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世博会的由来和发展始末- 雷士军-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网络就是 ...

   世博会是什么

       世博会是什么,这并非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当世博会的脚步越来越近时,对这个问题的焦虑感就越来越强。

  当更多媒体集中报道世博会,把世博会的价值和意义阐述得越发清晰,越发重要时,不少人更加疑惑,如果世博会重要到推动了世界的发展,我为什么在之前几乎不知道呢?

  世博会显然不如奥运会那样为人熟知,虽然奥运会本质上是民间团体主办、世博会是政府主办。对于更多中国人来说,人们必须拿奥运会这个更明确的坐标衡量,才能稍微清晰地理解世博会——它是经济、文化、科技领域的奥运会。

  为什么世博会不如奥运会那样深入人心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奥运会的语言是“体育”,而世博会的语言是“世界”。

  “体育”是一种超越的语言,超越文化、意识形态、经济状况。在中国重开国门之后,这种超越的语言杂糅着举国体制和民族主义迅速普及了奥运会。

  而“世界”语的通行,则是老老实实衡量一个国家与世界接轨程度的坐标。奥运会可以以自我为中心,世博会则很难如此。

  民间有这么一个类似笑话的说法。

  “世博会评xx吗?”

  “不评。”

  “升国旗奏国歌吗?”

  “不搞这一套。”

  “那有什么意思!”

  以世界普通一份子的身份理解世界,以世界共同的未来为出发点考虑问题,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而言,确实并非一个一蹴而就的事情。毕竟,世博会肇始之时,中国尚远在世界之外。至今,世界,对很多中国人来说,也只是个遥远的映像。

  在接下来的封面故事中,我们把焦点聚集在世博会本身,而非局限于中国、上海;把焦点聚集在历史的脉络,而非局限于当下。回到世界和历史,这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世博会是什么。

  世博会,159年的xx

  铺开一张世界地图,在上面标上所有举办过世博会的城市,你几乎可以得到一个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史趋势图——西欧被标地密密麻麻,然后是北美和东亚,澳洲零零星星,南美和非洲xx空白。

  1849年的{yt},英国人亨利·科尔向维多利亚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提出一个问题:正在筹备1851年展览会是办成{gjj}的还是国际级的?

  阿尔伯特亲王想了一下,明确地说:“英国的展览必须包括外国展品;展览必须是国际性的。”

  亨利·科尔的问题大有深意,他刚刚从巴黎归来,在那里参观了五年一届的博览会。法国人“发明”了博览会,并把它搞得红红火火,但保守地将其限制为法国内部的盛会。

  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召开,这被认为是{dy}届世博会。

  为什么是英国

  世博会、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现今世界公认三大{dj0}盛事。三大盛事中,法国人顾拜旦是现代奥林匹克之父,法国人方丹在1958年世界杯中打进13个球至今无人超越。但是,世博会的光荣却属于英国人。负责筹办1851年伦敦世博会的阿尔伯特亲王被称为“世博会{dy}人”。

  事实上,在这件事上,法国人最有资格耿耿于怀——因为工业博览会这种形式原本就是法国制造。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英国率先经历工业革命,以英国为中心,工业革命的势头迅速推向整个欧洲。为了与讲究“艺学日新”的英国竞争,1798年,法国在巴黎设立{dy}次国内工业博览会,要求专门展出新产品,并下令重赏国内那些在制造新产品上能胜出英国的高手。

  这次尝试大获成功,当时法国内务大臣奴夏多非常高兴地致函给各部大臣,认为这是对英国工艺的{dy}战争,对英国工业是一次{zd0}的打击。

  从此,法国频频举办各种产业博览会,1798年至1849年间,巴黎就先后举办了11届博览会。1851年之前,英国甚至都还没举办过全国性质的展览。

  1849年的法国第11届国家博览会为期六个月,已经具备世博会的很多特征,工业博览会上规定只展不卖的原则也已确定。

  法国在国家博览会上的成功让欧洲其他国家纷纷效仿:1820年的根特、1824年的图尔奈,1829年的莫斯科,1834年的柏林……

  1849年,英国萌发了举办一次大型博览会的打算。这届博览会,由阿尔伯特亲王带领的皇家艺术学会负责筹办。

  身为德国王子的阿尔伯特亲王,自小就在欧洲范围内接受教育,具有一种与传统理念所不同的开明思想和创新精神。他认为:“艺术和工业创作并非是某个国家的专有财产和权利,而是全世界的共有财产。”

  1849年,他派学会的骨干亨利·科尔到巴黎去观摩。法国从来没有邀请别国参展。有重商主义传统的法国,害怕竞争,他们唯恐这些展览失去本国特色。

  当科尔回来告诉他,法国因为害怕竞争放弃邀请其他国家参加,他回复科尔,英国1851年的博览会要办成国际级的。之后,他还专门书写了“国际”一词予以确认。

  亲王是有底气做这样的表态的。在当时,工业革命取得成功,自由贸易成为英国的国策。1850年,英国的铁产量超过了全世界总量的50%,煤产量占世界总量的60%,英国生产了当时世界上近一半的工业制品,工业革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世界工场”。

  生产力的极大解放,产品的极大丰富,让英国寻求开启新的市场成为一种必然。被乐观的进步思想支配的英国人自信满满,不惧怕任何竞争,而是亟需像世博会的舞台,向外展示甚至是炫耀自己作为工业革命xxx的实力,“教育”外国供应商,并给外国政府施加压力来减轻自己的关税,以达到推行自由贸易的目的。

  而在19世纪中叶,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取代西班牙成为“日不落帝国”。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骄傲地说:“北美和俄国是我们的玉米田,加拿大和波罗的海沿岸是我们的木材森林,大洋洲是我们的牧场,秘鲁提供白银,南非提供黄金,印度和中国人为不列颠种茶,而地中海是我们的果园。”

  英国亦有能力召集“世界”前往伦敦。

  黄金时代

  伦敦世博会圆满结束,主办方宣布获得186437英镑的利润。

  英国在伦敦世博会举办的这一年,就占据了欧洲工业总产值的2/3,世界商业贸易的20%。

  世博会诞生于工业革命全盛时期的英国,一诞生就取得巨大成功,这给后来紧随着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的欧洲其他国家树立了一个标杆:举办世博会是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志,举办世博会也会使这个国家更强大。

  于是他们也纷纷效仿英国举办世博会。心有不甘的法国就立即赶上,从1855年起开始在巴黎举办世博会,并决定,每11年都要举办一届世博会。

  世博会成为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它们敏锐地捕捉工业创新,无意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促进技术、工艺、产品的传播。这个时候,是工业革命的鼎盛时代,人们对进步的信仰伴随着世博会进程。人们相信科技发展可以让人类社会无限发展,生产力水平可以无限提高,可以无限地创造财富。

  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员、世博研究专家乔兆红告诉《中国周刊》,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前十年,是世博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一切始于世博会”,正是产生于这个时期。这句简单的话,蕴涵着人们对世博会的由衷赞叹。

  从xx的埃菲尔铁塔到电影的发明,到爱迪生的白炽灯、留声机、到柯达胶卷;甚至人们吃的蛋卷冰激凌、乘坐的奥蒂斯电梯、使用的固特异轮胎、吹奏的萨克斯风等等,它们都从世博走向世界。

  19世纪的历届世博会展现了一个非凡的“发明时代”,充分展现了人类工业文明在当时的{zx1}成果。

  除了传播技术,世博会还循循善诱,起到教育作用。1873年的维也纳博览会就明确表达出教育意向。1889年巴黎世博会成为“为成年人开设科普常识的大课堂”。

  博览会在那个时候深入人心,在20世纪的{dy}年,1900年巴黎世博会吸引了5000万参观者,创造了那一时期的{zg}纪录。

   

世博路线图

  早期的世博会,多在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举办。从欧洲大陆出来,世博会{dy}个登陆的就是美国。

  1876年前,美国还被看做是一个刚刚起步的国家,但1876年费城世博会后,美国被视为一块进步的土地,被形容为大胆、现代、富有生气和讲究实效的国家。

  那是美国第二次举办世博会。1853年,美国就已经赶在欧洲其他老牌强国的前面,紧随伦敦首届世博会,在纽约举办了一届世博会。

  自1776年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美国领土不断扩大,吸引了大批外国移民。到了19世纪中叶,西进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加利福利亚的淘金热规模空前。1848年到1851年,美国的金币铸造增加了20倍;1851年至1855年,黄金产量占全世界的45%,美国迅速崛起并寻找机会向世界表达和推荐自己。

  事实上,1851年伦敦世博会举办之时,这个新大陆的主人就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风采和成就了。5000余名美国企业家携带500多项产品漂洋过海到伦敦。

  在首届世博会上,美国的收割机和左轮xx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xxx敏锐地意识到世界的经济发展的中心将发生转移。他在伦敦世博会闭幕后两天写信给恩格斯,提到了美国人的成功:“英国人承认美国人在工业展览会得的奖,在一切方面胜过了自己。”

  美国的强国之路也几乎是在世博会的伴随之下往前延伸的。尤其是189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的举办,美国被公认从此走上强国之路。次年美国就坐上了世界GDP的头把交椅,此后的20世纪,它也一直保持了全面{lx1}。

  北美之后,世博会的第二站是澳洲。

  一条澳大利亚发现金矿的新闻引发了史上规模{zd0}的移民潮。1851年至1861年的十年间,62万多移民从英国来到澳洲,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带来了澳洲的繁荣以及澳洲与世博会结缘的机会。

  到了19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羊毛和黄金出口地,在政治上也进入了由英属殖民地向xx国家转折的时期,文化上则因大批移民的涌入,形成了多民族的多元文化。

  这一切都为澳大利亚举办世博会创造了条件。澳大利亚渴望了解世界也希望被世界了解。1880年,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和悉尼几乎同时举办了世博会。

  英国的发展显然影响了他所属的殖民地或英xx国家。1883年,世博会就罕见地来到了南亚的印度加尔各答。

  日本很早就关注到世博会的存在。1873年,明治维新后的日本,{dy}次参加了维也纳世博会。在派往维也纳的77人代表团中,有66人是工程师。这些专家在“世博会的工厂和车间”中专心致志、从容不迫地学习研究。回到日本后,他们撰写了一份96卷的报告。

  1877年,日本开始在国内举办相当规模的工业博览会。后来又筹划在1940年举行以庆祝日本帝国成立2600年为主题的世界博览会,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流产。

  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经济开始复苏并飞速发展。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振奋了国民精神。1965年,日本正式向国际展览局申请举办1970年大阪世博会,主题为“人类的进步与调和”。

  而此时,世博会的创始国——英国和法国,已经与世博会拉开了一段距离:英国于1938年在格拉斯哥举办了不列颠帝国博览会之后,没再举办世博会;法国自1937年巴黎博览会后,在“综合类世博会”的举办上也始终保持沉默。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之后,它在欧洲的反响日渐式微,直到1992年塞利维亚博览会才重现昔日的辉煌;不过北美洲迅速接过博览会的接力棒,然后再传给远东地区。1967年蒙特利尔博览会和1970年大阪博览会从容地举起博览会的火炬,表明,继“万国工业博览会”之后,发轫于泰晤士河畔的这个盛会并不是“老欧洲”的专属领地。

  在过去20年中,亚洲、拉丁美洲和太平洋地区等新兴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开放,更是让世博会逐渐向新的地理领域扩展。

  在欧洲大陆的情形则是,中小城市开始力争这一殊荣。1992年,西班牙塞利维亚世博会是首次在一个中型城市举办的世博会。

  过度“繁荣”

  在1931年国际展览局成立之前,混乱的世博会举办机制,降低了世博会的影响。

  首届世博会,即为一国自行决定举办,这一传统也被延承。

  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各国互相攀比,争相举办世博会。到了19世纪末期开始竞争不断加剧。1888年甚至出现同一年有四个国家同时举办世博会的历史纪录:西班牙巴塞罗那、比利时布鲁塞尔、澳大利亚墨尔本、英国格拉斯哥。

  再看看1900年之后:1902年俄罗斯圣彼得堡、1903年德国汉诺威、1904年俄罗斯圣彼得堡、美国圣路易斯;1905年比利时列日;1906年意大利米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1907年爱尔兰都柏林;1908年英国伦敦、西班牙萨拉戈萨等——都在举办世博会。

  如果人们愿意,他几乎可以在各种世博会上度过20世纪的头一个十年。

  频繁举办的世博会,让参展国非常痛苦:无论展品临时进口还是实际仓储,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标准;建筑标准参差不齐,以至于在某些场合,预防火灾成为人们的心头之患;税收和专利使用费也经常造成不愉快……

  过度竞争到了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已经开始让世博会受损——频繁无序地举办,增加了费用,提高了成本,反而严重限制了工商业发展。

  这个时候,国际间合作被摆上议事日程。1928年11月,法国在巴黎汇聚40个国家召开会议,10天后,31个国家签署了《国家展览会巴黎公约》,并决定成立协调和监督《公约》实施的国际组织——国际展览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又使先前的一切努力化为灰烬。在这期间,国际展览局差点销声匿迹。

  国际展览公约和国际展览局从诞生之日起,就处于利益格局的不断修改中。1948年,1966年,1972年,1988年就分别签订了4个修改公约的协议。国际展览局为权衡各方利益,不得不多次修改奠基者们的作品。

