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宏观经济,怎样看中国改革_摩尔晓德_新浪博客

 

 

 

 

 

 

一、2010年宏观经济分析

二、人民币升值是洪水猛兽吗?

三、中国房地产会崩盘吗?

四、中国改革进程

 

一、2010年宏观经济分析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回答记者提问时讲,2010年是中国经济本世纪以来最复杂的一年。所谓复杂大概有这么几个问题在困扰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一个是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究竟如何退出;第二是居高不下的楼市价格如何调控;第三是在国外巨大的压力下人民币应不应该升值;第四是消费率的下降和扩大内需的矛盾;第五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阵痛。

以2008年底四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为代表,中国以超常规经济刺激计划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结合各方面的预测来看,2010年将是中国经济经过危机冲击触底之后、迎接新一轮经济上升周期的过渡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4个完整的周期。2002年下半年开始的第四周期到2007年达到峰值。随后迅速下滑。到2008年到达阶段性底部,之后进入上升过渡区间。但是否在2010年还要2此探底,目前还很难下结论。

 

按照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看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不用看那么多,就看四个指标,{dy},经济增长率。第二,失业就业率。第三,物价上涨率。第四,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现在我们用这四大指标来分析和预测一下2010中国经济。

首先看经济增长率。2009年,保"8"成功,说明我国经济在经历金融危机后,企稳回升.今年一季度GDP估计在11.9%.这样的增长速度是很快的了.

第二看失业就业,中国就业压力是世界上{zd0}的,哪个国家也没有那么大。按照联合国人口统计的概念,有一个概念叫劳动年龄人口,16岁到65岁,我们中国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劳动年龄人口9.09亿。世界上最发达的七国家,总人口数加在一块比中国的9.09亿的劳动年龄人口还少三个亿。这就是中国的就业压力。去年官方公布的城镇人口失业率4.6%,中国社科院的社会蓝皮书发布的是9.6%,相差一倍还多。

按照描绘通胀与就业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一般情况下,通胀与就业呈正相关,通胀与失业呈负相关。也就是说通胀越高,就业越充分.2010年,人们对我国通胀预期陡然增加,如果能保持年初预期全年通胀3.6%的话,那么今年的就业形势要好于去年。

第三个是物价,怎么看中国的价格上涨非常重要。去年12月,CPI结束了连续多月的负增长,当月CPI上涨1.5%.2010年一月CPI上涨到1.9%,二月上涨到2.7%,使居民储蓄存款由正变负,三月的CPI是2.4%,一季度CPI2.2%。全年预计是3.6%.如果全年CPI平均3.6%的话,那是一个很不错的结果,温和的通胀有利于就业.我们防止的是恶性通胀,那就是在5%以上的通胀率,那对国民经济的危害是很严重的.另外对通胀预期的管理也很重要,本来通胀不严重,但人们心理上老觉得未来会发生恶性通胀,于是就大量购买防通胀的物品,大量投资,这样就又推高了物价,于是就是通胀预期变成通胀现实。

第四个是国际收支.今年3月份,我国外贸出现72.4亿的贸易逆差.从而结束了连续70个月的贸易顺差.但一季度总的对外贸易是顺差144.9亿.这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上述这四大指标,无论从经济增长率、失业就业、物价状况和平衡国际收支的状况,目前运行总体上是健康的.是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企稳回升.但今年4个季度仅仅过去一个季度,后3个季度怎么样,还得宏观经济政策面倾全力支持。

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中国经济,观察2010年宏观经济走势很重要的切入点之一,就是宏观经济政策的正常化,即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如何有序而有效地退出。

全球主要经济体同步刺激经济前所未有,实际上如何有序退出同样也成为前所未有的新问题。不同经济体究竟会选择哪种渠道退出、退出的时间和节奏如何掌握、政策退出对金融市场和经济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这条线索会成为观察2010年宏观经济的一条主线。

在这条主线下,如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1、信贷

{dy},信贷投放成为观察宏观经济正常化的重要指标。

在当前中国间接融资占主导的融资结构下,信贷始终是观测宏观经济正常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信贷投放量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成为了2009年最突出的政策主线,也成为2009年影响金融市场最为显著的经济变量。

2009年的信贷增长对中国经济应对危机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如此高速的信贷投放,实际上是难以为继的,在宏观经济回复到正常状态之后,宏观政策的正常化就必然涉及到信贷投放的调整,适度宽松同样需要强调宽松的“度”。

