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辨证- 通史——集贤殿- 沉醉唐风历史文化论坛- Powered by Discuz!

《老子》辨证

{dy}章

道①可道②,非恒③道;名④可名⑤,非恒③名。无,⑥名天地之始;有,⑥名万物之母。故恒③无欲,以观其妙⑦;恒③有欲,以观其徼⑧(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规律中可以发现规律,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概念可以重新定义,概念的定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无的定义是天地之始;有的定义是万物之母。故而保持无欲的状态,就可以看见道的微妙之处;保持有欲的状态,就可以看到道的演化。无和有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但同样的玄奥,玄之又玄,是所有微妙的产生之处。
【注】①道,世间万事万物之运行规律和法则。②道,作动词,发现规律。③恒,今通行本作常。是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据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改正。④名,概念。⑤名,作动词,定义。⑥从宋儒之断句。⑦王曰:妙者,微之极也。⑧王曰:徼,归终也。○徼,《说文》:循也。

【辨证】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在通行本中,上面四个恒字均作常字。按照任继愈先生的说法,通行本恒字改作常字是为了避汉文帝刘恒讳。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帛书《道德经》甲、乙本。甲本文字,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可证它是刘邦称帝以前抄写的。乙本避刘邦讳,但不避惠帝刘盈、文帝刘恒讳,可知为刘邦称帝后,刘盈、刘恒为帝前抄写。
而通行本《道德经》就没得跑了,一定要避讳了。

即使用今人的眼光来审视,汉文帝也是一个很好的皇帝。
太史公曰: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十》
汉文帝对《道德经》可谓推崇备至,曾经想将其列为经学。汉文帝在位期间,其一系列国策几乎都可以看到《道德经》的影子。而在当时没有受到如此重视的经典,例如《论语》、《孟子》则没有这个荣幸,而不必要避讳了。
避讳这个问题,在中国古代是一件非常严肃的政治问题。但在今天看来,却显得有些迂腐,甚至可笑,还有些可气。幸好刘邦他老人家没有给他的儿子皇帝起名叫刘道、刘德,要不然老子这本《道德经》我们今天还真没法读了。^-^

恒可训为常。《说文》,恒,常也。
但是,恒和常的意思毕竟有差别,直接影响了后人对《道德经》的理解。有鉴于此,据马王堆汉墓帛书《道德经》甲、乙本,把常字恢复成原来的恒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注·河上公注》的解释是:谓经术政教之道也。非自然生长之道也。......谓富贵尊荣,高世之名也。非自然常在之名也。
所谓经术政教,就是经学政治。所谓高世,就是超越尘世。
河上公的意思大体上是说,道和名都是政治学的概念,是脱离自然的。
老子的本意当是要用自然之道指导人们所有的行动。所以,老子之道当然是自然生长之道。故河上公之解非是。

《老子注·王弼注》的解释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所谓指事,就是阐明事理,叙述事情。所谓造形,就是创造物体的形态。
王弼的意思大体上是说,阐明事理,叙述事情,创造物体的形态,这些都不是道和名的常态,所以不可道,不可名。
这个解释自然也是错的。
后人之解多宗河上公和王弼,故多非是也。

道可道,{dy}个道字是名词。
朱子曰:道犹路也,人之所共同也。
朱子的解释并不准确。
按字典的解释,道的本意是道路。道有一个引申意,即世间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和法则。
余以为,这个引申意才是道的本意。试想,世间本无道路,很多人按照一定的规律,即按照一定的道,反复地走,才有了道路。
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道,故而猫有猫道,狗有狗道。^-^

韩非子曰: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韩非子·解老·第二十》
然者,《玉篇》:许也,如是也。《广雅·释诂》:成也。
稽者,《广雅·释诂》:合也。《易·系辞》:于稽其类。《注》:考也。
译文:道,是使得万物成为这个样子的原因,是所有的事理稽考的依据。
韩非子此说是也。故而,道,应该解释为:世间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和法则。

道可道,第二个道字是动词。
多数解释都把这个道当说讲,说什么说,乱说。^-^
按照王弼的解释,就是道不可说。
现在通行的译法: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
如果道不可说,或者说不出来,那么老子这本书岂不全是废话?^-^
这个道字确是一个动词,不过应该理解为规律的动词,即发现规律。
道可道,非恒道。
由此,可以解释为:规律中可以发现规律,规律是变化的,而不是恒常不变的。

名可名,非恒名。
历代的注解很多,可惜一个我也没读懂。很笨笨哦。^-^
现在通行的译法: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名。
谁能明白这是啥意思?

