉族基本可以表示为=父系(北方汉族Y染色体)+母系(北方汉族线粒体mtDNA+溶入的南方很多的民族的线粒体mtDNA),南方汉族不但和北方汉族在mtDNA上有差异,其实他们之间也不同,湖南的汉族和福建的汉族mtDNA就不同,甚至同是广东人,广府人和客家人在mtDNA上也不同。 怎么解释11亿南北汉族人在父系上全部同源而母系上差异明显呢?其实也很简单,看看50年代时内地人迁往拉萨的情况,当时的规定,进藏只有xx团级以上干部、地方处级以上干部才可以带家属,那些年青战士和青年工人由于无法带家属,他们娶的都是当地的藏族女青年,今天拉萨、日喀则等地有大量汉藏混血儿,他们青一色都是父汉母藏,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这在汉族南迁的历史也是类似的,迁往南方的汉族主要是由于服兵役、逃避战乱、因罪流放等因素,这些人基本都是男性,带家属的情况不多,所以他们肯定是娶了当地的女性,就造成了南方汉族有着和北方汉族相同的父系祖先,却有不同的母系祖先。(其实总体来看,在南方,来自北方汉族母系的mtDNA还是占多数,也就是一半以上的南方汉族其母系祖先也是来自中原地区的,但个别地区这个比例很少,而南方当地女性的mtDNA部分地区却可以达到85%,如广东的一些地区)。
pesce2me(1099326434) 9:20:39
作者:xi007008 回复日期:2007-2-14 0:32:08 父系血统论者最喜欢引用的是复旦大学教授的有关南北汉人基因研究论文,论文断定80%_90%的汉人基因的Y染色体同源,但是另外揭示的事实是10%-20%的汉族Y染色体不同源! 以汉族庞大的人口基数,10%-20%的汉族Y染色体不同源绝不是小数目 复旦教授的有关南北汉人基因研究论文恰恰是否定了那些主张以Y-染色体父系血统界定民族的血统论 历史上的秦赵都是以母系而归为炎黄子孙 复旦教授论文中还有一句关键的话,被那些选择性失明的人阉割了,即断言"生物学研究表明汉族总体是以文化界定的民族",其根据就是论文中揭示的基于汉族庞大的人口基数,10%-20%的汉族Y染色体不同源绝不是小数目这个事实! 断定80%_90%的汉人基因的Y染色体同源,只能说明汉族作为种族主体在父系遗传方面,血统纯正, 但是若因此就断定汉族是以父系血统界定的话,那么剩下的10%以上的一亿多的Y染色体不同源的汉族人口是否要被排除在汉族之外呢?同一篇论文显示,有异族血缘(母系)的汉族人数还要更多,要有几个亿吧? 若像某网那样,要大家宣誓以异族血缘为耻,让数亿有异族血缘的汉族集体宣誓以自己血缘中的异族血缘为耻,喊声要惊天动地了,真是佩服想象力的丰富,构想之宏大! 而历代在文化上/民族利益上彻底背叛汉族的汉奸后代大概就不用宣誓了?
汉族的来源及发展
华夏族是个逐步融合化扩大化的概念。公元前4000年,青藏高原居住着古藏缅族,河西走廊和黄土高原北部居住着夏族(首都今宝鸡市),晋南关中洛阳一带居住着华族(首都今淮阳县),淮河以南和汉江流域居住着蚩尤的先人。公元前2700年夏族{lx}黄帝东进,战胜华族{lx}炎帝,并在今新郑县定都,后来二族将汉江和淮河的{lx}蚩尤灭掉,占据整个中原,华夏二族逐渐融合成华夏族。禹的儿子启破坏禅让制,建立了xx制的夏王朝,定都登封县,这是华夏族历史上的{dy}个国家政权。夏国所直属的领土只包括中原和晋南,夏族老家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已经被藏缅族和吐火罗人占据,遗留在当地的夏族接受异族的殖民统治。
公元前1550年,居住在今商丘北一带的商部落(当时称东夷)灭掉夏中央,成了中原的主人,领土比夏朝多了徐州和山东西部。东夷在血缘上介于华夏族和通古斯族之间,外貌上与华夏族区别不太大,他们的区别主要在文化上,可称为华夏别支。经过500年统治,商部落xx华夏化。
公元前1050年,周部落灭商中央,建立了强大的周朝,周的领土比商朝多了关中和燕国。至于周的说法有两个,一说周部落是华夏族的一支,居住今太康县,后来迁到关中,经常与藏缅族的羌族和吐火罗打仗,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西戎的因子,文化理念与中原华夏开始有所差别,但作为华夏族在关中的移民,血缘上文化他们仍然是以华夏族为主体;二说周部落是公元前2006年逃难来到甘肃的苏美尔人。不过有人说苏美尔人是公元前3100年由河西走廊移民到两河流域的夏族的一支。秦也是东夷一支,战国时期也彻底华夏化。楚国(统治阶级是黄帝系祝融氏后代,国民则属于蚩尤后代)与华夏族则有浓厚的血缘亲属关系,但文明落后(与东夷相似),不过也于战国时期xx华夏化。