在宏观经济运行正常的年份,通常理解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调的基本是货币信贷的增速是GDP的增长加上物价,再预留一点增长空间。

如果预计2010年GDP增长是9%~10%、CPI为3-4%左右,预留3%~5%的适度宽松的空间,那么2010年的货币信贷增长就在17%~18%。根据历史上宏观经济正常情况下的信贷投放增长,2010年信贷投放在7万亿~8万亿元之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2010年信贷投放是7.5万亿,其理论根据就在这里。跟2009年比虽有明显减弱,但2009年与2010年两年合计信贷规模在历史上仍处于高位水平。

第二,在信贷政策逐步恢复正常化后,2010年基本的金融市场格局可以归结为“宽货币、稳信贷”。

“稳信贷”是指和2009年相比,总规模虽有所回落,但由于2009年新开工项目在2010年正好进入开工建设时期,客观上需要较高的信贷投放的持续性,信贷投放将是稳中有落。

尽管2010年的信贷投放可能会逐步恢复到接近正常化的水平,但2010年的总体流动性依然相对较为充裕的重要原因,在于2009年的信贷投放会有一定比率真正在2010年投入实体经济运行。这一点可以从不少金融指标观察到。从历史数据来看,企业开工项目肯定有一部分自有资金,新开工项目规模一直是大于中长期xx规模的,但是2009年中长期xx投放远高于新开工项目规模。根据上述数据大致推断,即使2010年是7.5万亿的信贷投放,可供企业使用的资金应不低于9万亿元。

2、管理通胀预期

宏观经济政策正常化的另一个很重要的角度是:管理通胀预期。

管理通胀预期在研究界也有分歧,一种观点认为2010年通胀只是个预期,CPI大致测算只有3%,其中还有1%左右的翘尾因素,又预留一部分新涨价的因素,如果公用事业不涨价,2010年的CPI可能还达不到3%。因此提出管理通胀预期过于超前,不利于经济复苏。

但事实证明,无论是宏观决策还是金融市场的投资决策,CPI和PPI的预警性是值得怀疑的,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良好的用来判断通胀的指标,在不少时候往往还成为经济运行的滞后指标。

在200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管理通胀预期”,实际上清晰看到了通胀不仅表现在CPI、PPI上,还往往表现在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等一些不在CPI统计覆盖范围内的商品上。

根据中国经济运行的历史经验,比较明显的通胀的形成往往需要具备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实体需求(比如投资或出口)的大幅增长,二是信贷投放高速增长,三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目前投资已大幅增长,信贷投放增长也非常快,所以2010年的物价水平受农产品影响非常大。从目前情况看,今年农业是有一些问题的,西南的旱灾虽然不是主要产粮区,但其影响非同小可。

3、培育非政府的市场需求

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方面是,政策的着力点应当放在培育非政府的市场需求上,降低对政府投资需求的过度依赖,防止经济二次探底。

在1998年中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也曾采取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投资带动,刺激了当年经济的回升,但政府的投资力度总是有限的。当政府投资力度逐步减弱,市场需求没有跟进时,很容易导致经济的二次探底。

现在中国经济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出现回升,但任何政策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例如,2009年推动城市化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是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据粗略统计,2009年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总规模已超过地方政府全年的总财政收入,这至少应该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和边界。下一步如何为城市化进一步融资,依赖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推动的政府需求来刺激经济增长,实际上面临着约束,这个问题也许不会在2010年暴露,但这个问题值得关注,至少它意味着继续依靠大规模的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推动政府投资,面临着日益强烈的预算约束。

关于激发市场的需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很多领域做了重要部署:{dy},防止大型垄断企业在一般领域进行过度扩张,同时清理大中型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之间不公平的法规,构造一个平等竞争的氛围,要降低一些高门槛行业的管制,降低垄断性领域进入的门槛,使得充足的流动性有一个投资的渠道。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特别容易形成资产泡沫,与居民缺少投资渠道有很大关系。通过降低医疗、金融、通讯等这些社会投资领域的门槛,来激发社会投资的需求。第二,鼓励消费。在应对危机的2009年,中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考虑到价格因素)可能达到近20年来的{zg}点,这可能意味着中国的消费转型以及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度提升面临一个重要的拐点,其中既包括劳动者收入的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也包括城市化的推进形成的新市民的消费能力、迅速扩大的中间收入阶层的购买能力等。

在目前的统计口径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既包括居民消费,又包括政府消费。为了进一步推动消费的增长,预计会有一系列新的措施出台,比如在社会保障方面社会保险的省际转移、税收的优惠等。另外,提高劳动者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二、人民币升值是洪水猛兽吗?