  但就是这样,美国在1964年没有得到认可,也在纽约举办了世博会;1996年布达佩斯世博会因为更换执政党和政局变化而取消……

  直到2005年,日本的爱知世博会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dy}届注册类世博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则是严格按照五年间隔举办的第二届注册类世博会。

  经过近一个世纪的折腾,世博会由过去的无序举办总算走上了制度化发展的正轨。

  过时论

  很快,更致命的问题摆在国际展览局面前——随着交通和信息技术的大进步,让世界成为一个平面。人们开始怀疑,世博会,这个产生于工业革命初期的“古老物种”,是否还有必要存在。

  1983年到1995年期间曾经担任过法国驻国际展览局的代表加洛潘在《20世纪世界博览会与国际展览局》一书中提到:“自国际展览局成立和1935年布鲁塞尔博览会以来,观察家或者颇有影响的评论家们不止一次地预言,即使不说博览会漫长的xx行将结束,至少也要宣称上一届博览会是该类博览会的绝唱。”

  加洛潘说,在1992年,世博会重回欧洲,并在西班牙塞利维亚取得巨大成功后,这种论调仍然余音未绝,反而变本加厉。鉴于主办国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许多展馆的高额预算投入,有人发出声音,断定着这样的世博会无法再次举办,随着20世纪的结束,世博会也将寿终正寝。

  美国是目前世界举办世博会最多的国家。一共举办了13届。但二战后,美国对举办世博会意兴阑珊了。1941年到1961年期间,美国没有举办一届世博会。

  1957年苏联发射了{dy}颗人造卫星震惊了美国。美国发奋直追,要在空间领域抢占主导地位。于是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美国为举办世博会的热情又膨胀了二十余年,到1984年新奥尔良世博会后,失去了积极性,淡出了世博会的舞台。

  其他国家对世博会也不再积极,1958年布鲁塞尔举办了战后的首次世博会后,直到12年后,亚洲新兴强国日本大阪才接过举办综合类世博会的棒,接下来又是22年的沉寂,1992年西班牙塞维利亚接棒。

  2001年,美国声称,随着信息和通讯的发展,世博会已经过时,已经没有举办世博会的必要了。美国提出退出国际展览局,声称不再在美国境内举办世博会。

  1993年3月,在巴黎埃菲尔铁塔召开的题为“全球图像的发展与国际博览会的前途”的研讨会,已经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博览会这个“濒危物种”的生存问题。在美国,甚至已经有人倡议,从以往博览会取材,利用合成图像制作理想的、占据一盒录像带的博览会。

  1996年,美国人还在网络上创建了一个独特的网上世博会。人们一度认为世博会是包罗万象的,法国人也曾以为他们当初设计的是“全世界的博览会”,但互联网目前所做的看来已经远远超过法国人在战神广场(19世纪法国巴黎多次举办世博会的场地)所取得的成就。

  现任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Vicente Gonzalez Loscertales)在2008年10月份的一次接受中国记者访问时,尽管一再强调“没有什么可以和世博会相媲美”,也不得不承认:世博会过时论的说法在西方一直存在,经常有人对他说,世博会已经是旧时代的事了,特别是在这个信息技术的时代,人人通过信息技术沟通,为什么还要举办世博会?

  重生的火凤凰

  其实,答案在100多年前,就有人给出。

  1893年,世博会诞生不过42年,史密森学会({wy}由美国政府资助的半官方性质的博物馆机构)秘书长乔治·布朗·古德(G.Brown Goude)就预言:在将来,博览会将更多地展示理念,而不是物品。

  那个时候,欧美各强国正乐此不疲地利用世博会的舞台,展出着他们的{jd0}科学技术和产品,用实实在在的科技进步实力击败他国。

  上海图书馆馆长、世博专家吴建中说,战争的爆发改变了这一切。尤其是破坏性远远超过一战的二战使人类对技术的态度发生转变。一方面技术发展导致战争的破坏力,使得人们的认识从对人类成就的骄傲演变到对发展前景的焦虑;另方面战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使人们开始从技术主义层面的思考转变到人文主义的忧患。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瑞切尔·卡尔森发表了轰动世界的一本书《寂静的春天》。这是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

  吴建中说,书中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给人们极大的震撼。“以至于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过去的进步方式到底错在哪里,科技是否能解决一切问题?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之后,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为什么人们常说科技制造的问题比它所要解决的问题还要多?”

  二战后的世博会开始从过去注重展出科技和展品,转向展示理念和文化——尤其是关于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这个转向最明显的就是1974年在美国斯波坎举行的国际环境博览会,1972年联合国展开{dy}次人口与环境大会之后,世博会转身。

  世博会评奖体系的演变印证了世博会的这种转身。

  早期的世博会是激励竞争和创新的舞台,并以诸多“世界{dy}”而闻名。而激烈竞争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评奖。后来人们逐渐意识到,这种加剧国与国之间产品竞争的方式背离了世博会转向后的核心价值体系,与世博会展示理念和文化的发展趋势格格不入。

  于是,评奖热逐渐消退。从1966年蒙特利尔世博会直到2005年爱知世博会之间,世博会评奖体系中止了近40年。即使是爱知世博会重新推出评奖,也是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爱地球奖”和“自然的睿智奖”。

  吴建中说:“世博会的核心价值观一直就是进步,只不过,过去时追求{jd1}的进步,而现在追求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进步。”在这个理念下,吴建中和他的同行们为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选择了崭新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两千多年前,先哲亚里士多德就已指出了城市与人类的关系:“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加洛潘说:“尽管种种迹象表明,在下一个世纪(21世纪)曙光来临之际,博览会仍然安然无恙,但是严重失控的风险确实实实在在存在的,而这一次,重生的火凤凰与它的原型就会貌合神离了。”

 

 改变世界的6届世博会

  “每一届世博会,不论规模大小,都使人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曾在1901年美国布法罗泛美博览会上如是说。这是对世博会的精辟总结,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适用。

  中国周刊记者  邓艳玲 北京报道

  已故英国作家约翰·阿尔伍德在他1977年出版的《伟大的博览会》中列举了17届“重大盛事”。在159年的世博会历史中,制作一个排行榜无疑是个困难的事情。甚至到底一共举办了多少届世博会,研究者也有分歧:有57届说,有92届说,也有200多届说……

  以下的文章中,在专家的帮助下,我们挑选了6届对世界具备重大影响力的世博会,讲述它们的故事。

  当然,至于它们是不是“最”有影响力的,也是仁者见仁。

  1851年伦敦世博会

  水晶宫里的童话

  1851年5月1日,人类历史从没有过的盛大体验的开始。它让每个去过的人都极度震撼。一个来自泱泱大中华的中国商人,在开幕式上情不自禁走出人群,独自向维多利亚女王行了标准的绅士礼。

  决定举办这一盛事的维多利亚女王,也忍不住在当晚的日记中事无巨细地描摹:“……欢呼声,每张脸上洋溢的笑容,建筑、棕榈树、鲜花、树、雕像、喷泉、乐器……每个人都会热爱这一切。”

  那天清晨,42岁的维多利亚女王和她深爱的丈夫——盛会的筹办组织人——阿尔伯特亲王就坐着马车,赶往海德公园的水晶宫。

  这是一座xx用钢铁和玻璃构造的“功能主义”建筑,一改维多利亚时代石头建筑庞大、笨重的建筑风格,不管是从外面看还是从里面瞧,都非常透亮,人们因此称它“水晶宫”。它占地7万多平方米,相当于现在上海大剧院的规模。

  为英国贵族服务的园艺师帕克斯顿,设计了这座当时欧洲最宏伟最有想象力的建筑。他的灵感来自于王莲叶片。水晶宫耗去4500吨钢材和30万块玻璃。

  所有的这些都在四个多月的时间完成。整幢建筑是现代化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的结晶。

  这一切,在当时,只有英国才能做到。

  18世纪自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后,让英国在世界上获得了无可争辩的经济强权。这个“日不落帝国”在女王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到达{df}:约1/4的全球人口都是大英帝国的子民,其领土面积是世界陆地总面积的20%,地球上的24个时区均有大英帝国的领土。

  这样霸道的底气,让阿尔伯特亲王有{jd1}的自信决定,1851的伦敦博览会不会像保守的法国那样只是国家性的,要是国际性的。

  事实上,水晶宫一直被认为是这首届世博会上最成功的展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尊为现代建筑的典范和资产阶级精神的象征。以至于世博会结束后,它被移至伦敦南部的西得汉姆,并以更大的规模重新建造。它作为伦敦的娱乐中心存在了82年。1936年毁于一场大火。

  它的设计思想对世博会建筑的影响一直到19世纪末。两年后美国在纽约举办的世博会的展馆,拷贝了水晶宫,但由于设计及施工不良,纽约“水晶宫”严重漏水,毁坏了一些展品,观众也被淋湿。这再次证明了在19世界中叶,新大陆上的美国人还不是英国人的对手。

  水晶宫作为世博会历史上的{dy}座标志性建筑,也开创了世博会的建筑时代,从此之后,所有的世博会都非常注重建筑艺术的{jz}体现,很多xx时代潮流的建筑风格正是从世博会上传扬开去。

  水晶宫里面的世界和水晶宫也是匹配的。这次博览会展出了10万多件代表人类文明成果的展品,它们由世界各地近14000名参展者提供,其中一半多是英国厂商。

  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成就和先进的工业品让人们目瞪口呆:高效的农业机械、印刷机械、自动链式精纺机、大功率蒸汽机、轨道蒸汽牵引机、高速汽轮船、气压机、起重机、机床以及先进的炼钢法、隧道和桥梁模型,甚至武器装备等。

  同时,工艺美术设计也让参观者流连忘返。

  为了展示这些时代最前沿的发明成果以及最精妙绝伦的工艺品,阿尔伯特亲王亲自策划出以展示进步为指导思想分类框架,并请普赖费尔按照他设定的“原材料、机器、制造和艺术”等四大板块编制了4个部门、30个类的分类表。普莱费尔创建了等级体系分类法,也建立了标记符号。

  从1851年开始,分类体系一直持续到1933年。那一年的芝加哥世博会放弃分类法,开启主题展示的新模式。

  历届世博会在分类法的编制上都有独到之处,如从19世纪下半叶重视产业与艺术的关系到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重视大众教育,再到20世纪重视科学技术等,都反映了主办方的价值观念。

  美国世博学者莱德尔(Robert Rydell)对早期世博会的分类体系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世博会分类法是博览会主办者对世界史{zd0}的贡献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如何认识世界的,而且确定了如何把这个世界展现出来。”

  世博会分类表还有一个重大的贡献,那就是为现代图书馆分类体系贡献了等级体系分类法和十进制。

  十几年后, 敏锐的狄更斯在《双城记》一开篇就说:这是{zh0}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绝大多数人都没意识到,被这个时代严重污染的泰晤士河,此后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整治,也依然回不到从前。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另一面,为{dy}次世博会而陶醉的人,还远远不能想象。

  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

  电气时代的意外到来

  对于本届世博会来说,“意外大集合”简直可以算是它的另一个代名词。意外,让它成为史上亏损最严重的世博会,也赋予了它伟大的因子。

  {zd0}的意外是由“粗心”的比利时工匠格拉姆创造的。这位年过半百“大老粗”因为一次接线失误,成就自己为“电动机之父”。

  在1870年,格拉姆已经制成了性能优良的发电机,铆着劲儿等着去维也纳世博会展示。世博会当时已经成为展示和激励创新的平台,人们都希望利用世博这一平台来发布{zx1}的技术和研究成果。

  19世纪中后期,世博会对工业发明应用的影响,以及举办世博会来提高国家地位,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1870年奥地利政府宣布举办1873年维也纳世界博览会,表面上为纪念约瑟夫皇帝执政25周年,实际上是为驱散1866年普奥战争失败给奥地利笼罩的阴霾。

  这也开创了以重大节庆为由开办世博会的先河。比如,1876年的费城世博会,就是打着纪念美国建国100周年的旗号。1889年法国世博会是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

  但是,一连串的意外发生了。

  奥地利政府公布举办世博会后,维也纳就吸引了大批股市投机者和生意人。世博会开幕后的第九天,维也纳股市全面崩溃。经济危机悄然笼罩欧美的天空。即便如此,维也纳的旅馆、饭店胡乱涨价,连富有的游客都被吓跑,社会不满情绪滋长。

  另外,奥地利政府利用世博会举办时机,对维也纳旧城区实施大规模改造,并疏浚多瑙河。

  可筹备期间,多瑙河突然洪水泛滥,影响了工程建设。后来又连降暴雨,破坏了不少世博会的建筑。更要命的是,1872年,维也纳暴发了一场流行性霍乱,这场流行病吓退了许多准备来维也纳的参观者。

  {zh1}财务的统计表明,这届世博会收益仅是其开支的六分之一,被认为是19世纪甚至是世博史上遭受经济损失最惨的一次世博会。

  但这一切的天灾xx,并没有阻止维也纳世博如期举行,格雷姆也如约前往。

  也许天灾xx让格拉姆有些分神,这天,这个熟稔的老工匠居然把自己带去的发电机的电线接反了!奇迹发生:{dy}台发电机发出的电流,进入第二台发电机电枢线圈里,使得这台发电机迅速转动起来——— 发电机变成了电动机!