秦灭六国,华夏族与楚人相融合,秦始皇将大量华夏族楚族移民到河套,所以后来的匈奴、西部鲜卑的国民中都很多华夏族血缘者。西汉时期,一个以华夏族为基础的新民族(汉族)产生了。汉代汉族是由华夏族与东夷族、楚族融合而成的,也有部分羌族的血液
据史料记载,东汉全国有7200万人口,后因战乱人口锐减至原来的1/3,即2400万,三国末期人口为2500万;曹魏、吴、汉休战后都在恢复生产建设,到西晋中期(公元300年)人口增长到3379万;西晋八王之乱人口死亡过半,到317年西晋灭亡时汉族人口甚至不到1500万。陕西一带羌、氐、匈奴有80万之众,而当地的汉族人口因战乱、逃亡也只有80万;至于山西则是匈奴羯族和鲜卑族的天下,他们也有80万之多,残留在当地的汉族只有100万人;河北的鲜卑人应该有80万,而当地汉族人口不过150万人;至于河南-山东一带主要是汉族人,人口占{jd1}优势,而迁移至此的鲜卑族人则主要靠汉人每户五十石的租米来过活;敦煌一带多是中原流亡的汉族和当地汉族。后来30万羯人被冉闵基本杀绝;40万氐族随前秦从关中前往各地驻防,氐族由于分布太过于分散,不过50年就被淹没在汉族的汪洋中,苻坚被西燕和后秦消灭,苻丕被后燕灭,苻登为西秦灭。西秦又被匈奴胡夏灭,后秦被东晋灭,胡夏被吐谷浑灭。鲜卑慕容部、乞伏部在混战中被北魏、高云-冯跋、东晋消灭。到东西魏并立北方时,中国北方只剩下两个大的民族————汉族与鲜卑族拓拔部。(拓跋部鲜卑族4世纪初全部人口不逾百万,甚且远低于此数。)由于在秦燕争雄的间隙,民间汉人恢复增长,368-407年的汉族人口全国恢复到3000万,东晋人口有1500万,所以北方民间汉族人有1500万。520年中国人口增长到5240万,其中南朝2000万,北朝汉族2350万,混血儿400万,鲜卑杂胡490万。由于尔朱荣之乱而被屠杀的鲜卑羯和534年开始的东西鲜卑魏的互相攻伐,鲜卑族人口已经枯竭。由于周齐拒绝汉化,所以鲜卑族很少溶入汉族人血液,{zh1}以大部分xxxx同归于尽和小部分溶入汉族而结束了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存在。由于胡人以打仗为职业,所以胡人在200年的北方混战中大都战死,(尔朱羯族被斛斯椿杀光,侯莫陈悦又杀一遍,鲜卑族所剩无几)以至于西魏宇文泰不得不从汉族民间补充兵源,搞府兵,用当地汉族豪强带兵。八柱国中只有宇文泰和元欣是鲜卑族,其它的李弼(李陵后裔)、李虎、李远,赵贵,杨忠,王雄都是汉人。总的来说北朝后期胡将大大减少,汉族大将先后涌现,如西魏大将韦孝宽、杨忠的爸爸武川镇司马杨元寿、辽东汉族高欢、秦琼的爸爸北齐大将秦彝等等。从此,汉族人不仅在民间而且在军方也占压倒性优势,周齐隋唐的汉族将士及先祖大都崛起与东西魏并立时期。到了隋朝初年,关中、山西一带由于胡人战死,民间汉族增长和外地汉族重新回归,汉族已经占压倒优势。到公元581年,中国人口剩下4430万,其中南朝1800万,北朝汉族2000万,混血儿300万,鲜卑杂胡330万。所以隋唐北方汉族血统大概(2000+150)/2630=82%。 (网友留言)作者: 125.108.163.* 2006-6-17 20:29 回复此发言
回复:汉族的血统相对纯正的很,别听一些人妖言惑众,分解民族凝聚力 匈奴都被羯人杀得差不多了,所以前赵灭亡后匈奴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已经没有大规模的聚居区了,否则怎么可能被同化,匈奴人是很优秀的人种,除了人口实在少且分散外,是不会消失的。在欧洲的也一样,征服了太多土地后,人口总数太少,一旦国灭,不被报复屠杀也能单独成一个民族了。而鲜卑人则xx因为不休的战争消耗太多,最终再次成为{jd1}的少数民族,一旦国灭,又怕被报复屠杀,且又十分分散,才会xx汉化。
看代表每个民族的圆圈,里面颜色越多,杂交越厉害!这个图使那些鼓吹汉人血统不纯的谬论破产!;pdx6v%o[8Z
中国人(汉族)的血统几乎是单一的M9,还有少量的M45。而号称单一民族的人居然有5个杂种,日本人是3个杂种。中国人以高纯度的M9成为黄种人的最纯种族!