1、汇率是怎么确定的?

汇率是国与国之间通过商品交换形成的。交换的本质是以物易物。假如甲国什么资源产品都有,而乙国资源产品匮乏,这时候甲国的钞票就相对值钱。因为乙国需要用本国的大量产品换取甲国的货币来购买甲国的产品。否则甲国就不与你交换。(刚性需求)

但是,这种情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假如乙国原先迫切需要甲国的石油资源,后来他们在自己的境内发现了一座贮量丰富的大油田,那么乙国对甲国的石油资源需求就会下降。因为乙国缺油的窘迫已经得到了缓解,原先换1吨甲国汽油乙国愿意拿出10吨粮食,现在却只愿意拿出5吨粮食。此时乙国的钞票相对于甲国的钞票自然就会升值。

以中美两国而言,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其实是由中国对美国(或者说世界市场,因为美元是世界通用货币)各类资源产品和美国(或者世界市场)对中国各类资源产品的供需决定的,就象一国之内的物价是由供需双方决定一样。人民币汇率就是人民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格。

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缺少制造技术,小车、电脑、飞机及各种机械装备都不会造,而中国又急需这些东西以支持现代化建设,于是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就非常不值钱,因为,一方面我们迫切需要美元在美国乃至世界市场购买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另一方面外方拿到了大把的人民币却在中国市场上没有什么他们需要的东西可采购。就象现在海地的货币不值钱道理一样,因为你现在即使拥有海地的货币,但因为其已遭受严重地震,你根本买不到你需要的东西。

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除了大飞机之外,不仅自己能够制造电脑、小车和各类机械装备,而且能够利用这些装备和中国劳动力的优势,生产出更多鞋子袜子领带打火机等诸多轻工产品,这样,一方面我们并不需要更多的美元去美国购买工业产品,因而对美元的需求就下降了;另一方面美国人拿到人民币后却可以在中国买到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因而他们对人民币的需求上升了,这一降一升,意味着对美元的需求减少,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人民币理所当然地越来越值钱了。也就是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是势所必然。

2、汇率升降有没有客观标准?

现在的问题是人民币该升到多少才合适?有的专家说,汇率问题是主权问题,升不升应当由我们国家自行决定;有的专家说,人民币已经在5年间升了21%,不能再升了;有的专家学者干脆说,人民币不仅不应当升值,还应当贬值,因为贬值意味着我们的产品价格便宜,更有利于抢占世界市场。

面对众说纷纭,老百姓当然是一头雾水。但是,从平等自愿的交换能够促进双方财富的增长这一基本原理出发,我们仍然可以对这个貌似高深莫测的问题找到清晰明了的答案。

任何一方交换的目的虽然客观上也有助于他人,但从主观上说都不是为了他人,而是为了自己。对外贸易,如果我们仅仅是把东西卖了出去这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把卖东西换回的美元再到国外市场上买回我们需要的东西,这样,交换才算完成。如果只卖不买,那意味着我们的东西给了别人,但别人的东西却没有给我们,这样的交换也许是促进了美国人的财富增长,但却没有使我们自己的财富得到相应的增加。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专业分工的时代,要真正彻底地完成两国之间的交换,既要依赖出口公司也要依赖进口公司。如果出口公司只管把产品卖到国外去,而进口公司却不愿意用出口公司换回的美元来完成进口,则意味着交换并没有完成。有一条标准可以衡量汇率是否正确,那就是出口公司换回来的美元能够毫无障碍地卖给进口公司,进口公司愿意收购这些美元并全部用于进口,此时就意味着交换的彻底完成,也就意味着我们的财富得到了增加,这样的汇率就是正确的。

举一个例子可能有助于大家对上面一段话的理解。假定中国重型机器厂出口一批货物给美国,美国人愿意出100万美元购买,超过了这个价格美国人就宁愿自己制造或者到他国购买。此时,重机厂要不要做这桩生意既取决于制造成本,也取决于汇率。假如重机厂这批出口货物的生产成本是600万人民币,能不能卖的关键就看这100万美元拿回国内可以换成多少人民币。中国是一个外汇管制的国家,重机厂拿到这100万USD之后,只能到国有商业银行按照国家规定的比例去兑换人民币。如果按照1美元兑换6.8元的人民币,则这批货物可以拿到680万人民币,从而赚80万元人民币,这单生意当然可以做;假如人民币升值到1美元只能兑换5元人民币,重机厂只能拿到500万人民币,则这单生意就不能做,一定要做就意味着要亏损100万元人民币。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人民币的汇率的升降直接影响外贸企业。

