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晗:与文学同在(摘要)_闻舞_新浪博客

                     
                          施晗:当下文学媒体其内容和形式本身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文学创作与实际生活的脱离,唯名唯家的发稿歧视,内容空洞、
                      晦涩难懂,精神思想缺失以及文学审美的歪曲。


    只听说有人为文学呐喊,为文学而哭而笑,甚至为文学献身;而这刻,我们真的要与文学同在了么?
    刚刚过去的2008,国人经历得太多太多,忧愁、欢喜、心惊……似铁轨一样,仿佛没有尽头;而对于历经50余载沧桑的《青年文学家》也是不堪回首的一年。从年初杂志“时尚文学”的市场化路子,再到编辑部的重组,到{zh1}回归纯文学的定格,这期间不知经历了多少折道和争辩。
    “文学”这两个字,放在今天的桌面上,绝大多数人觉得太凝重了,已失去它的实际存在意义;那些正努力探索文学之路的孤独者,觉得文学走到今天,正面临灭绝,他们呼唤文学的星星之火。
    一位新加坡老教授在与我交谈中发感叹:“中国有很多有才华的写作者,却没有一个真正的作家。”这话重重地刺痛了我的心。而谁又能说老教授的话没有道理呢?真正的作家是要具有对社会的{zj2}关怀的,而在当代,太多的作家在为个人写作,为名利写作,甚至为了生存写作……我冷眼那些为个人写作的人,藐视那些为了名利写作的人,也同情那些为了生存而写作的人;可能正是因为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中国当代文学一直有着诟病。从国家到地方,从大刊到小刊,乃至民间刊物均成了为适应时代气候而存在的商业产物。文学被淹没,文学界相当一部分刊物充斥着利欲的气息。而网络的发展,给原本低靡的纸质媒体又一次予以了有力冲击。有人说,纸质媒体正在走向覆亡,网络必将取代它们,而文学也将由平面文学转换成网络文学;这种观点,我不敢苟同,任何时间段,任何的流派和写作者是不会因为承载物的改变而覆亡的,文学更加不会。文学在我们眼里永远存在,并且会存在得更好。
    我曾在一个不错的国家公益事业单位,抱着施善于人的初衷,安享着生活带给我的满足,也以为自己是从事了一件大大的有意义的事业。大抵是因为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赈灾现场,当我看到和听到那些打着抗震救灾旗帜的部门机关,是怎样一层层变相践踏有着善念之心的普通人们,而我却成了帮凶,手执捐款箱的大人物满心欢喜地走了,留下一言不发的我和那些还在为自己施善过后雀跃的人们,我开始在心底发问自己,我原本追寻的正义哪里去了,是被社会磨平了吗?我也终于反省,单纯的个人救济和施善是改变不了社会大多数人的真正贫穷的,而当代人的贫穷并不是物质的贫穷,更多的是精神和思想上的贫穷啊!这感同身受不禁令我想起鲁迅当年弃医从文的情景,我仿佛也成了另一个站在幕布前,看着贫穷吞噬着人们的灵魂,而正义却还站在一旁嗤笑的人。
    最初的杂志社有10几个编辑,他们都有着自己对媒体独到的见解,却因为其中没有一个从事文学创作,或者对文学有更深理解的原因,都离职了。最终只剩下5个编辑,连同我在内。这样,我似乎感觉自己又像个罪人一样的生活着。但一想到自己的使命,我又立刻振作起来,于是,把几期带有时尚性的《青年文学家》寄给了贺敬之和雁翼等几位老师,他们看过之后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遗憾,他们觉得“杂志适应了青年,缺少了xx,更没有走出目前文学的窝窠,创作出汉语言的属于明天的文学来,”认为这不像我的风格。而这一切在我的意料之中。这也使我为自己找到一个最为契合的“借口”大刀阔斧地改革杂志了。
    当下文学媒体其内容和形式本身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学创作与实际生活的脱离,唯名唯家的发稿歧视,内容空洞、晦涩难懂,精神思想缺失以及文学审美的歪曲。以丑为美,以美为丑,xx成了某个编辑的凭空妄断。内容之外,为追求形式的视觉感,原本几十页的杂志被分出30余个栏目,且每个栏目的名称让人不知所云,诸如“心系文学、东南西北、目的地、包里的文字……”分不清是散文、小说还是诗歌等栏目,也不知编者到底要表达什么意图,如果在栏目设置上还执意让读者去猜谜,我觉得这个刊物本身的内容也是可以商榷的了。
    文学体裁无外乎散文、小说、诗歌、评论、戏剧几大类,于是在栏目分类上,我们沿袭了这五大体裁中除戏剧之外的其他分类,并且加上了艺苑和xx两个大栏目,再在大栏目里细分小栏目,这样,阅读者容易找到自己所喜欢的栏目和内容。而在内容选取上,我们坚持走文学为时代服务,文学反映社会和底层人们思想的理念,坚持向上、开放、创新、艺术的审美准则;传承古今优秀的文学艺术,取其精华,祛除当代萎靡的文艺之风,去其糟粕,弘扬先进思想,营造一片纯净的文学沃土,捍卫人道真理,唤醒时代精神。
    海德格尔曾说:“艺术要有存在的理由。”而我们的存在就是站在时代的高度,站在人们的立场,说人们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说人们想说而必须说出的话。
    尽管在文学商业化的今天,相当一部分人可能对我们嗤之以鼻,不以为然,认为我们这群有着高昂头颅的文人们,穷尽{jz},才发出这样的号角;然而,这一切我们并不是为了向世人证明什么,我们甘愿为那些挚爱文字,为着人生的意义不懈追求,而且忍受孤独的煎熬,用文字述说生命的朋友重塑一片蓝天,xx他们一起行吟、歌唱,歌唱每一片土地和风景。
    就算有{yt},网络占据了文学的昨天,我们依然会歌唱文学的今天和明天,就算商业淹没了当代中国文学媒体的所有,我们依然与文学同在。(2009年1月13日)

   

    摘自施晗先生博客

    以下图片均转自施晗先生博客

    

                               在《梦回千年》xx式上为读者签名

 

           

                               与恩师、xx学者、散文家林非在一起

 

             

                                      在大诗人贺敬之(右)家中

 

                                   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屠岸在一起

 

             

                              鲁迅之子周海婴在现代文学馆参加活动

 

                           与xx诗评家、原《诗刊》编辑室主任朱先树在一起

 

                                        与xx小说家格非在一起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施晗:与文学同在(摘要)_闻舞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