蒙古人有白种人的混血!
~~~~~~~~~~~~~
这不仅我深信汉族中摔头胎的说法.[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蒙元和满清入侵中国后,对汉族妇女进行惨无人道的***.由于当时没有现在先进的DNA技术,为了保存自己的种族的完整性,汉族人无可奈何的发明一种方法,就是将被***的妇女生下的{dy}胎摔死.
现在说北方汉人和南方汉人的区别明显,那是因为北方和南方的地理,气候,饮食都不同,如果一个北方汉人来南方生活多年后,其特征也就和南方汉人一样了.这说明我们的血统是一样的,很纯正.
pesce2me(1099326434) 9:21:23
图一是英国科学家调查的Y染色体(父系遗传)分布图
图二是鬼子科学家GM遗传基因分布图~~~~~~
日本画的土ag黑色代表矮黑人.红色为黄种人.[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D—YAP又被称为小矮黑人基因。现在D—YAP类型主要分布在印度安答曼群岛的安达曼人(100)、藏族(58)、土家族、彝族、瑶族、日本(34.7)、朝鲜、满州人、缅甸人、克钦人。在汉族人中,D—YAP出现的频率小于1。
韩国人和日本人都是中国人的后代
在一万年以前.韩半岛和日本岛生活著矮黑人,没有黄种人.后来一个中国来的稻作部落,来到那里.征服了矮黑人.并和矮黑人同婚,才有了现在的韩人,和日本人.他们是黄和混血种.现在科技很发达,有的人给儿子去做亲子鉴定.有的国家也给民族做基因鉴定.韩国和日本在2002年做了鉴定.结果出来后,他们的科学家傻了.基因鉴定,每100个韩国人就有15个是矮黑人的后代.基因鉴定,每100个日本人就有35个是矮黑人的后代父系遗传基因是不会变的.现在日本北海道还生活著矮黑人.大家去搜索阿伊努人看我说的是不是假话阿伊努人阿伊努人 Ainu 日本国的少数民族。又称虾夷。主要分布在北海道。旧石器时代末期或新石器时代早期曾广泛分布于日本列岛。属蒙古人种和尼格罗- 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 。
日尔曼人和中国南方人是世界上最纯种人
其他都是杂种.印度人(矮黑人黄种人白种人棕种人混血)日本人(黄种人矮黑人混血)韩国人(黄种人矮黑人混血)蒙古人(黄种人棕种人混血)哈撒克(黄种人棕种人混血)藏族(矮黑人和黄种人混血)中国北方人(南方男人与蒙古生的)俄国人(白种人黄种人混血)伊狼人(白种人黄种人混血)阿拉伯(白种人和黑种人混血)**日儿蔓人纯白种.*中国南方人纯黄种.
TAG:
- britainis发布于2010-05-01 07:04:08
-
图呢?
- 磕睡猫发布于2010-05-01 07:15:53
-
现在只有中华民族~
- 发布于2010-05-02 12:16:57
-
<FONT face=仿宋_GB2312 color=magenta size=6><STRONG>下面列举一些观点,不是为证明汉族血统有什么优秀之处,而是陈述一个事实,汉民族不是杂种民族,而是一个血统非常纯正的民族。</STRONG></FONT>
- 发布于2010-05-02 14:10:06
-
<STRONG><FONT color=#ff00ff size=6>一个血统非常纯正的民族。</FONT></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