但是,问题到此并没有完结,人民币不值钱固然有利于我们出口,可攒美元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用这些美元从美国或者世界市场上买回我们国内需要的东西,此时要靠进口企业担纲大任。进口就需要美元,那么进口企业该用什么样的价格向银行购买美元呢?当然是要按照银行从出口企业购买美元的价格执行,并且要加上手续费,否则银行岂不赔本?可是,此时进口企业根本就没有积极性,因为按照6.8元人民币才能兑换1美元的价格来购买美元,进口企业觉得除了少数诸如大飞机之类的高精尖产品之外,其他几乎无论买什么回到国内都不合算,要么他们自己的人民币不够多买不起这些产品,要么买回来这些产品回到国内价格昂贵不会有人购买。出过国的人想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当我们换了一大把美元到了国外之后,我们发现几乎无论买什么,如果折算成人民币都比国内贵,只好又把美元带回来重新换成人民币。也就是说,在现行汇率制度下,我们中国人大部分是用不起美元的。

有一个现象可以作为辅证。中国的外汇储备在什么时候会大把用上呢?一般都是某某领导带队去一趟美国或者欧洲,结果回来时往往就签订了大手笔的订单。一般人也许会奇怪,怎么中国的企业家都成了小孩子,该不该进口,难道还要日理万机的{gjldr}把关吗?其奥妙就在于,中国的企业用现行的汇率去购买国外的产品大部分都不合算,只有国有企业在政治任务当前的情况下,才心甘情愿或者无可奈何地去充当冤大头!

讲完上述例子,应当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假定汇率正确的话,银行的金库里账号上就不会有太多的外汇储备,因为它们从出口企业处买来的美元早已被需要进口的企业买走了,可事实是我们的国家已经堆积了2.4万亿庞大xx的巨额美元,您能说这样的汇率是正确的吗?

3、出口企业是在赚谁的钱?

那么,目前到底应该以多少人民币去兑换1美元才算合理呢?

正因为市场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几乎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对汇率都不进行强制干预,也不进行大量的外汇储备,而是让百姓根据自身的需要自由保存与兑换,这样的汇率才能真正反映市场的需求,才能使出口与进口达成平衡,此时的汇率才是正确的真实的,才能真正地促进交换双方的财富增长。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汇率是否自由浮动,就成为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重要标准。

当然,汇率自由浮动,将给出口企业带来风险,比如三个月前是1美元兑换6.8元人民币,于是企业接了一单1000万美元的生意,可是三个月完成加工制作之后,汇率变成了1美元只能兑换5元钱,意味着收入将从6800万元人民币降到5000万元人民币,那么这桩订单xx有可能会从盈利变为血本无归。所以,对于出口企业而言,他们希望人民币汇率起码是稳定,{zh0}是贬值,无论如何也不要升值。

事实上,如果国家放开汇率管制,按照市场需求办事,美元在中国并没有那么值钱,人民币势必升值。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是企业在出口时得到的外汇,由央行按照当时的汇率对付人民币给企业,央行不是商业银行,他本身并没有钱,因为央行并不是盈利单位,但这并不妨碍央行能够付出钱来,因为央行虽然不能盈利,但却有发行货币、印钞的权利,随着出口企业美元的不断流入,央行就开动印钞机按照美元数额的6.8倍印刷人民币向出口企业支付,然后这些人民币再通过出口企业的生产采购环节全部流入了国内市场。

你想想,中国现在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2.4万亿美元,那么央行为此多印了多少人民币投放市场呢?心算一下你就能得出已经投放了超过16万亿的人民币。其实,还不止这个数,因为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外汇价格是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你现在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在国内总是感觉到人民币不断地贬值吗?

