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复习知识提纲【转】_小徐_新浪博客

{dy}单元: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这三个条件适合进行实验研究。

    种子发芽分四个阶段:吸胀萌动伸长发芽。种子发芽需要两方面的条件:种子自身具备的发芽能力适宜的外部环境。种子自身发芽能力即种子必须是活的。比如干炒过的种子就没有发芽能力。外部条件主要包括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足够的氧气

    2

    3香蕉、松树、仙人掌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么关系?我们还知道哪些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香蕉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那里阳光充足、雨水多,所以叶子宽大。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针形叶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同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这三种植物的形态说明植物的器官是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

    4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空气土壤等。

研究“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明亮的环境里还是黑暗的环境里”: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盖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将捉来的蚯蚓5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

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条件都一样,只有的条件不一样,蚯蚓会爬向纸盒阴暗的一边。

研究“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还是干燥的环境里”:找一个盒子,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将捉来的蚯蚓10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反复多做几次。

    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在这个实验中,蚯蚓会爬向湿土的一边。

    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当环境不合适它们生存时,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同时,动物在形态构造习性上都有它们各自适应环境的本领。

    企鹅生活在冰冷的南极,非洲象生活在潮湿炎热的热带森林,长颈鹿生活在炎热干燥的热带平原等。蜘蛛——液压腿。北极熊——光电管。海豚——声纳系统。萤火虫——发光细胞。海鸥——海水淡化器。狗、猫等动物换毛主要原因,不外乎保温保护作用。

    5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生物的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地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俗话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啃泥底”,就生动而形象地比喻了这种相依为命的食物链关系。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能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6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7减少水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群落的变化。

减少生态瓶里的水: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小,氧气量减少,水少的生态瓶中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应该多些。

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由于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如果小鱼增加两倍或四倍,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因缺氧而死亡。由于水草增多,产生的氧气量增多,一般情况下,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减少。但是,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影响了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对生态群落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8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有四个主要的组成成分:即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近年来,沙尘暴在我国北方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甚至开始影响我国其他地区

近年来,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非法采集发菜的现象十分猖獗,严重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2000年6月20日国家已将发菜列为一级保护植物。在我国西北地区猎杀、猎捕和走私猎隼的情况非常严重。猎隼的数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引发鼠害泛滥,给当地牧民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猎隼现在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我国的几个主要自然保护区。它们分别是:红树林保护区三江源保护区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

世界上{dy}个自然保护区是1872年3月1日成立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国{dy}个自然保护区是1956年成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第二单元:光

    1光源遮挡物是影子产生的条件,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月亮就不是光源。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大街上的交通标示牌洗手间门口的标示牌、皮影戏,投影仪等很多地方用到了投影画,可以说这是一种简单形象的标志。另外在我们的工业生产和设计中也大量地采用了投影制图

    2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zg}时影子最,太阳位置{zd1}时,影子最。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yt}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呢?影子的方向和长短随着太阳的方向和位置的高低来变化。早上太阳在东偏北,影子在西偏南。中午太阳偏南,影子就偏北。下午太阳在西偏北,影子就在东偏南。至于影子的长短,清晨和傍晚太阳位置{zd1},影子最;正午太阳位置{zg},影子最。中午12点,可能并不是太阳位置{zg}的时候。这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各地的经度不一样昼夜到来的时间也就不一样,正午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

    古人利用影子计时,是因为影子每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日晷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3光是直线传播的。每秒30万千米。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沈括用光的直进的道理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

    小孔在一条直线上,手电筒正对最前面卡纸上的小孔把光射进去,光线能够前进到{zh1}的屏上,形成一个明亮的光斑;而教科书中右图,因为不是所有的小孔都在一条直线上,手电筒射进{dy}个小孔,就被挡住,所以光屏上没有光斑。实验结果明显地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

    可以用直管和弯管对比的方法证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如果用直管,光从这头射进去,就从另一头射出来,我们的眼睛在另一头能看见光亮。如果用的是弯管,光从这头射进去,就不会从另一头射出来,我们的眼睛在另一头就不能看见光亮。这证明了光是直线传播的。

    影子是怎样形成的?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亮,在背光面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这就是物体的影子。

