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大昌元奇烟丝广告
宓大昌旧址
在杭州清河坊有一幢斑驳的三层老建筑,这就是以旱烟而闻名的宓大昌烟店旧址。
宓大昌烟店原名宓世昌烟庄,由浙江慈溪宓家埭人宓宝城于清嘉庆年间在杭州开设。烟庄创立之初,规模不大,仅有一间、十几名,专门经营旱烟丝。清同治八年(1869年),宓世昌烟庄更名为宓大昌烟店。宓宝城去世后,由其长子宓庄晓继承,宓庄晓对烟店进行了重大改革。
首先是改进烟丝。其择定广丰及浙江萧山、新昌等地作为基地,烟叶收进后,储藏三年再制成烟丝。宓大昌在杭州设有4个烟叶栈房,按年轮换使用其中一栈的烟叶,其制烟分撕叶、刨硬片、配料、成捆、刨烟丝等5道工序,加工的烟丝分贡奇、白奇、元奇、呈奇4个等级。而且,即使烟叶收购价提高,成本增加,其旱烟的售价和也保持不变。
其次是采用灵活的手段。宓庄晓每天带着宓大昌旱烟在各路轮船的船舱内吸食,同时也分送给邻座乘客吸食。时间一长,果然打开销路,宓大昌的生意越做越兴旺。在较小的乡镇,宓庄晓又请轮船沿途停靠,派人上岸推销。就这样,各路的烟店纷纷委托航船进货,大大小小的乡镇都出现了经销宓大昌旱烟的店铺。在经营上,宓大昌还坚持以送货行销代替等客上门,以招徕各地买主。
清光绪年间,杭州的旱烟业竞争激烈,宓大昌不断扩xx丝产量,工人也增加到400多人,成为从烟叶收购到加工、经销的大规模综合性工商,生意十分兴隆。当时,杭州名产“五杭”(即杭扇、杭剪、杭线、杭粉、杭烟)中“杭烟”的代表就是宓大昌旱烟。
20世纪初期,业与烟丝业竞争激烈,宓大昌联合同业在设立旱烟总发行所,成为全国{zd0}的烟丝店,工人多达五六百人,江浙各地。1915年,宓大昌旱烟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铜奖。1934年10月15日,宓大昌旱烟正式定名为“丹凤”牌,并在当时的国民政府工商部领取了商标注册证。
抗日战争期间,宓大昌由盛转衰,工人大多回到慈溪、萧山,留在杭州的仅百人左右。1938年10月,宓大昌迁至浙江嵊县并设立支店,开工复业,又在浙江绍兴设立门市部。1940~1941年,萧山、绍兴、嵊县相继沦陷,全店工人最少时仅35人,烟丝月产量仅5吨左右。
1947年,为了转变宓大昌的颓势,宓庄晓将{zc}老店改组为宓大昌土烟股份有限,由宓氏子孙11人组成公司董事会,公司下设4个部:采购部、制烟工场、部和包装部。但是,由于卷烟充斥,其业务范围日益缩小,改组也没有使宓大昌起死回生。
新成立后,宓大昌月产销烟丝恢复到8吨左右。1956年,宓大昌烟店实行公私合营,定名为公私合营杭州宓大昌烟丝厂。合营以后,人员减少到49人,并由刨丝改为机器切丝,1956~1958年月产销烟丝{zg}时达12.8吨。1962年公私合营杭州宓大昌烟丝厂更名为公私合营宓大昌旱烟店,1964年更名为庆丰旱烟店,后又改为庆丰烟丝厂。1980年1月1日,其并入杭州絮棉厂,从此停止烟丝。
嵊州一带历来产黄晒烟,清雍正、乾隆年间,{zx0}由福建迁居嵊县的农民带入烟种,因土质、气候适宜,需求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清光绪年间(1875~1908)就有外销,年收入约百余万元。民国22年(1933),《中国实业志》(民国22年版)记载,浙江省烟叶以绍属各县为最多,以新、嵊两县为主。嵊州所产烟叶色鲜黄,烟味芳香,质地致密,燃烧性良,为大宗特产之一。
由于烟叶大多需经曹娥江水路运出,嵊县早在清代就已成为重要的中转枢纽,从这里贩销至绍兴、宁波、杭州、上海和福建各地。上海等各地烟叶行,每年夏秋之季,多派员至嵊县等盛产烟叶之地设庄收烟,名为“坐庄”。
亦有本地商人,运叶至申xx者。现市区的东后街十六号仍保留有“江浙闽三省烟商会馆”,可见嵊州在中国烟草史上的重要地位。
清末民初,随着机制卷烟进入绍兴市场,吸食者增多,传统吸烟习惯逐渐改变。各地开设的卷烟经销商店,其中有嵊县“汪集丰”号,英美烟草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均先后设有代理机构。
直至抗日战争期间,因交通、社会等原因,境内机制卷烟市场出现异常现象。其时,绍兴卷烟主要从宁波、杭州进入,嵊县则在绍兴进货;民国27年(1938年),已是抗日战争第二年,由于其时沪、杭相继失陷,东南物资大都通过浙赣线运往各地,浙江嵊县(今嵊州)也成为通往浙赣线的交通要道,大批物资从嵊县中转。加上沪、杭等地部分商人、工人避难来嵊,经营商业,开设小工场,xx的宓大昌烟庄等此时也从杭州迁来,在嵊县、绍兴开设分店。
此时的嵊县因机制卷烟流通不畅,货源紧缺,遂有回乡工人引进屉盒式木制手工卷烟工具,利用本地产晒烟原料,自制手工卷烟投放市场,受到消费者欢迎。其后,仿效者蜂起,顶峰时土制卷烟厂、坊多达120余家。据资料记载,民国22年销量居全省第三位,民国34年,城关、苍岩、崇仁等地,有产销手工卷烟工场41处。产品除供本县外,还外销东阳、义乌、诸暨、萧山、余姚等县。据考证,有代表性的土制卷烟牌号有嵊县富润利兴烟厂出品的“画鼠牌”香烟、三友烟公司出品的“璋记龙门牌”香烟等等。抗日战争胜利后,机制卷烟市场逐步恢复正常,手工卷烟日渐萎缩。其时,烟制品主要由私商和个体摊贩经营,由建设科、商会管理,由卷烟同业公会指导业务。
解放初,烟叶仍由私商收购,上世纪50年代起由供销社为国营公司代购;60年代末的退耕还林导致烟叶种植锐减。然而也就是1967年,嵊县试种香料烟获得了成功,于70年代末开始大面积种植香料烟,1986年,新昌和嵊县两县生产的香料烟叶收购达到1350吨。1989年,嵊县先后被中国烟草总公司定为全国优质香料烟基地县,成为全国香料烟的主产地之一,所产烟叶大多供应国内知名厂家,用于出口卷烟的上等原料。
[原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