4、大量外汇储备的风险

我们现在有2.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官方说这是国力强大的表现。不错,比起过去一穷二白我们是富了不少。但储备那么多美元,一半买了美国债券,一半放在那里不花,是在是风险太大。我觉得我们的外汇管理体制是一种土财主式的理财方式。且不说买美国债券在金融风暴中损失多多,就美元贬值一项,就白白流走多少中国人的血汗!2.4万亿美元的储备,美元贬值20%,我们就缩水4800亿美元。4800亿美元是个什么概念呢?我们做一个对比: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在列强面前割地赔款,让中国人民受尽屈辱。从1840年xx战争开始,中英南京条约赔款2100万银元,和1500万两白银;中英北京条约赔款800万两白银,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加起来共67300万两白银。按目前每盎司白银18美元算,和121亿美元,这个数比起4800亿美元缩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实际上,2000年以来,美元贬值已经远超过20%。

在比较一个例子:蒋介石退守台湾带走大陆277万两黄金。几乎是当时国库的全部。这277万两黄金按今天的每盎司1100美元的价格,合30亿美元。仅仅是4800亿美元的160分之一。

这就是大量外汇储备的真正风险,这就是土财主理财的真正风险。

5、不健康的中国出口结构(出口企业不该淘汰一批吗?)

人民币贬值影响{zd0}的是出口。那么让我们看一下我们的出口是个什么样子。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但是出口xx很少,是典型的“制造大国、品牌小国”。2008年《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只有6个。 

2009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2000亿美元,比2000年的4743亿美元增长3.6倍多。然而,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中国还不是贸易强国,中国在出口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仍制约着对外贸易效益和质量的提高。

中国出口中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少,低端产品多,缺乏核心竞争力;出口商品中仍存在高污染、高物耗、高能耗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不高;出口市场过于单一;出口厂商存在恶性竞争现象等。

全国出口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只有20%,自主品牌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贸易中的“贴牌”现象仍十分普遍。

在中国庞大的对外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占到了半壁江山。无论是初级产品、一般工业制成品还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商品均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在外资企业的大规模出口中,中国获得的真实收益并不算高。由于外方控制了收益{zg}的设计、研发、品牌等环节,中方得到的只是份额很少的加工费。

中国出口纺织品服装中加工贸易占了1/3,多数产品以印牌贴牌为主,自主产品只占出口10%左右,中国企业只能赚取10%的加工费(皮鞋、芭比娃娃)。有专家提醒,过度依赖外资企业出口和加工贸易,不但不能为中国经济带来相应的利益,反而会使国内产业产生空洞化的趋势。

中国钢材出口的产品结构问题是导致产品频频遭到国外反倾销的深层次原因。从目前遭遇过反倾销的中国钢铁产品品种上看,最多的是热轧板材,其次是冷轧板、螺纹钢、钢管及钢梁,基本属于附加值较低、能耗较高的长线产品。

为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中国已将铁矿石、生铁、废钢等部分钢铁类产品,稀土原矿,磷矿石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取消了稀土金属、金属硅、滑石以及部分木材粗加工产品的出口退税;下调了钢材、煤炭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了xx的出口关税和硅铁的出口暂定关税税率。为抑制电解铝和铁合金出口,停止氧化铝和铁合金矿的加工贸易。  

机电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是衡量一国贸易强弱的重要标志。尽管中国机电产品出口总值连年增长,机电产品在全国外贸出口产品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始终保持稳定,基本维持在53%-55%之间。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日本机电产品出口比重已高达75%。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大陆出口市场已形成以美国、日本、欧盟、港台为重点,遍布全球的多元化格局。但是上述多元化目标是以整体出口额来衡量的,如果从某一具体产品的出口市场来看,中国商品的出口市场仍然过于单一,并且对某些市场的出口数量增长过快,极易导致进口国实施保障措施和反倾销。

在中国出口贸易中,国内的生产商仍不时把恶性竞争从国内延伸到国外,结果是在企业微利或者亏损的情况下支撑着巨大的出口总额。出口厂商的低价竞销策略往往导致的是国外的反倾销指控,{zh1}无缘出口市场。

6、   美国为什么对人民币升值施压?

美国贸易逆差  我国贸易顺差  外汇储备风险 

7、人民币币值没有被低估吗?

用购买力平价测算,人民币确实被低估了不少。

8、人民币升值真的是洪水猛兽吗?

----用外贸占GDP60%以上说事是不懂经济学常识。事实上,进入GDP的只是净出口,在正常年份只占GDP不到20%。

 外贸总额=出口+进口  进入GDP的是净出口  净出口=出口—进口

----在我国的出口企业 ,外资独资和控股企业占80%  利润的80%又被外资企业拿走。

----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有利于稳定物价、有利于居民境外旅游、有利于居民购买一些国外产品、有利于扩大内需。

四、中国房地产会崩盘吗?