  这是人们多年来连做梦都在寻找的廉价电能!这意味着电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这是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影响世界发展的重要时刻,格拉姆被后世誉为“电动机之父”。他的环状电枢自激直流发电机被证明性能优良,得以大规模生产使用。关于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众多技术马上被产品化投入市场,或应用到新的产品中。有轨电车(1881年)、无轨电车(1882年)、电梯(1880年)、电气火车(1879年)、电动汽车(1898年)……人类电气化时代的序幕拉开。

  这次世博会注定是意外的大集合。在这史上亏损最严重的世博会,“意外”地产生了诸多“{dy}”:对多瑙河的疏浚开通和对维也纳城市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至今仍是世界城市改建成功的典范;{dy}次开始举行科学家国际论坛;{dy}次展示的学校样板,树立了近代公共教育的模式;举行了{dy}届专利大会……

  在这次世博会上,还有一个看起来颇有些浪漫的意外:当时36岁的皇后——xx的茜茜公主的美貌,让来访的波斯国王大为失态。他绕着茜茜不停走圈,口中惊道,真主啊,这个女人怎么这么美!

  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

  美国崛起

  尽管美国是历史上举办世博会最多的国家,但要说对美国意义最重大的世博会,当属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

  正是这被称为“改变美国的一届世博会”的召开,宣告美国跨入世界{yl}强国的行列,并从此一跃成为GDP世界排名{dy}的国家。

  美国的崛起意味着世界的重心从欧洲转到北美,世界的格局由此全然改变。美国从此深远影响着世界。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历史系教授、xx亚洲问题xx杂志《亚洲研究杂志》的主编Jeffrey Wasserstrom(中文名字华志建),在2008年9月2日《芝加哥论坛报》上把1893年世博会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了对比,说那届世博会把全世界目光聚焦到美国,并形容今天美国人看中国人的目光就像当时欧洲人看美国人崛起时既震惊又怀疑一个样。

  当年,美国有4个城市向国会申请举办新大陆发现400周年纪念世博会:圣路易斯、芝加哥、纽约和华盛顿。经过激烈辩论和8次xx,最终的胜利者是芝加哥。

  芝加哥在1871年刚刚经历过毁灭性火灾,整个城市资产缩水1/3。30万人口中9万人无家可归。仅22年后,芝加哥就能凭借明显优势获得世博会举办权,且远比以往世博会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也说明美国巨大的生命力。

  世博会的展厅的设计者丹尼尔·伯纳姆团队,在大约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设计了近两百个古典的建筑物、运河和泻湖。其主要建筑均刷上白色的西班牙殖民地风格的外墙漆,为建筑群带来“白城”的称号。这是美国有史以来{zd0}的一次建筑群规划。

  “白城”的建筑风格对美国建筑,尤其对华盛顿、旧金山和克利夫兰等城市的市政建设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延续到1930年代。尽管从1933年开始,建筑界已经开始对“白城”进行大范围抨击,但这种风格也深远影响了世界。在中国的今天,都可以看到不少这种风格的各种建筑,包括厕所。

  不过,这届世博会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菲力斯摩天轮、爆米花、口香糖、麦片还有穿着黄色广告服的柯达小姐。这届世博会也被认为是最娱乐、最美味的世博会。

  19世纪末期,跻身世界强国的美国开始兴起消费主义,流行文化逐渐在社会盛行,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价值观向娱乐享受倾斜,由此产生的娱乐业经营阶层也迅速壮大,他们强烈要求在世博园区有经营空间。

  于是,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引入了给世博会涂上浓重娱乐色彩的“大道乐园”。大道乐园将各种流行的美国娱乐形式,包括体育活动、娱乐活动、流行音乐、马戏表演、真人秀乃至模拟战争游戏都集于一身。

  大道乐园运营后,为世博会迎来大批参观者。每天的参观人数从3万变成15万。后来,这种游乐园模式逐渐成为世博会的正式活动项目之一,被认为是“世博会成功的一个基本要素”。

  世界{dy}座摩天轮矗立在大道乐园中央。这是可一次性容纳2160人的特大摩天轮,从此,现代摩天轮风行世界各地,成为许多游乐场和狂欢节的重要标志。

  大道乐园也启发了米老鼠的设计者沃尔特·迪斯尼。迪斯尼主题公园的设想就来自这座乐园。

  美国饮食文化是美国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一种说法,“发现一种新食品,对于人类的福祉,其作用甚于发现一颗新星。”今天流行的多种美食都是这届世博会上崭露头角的“明星”:爆米花、蓝带啤酒、麦片、口香糖等。 

  1893年世博会举办之前,美国的形象是自由女神加石油老板与钢铁老板。无论是托克维尔还是狄更斯,都对美国的文化状况进行过批评,美国人总是以暴发户的形象出现在欧洲。但世博会后,一切都开始发生变化。

  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

  进步与人类

  科学是不是xxx类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全世界都开始反思,科学不能解决一切。

  从布鲁塞尔市中心驱车北行,便可来到风光旖旎的比利时国王北郊行宫拉肯宫一带,一座奇特的建筑很快映入眼帘:九个互相连接的巨大金属圆球在空中熠熠发光。这便是专门为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而建的xx的原子球。

  它高约102米,重达2200吨,相当于放大了1650亿倍的铁分子的结构。每个圆球直径约18米,分为上下两层。{zg}的圆球里有一个xx游客观赏风景的观光区,游客在此可以俯瞰布鲁塞尔市全貌。

  比利时建筑大师安德烈·瓦特凯恩是原子球的设计师,他精心构思,每个圆球代表一个原子,正巧当时欧共体成员国有9个,比利时也共有9个省。因此,原子塔的9个球体成为比利时国内团结和西欧联合的象征。圆球内举办科学展览,球与球之间用自动扶梯连接。原子模型塔底部接待大厅首先展示的就是比利时的核能工厂。

  二战中,人类亲眼看到自身毁于用{zxj}科技创造出{zj1}毁灭性的武器。二战后,全球传递着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呼声。原子球的设计表现了人类对金属和钢铁工业的尊崇和对原子能和平利用的期望。

  人们开始关注“人类和平、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等人文精神内涵,开始对偏重技术的展示思想进行反思;试图探索为什么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会出现科学与精神失衡、人性丧失等问题。这届世博会的主题“科学、文明、人性”就是在这样的背景形成。

  在欧洲,比利时虽然是一个独立建国历史短暂和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但凭借在欧洲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尼德兰地区特有的商贸活动传统,自19世纪中叶起,它举办过多次世博会。

  其中较有影响的是:1897布鲁塞尔世博会、1905列日世博会、1910布鲁塞尔世博会、1913甘特世博会、1935年布鲁塞尔世博会。

  二战前的{zh1}一次大规模的世博会就是1935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这届世博会,比利时呼吁用技术和经济竞争代替军备竞赛,实现“用竞争获取和平”,避免战争——失败了。

  二战后,世博会遇冷,多数国家都对举办世博会意兴阑珊,比利时主动打破沉默。

  1958年世博会上,在“科学、文明、人性”的总主题下,47个参展国各自打出自己的副主题:美国的人文主义,德国的生活与工作,法国的“为人类服务的技术进步” ,英国的“为了更好的生活”……

  1967年蒙特利尔世博会和1970大阪世博会形成了对进步反思的这一条主线。强调现代社会应立足于改进人类生活质量和奠定和平基础。

  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

  可持续发展原则

  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踏上德国汉诺威火车站的站台,仍会从广播里听到亲切的问候:“欢迎来到世博会之城——汉诺威”。

  只有50万人的汉诺威,在举办过综合性世博会的城市中算是最小的,正是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为未来世博会的主题定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基调——即“汉诺威原则”。

  2000年,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面对着两德统一后出现的经济衰退以及全球人口增长、环境破坏、资源短缺等重大问题,汉诺威自1990年申办成功之后,就知道自己责任非凡。

  从20世纪70年xx始,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发展的意识开始复苏,世博会的主题也立即转向这方面,1974年还在美国的斯波坎举办了{dy}届以环保为主题的世博会,之后,能源,园艺、水源等主题词频繁出现在世博会上。

  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标志着人类对环境和发展关系认识的一个里程碑。在大会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接受,“可持续发展”的口号也从此响遍了世界各个角落。

  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dy}次被写入了世博会的主题,可持续发展也被定为整个展览的总体方向。由前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威廉·麦克唐纳与德国化学家迈克尔·布朗嘉特共同起草的“汉诺威原则”,其核心是“设计服务于可持续发展”。

  1993年10月,汉诺威世界博览会总体规划正式开始,遵照“汉诺威原则”,规划者郑重声明:“不建造任何在世博会后无用的东西”,避免曾出现的世博会场在闭幕后成为一片“废墟公园”的结局。

  事实上,汉诺威70%的场馆会后都得到了利用,这在过去世博会上是xxxx的。在建设场馆的时候,汉诺威还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展馆,对它们进行了功能改造,只新建了极小比例的新馆。

  汉诺威世博会还独创了两个非常有借鉴意义的“新生事物”:世界项目和全球对话。

  为了在全世界传播世博会的“人、自然、技术”的主题,世博会提早几年,在世界各地广泛征集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先导作用和示范意义的实践活动,经过国际评委会评选,作为世博会的“世界项目”资助计划。

  许多“世界项目”在主题展馆、各国或国际组织展馆进行展示,有些成为“全球对话”的讨论议题。“全球对话”是围绕与世博会主题相关的各个议题,举办了10 场全球对话。

  联合国副秘书长蒂贝琼卡在2009年的一次会议上提到,在汉诺威世博会之前,并没有太多人会谈论环境改善、环境投资、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的话题,汉诺威世博会起到了一种推动作用,把世界引向了更好的发展方向。

  2005年爱知世博会

  奔向未来的发动机

  这是日本继1970年大阪世博会后第二次举办世博会。上一次世博会还主要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乐观情绪蔓延,这时已经是反思自身和世界为了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生态代价。

  爱知县会场本身就有着悲伤的历史。这里本是森林茂密的丘陵地带,100年前的过度开发曾让它变得一片荒芜,从这一地区流出的雨水经常引起下游地区洪水泛滥。明治政府曾在奥地利人阿美利戈·霍夫曼的指挥下进行防沙工程并实施植树造林,让这里再次恢复了绿色。

  选择这一地点举办世博会,被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认为最合适不过。因为这正切合主题“自然的睿智”:在宇宙、生命和信息之间发挥人类的技巧和智慧,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循环型社会。

  爱知世博会上的吉祥物是一对可爱的卡通人物:来自森林的精灵——森林爷爷和森林小子。爱知世博会场址改造原则是不动一草一木,选择场馆时尽量避免毁坏绿色的森林,即使有的地方不得已要占用原有的森林地带,也采用了移植的办法,让小片森林“搬家”到新的空地上。

  所以,在开幕式有迎请“森林爷爷”和“森林小子”的仪式,在闭幕式有欢送他们重新回到森林的仪式,象征本届世博会不改变当地的丘陵、池塘、树木等,是一次人类与大自然的短暂的近距离交流。

  在环保上,爱知世博会做到了某种{jz}:不惜在空中造就了一条弯弯曲曲的高架环路,避开池塘和一些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对未能保留的树木,砍伐后尽可能物尽其用,小尺寸木料都粉碎成木屑,通过高科技环保技术加工,用来铺路;遮阳降温的问题也用淋水喷雾、或者地热空调系统解决;厕所是节水型环保厕所;采用屋顶、墙面绿化……

  日本把这次世博会作为开创新时代地域的“奔向未来的发动机”,对“科学技术”高度重视,不仅将其应用于产业,也积极地纳入日常生活中,体现“生活的睿智”。在多元智能交通系统中,就有磁悬浮高速列车、无人驾驶与有人驾驶相结合多元型智能的公交系统,靠电池行驶但{zh1}只产生水或水蒸气的绿色巴士,未来人行道。

  如果五年前的汉诺威世博会是告诉人类应该“可持续发展”,那五年后的日本爱知世博会就是用最直观形象、{zj1}体的行动告诉人们,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一切始于“赛奇会”

  ——中国走向世界的奇异之旅

  1851年-2010年:从赛奇会到世博会,从清政府到新中国,从香港港口到上海外滩,从李鸿章到应行久。中国之于世博,曾渐行渐远,今又如影随行。

  1846年12月6日,在轰隆的礼炮声中,一艘名叫“耆英号”的木质轮船缓缓驶出香港港口。船上有30名中国人,其中一人名叫希生。

  经历了漫漫航程,轮船抵达伦敦。在伦敦,停泊在泰晤士河畔的“耆英”号吸引着大量英国人参观游览。{yt},维多利亚女王参观耆英号后,邀请梳着长辫的希生老爷出席首届世博会开幕式。

  1851年

  “耆英号”上的希生老爷

  “耆英”号是几个英国商人秘密购买用于商业航行。彼时,{dy}次xx战争刚刚结束,中国这个遥远的东方古国被迫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狭小的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对西方开放。

  “耆英号”的命名是英方为表彰广州钦差大臣耆英。他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耆英号”满载着英方雇佣的30名中国人,丝绸,瓷器等一干精美中国货品,穿过爪哇岛、印度洋,驶向英国。精明的英国商人深知,一旦这些东方玩意儿运到英国,利润将会成倍叠加。当“耆英号”抵达英国,这里的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展开。自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后,资本高速运转,伦敦迅速成为欧洲金融中心。

  在维多利亚女王的提议下,英国决定举办一届用于炫耀英国{zxj}技术的博览会——1851年的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就这样诞生,它又被后人视为{dy}届世博会。

  此时,正停泊在泰晤士河畔的“耆英”号吸引着大量英国人参观。{yt},维多利亚女王参观耆英号后,邀请梳着长辫的希生老爷出席世博会开幕式。

  当年《匹茨菲尔德太阳报》记载着希生老爷在开幕式上的表现:希生与其他外国人站在一起,当唱诗班唱起《弥赛亚》时,希生抑制不住激动心情,突然从外国使节、达官贵人中走到女王面前,优雅地向女王行礼。

  现存于英国伦敦维多利亚·埃尔伯伦博物馆的一幅名叫《女王在开幕式上接见各国使臣》油画也见证了希生老爷在世博会开幕式的露面:一个身着官服的长辫子男人,兴趣盎然地站在人群中。

  也正因这幅画,很多西方人都误认为希生是大清政府派遣的使者。

  但据1850年在上海出版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记载:在华的英国商人在{dy}届世博会前,确实专门成立了中国筹备委员会。但后来忽然停止了工作,理由是,英方认为应该由中国政府出面组织参加。《北华捷报》曾呼吁上海商界为博览会选送产品,但只有英法美三国领事和少数商人相应,政府和百姓均漠不关心。

  “这是西洋人的‘赛奇会’。”清政府这样定义世博会,在他们眼中,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是不值一提的“奇技淫巧”。

  在收藏家仝冰雪的《世博会中国留影》一书中收录了一张《1851年伦敦世博会中国馆》的版画,版画说明写道:中国馆有来自神秘岛屿的铜器、中国瓷器、屏风、椅子、象牙雕刻品、珐琅彩铜器等。

  没有清政府的官方参加?哪来的中国馆?