    医院里的无影灯为什么无影?由于无影灯的灯泡数量多,发光面广,光线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射来,物体相对于某一灯光的影子会被其他的灯照亮,所以就看不到影子了。

    闪电过后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快,很快就能到达地面,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慢,过一会儿才会传到大地上来,所以就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了。

    4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汽车反光镜能看到车窗外的情景,因为它是一种凸面镜,也叫凸镜(和凸透镜不同)。射到凸镜上的光,经凸镜反射后不能会聚于一点,而是变得发散开来。这样一来,它比尺寸相同的平面镜观察的范围大,可使驾驶员从镜中观察车后侧较大范围的空间,保证行车安全。有的城市在马路交叉处和拐弯处也常常安装一个大的凸镜,使交通民警和行人看到较大范围内的车辆行驶情况,保证交通安全。

五官科医生用的额镜是一种凹镜,就像手电筒小电珠后那个银亮的反光碗,它能把灯泡发出的光集中反射到病人的耳中,使医生能看清楚耳道中的情况。

照明装灯罩教室的墙壁涂成白色都是因为需要增强反光的原因。灯罩可以把灯泡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线合在一起,增加亮度。墙壁涂成白色是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较强

科学家利用激光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用到了光的反射美国物理学家麦克尔逊在测量光的速度时,也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反光有时候也给我们带来不便危害,目前很多建筑广泛使用玻璃幕墙就给人们带来了光的污染。主要包括白亮污染人工白昼污染彩光污染。光污染正在威胁着人们的健康

我们的眼睛也有一个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器官,这就是瞳孔。教科书的左图显示了光太弱瞳孔放大的情况,右图显示了光太强瞳孔缩小的情况。

    5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光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叫做热光源,发光又发热,如白炽灯、点燃的蜡烛、酒精灯等,而有的光源是冷光源,发光不发热,比如萤火虫、水银灯、日光灯等。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zd0}的光源热源。对于同一种热光源,光温度就,光温度就

    凹面镜是球面镜的一种,又叫凹镜。它能利用光的反射原理会聚光线。把凹面镜对着太阳,太阳的平行光射到镜子上,被凹面镜反射后,会会聚在一点(教科书第34页的图1),如果把一块小纸片放在这点上,过一会儿,亮点处的纸就会被烧焦,这一点就是凹面镜的焦点。我国古代就发现了凹镜的这个特点,把它作为取火的工具

    凸透镜是一类中央比边缘厚的透明的镜子,我们平常用的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也能会聚光线,只不过和凹镜的原理不同。让一束平行光射在凸透镜上,可以看到,光通过凸透镜发生折射以后会会聚于一点(教科书第34页的图2),这一点也能点燃小纸片。公元前2世纪,就有人用作透镜,会聚太阳光取火使用太阳灶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普里斯特列是18世纪英国xx化学家,1774年,他得到了一个大型凸透镜(当时叫火镜),开始研究某些物质在凸透镜聚光产生的高温下放出的各种气体,从而发现了氧气

    6太阳是地球{zd0}的光源热源。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色物体比色物体吸热平整无褶皱的黑色蜡光纸因为反光较强,吸收光的能力就弱,而黑色无光纸相对反光较弱,吸收光的能力就较强,所以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铝箔纸反光能力强,吸收光的能力就弱。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倾斜吸热快,因为阳光直射物体时,物体得到的光比较,而斜射时,物体得到的光比较。。

    选浅色衣服是因为反光强吸收的热较少。宇航服一般都是银色的是为了减少辐射

    7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基本结构由太阳能集热器绝热贮水箱连接管道支架控制系统组成。工作原理是利用集热器吸收太阳光,将光能转化成热能,并通过储水箱将热水储存。太阳能集热器是太阳能热水器接收太阳能量并转换为热能的核心部件和技术关键。太阳能热水器一般倾斜的角度当地纬度一致。。

    我们设计方案的塑料瓶、盒子既是集热器又是保温箱。用塑料瓶装水,容易让阳光射进去,减少热量外流,起到升温保温的双重作用。盒子里面涂黑色,是为了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盒子内瓶子的背面贴锡纸是为了加强反射,让透过瓶子的阳光反射回瓶子,减少热量外流。盒子的盖用塑料薄膜,也和塑料瓶一样,减少了盒内的热量向外辐射。瓶子周围用泡沫塑料,是为了保温。装塑料瓶的盒子支起来,可以改变角度,以保持使阳光直射。