房地产问题的核心,一是土地的国家垄断导致的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二是需求的刚性.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财政经营城市,国家依靠房地产的拉动增加GDP.居民在高房价前望房兴叹!

住房需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不断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使市县一级小城市成为农村有钱有权人的安家之所,市县住房价格不断被推广.

2、城市家庭的xx,直接增加城市住房需求。

3、进入大城市的大学生,毕业后{dy}要务就是按揭买房。

4、各级干部普遍在上一级城市拥有住房,乡干部在县、县干部在市、市干部在省、省干部在北京。有的地县干部在北京都有住房。

5、多数企业老板、高管,包括国营、私营在内都在大城市有住房,不少国有企业动用企业利润,以集体福利为名在京城、省会城市大兴土木。

6、一部分人作为投资投入房产。

----人口在增长,土地有限,18亿亩红线不能碰,中国的房价从长远看是一个不断上涨的趋势。有人讲,中国房地产快崩盘了,在走日本的老路,有人甚至发表了中国楼市崩盘时间表。

 

1985 日元升值—1991崩盘        2005人民币升值……..2011崩盘

尽管历史有时是非常相似的,但在我看来,把两个国家在两种不同环境和时间段内发生的事情拿来简单对比,是需要小心的,因为极可能会被表面的相似而蒙蔽。中国房价在金融危机时期的反向表现着实让人担忧,普通百姓就不用说了,一些开发商对高房价也忧心忡忡,比如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在接受外媒专访时就曾警告,虽然中国整体楼市尚无泡沫,但像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泡沫明显,如果泡沫向二、三线城市扩散,将会步日本房地产泡沫后尘。

但中国的房地产会步日本泡沫后尘而{zh1}导致崩盘吗?在回答这一问题前,不妨来考察一下日本当年的房地产泡沫情形。先说什么是泡沫。房地产市泡沫指的是房价急剧上升,升得与广大买家的购买力脱节,但投资者与投机者依然盲目看好,不惜倾力入市,令房价依然可以升个不亦乐乎。于是,地产商继续高价抢地,银行不顾风险地增加房贷,导致楼宇的供应量远超市场可以吸纳的水平。结果,房子的空置量愈来愈高,投资者没法得到合理的租金回报。当市场上的资金被耗尽时,房价就无法持续上升,感到失望的投资者就会选择离场,楼市将迎来“兵败如山倒”般的恶性循环,大量投资者被套住,投资变成了资不抵债。

日本在1985年日元升值后,就经历了这样的情况。东京、大阪、名古屋、京都、横滨、神户六大城市的土地价格每年以两位数上升,1987年住宅和商业用地价格分别上升30.7%和46.8%。东京的房地产市值甚至可以买下两个美国,帝国广场1平方英里土地的价格,比整个加利福尼亚州土地价值还高,银座四丁目地价暴涨到每坪(3.3平方米)1亿2000万日元。当时日本人到处挥舞着支票本,买下了夏威夷96%以上的饭店和高级住宅、洛杉矶闹市区一半的房地产,他们甚至说“美国正在变成日本的第41个县”。到{zh1},这一切只不过昙花一现,1991年泡沫破裂后,日本的房价最厉害时跌去了三分之二。

----中国房价涨幅不如日本当年

以日本来衡量中国,可发现虽然目前中国的房价和地价相对中国老百姓的收入也高得有些离谱,但还不至于如日本这般疯狂和膨胀。

国土资源部下属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全国城市地价监测组,前不久发布了一个{zx1}研究报告,据说被认为比国家统计局的房价数据可信。该报告显示,全国105个城市的地价,2005年上涨了5.96%,2006年上涨了6.27%,2007年上涨了15.44%,2008年只微幅上涨了0.22%,即使上房价大涨的2009年,地价只上涨了7.92%。而从房价来说,全国105个城市只有2004、2005、2007三年涨幅超过了10%,2008年甚至下降1.89%,2009年则涨幅{zd0},达25.1%,为2001年以来{zg}水平。