  原来19世纪中叶,英国一半以上的工业品用来国外市场销售,原料大部分从国外进口。为了拉动贸易,在确定中国政府无意参加世博会后,英国官方督促在华工作的英国商人组织货品,搭建中国馆。

  仝冰雪告诉《中国周刊》记者:“在当年西方人眼中,中国依旧是东方大国,残留的余韵充满魅力。英国政府把{dy}届世博会定位为世界规模的盛会,从这点而言,中国{jd1}不能缺席。或者说,英国急需中国参与。”

  一位叫徐荣村的中国商人应该感谢英国人的越俎代庖。1851年春天,徐荣村偶然获悉英国要举办工业博览会。出于商业敏感,他把自己经营的丝绸“荣记湖丝”捆成12包,装上货船送往英国,摆到中国馆展出,并最终获奖。

  2002年,正当上海如火如荼地申办世博会时,一位叫徐增生的上海市民向组委会递交了一份家族祖谱。在这份《北岭徐氏宗谱》中记载着徐荣村当年的获奖评语:推君丝为会中{dy},中外人无异词。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亲自颁发奖状。”

  1851年的世博会留给世界的印象是:英国的火车汽船已经代替马车帆船,蒸汽机、气压机在展馆里隆隆作响;已经铺建而成的22条铁路相当于今天中国的六条京广铁路。

  民国xx教育家,北大校长蒋梦麟在《西学与新潮》一书中曾这样回忆1851年前后中国的景象:大清王朝对一切并不自觉,亿万人民仍旧悠然自得地过日子,像过去一样,从摇篮到坟墓。一部分人开始采购外国货,有的为了实用,有的为了享受,对变化以及其必然产生的结果茫然无知。

  1867年

  巴黎“赛奇会”

  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人都认为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才是有中国人参与的{dy}届世博会。这一切源于清末xx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在《漫游随录》里的记载。

  王韬是虔诚的基督徒,因曾和太平天国有所接触,被清政府“通缉”流亡到香港,在传教士的帮助下,搭乘鲁士号轮船抵达英国。

  1867年,王韬在法国亲历了巴黎世博会,在《漫游随录》中,他记录了一个广东戏班在世博会上的演出。这是首次见诸中国人笔墨的世博印象。在目睹了巴黎的街灯,商场和一系列工业建设后,王韬感叹“眼界顿开”。

  王韬出访欧洲的背后是中国内部正在酝酿的一场变革,变化发生在1860年前后:太平天国,xx战争和长年的饥荒、瘟疫让满清政权岌岌可危,洋务运动就此启灶;1861,清帝批准新设处理西方关系的总理衙门,被迫承认天朝和外邦是国与国的关系;1865年,近代中国{dy}家新式工厂江南制造总局设立。

  但清政府仍旧对世博会保持高度敏感:1853年的纽约世博会、1855年的巴黎世博会和1862年伦敦世博会,三届世博会均没有邀请清政府参加。在西方使臣眼中,梳着长辫子的中国官员难打交道,每每提起世博会,他们多坚称为“赛奇会”。

  1866年,清政府总理衙门首度受邀参加1867年的法国巴黎博览会,但对博览会免除参展出口税的惯例产生疑问,再度拒绝参加。

  英国人赫德的出现改变了清政府对世博会的态度。这个19岁就来到中国,能操一口流利汉语的外国人,28岁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后,曾在1866年向总理衙门提交了一份题为《局外旁观论》的备忘录,着重说明了与西方外交活动的种种好处。他暗示,他的劝告如果得到采纳,中国将会变强,而如果不加理会,中国就要沦落到在国际上被奴役的地位。

  这份提案间接促使清政府决定在1866年派遣一个非正式的赴欧考察团,由六十开外的官员斌椿率领。由于不是正式外交使团,该团使命是前往西方搜集情报,换而言之,公费观光。

  观光团遍游伦敦、哥本哈根、斯德哥尔摩、圣彼得堡、柏林、布鲁塞尔和巴黎。回国以后,团员们就详细记述所见所闻:和前文提及的王韬一样,他们的观察主要以西方的社会风俗习惯、高楼大厦、煤气灯、电梯和机器为主,对政治制度一笔带过。

  显然,这些早年走出国门的人深受李鸿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理念的影响。正如李鸿章在改革初始,自己所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超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行。”

  1867年法国巴黎世博会上,法国艺术光耀世界,雨果为巴黎市导游册写序,戈蒂埃向游客介绍卢浮宫。日本首度组团参加世博会,意图用“西方的学识,日本的精神”开展革新运动。

  这一年,《xxxx》引用了一位叫阿尔伯·毕克默的观察者描述时下的中国:实施洋务运动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的{zd0}障碍只能是中国人民对所有外国人抱有敌意,以及他们的迷信思想。

  1873年

  “赫德之赛会”

  1870年,一份来自奥匈帝国的1873年世博会邀请函再次呈到清政府面前。总理衙门认为世博会是“炫珍耀奇”的无益之举,以“中国向来不尚新奇,无物可助”为理由再度拒绝参加。在奥匈公使的反复请求下,政府勉强同意民间商人自愿选购物品。

  1872年,奥匈政府请求中国建立专门机构负责世博会,清政府委托赫德监督各口岸民间商人参展,但中国应征者寥寥无几。于是,总督衙门索性委托赫德全权负责。

  擅长外交事务的赫德深知世博会对各国间贸易的重要性,他在一年内连发了9道宗税务通令,调集各种展品,一并集合在香港口岸,经由意大利港口利亚斯特,汇总到维也纳。

  1873年,由赫德领衔的清一色洋大人出现在维也纳世博会,这是中国官方首次派团出席世博会,

  在这届世博会上,意大利展出了巨大的火车模型,比利时人拿出了{zx1}研制的电力能源产品。赫德千挑万选的精美瓷器虽在技术上无法和工业革命的成果媲美,但因炫目新奇吸引了大量西方人。《万国公报》称:“中国寄往各物遐迩,争观恐后,以为见所未见也。”

  世博会后,维也纳为表彰中国海关的努力,制作三种特别勋章赠与赫德,清政府大悦。到1905年,38年间中国参与的29次世博会,一概由海关洋人负责。有史料称这一时段的世博会是“赫德之赛会”。

  有些爱国人士曾抗议,称赫德代表中国出访世博会在选调展品时,以外国利益为重,迎合外国人黑暗心理,有意展出娼妓、小脚妇人等照片。但除了赫德,清政府再也找不出任何一个有能力组团出访西方的中国人。

  在赫德控制海关代表中国出访世博的近半个世纪,他扮演的是一个中间人的角色:一面捍卫西方列强的利益,一面顾全中国官员的身份。另一方面,在萎靡腐败的晚清行政体系中,赫德管理的海关是整个中国最有秩序和效率的部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中国参与世博会的连续性。

  此时,朝廷重臣李鸿章无暇顾及世博会,他正忙于组建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dy}家从事民用业务的现代公司。在官商盛宣怀的倡议下,这家轮船公司xx靠民间资金运作。李鸿章骄傲地宣称:这个企业创办的目的是与西方轮船公司展开竞争。

  至1873年维也纳世博会,洋务运动开展近十年:各式西式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福建担任总工程师的法国顾问日意格回忆:中国正在迅速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层决心恢复中国的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让人印象深刻。

  同期,《xxxx》刊载了一条旧金山来电:昨天到达这里的30名中国学生,是很勤奋和优秀的小姐和绅士,容貌俊秀,比任何在这之前到美国访问的中国人都好看。朝廷拨出100万美金用于这些学生的教育。这是中国官方派遣的{dy}批留美幼童。

  1876年

  中国代表团中{wy}的中国人

  洋人领衔的中国海关成为世博会的常客,也为更多中国人正式出访世博创造机会。

  1876年费城世博会,宁波海关李圭被选为工商业的代表,跟随中国代表团去美国参观,他是世博会中国代表团{wy}的中国人。

  19世纪,美国正从西半球崛起,至费城世博会举行当年,美国的经济已经跃居{dy}。在那届世博会的开幕式上,美国总统启动了当时功率{zd0}的蒸汽机,轰鸣震耳的机器声证明了美国已经全面实现工业化。

  在李圭的《环游地球新录》中,翔实地记载了费城世博会的盛况,他感慨:中国要在世界贸易中占有光荣一席,则不仅要依靠传统的手工业和手工制品,要大力开展近代工商业。

  那届世博会上,李圭巧遇了中国{dy}批留美幼童,他们恰好在哈佛学习,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参观费城世博会。

  李圭问幼童:“想家吗?”幼童答:“想也没用,唯有好好读书,报效国家。” 李圭又问:“对世博有什么看法?”幼童答:“集大地之物,任人观览,增长识见,其新物善法可效仿之,又能联络各国交谊,益处甚大。”

  在《环游地球新录》中,李圭详细描述了留美幼童的生活细节:“学生被分成小组,每组十二个人,每三个月里有两个星期在美国哈特福德度过,在中国教习的指导下进行阅读、背诵、习字和作文。然而另一方面,他们也渐渐地美国化了,把辫子塞在大帽子底下,兴致勃勃地打垒球。他们甚至在女监护教师的陪同下到教堂去做xx。

  李圭之于世博的意义是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回国后,李鸿章亲自为李圭所著的《环游地球新录》作序,称赞其“甚远且大”,书在中国出版后,坊间竞相翻印。

  这一年世博会,海关税务司长赫德记录:“由于中国赴会展品很受欢迎,中国人不愿意参加世博会的观念逐步开放了,每一次参加世博会,都会使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更友好,更有益。”

  也正是在1876年,李鸿章开始研习西方礼仪制度,在一次登上了停泊在烟台的西式军舰远望时,他看到正在中国实习的日本留学生,遂萌生出派国人学现代海军的念头。

  几个月后,七名年轻的中国淮军军官身背三年盘缠,前往德国学习战争技术。

1904年中国花费12万美元修建中国馆

  1878年

  巴黎不再欢迎瓷器

  1878年,巴黎再次举办世博会,中国海关代表团中又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郭嵩焘。作为晚清最xx的外交家,郭嵩焘早在巴黎世博举办前一年,就从上海坐上前往英国的轮船,成为大清驻英公使,他也是中国{dy}位驻外外交官。

  1878年巴黎世博会前,郭嵩焘被委任为出使法国的钦差大臣,组团前往法国参观,成为中国xx参加世博会开幕式的外交大使。

  1878年世博会上,还有一个中国人叫马建忠。作为李鸿章的幕僚,他恰好被派往巴黎学习法律和政治。

  郭嵩焘和马建忠都是在这一时期,在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的连年对抗与合作中成长起来的{dy}批中国外交专家。

  1878年世博会,郭嵩焘相继往国内发回了一系列赞扬西方文明的日记,称赞西方的技术、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马建忠从巴黎写的一封信中{dy}次使用了“均势”一词;劝说中国放弃天朝大国的想法,和其他国家均势共处。

  一切在往好的方向发展:1876年,上海修建了中国{dy}条铁路吴淞铁路;1878年,开平煤矿创立;1879年,中国搭起了{dy}条电报线。前后两届巴黎世博会举行期间,恰好是中国为现代化苦苦挣扎的十年。

  但李鸿章和他的同僚们还是低估了清政府保守势力的抵抗。

  在郭嵩焘出访欧洲后,他的同僚们讽刺他离开圣人的国度去为洋鬼子效劳,同乡为他的巴黎之行感到羞耻,企图毁掉他的房子。终于,他向压力屈服,于1879 年辞职。

  年轻的外交官马建忠也没能幸免,他被朝中最知名的保守官员李慈铭指责为“卖国贼”和“小人”。

  1878年的巴黎世博会,也是晚清xx实业家盛宣怀在世博会的首次出镜。那年他三十而立,想让自己企业的产品参展,换些外汇回来,但苦于是小道员,很难有大的作为。于是,他通过朋友认识了时任东海关税务司的德国人德璀琳。不久,德璀琳收到了盛宣怀的委托购物款。