    8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检验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的标准:能够装水200毫升;能够尽可能地在15分钟内,使热水器中水的温度升上去。要求每5分钟测一次水温。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常见地形的特点:峰峦高耸,地势崎岖的是山地海拔不高、山顶浑圆的是丘陵低平而宽广的是平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的是高原周围有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的是盆地

在地形图上棕色褐色分别表示高原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蓝色表示海洋。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

    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弥渡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狭长地形,属于坝子

    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2、火山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震和火山形成的其他地形地貌,如断层、峡谷、岩熔高原、火山湖、火山锥等。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震主要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运动有关。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温度越来越,压力越来越

    在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受拉张形成东非大裂谷

    3、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按风化的作用分,外力对岩石的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又叫机械风化)及化学风化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我们用给岩石加热和冷却的实验,来模拟岩石在自然界不同温度环境中所受的影响,(模拟实验中岩石循环地被烧热和冷却,相当于自然界中岩石在白天受热,夜晚冷却;夏天受热,冬天受冷。实验中岩石在冷热的不断作用下破裂,可以推断自然界中岩石在冷热的不断作用下也会发生碎裂”)。用晃动瓶中水和石块的实验模拟河流中岩石被磨蚀的过程,在石膏中种豌豆的实验模拟植物生长及根的力量对岩石的破坏。比如小动物掏挖洞穴,植物的根扎入岩石裂缝。

气温变化           植物作用

岩石  →  岩石碎裂  →  土壤

    你知道那些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海南{dy}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海南{dy}山东山岭主要由花岗岩构成,长期以来这些花岗岩由于温差及海水、海浪的侵蚀风化作用,逐渐形成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

云南的路南石林、弥渡的天生桥是石灰岩受水的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

    4、外力的风化作用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地质学家按照粒径的尺寸对这些不同的颗粒制定了分类标准。{zd0}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接着是比沙还小的粉沙,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

    土壤沉积实验。把土壤放在水里还未搅拌时,我们能看到气泡冒出来。搅拌后静止一段时间,我们明显地看到土壤按颗粒大小先后沉积下来,并分成了几层。沉积物最上面的一层是黏土,用棍子挑一点在手上涂抹,会感到是黏滑的、细腻的。其次是沙粒,越到底下,颗粒越来越。漂浮在水面上的是植物的残体

    土壤中有小石子、沙和黏土,这些都属于矿物质,还有空气、水分以及腐殖质等,土壤的水分中还含有氮、磷、钾等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

    腐殖质,可以通过燃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闻到它的气味。无机盐,可以用蒸馏水浸泡土壤,然后用滴管取土壤溶液滴在玻片上,待水分蒸发后就可以看到留在玻片上的白斑,这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

土壤剖面图,按土壤形成的过程分成四层,从下到上依次是岩石碎屑、亚土层、有腐殖质的表土层、枯枝落叶层。

    为什么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一是土壤中生活着许多动植物和微生物,土壤为它们提供了栖息地;二是土壤为生物提供了食物和生长发育的必需养料;三是生物使土壤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等养料;四是生物的活动使水分和空气更容易进入土壤,更有利于生物的生活和植物的生长。土壤为我们的生活、生产等方方面面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我国xx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我们的土壤妈妈》。

    5、雨点降落时的力量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沿着地表流走的雨水叫径流。

    接水容器里的径流比较混浊、雨水比较

    6、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降雨量大比降雨量小对土地的侵蚀严重;无植物覆盖比有植物覆盖侵蚀严重;土地的坡度大比坡度小受到的侵蚀严重。

    探索侵蚀的实验要注意:两边的地形要一样,喷水器要从同样的高度降雨,下雨”的量也要相同。

    黄河水为什么这样黄?是因为黄河流过黄土高原发生严重的侵蚀作用,河水携带了不少黄土和泥沙,才呈现如此的黄色

    当然侵蚀也不xx只有危害,比如在河流的下游,河水带来的肥沃土壤会逐渐堆积成冲积平原,为人们增加新的土地

    人类的活动会加剧减少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如果植树造林、科学合理使用土地等,就会减少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如果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等就会加剧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7、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一条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上游两岸是石头,中游是鹅卵石,下游是沙子。

