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河北文物精品
西汉透雕 双龙高钮谷纹白玉璧

     高25.9厘米、璧外径13.4厘米。1968年满城陵山一号汉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收藏。

     科学性强。制作玉璧采用了当时{zxj}的抛光和砂钻法工艺技术,研究成果表明,为了抛光玉璧表面,当时可能采用了"砂轮"和"布轮"等先进的打磨工具。

     雕琢精细,艺术性高。玉质晶莹洁白,两面雕刻细密的谷纹,周缘起棱,璧的上端饰透雕双龙卷云纹钮,双龙相背,昂首曲身,张口挺立在壁缘上,体态丰腴矫健。自龙尾部腾起对称的双股卷云纹至上端聚作一桃形顶,顶部有一小穿孔,可穿系悬挂,造型生动,构思巧妙,线条流畅,雕琢精细,制作精美,为汉代玉璧中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存世稀少。从目前公开发表的考古资料看,同类器型的汉代玉璧,只见此一件,弥足珍贵。

    西汉 错金铜博山炉

     高26厘米。1968年满城陵山一号汉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收藏。

     科学性强。制作博山炉,采用了石蜡法和错金工艺,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构思巧妙,艺术性高,炉身似豆形,作子口,盖肖博山。炉身的盘座分别铸成后用铁钉铆合,通体错金,纹饰流畅自然。炉座圈足作错金卷云纹,座把透雕作三龙腾出水面的头托炉盘状。炉盘上部和炉盖铸出高低起伏、挺拔峻峭的山峦。炉盖的山势镂空,山峦间神兽出没,虎豹奔走,小猴蹲踞在峦峰或骑在兽身上,猎人肩扛xx巡猎或正追逐逃窜的野猪,二三小树点缀其间,刻画出一幅秀丽的自然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在细部又加错金勾勒渲染,使塑造的景色更加生机盎然,是一件难得的旷世奇珍。

     存世稀少。制作如此精美且采用错金工艺的汉代博山炉,从公开发表的资料看,仅见此一件。

    元青花釉里红镂雕开光盖罐

     通高42.3厘米、口径15.2厘米、底径19.4厘米。1964年保定永华南路一元代窖藏出土,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收藏。

     科学研究价值高。青花和釉里红是我国元代的创新性产品,青花和釉里红对窑炉的烧制氛围要求不一,尤其是釉里红对窑炉的烧制氛围和温度要求更为严格,此罐将青花和釉里红两种创新性品种集于一器烧制,且使青花和釉里红的发色都达到如此精美,实属不易。青花呈色浓艳,聚釉处有黑褐色"锡光"斑点,系使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烧制而成,是研究进口钴料的重要实物资料。

     工艺水平高,时代特征明显。此罐体采用绘画、镂雕、堆贴等多种装饰技法,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时代特征明显,是元代青花瓷器中具有断代作用的标准器。直口,短颈,溜肩,上腹较鼓,下腹渐收至底,宽圈足,底足露胎。胎质坚硬致密,但不够细腻,胎色白,底伴有粘砂、铁质斑点和釉斑,胎釉结合处有火石红。通体施青白釉,釉层凝厚。纹饰丰富,层次清晰,主题突出,颈部绘青花缠枝菊花纹,肩部饰卷草纹和大朵如意云纹,云头内用青花地白花技法绘水波莲花,如意云头之间缀以折枝花卉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四组菱花形开光,开光以双重串珠堆贴而成,开光内镂雕四季花卉和山石,枝叶用青花渲染,花朵和山石用釉里红涂绘,花卉间杂有浓淡不一的绿色斑点,红、蓝、绿交相辉映,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下腹饰卷草纹和变形莲瓣纹。罐附覆盆形盖,盖顶置蹲狮钮,盖面绘青花莲瓣纹和卷草纹,口外沿饰青花回纹。

     存世稀少,此罐发掘出土时有两件,另一件调拨故宫博物院收藏。据相关资料报道,目前,同类作品只有3件,还有一件由日本一私人收藏家收藏。

    战国错金银虎噬鹿铜屏风座

     长55.5厘米、高22.1厘米。平山县三汲公社中山王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收藏。

     器座以虎为主体,虎双目圆睁,两耳直竖,正在吞食一只柔弱的小鹿。小鹿在虎口中拼命挣扎,短尾用力上翘,始终无法脱身。虎后肢用力蹬地,前躯下踞,整个身躯呈弧形,虎的右前爪因抓鹿而悬空,座身平衡借用鹿腿支撑。整个器形构思巧妙而自然。虎、鹿皮毛斑纹均用金银镶错而成,生动逼真。虎的项部和臀部各立一个长方形銎。銎两侧同饰山羊头面,羊口即为銎口。沿两銎口直线相交,可成84度交角,接近直角,安上屏扇恰成曲尺形。整件器物表现出虎、鹿的动态和身躯结构,增加了器物的艺术效果。此物构思巧妙,铸工精湛,在国内十分罕见。