  世博会结束时,盛宣怀送展的59件瓷器、3个木架、1箱绸缎、1艘乌木架竹船及铜钟、铜铃,除售出1件瓷器、3个木架外,全部退回。

  盛宣怀怎么也想不明白:187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上中国瓷器还是抢手货,怎么过了两年就无人问津。

  一幅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的中国馆照片似乎能解释一切。中国馆内依旧是瓷器、宝塔、玉器,参与世博会近三十年,世界各国的展品在变化,唯有这里一成不变。

  收藏家仝冰雪说:“如果你回头跟1876年的中国馆比较,或者跟1851年的中国馆相比,看不出太大区别。”

  1881年,因为保守势力的抵抗,120位留美幼童中断学业,被强令回国,他们的名字日后影响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矿冶专家吴仰曾、清政府驻美公使梁晟、民国政府首任国务总理唐绍仪……

  仔细回望,1878年巴黎世博会上的种种似乎在预示一些事情的微变。

  1889年

  “热气球取消了边界”

  中国人再次在世博会上留下记录,是11年后的1889年巴黎世博会。当年驻法参赞陈季同写了一本《巴黎印象记》,详细记录了这一年巴黎的景象。

  这一年,陈季同陪同清政府的一些官员,参观了巴黎世博会的标志物埃菲尔铁塔,游览了百货公司,走访了证券交易所,甚至坐上热气球。这一切,都让从未走出国门、不会说一句洋文的中国官员对西方景象赞叹不已。在《巴黎印象记》里,陈季同收录了一个在法参观的同胞寄给他的信:

  我看到家具、首饰、马车、巧克力和彬彬有礼向你暗送秋波的妇人。登埃菲尔铁塔,人们更愿意乘坐一个两层的笼子,在骇人的噪音中开到塔尖,速度之快,还来不及背三句《论语》。

  一个叫爱迪生的美国人将声音抓住,然后粘到一卷转动的蜡上,你只需要将这卷蜡寄给朋友,他们就能让它转动,声音立刻说话,无论重复多少遍都可以。

  在《巴黎印象记》中,陈季同对本届世博会有诸多卓有见识的评价:

  热气球取消了边界,科学将创造美好未来,世界亲如一家,从东方到西方,普天同庆。

  189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隆重开幕:柯达相机,电的应用和世界上{dy}座摩天轮的启用向世界昭显了美国的国力。这一时期,洛克菲勒的石油和铁路,卡内基的钢铁为美国带来滚滚财富。

  中国的丝、茶依旧安静地陈列在中国馆里,但渐失荣光。近邻日本历经十年的明治维新,在国际市场上成为中国劲敌,他们的绿茶夺取一半美国市场;“每马士丝”超过中国湖州的“辑里丝”成为{zshy}的亚洲西丝。1893年世博会上,外国人评述:印度土产,民数均不如中国,但商务较中国三倍。

  芝加哥世博会结束第二年,甲午战争爆发。两个同时进行近代化改革的东方国家一较高下。世界排位第八的中国海军被排位十六的日本海军击败。主将丁汝昌xx。

  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也彻底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让清政府破产,不得不靠举债为生。

  耻辱性的失败让各方人士愤慨激昂。1894年-1898年间,光绪亲政。大刀变法。1898年,当慈禧扑灭了维新变法,统治中国长达250年的满清政权不可救药地跌入深渊。

  历史的车轮并不会理会中国的停滞不前:1900年,巴黎世博会照常举行。中国已露出被西化的痕迹:上海照相业的耀华照相馆喜获“奖凭”。参与本届博览会的中国官绅评价:“博览会之关系甚大,以商战胜他国全在此举。”

  在中国参展商人从巴黎归国的途中,八国联军入侵京城。京城古玩界永珍斋老板顾永保听闻自己在东交民巷的家被洋人焚烧一空,悲愤不已,投海自尽。

  一张编号为2819,正面是参赛者照片,背面印有法文“贸易部,工业部,邮电通讯部1900年世博会”的参赛证和行李,作为顾永保的遗物被送回中国。

  第二年,李鸿章去世。史料记载:他双目犹炯炯不暝。

  1904年

  世博会上的皇室成员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即将召开世博会。中国对世博会的态度让美国人大为惊喜。传达邀请的世博会委员不仅在大清朝堂上广泛听取了意见,还得到了慈禧召见。慈禧在仔细询问了有关世博会的种种后,正式接受了美国的邀请。

  此时的慈禧饱受打击,1900年的侵华战争烧毁了举世无双的圆明园,在重掌政权后,她所做的{dy}件事情就是开展新政。

  1904年的圣路易斯世博会,正是在清末新政的背景下召开。中国政府{dy}次抛开海关,派溥伦贝子成立专职委员会前往圣路易斯,中国也成为这届世博会上第二个举行展馆奠基仪式的国家。

  1904年的这届世博会,中国花费12万美元修建的中国馆表达了对世博会的重视。这届世博会也是首次中国官员率商民参加的一届世博会。其派员品级之高,赴赛商人之多,经费之足,均前所未有。

  在美期间,一表人才的溥伦成为美国媒体追逐的焦点。

  1904年6月4日的《xxxx》刊登了溥伦专访:他表达了要向西方学习、振兴国脉的决心。《xxxx》评价溥伦是清皇室中“最为民主的成员”。

  正在美国开展革命宣传的孙中山也恰好参观了本届世博会,他盛赞世博会为“新球开辟{dy}大会”。

  为让货品顺利抵达世博,从1903年起,中国各地的商人开始陆续往美国运货,他们一心指望通过远渡重洋赚回盆满钵满。

  但西方人和五十年的态度不再相同。中国商人抵美后,受到多达61款特殊条令的限制。他们被强制交纳500美元的保证金,保证不轻易离开世博会会场。这些特殊条款并不适用于其他与会各国。

  有记载:1904年7月间,赴美的广东咸泰公司为一批工人出具了总共10.5万美元的保证金,美国海关遂调动了40名士兵将他们押上火车,直接送至赛会现场。200名华人被安排在博览会的中国村居住,不仅派兵看守,每天早晚还要点名。

  中国代表团副监督黄开甲看到后痛心不已。他是晚清{dy}批“留美幼童”之一,曾就读耶鲁大学。儿时对美国种种的美好回忆和当下的排华政策让他怒而反美,在当年的《北美评论》中,他痛斥美方的辱华行为。但这份严厉声明在孱弱的外交身份下,石沉大海。

  这届世博会上,游戏园中出现了一名侍茶的中国小脚妇女。这位小脚妇女与来自南美的巴塔哥尼亚巨人、来自非洲的侏儒、来自加拿大的爱斯基摩人等被安排在一处,供游客观赏猎奇。

  这一切,深深刺激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自尊心。

  在世界的展台上,当自动交换电话、无线电通讯设备成为大势所趋时,中国的获奖产品仍旧是北京的地毯,杭州的折扇。

  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是:归国后,各地竞相开展商会,研习商学,掀起一股举办商品赛会的热潮:1906年的成都商业劝公会,1906年的天津劝业展览会,1909年的武汉劝业奖进会都是在一时期举行。

  据史料统计,自1904起,全国正式注册的公司大约410家,远远高于1903年的100多家。民营公司创办的数量超过洋务运动30年国家投资总额。

  日本专家安原美佐雄认为:1905年前后,是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新起点,即从“国家兴业时代”进入“国民兴业时代”。

  1905-1910

  {zh1}飘荡的龙旗

  1905年,比利时列日世博会上,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已无心准备,中国馆展品是烟枪、小脚女人……

  同年,清政府决定参加1906年在意大利米兰渔业的世博会,并任命商务部头等顾问张謇负责。

  张謇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知名的民营企业家。在1894年摘取状元后,他因不满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冒天下之大不韪,放弃仕途,投身商海,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喊——他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早下海经商的。

  这一时期,张謇所代表的士商一度成为社会风潮。xx历史学家费正清评价:“像张謇这样的文人在甲午战争后,忽然投身现代实业,主要出于政治动机。”

  1906年,以渔业为主题的米兰世博会举行。彼时,张謇的事业进入全盛期,两年间,他创办了19家大大小小的企业,成为国内规模{zd0}的民营企业集团。他的大生纱厂在1906年纯利润达49万两。

  在这届世博会上,张謇的大生企业提供不少展品:其中吕四盐场的盐、颐生酿造公司的颐生酒,颐生罐洁公司的罐装食品同获金奖。中国现代实业首获世界认可。

  也就是在1906年世博会后,张謇等一干崛起的民营企业家已经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器物之变拯救不了中国。“今日中国之政治现象,则与股份公司之性质不相容者……振兴实业关键在于立宪确定法治。”

  在朝野的共同推动下,慈禧终于下达成立“预备立宪诏书”,但没有能等到国家之新气象,慈禧就于1908年去世,光绪紧随其后。

  1910年,在张骞一手主持下,南京召开了“南洋劝业会”,这是晚清{dy}次全国性的博览会,共有22个行政省提供了展品,东南亚、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也有展品参展,这届世博会也对中国日后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同年,布鲁斯尔世博会在比利时举行。xx文人张元济在参观完中国馆后,不无失望地描述:与我国一衣带水之日本展览会场,尽管只是日商私人前来参展,然展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而大清国展场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西方人士绝少光顾、驻足;偶然经过,总是走马观花,指指点点、摇头蹙额、不屑一顾,旋即转身离去。

  在现代收藏家仝冰雪的收藏中,有一张1910年世博会上中国馆的照片:冷清的中国馆上空飘荡着一面大清龙旗,这也是大清的旗帜{zh1}一次出现在世博会上。

  一年后,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就任民国大总统。

  1915

  巴拿马的成功

  1915年,美国的巴拿马世博在旧金山举行。

  1915年的这届世博会,是为庆祝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早在1911年广发邀请函时,美国政府尚不确定动乱中的中国政府以何种面貌参与,他们{wy}肯定的是,中国作为东方大国,必须参与这届盛会。

  于是,1913年美国政府承认袁世凯的北京政府,成为列强中最早承认中国民国的国家。同年,中国筹备巴拿马代表团正式成立,陈琪担任中国参展代表,美国人评价陈:“思想开通,对博览会事物颇为熟悉,具有丰富举办博览会的经验。”

  参展巴拿马世博会的中国货品,多是1910年南洋劝业会的获奖商家,这无疑为这届世博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1915年4月22日,中国馆开馆。一万人涌入馆内,争相目睹变革后的中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大赛会游记》记载,中国展品分布在美术、教育、文艺、工业、农业、食品、矿物、运通、园艺等9个展馆。

  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是中国取得成绩最为辉煌的一届:共获1211项大奖,在全部31个参展独占鳌头。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颇具现代工业的中国产品在世博会上露面:

  山东张裕酿酒公司生产的白兰地,以西方产品的面貌获得金奖。这个酿酒厂是实业家张振勋在1890年成立。1888年,他在巴达维斯出席法国领事举行的一次宴会时,偶然听外国人说,山东烟台产的葡萄很好酿酒。两年后,张振勋注册成立张裕葡萄酒公司,聘请美国、日本工程师参与兴建厂房,进行机械生产,经过十年的苦心经营,张裕葡萄酒成为西方世界中的xx酒种。

  在文艺馆中,张元济的商务印书馆{zshy},在布鲁塞尔世博会游览的经历,让张元济痛定思痛。归国后,他每年出版各类图书801册,让商务印书馆一跃成为中国{zd0}的出版印刷企业。他曾多次谢绝出仕为官,一心专注创办编译所,翻译海外著作,发行小说。

  交通馆中,参赛品百余件,有铁路模型,招商局模型,最有特色的是黄河桥模型。

  采矿冶金馆中,陈列着中国的汉阳铁厂和制造钢铁的说明书。

  教育馆内,上海贫儿院获得的xx分量格外沉重,这所创办于1908年的贫儿院组织了中国{dy}支担任指挥演奏的西式管弦乐,并获得了中国近代史上{wy}一枚音乐金奖。

  但1915年对中国人而言,绝算不上好年景:袁世凯在北京称帝,北洋军四分五裂,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那为什么在千里外的巴拿马世博会上,中国人还能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

  现在回望,1915年前后,中国民营经济迎来了一个黄金年代,清政府洋务运动遗留下的国营企业基本瓦解,北洋军阀割据又形成中央集权真空,这给民营公司提供了一个{jd1}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一时期,以提供消费类商品为主的中小企业成为最有活力的主流力量。美国《洛杉矶时报》曾报道:在中国,数以万计的工厂涌现,生产中国货以代替流行的日货。

  另外,1915年正值一战爆发,战火弥漫欧洲,西方生产遭受严重打击,欧洲列强无暇参与世博会,外货需求增加。巴拿马博览会为中国的对外出口提供了一个绝好良机。

  巴拿马世博会结束后,纽约、旧金山等银行、贸易行纷纷组织代表来华考察,购买货源销往欧洲。

  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191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较之头年增加6000万美元,再加上,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大大缩短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航程,中美间的物资运转更为便捷。