    河流对土地不仅有侵蚀作用也有沉积作用。表现在“河流”形成后,“河床”的宽度和深度都增加了,在“河流的下游”比较平缓的地方,发生了沉积的现象,原来没有泥土的地方出现了泥土。而且在“河床”坡度较大的地方水流的速度较,侵蚀现象比较严重

    侵蚀的过程中流水带走的是比较细小的颗粒,而小石子等较大较重的颗粒却很难被冲走。

    黄河水流经黄土高原是侵蚀作用,黄土高原被侵蚀成千沟万壑,土地支离破碎;而在下游流速减慢却起到沉积作用,形成了平坦辽阔的冲积平原——华北平原。

    自然界中河流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会怎样改变地形地貌?黄土高原被侵蚀成大大小小的沟壑,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形成冲积平原外,其实河流的侵蚀作用还表现在形成V形谷、U形谷、曲流、牛轭湖、瀑布等地形地貌,而沉积作用还可以形成三角洲、冲积扇、沙滩等地形地貌。

    8、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防治水土流失及危害的方法:在山坡上修建梯土和梯田,并用石块坚固梯坎,或在梯坎边上种植保持水土效果好的草本植物

    在我们的地形图上,西部多涂着棕色和褐色,东部多涂着绿色和黄色,说明我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是地壳上升隆起形成的。

    长白山天池是火山喷发形成的。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1、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反冲力和摩擦力

    从力的性质来分,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等。

    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就是重力。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在小车上拴绳子一般是车头正中,否则小车会跑偏。拉小车绳子的长度,应该约等于桌子的高度

    我们安装的小缆车,铁垫圈起了什么作用?我们是用什么力使小车运动的?铁垫圈起了拉动小车的作用,我们是用铁垫圈的重力使小车运动的。

    2、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当他们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后,弹力就消失了。 

    衣裤松紧带、票夹、xx、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怎样使橡皮筋驱动的小车行驶得更远?想办法增加橡皮筋长度(另做拴橡皮筋的支点),想办法增大橡皮筋弹力(并排安装两根橡皮筋),如果弹力大了轮子打滑,可以适当增加小车重量……

    3、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式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得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用铁垫圈、橡皮筋、气球(重力、弹力、反冲力)使小车运动起来了。我们还有很多的方法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如推和拉,安装电动机、螺旋桨,放在斜面上,等等。这些方法共同的地方就是对小车有力的作用,小车是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的。

    4、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力的单位,是“”。1牛≈100克的力

    怎样测量物体重力的大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zd0}数量。

    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摩擦力分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三种。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粗糙的关系实验,除了改变接触面光滑程度外,其他条件都不能改变;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实验,要改变的条件是运动物体的重量,而其他条件都不变。

    6、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滚动两种方式。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

    在测量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实验中,改变的是车轮的运动方式滚动或者滑动,不改变其他条件。如小车的重量、接触面光滑程度等。

    要使“滚珠轴承”转动得更灵活,可以加点润滑油,可以加一点水代替

    7、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摩擦力什么时候是有用的,什么时候是有害的?我们走路汽车行驶摩擦力太小了要打滑,这时摩擦力是有利的机器运转,部件相互摩擦而磨损,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小孩蹬滑板车玩,摩擦力对滑板车前进有阻碍作用,这里的摩擦力是有害的,但人能稳稳地站在滑板车上,靠的是鞋子和车板间的摩擦力,这里的摩擦力又是有利的。

    鞋底做花纹、汽车轮胎做花纹和挂铁链是为了使运动物体接触面更粗糙增大摩擦力旱冰鞋安滚轮,改滑动滚动是为了减少摩擦力。

    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主要有前后轮胎、脚蹬子表面、刹车橡皮。增加摩擦力的方法,前二者用做花纹的方法使表面粗糙,后者用增加压力的方法。

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主要有前轴、中轴、后轴、脚蹬子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减少摩擦力的方法是安滚珠,加润滑油。

    自行车最初是一个看守树林的工人1817年发明的,那时自行车全是木头做的,没有脚蹬和链条,靠双脚轮换蹬地前进。

    8、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执行程序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五年级科学复习知识提纲【转】_小徐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