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月以来,最吸引公众眼球的政府决策就是一系列的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gjj}媒体造势于前,国务院常务会议与十部委的相关决策在后,一时间充斥中国新闻界的就是“史上最严厉调控政策”的字样。那么,这个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又到底为何呢?今天试着来看看。
所谓的“国十条”调控政策主要有:差别化信贷,对于第二套房以上的xx利率和首付比例做出更加严格的规定;增加土地供应;大力加强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建设;加强对房地产企业融资的管理;对于预售房制度加大改革力度,打击违法违规交易;税收上,加紧研究物业税或是房产保有税。
这样几个政策的连续出台,确实是近年来罕见,而且肯定也会起到一定作用。毫无疑问,投机客的炒房是房地产市场畸形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温州商人、山西的煤老板是驰名全世界的xx炒家,从上海到北京,再到广州深圳,乃至南京青岛等,无不是炒房大军所向披靡之处。而这些一二线城市的本地投机热情在“会念经的外来和尚”带领之下,自然活力四射,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狂热。买涨不买跌,越是狂热,买房子的越是趋之若鹜。
这一次调控毫无疑问非常明确的指向了投机客们,信贷收紧断其粮草,增加土地供应平抑炒地,改革预售房制度则是规范了房地产商与投机客们窜通一气,上下其手,玩弄市场的恶劣行为。加紧研究物业税更是有一劳永逸,挖地三尺的意思。
然而,对照一下我们国家的经济脉络,却觉得这样的调控仍然是不温不火。我国房地产的发展脉络如下:拉动经济和促进就业 — 发展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产业 — 产能严重过剩 —发展房地产业消化— 卖地财政急剧膨胀— 地方投资盲目增加— 大量制造业进一步过剩— 房地产业是支柱产业— 老百姓越来越买不起房子 — 中央宏观调控—房地产商叫苦 — GDP发展不快 — 保增长,房地产被救市 — 房地产V型反转 — 老百姓更加痛苦。
我们会非常明显的发现,有一个主要枝节,中央调控从来不涉及,似乎就不存在一样。那就是地方政府极为炽热的卖地情节。事实上,卖地财政不从根本上解决,任何对于房地产的调整都只是短期行为。而卖地财政的由来就是财税体制,财税体制的由来是对于地方官员的绩效考评。喊了几十年的绩效考评的改革,到今天依旧是盯着GDP。连温总理也总是一直强调保增长,一定要保证GDP8%的增长。俨然,如果只有7%或是更低,中国人民就从此暗无天日了,水深火热了。
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们要制造政绩,必须创造GDP,就主要的思路有两个,一是上项目,一是旧城改造。然而,上项目是有风险的,而且钢铁水泥建材化工这样的产业也不是你想开就能开,你开起来就一定有效益的。所以,第二点是主流。旧城改造也有两大办法,一个是建设新城区,造更好更时代化的衙门。然而安徽阜阳的“白宫”却难改其{gjj}贫困县的事实,而民众的议论过于激烈。所以真正的主流GDP来自于拆迁以及新房产的建设。
房地产的兴旺,政府的获利往往是非常隐蔽的。我们已经看过太多的文章或是论点指责开发商是奸商,是什么什么。而很少有文章明确把矛头指向地方政府的,显然只是少数人认为真正的房地产开发{zd0}的利益获得者就是地方政府。所以,无论是卖地,还是逼着把新建小区的公共配套设施由开发商来承担,总之政府省钱省事,还做了老好人,关键时候审查几个实在拎不清的“奸商”典型,民愤也就平了,真是锦囊妙计啊。
不知不觉又写了这么多,不知道此轮的房地产调控能不能更加深入一些,是仅仅开始,还是只是到此为止呢?我们拭目以待!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