  在国内外环境的助佐下,中国能成为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的大赢家也不足为怪。但命运多舛的中国没有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1915年,袁世凯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国际形势急转直下。

  1926年-1939年

  战火中的绝唱

  1926年,当美国再次在费城举办世博会时,中国的景象已面目全非:这一年,北洋军阀连年混战摧毁了中国的工商业重镇上海,状元企业家张謇在无限落寞中去世,身后留下破产的企业,各地工人罢工运动叠起;蒋介石领导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

  更深层的变革来自意识形态,自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传统的东方古国已xx西化。在徐中约所著的《中国近现代》中写道:1920年的中国已名副其实成为现代世界的一部分。

  1926年的世博会前,欧洲各国进入一战后的经济恢复。中国民国政府却因连年战乱,没有经费参加,所以由官员组织、民商自费参加。在中国矿业馆内,中国为博览会所征的样品“仅为零碎之煤铁数块”。

  1925年-1926年间,中国在世界的较量中,颓势尽显:在生丝的出口上被日本全面赶超,在茶叶市场也被印度茶排挤。

  1926年世博会上,中国参展商品中值得骄傲的是天津永利制碱厂的“红三角”牌纯碱和上海天厨味精厂。

  前者是由近代xx实业家范旭东于1918年创办的企业生产。此前,中国碱市场由西方人控制。范旭东花费八年时间,投入200万元,终于在1926年费城世博会前夕,生产出洁白上好的合格碱。当范旭东捧出合格碱时,永利全厂欢腾。他眼噙热泪说:“这些年,我的衣服都变大了。”

  上海的天厨味精厂由化工专家吴蕴初创办。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味精市场xx被日本垄断。天厨味精厂研制出的味精打出了纯国货的旗号。在1926年获得费城世博会金奖后,吴蕴初把日本味精挤出中国市场。

  范旭东和吴蕴初都是这一时段在中国涌现xx千万万个爱国企业家中的一员,他们的坚守和坚持也是中国民族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华展开竞争的商战缩影。

  1932年,美国决定于次年在芝加哥举办一届名为“一个世纪的进步”的世博会。新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接受了邀请。同年,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

  此前的1929年,美国人经历了一场经济危机后,在罗斯福新政下的带领下,用了四年时间,重新崛起。1933年世博会前,美国家庭已经每户拥有一辆汽车,电冰箱、电扇、洗衣机、烤箱、收音机等家用电器迅速普及。

  1933年,正当中国筹备世博会工作进行之时,行政院以国难日深、经费困难为由,突然宣布中止参加。这件事背后隐藏玄机:国民党内部派系分明,当年,身为实业部长的陈公博兼任芝加哥世博会代表团总代表,他隶属汪精卫派系;蒋介石和民国财务部长宋子文听闻后立刻取消经费,停止参展,目的是为打击汪精卫。

  这时,离芝加哥世博会开幕仅仅只剩两个月,上海港口堆满了从各省运来的展品。上海总商会在3月2日紧急召开会议,决定不以国家名义参赛,请全国总商会协调,组织中国民间参赛代表团赴美。三天后,全国总商会会长王晓籁等15名理事启程,这是一个纯由民间组织的中国代表团。

  芝加哥世博会上,当中国总代表张祥麟将大幅湘绣赠与罗斯福总统时,整个与会的中国民营企业家都沉浸在自豪中:他们包含激情,踌躇满志,他们已经意识到,民营阶层也可以影响中国变革,一如这次世博会,他们用自身力量化解危机。

  他们尚不知道。回国后,等待他们的是何种结局,一场来自权利层的阴谋彻底摧毁了一切。

  1933世博会后,中国经济陷入空前萧条。新上任财政部长孔祥熙施行“国进民退”,把民营企业家xx排出决策层。在商业领域,倒闭风像瘟疫一样席卷全国。仅上海一地,1934年,就有254家企业倒闭。1935年,数字增长到469家。

  法国学者白吉尔评价国民政府在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时说:“大量事实表明,国民党政府对发展私人企业的态度相当冷漠,南京政府竟然不愿为濒临绝境的民营企业家提供任何支持。

  危机关头,财政部长孔祥熙运作国有资本侵吞了大量民营企业。到1935年,国民政府已完成金融垄断,以孔祥熙为特权的官僚成为社会{dy}等级。

  1937年,在日军的猛烈攻击下,上海失守,蒋介石扔下南京,在重庆成立临时政府。曾在1926费城世博会上为中国人带来无限荣耀的范旭东的化工厂全部沦入敌手。

  随即,武汉失守,作为中国轻工业的命脉,1915年在巴拿马世博会上展出的汉阳铁厂岌岌可危。爱国人士把厂里的大型器械堆转移到码头,等待航空公司转运。拯救钢铁是为这个国家保留住仅存的一口元气。

  1939年,南京国民政府参加了{zh1}一届世博会后,二战爆发。

  1982年后

  从小沼气重新开始

  1939的这届世博会,二战爆发,世博会中断21年,于1958年重新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

  这21年间,中国也xxxx。新中国成立后,世界的大门再次缓缓关上。很长时间以来,代表“中国”的,是台湾。

  1956年新中国在获悉布鲁塞尔世博会的消息后,有关部门曾试着同苏联商会联系,结果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一直到1980年代初,中国再也没有主动跟国际展览局联系,也没有参加其批注注册的任何一届世博会。

  岳祖德是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原总裁,从1982年代表中国参与过历届世博会中国馆的筹办,拥有28年世博会考察与筹办经历,被业界誉为“中国世博元老”。他告诉《中国周刊》记者:“上世纪80年代前,中国也陆续参加过一些区域性的展览会,多是东欧国家。没有参加世博会,是苦于没有外交渠道。”

  1972年,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从某种意义而言,新中国终于拥有了合理的身份参与世博会。

  1958年-1982的20年间,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一掷千金在世博会上制造狂欢时,当可口可乐与迪士尼走向世界时,当人类的一小步迈上月球时,当人类在战后的废墟上开始思索“科技和文明”时,中国又一次被挡在了世界大门外。这片土地的人民正在经历的是新中国的艰难复兴,冷战的封锁,数十年的政治动荡。

  1981年末,美国世博会组委会主席罗伯茨带着里根总统的邀约来到中国,此时,距离世博会只有半年。

  美国诺克斯维尔世博会的主题为“能源”。国务院在接到邀请后,把邀请信转到当时国务院下属的能源委员会。能源委员会呈报:这届世博会上各国都要展示能源的高新技术,而我们能够展出的就只有农村小沼气,于是向国务院建议由农业部门办。

  农业部门经研究,觉得若参加世博会只展出农村的小沼气,无法展示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还应展出其他领域的展品,所以又提议交给中国贸促会。

  几经转手下,中国贸促会最终负责筹办世博会,这个部门也成为之后中国筹办世博会的主要机构。

  1981年,和美国世博会组委会主席罗伯茨同行的访者中,有一位很特别:美国纽约华侨联合会主席应行久。

  自上海沦陷后,应行久离开祖国,前往美国。除继续经营礼品实业外,他成为了华人中最早把目光瞄准世博会的人。上个世纪60年代西雅图世博会始,应行久开始在世博会上开设中国餐馆和礼品店。

  岳祖德回忆:“应行久这个人很神通广大。在政治立场上,他是一个两面人,之前跟台湾一直有生意来往,在大陆也属于统战对象。但他的政治背景又很雄厚,和当年的{gjldr}荣毅仁、万里都是老朋友。”

  在北京,应行久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进行过长谈,他说:“过去台湾在美国田纳西州影响非常大,很多人知道台湾,却不知道中国大陆,中国应该借机这次世博会展示自己。”

  岳祖德评价,“他的从中游说让中国政府更加坚定参与世博会的决心。”

  1982年5月1日,在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一条溪谷旁的山坡上,诺克斯维尔世博会开幕了。全世界人民迎来了一个世博会上消失已久的东方国度。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dy}次参加世博会。

  这{yt},世博会组委会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说,“中国的参加是世博会筹备工作进展的里程碑。”《xxxx》发表了题为《中国迷住了博览会观众》的文章。

  中国馆前,人头涌动,很多人在馆外等候4个小时才能入馆。“当时下雨,观众淋着雨,然后雨停了,衣服干了才能排到。”岳祖德回忆说。

  诺克斯维尔是一届以“能源”为主题的世博会,中国馆内展示了农村沼气,和西方的核电能源,风电等新能源差距甚远。“但美国人很喜欢我们的沼气,觉得规模小,实用。现在想想,农村沼气不正符合当下提倡的低碳经济吗?”岳祖德笑谈。

  在中国确定出席世博会前,双方就经费问题还曾出现过小插曲:中国贸促会提议,中国{dy}次参加世博会,各项费用开支较大,美方能否在展品运输、展团在美国境内的交通运输费、展馆租金等方面给予优惠。

  于是在1982年世博会上,美方支付了中国展品全程往返运输费、中国展团在美国境内的交通费,并减少了展馆租金。

  “我们当年刚刚改革开放,确实穷。但美国方面的态度是,中国必须参加。从外交层面考虑,如若新中国参加,是中美近半个世纪断交后的一个里程碑。这就正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们也会对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优惠政策一样。”岳祖德说。

  世博会对中美贸易影响巨大:从1972年前尼克松访华时,新中国和美国没有任何贸易往来;到1986年,中美贸易增至80亿美元,美国成为中国{zd0}的贸易伙伴。

  从1982年至今,重新加入世博会的中国努力追赶世界步伐。

  2010年上海,中国成为{dy}个举办世博会的发展中国家。

  百年前,曾控制中国世博会半个世纪之久的清政府海关总税务长赫德在弥留之际,给继任者留下一份信嘱咐:中国人是善良的,心胸宽大的,能很好的一起共事。不要催促他们,要一步一步来,你就会觉得前进很容易,目标最终可以达到。

 大阪世博会,日本腾飞的标志

  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与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有诸多相似之处。四十年前,奥运会刚刚在这个东方国度举办,“日本制造”正向世界进军,日本正在谋求国际上的崭新地位……一届成功的世博会注定将意味深长。

  1970年3月15日,为期半年的大阪世博会开幕,共77个国家和地区参加116馆的展出。这也是亚洲国家首次举办世博会。主题为“人类的进步与调和”的大阪世博会,可以视为世界近代经济发展从欧美,开始向亚洲倾斜的最初标志。

  大阪世博会对我国也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台湾以“中华民国”的名义所参加的{zh1}一次世界性大型活动,翌年中国重返联合国,开始结束封闭孤立状态,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新时代。

  日本xx的今生前世

  日本在1867年的明治前夕开始参与世界博览会,当时的德川幕府政府给巴黎世博会送去了展品。明治时代也有过数次xx的动议,但均无疾而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申请1940年同时举办东京奥运会和世界博览会成功,并开始发行预售入场券。1937年爆发侵华战争,日本政府次年决定中止两会的举办。据说预售出去的门票,后来还在大阪世博会中使用。

  日本战败后,经济破产,民生凋敝,社会疮痍满目,一度跌入贫困国家行列。1950年朝鲜战争勃发,由于地缘关系,美国以“特需”为名,让日本承担诸多军需生产项目,使得日本“xxxx”,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复苏和发展。

  朝鲜战争的军工特需,使日本国内因为战败被美国制压的重工业生产得以恢复,并以此带动其他各类产业的发展,重续因为战败而被斫断的现代工业化进程。日本国会在1961年通过“农业基本法”,调整传统农业结构,投入大型农业器械,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幅强化,农作物产值大幅增长,农家收入大幅提高,大部分农家有余力兼及其他行业,并使农村闲散劳动力向都会大规模流动,加速工业化和都市化的发展。“日本奇迹”,蓄势待发。

  1964年,日本成功地举办了东京奥运会。那时,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30兆日元,居工业国家美、德、英、法之后第五位。短短四年后的1968年,竟然以53兆3000亿日元,换算成当时的美元为1419亿,超过西德的1322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

  日本在造船、钢铁、汽车制造、家用电器、合成纤维和化学肥料等工业生产方面,即使不居世界{dy},便居世界第二。作为战后发展起点的1950年贸易出口额,为41亿美元,到了1968年达到130亿美元。不到二十年,翻了三倍以上,而两年后大阪世博会举办的当年更达到200亿美元。

  日本产品xxxx各地,世界开始进入“日本制造”的时代。

  双重“调和”

  在二十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战后东西方形成以美苏两大集团对立为主轴的“冷战”格局,日本国内围绕“日美安保同盟”的建置,左右两大势力,经历着激烈的搏斗。

  进入六十年代后,战火蔓延,政治斗争从国会的政党扩展到社会,以学生运动为主体,发展到白炽化程度。自民党政府以经济发展为诉求,提出“所得倍增”的经济规划,并通过申办东京奥运会,激扬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使得民众将视线锁定在更为迫切的经济民生之上,成功地抑制了学潮的蔓延。

  食髓知味,世博会一向被目为“经济奥林匹克”大会,日本政府非但倾全力积极申办大阪世博会,而且在1965年、即东京奥运会的翌年申请成功后,又倾全力保证大阪世博会举办成又一次激扬国运民情的盛大祭典。

  不过日本政府主办大阪世博会,并不仅仅出于平息消弭社会动荡的治安动机,还基于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筹划。

  世博会主题“人类的进步与调和”,透露出这方面的消息。

  自从欧洲发起的“产业革命”以来,追求技术进步成为社会文明的主要推动力。但是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后,技术进步也开始呈现其毁灭社会文明、甚至毁灭人类自身的负面恐怖征象,如东西方军备竞赛可能导致全球核战争的毁灭性灾难,以及非均衡性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益趋严重的地区差异和贫富差别。“调和”原本来自日本传统的“和”的精神,当时的有识之士很多认为古典文明的“调和”,可以缓解现代技术“进步”所引起的剧烈冲突及其社会分裂。大阪世博会的主题歌,便诉诸不分东西方的人类大团结:

  你好,你好!来自西方国家的人,

  你好,你好!来自东方国家的人,

  你好,你好!来自世界各国的人,

  你好,你好!在樱花的国度,

  1970年,你好!