余以为,{dy}个名是名词,作概念解;第二个名是动词,作定义解。
用训诂学来训名这个字,大概是很困难的。因为概念和定义这两个概念,在古汉语里面是没有的。
老子开篇提出了道的概念,为了解说道的概念,他还要引入两个重要的概念,即无和有。而老子要给这两个概念新的定义。
名可名,非恒名。
由此,译为:概念可以重新定义,概念的定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历代的错解多以无名和有名断句。并且言之凿凿地指出:《道德经》里面有无名和有名这样的用法。此说不谬,后面白纸黑字写着呢。但据此在这里就要如此断句,岂不是太机械了吗?
老子在这里是要给无和有制定新的定义。
由此,可解为:无的定义是天地之始;有的定义是万物之母。
有是确实的存在,无则并不是不存在,而是一种浑沌状态。
天地之始,即是浑沌。所谓浑沌,是古人认为xxxx之前世界模糊一团的状态。按照今天天体物理学的理论,就是在宇宙大爆炸之前的状态。所以无,并不是不存在,也不是没有。而是事物处于不可感知的状态。
老子在后面举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以此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老子无的概念。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道德经·第十一章》
译文:一个车轮上有三十根辐条,当看不到辐条的时候,车是处于使用的状态。
所谓有车之用,是指车被使用,即车处于使用状态,也即车处于行进状态。车在何时才能够被使用呢?就是当辐条无的时候。车在行进当中的时候,我们确实是看不到辐条了。但辐条并不是消失了,只是我们看不到了而已。
由此,老子对无的定义是:无是事物处于人不可感知的状态。
与此相对应有的定义:有是事物处于人可以感知的状态。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王弼训徼为归终,就是说走向终点,此说不确。道何来的终点呢?
徼者,《说文》:循也。通俗地说就是跟着。
译文:故而保持无欲的状态,就可以看见道的微妙之处;保持有欲的状态,就可以看到道的演化。
如此解释依然没有说清楚,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现在很多人炒股票。我们先在股市开一个账户,然后在账户里存一笔钱,这样就可以开炒了。
当我们还没有买进股票的时候,此时我们的状态就可以称之为无欲。所谓无欲,并不是没有欲望,如果我们没有赚钱的欲望,还进股市做什么呢?只是我们的钱此时还在账户里,于是我们的欲望就不能被感知罢了。
由于我们尚置身事外,此时正好可以观察股市之道的微妙之处。股市为什么会上涨?为什么会下跌?是哪些规律和法则在起作用?这些规律和法则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当我们处在无欲的状态,我们可以看清楚股市之道的所有的微妙之处。这就是所谓的以观其妙。
当我们买进股票的时候,我们也就进入了有欲的状态。我们此时的欲望是:要赚很多、很多、很多的钱哦。^-^
此时我们已经置身事内了,由此我们也必须遵循股市的规律和法则。何时买进?何时卖出?何时重仓?何时轻仓?我们都会遵循股市之道进行操所。这就是所谓的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二者同出于什么?历代注疏多不做解释。
王弼曰:同出者,同出于玄也。
可惜又是错解。
老子为了解说道的概念,引入了无和有的概念。无和有当然出于道。
译文:无和有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但同样的玄奥,玄之又玄,是所有微妙的产生之处。
所谓众妙之门。实际上就是道之门,也是悟道之门。

《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
与《道德经》这段话似有相通之处。

总结一下。
此章是《道德经》的{dy}章,也是《道德经》的提纲挈领。
老子的逻辑非常清楚:
老子首先提出了道的概念,并且指出道是变化的;
为了解说道,又引入了无和有的概念,并且为无和有做了全新的定义;
{zh1}指出正是无和有的玄奥产生了道。

由此,老子之《道德经》可解矣。

评分次数

 
郑重声明:资讯 【《老子》辨证- 通史——集贤殿- 沉醉唐风历史文化论坛- Powered by Discuz!】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