虽然上述数据是中国105个城市的地价和房价,与前述日本6个城市的地价不能简单类比,但也说明,中国目前的房价还没有疯狂到日本当年的程度。

更重要的在于,中国当下的情形与日本当年有很多质的不同,例如,中国的人口红利还未结束,正处于城市化扩张时期,这使得中国的楼市有大量潜在买家;中国的汇率政策是受到严格管控的,资本市场没有xx放开,人民币还不能自由流动;特别是,政府已经意识到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并着手采取措施治理。这些条件,是当年日本根本不具备的,它使得中国发生房地产崩盘的风险要远远少于日本。

事实上,我们也可反向思维,假如它会崩盘,那么中国是否能像日本一样承受崩盘的后果。日本虽然在1991年房地产崩盘后,其房价迄今也没有恢复到泡沫时的水平,但客观而言,它对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并未造成伤筋动骨的程度。这从日本一直占据世界经济第二大国的宝座可见一斑。然而,中国房地产一旦崩盘,后果可能要比日本严重得多。对此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房地产若崩盘 后果严重

首先,日本楼市泡沫形成的时候,无论是整体经济还是国民收入,都要远比中国健康。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国民收入因为之前所实行的“倍增计划”有了大幅度提高,中产阶级开始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所以,日本楼市泡沫破裂,还不至于对其中产阶级形成致命打击。

但中国不同。中国由于在长期的国民收入分配中国民所得比例过小,中产阶层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仅少,而且与日本的中产阶级比,远没有后者的富裕,因此,如果楼市泡沫破裂,将有可能把正在形成的中产阶层整体掐灭,从而使得中国社会失去了一个长期稳定的基础。众所周知,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最稳定的。

其次,鉴于房地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假如泡沫破裂,对中国经济的打击将非常严峻。房地产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涉及到50多个行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例达四分之一左右,据测算,房地产业每减少100万平方米建筑量,就会影响30万人的就业。这也就是政府大上特上房地产的主要原因。因此,如果房地产出问题,不仅其他50多个行业要受影响,还将会有一大批人失业。

就业是收入来源的基本保障,没有就业,人们势必会减少消费,加上中产阶层因房价而减少的其他方面的支出,中国的消费水平从而会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目前中国经济结构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消费和投资的严重失衡,内需尤其是消费的不足,制约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国正在为打造一个内需大国而努力,千方百计要提高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如果楼市泡沫破裂,过去对房地产的投资成为一个无效投资,消费又急剧下降,这势必会使得中国经济出现大倒退。

第三,楼市泡沫破裂对中国还有一个特殊风险,这就是对政府来说所形成的巨大的债务危机。政府之所以稳住房地产,不但有上面所说的各种因素,还因为政府在房地产中有巨大的利益。这就是“土地财政”。土地收入占到了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一些城市和大部分二、三线城市政府的财政收入的三、四成,少数地方甚至一半以上。现在许多政府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招商引资,其背后都是以土地作为信用担保的。而银行之所以愿意接受土地的信债,是因为在房价上涨的背景下,土地存在着巨大的升值空间。

从银行信用来看,目前房地产开发商的资产负债率在70%左右。一旦资金链断裂,银行的呆坏账会骤增。这就不仅是次贷而且是优贷也危机了。那么,中国式的金融危机就在眼前了。

一旦楼市泡沫破裂,房价急剧下跌,地价也必然有一个回归原价的过程,甚至也会跟着大幅贬值。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必然会偿付不起银行欠债,被迫破产,进而出现连锁反应,银行和其他相关企业也会倒闭。

由此来看,中国房地产崩盘的后果谁也负担不起,谁也不能置身灾难之外。因而,无论如何,中国都不可能让自己步日本之后尘。

我的结论很简单,“崩盘论”有些反应过度,但是,“崩盘论”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心理必须高度重视。如果高房价的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化解,广大“房奴”的住房需求得不到实现,那么,保不准房地产市场那天就会崩盘,即使没有出现疾风暴雨式的崩盘却会滋生出与房地产市场崩盘一样的棘手的社会问题。

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问题

中国的改革已经经历了30年的风风雨雨。改革给中国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是大家都会感觉得到的。

1、为什么要改革?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相适应;

回归xxx  xxx理论(时代、任务、标准)  科学发展

2、改革进程 

----渐进式改革{zfh}中国国情

(1)1978——1997(党的15大)以联产承包为主线的农村改革

( 资本再积累阶段)

(2)1998——2022(党的20大)以资本为纽带、产权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  (资本集中阶段)

(3)2023——2050 政治体制改革  (资本垄断阶段)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怎样看宏观经济,怎样看中国改革_摩尔晓德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