  你好,你好!我们彼此来握手。

  这首被xxxx江波春夫唱红的主题歌,热情洋溢,一直传唱至今,让当年曾经耳濡的人,一听到旋律,就想起大阪世博会。

  狂热的日本人

  如果说东京奥运会让世界注意到战后日本的重新崛起,那么六年后的大阪世博会,就向世界宣告日本崛起的成功。

  大阪世博会创造了多项自1851年伦敦首届世博会以来的纪录:政府组织国家动员,几乎全民参与,183天展出期间,入场人数达到6421万余,这一纪录为世博史上之最,而且40年来迄今未被打破。

  除了其中170万海外来客之外,至少6250余万日本国民来到博览会展场,而当时大阪府全部居民只有762万人,日本全国人口1亿零300万。这意味着六成以上日本国民前往大阪参观。从这一比例,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国民对大阪世博会的狂热态度。

  大阪世博会也创造了史上{dy}次黑字运营的纪录,其155亿日元的纯收益,使举办世博会成为奥运会之外、最让各国组织者艳羡的大型国际项目。

  其实,大阪世博会的经济效益及其后续影响,远远超越上述的具体数额。其会场建设投资3500亿日元,举办期间消费3300亿日元,光这两项就近7000亿日元,占了当年日本国民经济产值的千分之三。而其对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地方经济的刺激与影响,譬如说展览会场所在的千里新城的建成、周边交通设施的增置与完善、以及单轨列车的运行等等,其福泽一直延续至今,无法以具体数额估算。

  强大的推力

  在当时世界性旅行受到经济和交通等条件限制、尚未普及的时代,大阪世博会将七十余国琳琅满目的展品,聚于一堂,尤其是欧美先端技术以及时髦的生活方式的披露,让进入“小康”时代的日本国民大开眼界。

  在大阪世博会上展出的便携式传呼机、无线电话、视像电话、电动轿车、磁悬浮列车、自动楼梯、360度球体影视、移动式穹顶体育馆、区域性网络、原子xx钟表以及罐头饮料、快速食品、低价位家庭式饭馆、便利商店等先端技术、用品和服务,此后迅速商业化和普及化,风靡日本。

  1970年xx始,在日本各地出现各类小型商店和娱乐设施,标志着“大众消费”时代的来临;海外团体观光旅行,也开始成为“日本式”消费的一道亮丽风景,大阪世博会无疑起到了肇始和催生的作用。

  大阪世博会也是战后日本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一道分水岭。发端于1950年代、近二十年间以双位数字飞速发展的日本经济,从1970年代初开始进入另一个二十年的稳定发展时期。

  在社会安定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成果,让战后左右两翼泾渭分明的对立抗争,在1969年初东京大学“安田讲堂”事件落幕之后,逐渐归于沉静消歇。1969年的流行语中排列最前面的是“啊!猛烈”、“全共斗”、“造反有理”和“断绝”等辛猛话语,翌年进入大阪世博年后,风气徒然一变,{zlx}语换成“从猛烈到美丽”、“发现日本!”、“女性解放”和“步行者天国”等柔软话语,多少受到了大阪世博会和风煦雨的洗礼。

  而在经济政策方面,日本政府通过大阪世博会各经济馆的展出,成功地宣示了两条发展思路:其一为经济发展重心的转移,即以“重”工业为发展主体,转而以促进信息、媒体和服务等“软”产业的发展,提高国民的整体生活质量。其二为从大都会的集中性发展模式,转而向地方的均衡化发展。自民党政府利用各种渠道,如通过其传统后援组织“农协”,让地方的民众、尤其是农民,组团前往大阪,参与博览盛会,让他们在惊奇震慑之余,感受躬逢盛世的喜悦,并将官方所欲传递的信息,携回僻远的村落。

  世博会结束后不久成立的田中角荣内阁,趁势提出“列岛改造论”,通过国家财政预算主导,在日本各地建造高速公路、海陆港口和铁路新干线等基础设施,促进地方经济,平衡城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赓续其后的历届自民党政府,也相继提出并实施“田园都市”、“国土均衡”和“地方发展”策略,追根溯源,都是大阪世博会所提出的“进步与调和”主题构想的延伸。而在大阪世博会期间,从日本各地扶老携幼而来参观的民众,将他们在世博会的所见所闻、尤其是展出所宣示的日本“未来像”,带回全国各地,成为“列岛改造”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

  “太阳塔”的灯火

  大阪世博会的展品有两大“目玉”(点睛之笔):其一为美国馆所展出的“月球之石”,其一为冈本太郎所设计的世博会标志性建筑物“太阳塔”。

  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在1969年7月初次登上月球,在近一昼夜的勘探考察之后,带回了22公斤重的月石,作为登月成功的证明和科学研究的标本。大阪世博会期间,月石被陈列在美国馆内展出,引起轰动效应。当时成千上万的参观者争求一睹,排队的行列长达四五个小时,还不乏途中体力不支而倒下的参观客,致使有人把大阪世博会的主题改成“人类的辛抱与长蛇”。“辛抱”(抱持辛苦)和“长蛇”(长蛇之列)与“进步”和“调和”分别在日语里发音相近,以此加以揶揄和抱怨。

  如果说月石在大阪世博会上的展出,让参观者对六十年代揭幕的航天时代有了感性认识,将视线投向宇宙的话,前卫艺术家冈本太郎的“太阳塔”这座大阪世博会的{zd0}标志物,便形象地表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jd1}感”(设计者本人语)。这座至今依然矗立在“大阪万博纪念公园”的巨塔,在世博会后,和“大阪城”、“通天阁”一起,成为大阪的城市标志。

  “太阳塔”从正反两面观看,像是一头展翅腾跃的硕大飞鸟。塔高65米,底座直径20米,双翼长度62米,分为地下、地上和空中三个层面,分别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

  大阪世博会的116座展馆,几乎不留任何痕迹,被全部拆除了,独留一座太阳塔,供人凭吊往日的辉煌。太阳塔因为坐落在大阪国际机场的航班线路上,为避免扰乱机场导航作业,世博会后几乎从未点灯。宣告日本腾飞的大阪世博会后,日本经历了另一个二十年的经济稳定增长时期,然后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陷入经济发展的低迷时期,至今未能xx拔起。有关当局决定从今年3月27日起,让太阳塔的“未来之颜”再度常时点灯发光,大阪世博会的余晖能否再度照亮这个国家?

           

        


上海的世博基因

  上海的世博基因

  当年,有一群人陆续从上海的码头出发,带着当时能拿得出手的展品,或怀揣着向西方学习的想法,漂洋过海,前往另外一个新奇的国度,参观异国的世博会。

  从首届世博会开始,上海便与世博会联在一起。然而,联系他们的到底是什么?

  原来,过去上海那个繁忙的码头,正是维系世博会和上海、中国的那根绳索,也正是中西方文化在上海孕育的硕果。

  登上码头,再远望。

  过去,上海在这头,世博会在那头。

  今天,上海和世博会在一头。

  上海世博会的源头

  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

  往前数100年,不管从哪个国家来,几乎都要乘船漂洋过海到上海。2010年5月的上海,不管你从哪个国家来,都可以从空中飞翔而来,停靠在上海的浦东或虹桥机场。

  在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后,甚至更远的未来,上海这座城市就要一直这么忙下去。飞机在飞,高铁在跑,出租车在弄堂前穿梭,异国的面孔会越聚越多……

  不到一个月,来自全世界的7000万参观者,将接踵而至,奔赴这次盛会。

  “一切始于世博会!”世博会创办伊始,就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希望。

  上海,似乎已经知道自己十年后要长成的模样。

  人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带着中国人看世界;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是世界看中国。这一刻,世界都在看中国,更是在看上海。

  城市,是这次世博会的主题。

  为什么要选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据说,这个灵感是来自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更好。”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如同原上海市市长汪道涵所说,上海世博会将会预告未来五十年来人类的生活新形态。其实,在很早以前,上海就看到了自己下一个10年的发展。

  或许,这正是上海区别于其他城市,一直能走在最前端的原因之一。

  上海,地理得天独厚。所有的人都知道,在上海有一个码头,从那里坐上船,可以抵达西方的其他国家。一百多年前,就有很多人,陆续从那里坐船,走出国门,走进世博会,取回西方的精髓。

  所有这一切,都始于上海开埠那{yt}。

  炮火孕育新沪商

  通过xx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

  1843年11月17日,一个来自大不列颠帝国的野战队上尉巴富尔,穿着高高的军靴踏进李家庄的烂泥坑里,步入沿江的土地,建立临时领事馆。上海正式对外开埠。从此,各国列强开始抢滩上海。

  面对一片荒芜,谁都无法想象,60年后,这一片烂泥塘,会变成远东xx的外滩。

  开埠前,东西方文化已在上海开始交融。一批来自西方的传教士、植物学家先期进入上海,给上海带来了新鲜的空气,上海也给他们留下美好的印象。尤其是英国植物学家福钧对上海港口优越性的判断,代表着西方人的一般看法。

  1843年,福钧曾到过上海。相隔5年后,在1848年9月重返上海,当船再次抵达码头时,他发现上海已变成另一番景象。福钧深有感触地写道:“我曾听说上海已经建造了许多英美的洋行,在破烂的中国小屋地区,在棉田及坟地上,已经建立起一座规模巨大的城市了。”

  开埠不到十年,列强在上海开办了100余家外国洋行。洋行发展起来,一些熟悉中西方商情的中国商人,便受雇于洋行,成为洋行的买办,也成为{zx0}富起来的一部分人。如郑观应、徐荣村及其兄弟,先后来到上海,成为{dy}批淘金的买办,迅速崛起。

  据记载,在1850年代初,洋行买办总人数有200人。福钧预言:“即可知数年以后,上海将不仅能与广州相争竞,且将远比广州为重要无疑。”

  在活跃的对外贸易中,孕育出了一批像徐荣村这样敏感的上海商人。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

  上海商人的丝绸

  有史以来,徐荣村是{dy}个将商品派送到首届伦敦世博会上参展并获奖的上海商人。

  1851年,丝绸和茶叶是上海这座城市对外出口的主要商品,外国人很喜欢。熟知外国人喜好、深谙商道的徐荣村,开始重点经营丝绸和茶叶。

  徐荣村{zx0}认识到,要赚钱,必须得与洋人打交道,和洋人打交道,“无他物更驾于丝茶之上者”,没有什么比丝茶更能赚钱的。

  最初,徐荣村也通过“贱买贵卖”的方式获利。他从乡下低价收购生丝,运到上海,高价再卖给洋行的外商,从中渔利不菲。据记载,上海附近盛产生丝的南浔,当地的收购价仅为七分一钱,运到上海就能卖到二两银子,几乎是收购价的三倍。

  徐荣村有自己的特殊本领,久经商场,他一眼就能分辨出生丝的好劣。一时间,以“货则上品,售之则上价”闻名于上海。

  徐荣村常和外国人打交道,消息灵通。1851年,当他得知英国伦敦要举办{dy}届世博会的消息,对生意敏感的他,从中便看到商机,立刻派人精选12包“荣记湖丝”,通过船运,从上海码头出发,送到远隔重洋的伦敦参展。

  到展会上,“荣记湖丝”因为包装粗糙,丝毫不起眼,遭受冷遇。然而,“酒香不怕巷子深,好货不愁人不识”,经过反复比较,众多评委最终看出“荣记湖丝”精良的品质,评价说:“在中国展区,上海荣记的丝绸样品充分显示了来自桑蚕原产国的丝绸的优异品质,因此评委会授予其奖章。”

  后来,众评委一致“推君丝为会中{dy},中外人无异词”,“荣记湖丝”获得金、银大奖。当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亲自为“荣记湖丝”颁发奖牌和奖状。徐荣村成为有史以来{dy}个在世博会获奖的中国商人。

  “荣记湖丝”在伦敦世博会获奖后,徐荣村立刻请来画匠,临摹下奖状上的“翼飞美人”图案,改为荣记产品的商标,四处宣传,为荣记赢得好的口碑。

  随着丝、茶等商品出口额的增多,上海在外贸出口中的地位,很快取代广州,跃居榜首,成为新的贸易枢纽,形成一个新的埠际贸易中心。

  世博归来的《申报》总编纂

  历史上,王韬应是最早以游客身份目睹巴黎世博会的中国人。

  王韬,晚清xx政论家,生于1828年,原名王利宾,字兰瀛,江苏人士,18岁时考取秀才。1847年——在他19岁那年,从江苏老家到上海看望父亲。当时,江南日渐萧条,上海已是一个华洋杂处的通商口岸,出现畸形的繁荣。