    战国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

     长47.5厘米、宽47厘米、高36.2厘米。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收藏。

     因古人席地凭几而坐,所以也可将方案叫作几。此器方形案框,案面原为漆板,出土时已朽。其下方形斗拱,由四条神龙首承托。龙独首双尾,昂首挺胸,双前肢撑立,双翅聚于中间成半球形,双身向两侧盘环反勾其角。在龙身纠结处之间各有一凤,作引颈长鸣展翅欲飞之势。龙凤之下为一圆环形底座,座下环外两牡两牝四只梅花鹿等距侧卧。方案周身用金银错以艳丽的纹饰。此器造型复杂,各部为分铸后用铆接和焊接而成,有的地方曲度较大,是用接铸或失蜡法铸成。案框一侧沿口上刻有铭文十二字。此器整体结构繁复适称,铸造工艺精湛,动物造型姿态优美,生动细腻,堪称稀世珍宝。

    宋定窑白釉龙首净瓶

     高60.5厘米。1969年12月定州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定州市博物馆收藏。

     瓶细长颈,鼓卧足,龙首短流。颈上部为仰覆莲瓣纹,中部为覆莲纹相轮圆盘,下部为竹节纹。肩部刻仰莲纹三重,上腹有缠枝花一周,下腹刻仰莲四重;肩塑龙首流,龙前额突耸、怒目、张口、露齿,下颌饰一绺龙须;龙头高昂,颈短粗。瓷胎细白、坚硬;釉色莹润、乳白泛灰,略有垂釉痕。器型修长秀雅,纹饰精细流畅,形体特大,为定窑产品之最,有"定瓷{zw}"美誉。

    西汉刘胜金缕玉衣

     长188厘米。1968年满城陵山一号汉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收藏。

     科学性强。玉衣从玉片的锯片、钻孔、抛光、金丝的拔制及玉衣的整体编缀,都采用当时较为先进的制作工艺。锯片采用了"砂锯法"和具有较高效率的轮轴切割机械;钻孔采用"砂钻法",有的小孔直径仅1毫米,足见其工艺之高超;抛光采用了"砂轮"和"布轮"等先进的打磨工具;金丝采用"抽拔"工艺制作而成,在加工过程中采用了退火的热处理工艺,有的金丝横断面直径仅为0.08毫米至0.14毫米,足见当时拔丝工艺水平之高;玉衣编缀根据不同部位采用了交叉式、套联式、并联式和结联式等不同编缀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构思巧妙,结构合理。玉衣是用金丝将玉片编缀而成。玉片为岫岩玉制作。上衣呈绿色,玉质莹润。下身为灰白和淡黄色。整体主要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五部分。共用不同形状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其外观和人体形状相同,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殓服。

     存世相对稀少。玉衣虽然在江苏等地也有出土,但作为我国考古发掘中最早发现并保持如此完整的玉衣,并不多见。

    西汉长信宫灯

     高48厘米。1968年满城陵山一号汉墓出土,河北省博物馆、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收藏。

     科学性强。灯采用分铸法制作而成,由头、身、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六部分组成,可以任意拆卸。宫女身体中空,烟灰经右臂进入体内,从而保持室内清洁,是集实用与环保于一体的最早实物研究资料。灯上刻有"长信尚浴"、"阳信家"等铭文9处共65字,所以得名。为研究灯的使用和流传情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构思巧妙,艺术性高。灯的形象为跪地执灯的年轻宫女,通体鎏金,宫女头上梳髻,戴头巾,身穿长衣,跣足,衣袖宽大。她左手持灯盘,右臂上举,袖口下垂成灯罩。灯盘可以转动,灯盘上的两片弧形屏板可以推动开合,用以调节灯光的亮度和照射方向,是集实用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珍贵文物珍品。

     存世稀少。从目前公开发表的考古资料看,同类器型且采用鎏金工艺的汉代宫女造型宫灯,仅见此一件,弥足珍贵。

    战国中山王铁足铜鼎

     高51.5厘米、腹径65.8厘米、口径42厘米。平山县中山王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收藏。

     鼎为子口内敛,上有云形钮圜顶盖,两侧有一对附耳,腹部稍鼓,中部有凸弦纹一道,平底,下为蹄形铁足。鼎壁与盖部云钮以下、足部以上,刻铭文77行,每行6字(盖上2字,腹部凸弦纹以上3字,以下1字),唯末行1字,共469字,是已发现刻铭战国铜器中字数最多的。内容记述了该鼎为王十四年所制,斥责燕王哙让位相邦子之,遭致国破身亡,颂扬自己的相邦司马,辅佐少君谦恭忠信,以及率师征燕,夺城数十座,扩大疆土数百里的功绩。告诫嗣子汲取吴国吞并越国、越国覆灭吴国的教训,要警惕周围敌国等。

     此鼎铭文在战国金文中最长,在所有金文中仅次于毛公鼎;内容记述了中山乘燕国内乱,伐燕夺取疆土之事,可补史籍之不足;铭文构字秀丽,刀法娴熟;是研究战国及中山国历史和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此器铜体铁足的铸造技法在国内十分罕见。



郑重声明:资讯 【xx河北文物精品】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