  在上海的生活,{zx0}打开了王韬的眼界。在上海,王韬参观了伦敦来华传教士麦都思创办的墨海图书馆,看到一个xx不同的世界,眼界顿开。在书馆里,王韬看到了从来没见过的活字版印刷机,一年竟能印刷几千本书。王韬大发感慨。1848年,王韬获得一个留在墨海书馆的机会,成为麦都思的助手。

  当时的上海在中国人眼里,简直可以等同于西方。

  当时,在北京等地,当士大夫耻与洋人交接、反对学习洋文之时,上海已开办了20多所不同的外语学校,教授实用英语,三五个月的外语培训班广受欢迎。

  一直生活在上海繁华中的王韬,在1861年这一年,并不情愿地从上海开始逃亡生涯。1861年,因和当时的太平军不断地接触,王韬对太平军产生好感,便上书太平军,为其出谋划策,并表示愿为太平军效“区区之力”。不曾想,王韬的禀帖在战斗中被清军缴获,清政府发现后便下令通缉。这时,王韬在西人的保护下,被迫从上海逃亡到香港。

  王韬因祸得福。正是这一次“越轨”的行为,王韬才会被迫离开上海,坐船逃亡到欧洲,后来,他才得以目睹巴黎世博会盛况,开阔眼界,影响了他的思想。

  回国后,王韬写出《漫游随录》一书。在书中,王韬记录了1867年巴黎世博会的会址建设,以及展会期间的热闹情景。

  世博会的见闻,对王韬影响深刻。

  1870年,王韬回到香港,出任《华字日报》主笔,成为报刊上xx的政论家。此后不久,1872年,中国历史最久的中文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办,这份报纸,成为王韬后来发表政论、小说的主要阵地。19世纪70年代,上海的报业发展迅猛,特别是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创办的众多报纸,60%以上都在上海发行,上海成为传播近代政治民主思想的中心城市,辐射全国。

  1884年,王韬终于回到阔别20多年的上海,被聘为《申报》的总编纂,继续从事报刊编辑工作,直至终老。

  “写字先生”成为{dy}人

  1861年,在王韬上书太平军,从上海逃亡时时,19岁的李圭被俘虏还在太平军营里做“写字先生”。第二年,1862年,李圭逃出太平军,从杭州跑到上海。

  在李圭逃往上海前后,太平军运动期间,上海开始逐渐开始成为一个移民城市。

  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上海一共经历了三次大的移民潮。太平军运动期间是上海的{dy}次移民潮:长江中小游地区尤其是在江、浙一带,因为战事频繁,富户、穷人不得不涌向有大片租界的上海。仅从1855年到1865年,这十年间,上海的人口净增11万人。进入上海租界的江浙富户,不少重操旧业,继续从事金融和钱业等金融活动。各行业移民的融入,推动了上海城市经济的繁荣。

  1867年,王韬流亡到欧洲,游历巴黎世博会,惊叹于西方的先进技术;在上海谋生的李圭,又从上海来到宁波,在英国人负责的海关税务司里继续当“写字先生”,负责办理文案。

  这一时期,上海逐渐成为贸易和工业中心。

  1862年,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农民战争中,见识了西式枪炮的厉害,决心“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让“留心西人秘法”的丁日昌到上海专办军火制造。

  1876年,大洋彼岸的美国费城开始筹备世博会。

  准备重点培育亚太市场的美国,力邀中国参加。盛情之下,中国增派参会人员,选派了一名中国人担任中国工商界的代表。

  后来,海关税务司里的一个“小人物”——李圭,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了美国费城世博会,成为{dy}个参加世博会的中国人。

  在李圭参加费城世博会之前,每届世博会的中国代表团里都没有中国人,而是由中国海关里的外国人代表中国参加。

  费城博览会让他开始探究美国富强的根源,分析中国落后的原因,他很认同美国建国百年就能飞速发展的原因是“政治之善”的观点。

  回国后,李圭写了《环游地球新录》。李鸿章特别为他作序,资助李圭印刷了三千本,坊间不断翻版。后来,康有为读到此书深受鼓舞,从此,走上向西方寻求真理的道路,要求变法维新。

  然而,当时国内保守势力极其强大,尽管这本书的出版给李圭赢得了一些名气,但功效毕竟微小。在《美会纪略》的自序中,李圭道出了自己的一片苦心:“将会内情形并举行所闻见者,详细记载带回中国……亦欲敦友谊,广人才,冀收利国利民之效。”

  大使从上海出发

  1856年,郭嵩焘前往上海,访问了传教士麦都思创办的“墨海书馆”,会见了正在书馆做“助译”的王韬。

  19世纪50年代,随着上海开埠,上海的城市文化发生了极大变迁,西学渐盛。自从1857年1月《六合丛谈》创刊后,宣传介绍西方文化科学技术的书报杂志兴盛一时。

  查看当时出版的《中西闻见录》、《万国公报》等杂志,可以看到,杂志上刊登了大量电报、铁路的新闻。如英国“电线通三国”、美国“添造火车汽机”。

  在传播“西学”的墨海书馆,郭嵩焘参观了机器印刷,感叹说:“西人举动,务为巧妙如此”。路上,遇见前几日见过的洋人,握手致意,郭嵩焘说:“彼此言语不相通晓,一面之识而致礼如此,是又内地所不如也”。

  到上海后,郭嵩焘不断地接触西人、西学,拜访了英国、法国、葡萄牙的领事们,参观了“利名”、“泰兴”等洋行和火轮船。参观完,郭嵩焘深感洋人“兵精而器利,此可虑也”,还有“传书天线”(电报)足以称雄中国。

  郭嵩焘,1818年生于湖南,29岁中进士,点翰林,成为士大夫阶级上层人物。但是,由于出身于商人家庭,郭嵩焘不同于传统的士大夫,他从没有轻商的思想。

  xx战争失败后,郭嵩焘开始思索“洋患”问题,提倡“通其情,达其理”。

  从1860到1877年,拥有135.8万美元开办资本的美商旗昌轮船公,压倒其他公司,称雄于上海,逐步控制着中国沿海和长江航运。

  美国的造船技术不仅优于中国,还要强于英国。当时,就连实力最强的英国商人,也认为“就内河航运而论,我们如果试图与美国佬竞争,那简直是荒谬的”。

  1875年,作为士大夫阶层中“反对派”的郭嵩焘,写出《条议海防事宜》一文,提出了与洋务派主导观点颇为不同的整套观点,突破“办洋务”的水平,率先提出要在封建庙堂上创议“循习西洋政教”。在清末士大夫阶层中,郭嵩焘成为最早主张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代表“天朝帝国”走向“地上的世界”。

  不久,性情耿直的郭嵩焘被参,闲居八年。后来,在文祥的引荐下,郭嵩焘重新复出。

  1876年的春天,英国驻华使馆翻译官在云南意外被杀,交涉后,英国方面要求清朝派大员赴英“通好谢罪”。这一年7月,郭嵩焘受清政府委派出使英国钦差大臣,处理这一件难堪之事。

  1876年12月1日傍晚,郭嵩焘从上海虹口码头登上英国邮船,当晚12点准点起航,他开启了中国{dy}任驻英公使的外交历程。

  对西学充满向往和好奇的郭嵩焘,途中,他每日记游记,钞寄给总理衙门,写出使日记近60万字,以《使西纪程》为名仅刊登过2万字后,便引起“满朝士大夫的公愤”,再未发表。后来,《使西纪程》亦被迫毁版。

  1878年,清政府追认郭嵩焘作为出使法国的钦差大臣。这一年,法国正在举行世博会,钦差大臣郭嵩焘带团参加开幕式。

  出使期间,郭嵩焘写出了很有价值的《伦敦和巴黎日记》,但一直遭到清政府毁版禁止出版,埋没至今才面世。这本书,记录着当时郭嵩焘彻底向西方学习的先进思想。

  商务印书馆的世博印记

  和郭嵩焘官派出使英法不同,1910年,43岁的张元济从上海启程,自己主动开始了一次环球旅游,他先后考察荷兰、英国、比利时等9个国家。途中,特别参观了比利时布鲁塞尔世博会。结果,对清政府参展的展品,大为失望。

  张元济,1867年10月生于广东,1892年,考中进士。戊戌变法前,张元济在清政府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

  据说,戊戌变法时,光绪皇帝要读西方新学的书,开列书单下交总理衙门购买,朝中竟无人能通晓,京城的书店更是难寻,而张元济却能把它们收罗齐全。书全是张元济的藏书,书上盖有印章,光绪皇帝对张元济印象深刻,便破格召见他。

  张元济进言:兴办新式学堂、培养各种人才和注重翻译。

  戊戌变法失败,张元济被革职,后在李鸿章的推荐下,担任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管理译书院事务兼总校。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上海,不只是对外商贸的中心,已成长为中国西方新学的枢纽,报刊、新式学堂、出版印刷机构聚集于上海,从上海辐射到全国,影响民众,各地崇尚西学的先进知识分子,纷纷汇聚于此。

  上海所出西书,在整个中国占着主导地位。在数量方面,1843年到1898年,中国共出版各种西书561种,其中由上海出版的达434种,占了七成之多。在质量方面,包括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社会科学在内,凡影响很大的,带有开创意义的,几乎全部出自上海。

  上海兴盛的出版市场,对主张以西学来开启民智的张元济来说,充满吸引力。

  1901年,决心以“辅助教育为己任”,34岁的张元济辞掉教职,投资开办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大量传播西学思想的书籍。

  身在出版行业,一直关注世博会等国际事务的张元济,听闻1905年清政府在比利时世博会上的展品后,很是愤慨。1910年,他起身来到上海码头,自己坐船巡游世界,七次参观了世博会会场。

  参观完在布鲁塞尔世博会上清政府送去的展品,张元济满心沮丧,他认为清政府所在的展场偏僻,展品匮乏,门前冷落,一路上,心情沉重,感慨良多。

  对今后参展世博会,张元济很有远见地提出建议,吁请清政府以世博会为契机,大力发展实业,追赶西方世界先进水平。其中,最难得的建议是,要为世博会培养专门的人才。

  在文中,张元济写道:“吾中国欲厕足于世界,不可不以赛会为之先导。”他率先身体力行,话出之后,他主持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关于世博会的书籍,用来宣传世博知识。

  在此后的几届世博会——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1926年费城世博会上,张元济都主动派送他们出版的书籍、玩具、仪器、乐器等参展,热心参与世博会,他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国积极参与并融入世博会。

  实业家的胜利

  1923年,经过一年多的不断失败,32岁的吴蕴初终于试制出一种特殊调味品——味精,随后,吴蕴初在上海创办了中国{dy}家味精厂——天厨味精厂,就这样,一举打破了日本味精“味之素”一统上海市场的局面。

  在上海,近代工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20年代,在如制药、日用化工品等轻工业,因为舶来品长期垄断市场,中国的民族企业发展艰难。

  1920-1936年,“一战”结束后,原本忙于战争的外国资本势力重新进入上海,当时,由于中国重定关税,外国资本势力为了减少商品的进口税,降低运输成本,直接在上海投资的外商增多。

  当时,日本货充斥整个上海市场,上海人炒菜也只能选择日本生产的味精——“味之素”。

  对于味精,这些对工艺技术要求较高的产品,如果民族工业仅仅停留在一般的仿制水平,而不在产品的价廉、质优和款式的新颖多样化方面超过外货,就很难立足生存。天厨味精取代日货“味之素”,就是一场十分不易成功的商战。

  吴蕴初早年攻读化学,是中国近代的化学实业家。

  1921年,30岁的吴蕴初开始创业,与人在汉口合伙开办炽昌硝碱公司,任厂长兼技师。这一年,吴蕴初回到上海,与施耕伊合办另外一家公司——炽昌新牛皮胶公司,担任厂长,主要制造生产火柴用的牛皮胶。1921年的上海,看到“味之素”一统上海市场,吴蕴初心想“我们中国人为何不能制造”,决定自己研制味精。

  经过一年的试验,不断失败,不断尝试,吴蕴初在自家的实验室里,终于摸索找到“味之素”的制作工艺。经过多次改良,1923年,吴蕴初终于研制出天厨味精的配方和制作方式。

  第二年9月,吴蕴初与张逸云——上海张崇新酱园业主合伙,在上海唐家湾福源里开厂投产,中国{dy}家味精厂,就此诞生。

  1925年,在五卅运动中,全国各界xx日货。天厨味精,打出“国货”旗号,一下受到国民的追捧,日本“味之素”一统市场的局面就此瓦解。

  随后几年,有着国际视野的吴蕴初,从上海码头起航,将天厨味精送输到国外,连续三次,分别参展192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1930年比利时列日世博会、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会展上,天厨味精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

  1953年,吴蕴初在上海逝世。之后,由他创立的众多企业继续发展。其中,天厨味精厂并入上海冠生园(集团)有限公司,由其生产的佛手牌味精远销到欧美市场。

  1939年之后,中国与世博会渐行渐远。不过,徐荣村、王韬、李圭、郭嵩焘、吴蕴初等人给上海留下的世博基因并未因此消散。2010年5月,为什么是上海?答案或许就在历史的积淀中。

  • 谁在关注这篇文章
  • 个人名片 雷光远
  • 个人名片 陈静
  • 个人名片 李春雨
  • 个人名片 雷士军
郑重声明:资讯 【解读世博会的由来和发展始末- 雷士军- 职业日志- 价值中国网:网络就是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