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内容_《倚天照海》๑๑ 在线访问人数_百度空间

STANDARD EDITION——made by Bob
名字解释:
1.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2. 城市形态: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3. 建筑密度:建筑用地(基底)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4. 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5. 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和自然界线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区内设有一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和机构。
6. 城市人口:指那些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了该城市的社会主体。
7. 工业区:在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中,要确定各种不同性质的工业用地,如机械、义工、制造工业,将各类工业分别布置在不同的地段,形成各个工业区。
8.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9. 容积率:一定地块内,总建筑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
10. 邻里单元:“邻里单元”是组成居住区的“核心细胞”,是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的发展,而做出的对住宅区结构的布局规划。
11.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要求能力的发展。
12. 城市居住用地:承担居住功能和居住活动的场所
13.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它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14. 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15. 绿地率:绿地率描述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16. 城市远景规划:是城市扩展到稳定阶段的城市发展结构安排。
17.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
18. 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
19. 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经济区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国家总体规划或省级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内的总体部署。
20. 一书两证:根据《城市规划法》,城镇规划管理实行由县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制度,简称"一书两证"。具体指:《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统称为一书两证。
21. 城市化: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22. 历史街区:它是保存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建筑物、构筑物,且风貌相对完整的地段。——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并报国务院备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
23. 风玫瑰:在极坐标底图上点绘出的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内各风向出现的频率或各风向的平均风速的统计图。
24. 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率:是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人口与迁出城市的人口的净差值。
25. 卫星城:(Satellite Ctiy)是指在大城市外围建立的既有就业岗位,又有较完善的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城镇,是在大城市郊区或其以外附近地区,为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工业而新建或扩建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因其围绕中心城市象卫星一样,故名——卫星城。
26. 城市对外交通:泛指本城市及其它城市的交通,及城市行政区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
27. 城市绿地系统:指城市中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化及其用地,相互联系并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整体。
28.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是区域性的城市与腹地经济区的协同发展规划和城市群体之间的协同管理建设规划。
29. 里坊制:宫殿以外的城区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手工业则限定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与“市”皆以实行夜禁制度。
30. 新城市主义: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31. 开场空间系统:是指城市边界内的非建筑用地空间,主体是绿地系统。
32. 城市广场:是城市居民社会的中心,其周围常常分布着行政、文化、娱乐、商业及其他公共建筑。
33. 详细规划: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性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是按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对城市局部地区近期需要建设的房屋建筑、市政工程、公用事业设施、园林绿化、城市人防工程和其它公共设施作出具体布置的规划。
34. 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确定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35. 城市规模: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
36. 城市人口规模:是一个城镇人口数量的多少(或大小)。一般指一个城镇现状或在一定期限内人口发展的数量,与城市(镇)发展的区域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和建设条件、现状特点等密切相关。
37. 历史风貌地区(历史地段): 是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和地段。
38. 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是由公共汽车、电车、轨道交通、出租汽车、轮渡等交通方式组成的公共客运交通系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
39. 城市交通枢纽:加了加强运输效能采取相关交通功能的联合。
40. 战略规划:就是制定组织的长期目标并将其付诸实施,它是一个正式的过程和仪式。
41. 人居环境科学:是研究人类的居住及其周边环境这两大要领范畴的新学科。
42.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一年内城市人口因出生和死亡因素的消长,导致人口增减的{jd1}数量与同期该城市年平均总人口数之比。
43. 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宽度,不包括人行道外侧只沿街的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
44. 路幅宽度:即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
45. 建筑城市一体化:是现代城市与建筑在需求与限制的矛盾中双向互动发展的结果。
46. 希波丹姆模式:这种城市布局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以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简答:
1. 有机疏散理论及其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
答: 有机疏散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
有机疏散的思想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或技术性的指导方案,而是对城市发展带有哲理性的思考,是在吸取了前些时期和同时代城市学者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欧洲美国一些城市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与思考后得出结果。以往城市把有秩序的疏散变成无秩序的集中而他的思想可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疏散。
2. 城市结构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答:城市结构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的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协调的结果。城市结构与周边环境应保持相互发展、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对城市结构的调整与周边环境的相协调,从而增强人类与环境相协调的能力。创造出更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优美环境!
3. 城市用地分类的基本内容及其与城市性质的关系。
答:城市用地可分为居住用地R、公共交通用地C、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对外交通用地T、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用设施用地V、绿地G、特殊用地D、水域和其他用地E、城市用地分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有利于城市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城市的性质(城市的结构、构成与形态)主导着城市的用地类型。而城市的各种用地类型影响和决定着该城市的性质及其特征。
4.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层次及其主要内容。
答: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按内容可分为文物保护、历史文物保护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主要内容:(1)关于历史文化名城及其整体空间环境保护的法规及管理规定。(2)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特殊区域或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的法规及管理规定。(3)关于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他单项保护的法规及管理规定。
5. 谈谈《周礼?考工记》中,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观点的看法。
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历代主要都城一直都有所遵从,但是除了元大都外,其他很多城市都是前市后朝,宋东京则是打破了城制的严整的布局,市场集中改为沿街商业。因此,该说法太过于{jd1}。
6. 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
答:是以宫殿皇城为中心的布置优势砥平现新建道路系统规整成方格网,城轮廓近方形,城市中轴线就是宫城的中轴线,套用《考工记》面朝后市(门外又加翁城,以防火功)全城中心地设钟楼鼓楼。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布局。
7. 为什么要控制住宅区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答:容积率是总建筑总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容积率体现和控制着住宅区建筑总体的建设总量。同时也是建筑在指定的规划区域内的土地承载力和饱和度的反应。建筑密度是建筑底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其表现和控制了住宅区的敞地率,也会影响到住宅区的户外环境质量。所以约束和控制住宅区的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有利于城市土地更有效的利用、有利于城市住宅区更规范化的管理。有利于协调城市的结构形态;优化城市的总体布局。
8. 为什么住宅建筑布局要考虑朝向和日照间距。
答:建筑间距的控制要求不仅仅是保证每家住户均能获得基本的日照量和住宅的安全要求,而且合理的住宅朝向是保证住宅获得日照并满足日照标注的前提。影响住宅朝向的因素有日照时间,日照间距太阳辐射强度,常年主导风向,地形等因素。
9. 划定历史保护街区的条件。
答:(1)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划定应符合历史真实性,生活延续性及风貌完整性原则。(2)范围划定应兼顾两方面要求,即划定的规模不易过大,范围划定不易过小。(3)考虑到保护管理条例的可操作性,保护层次的设定不易过多。
10. 土地适用性评定的考虑因素。
答:自然条件是土地适用性平地的主要考虑因素。包括:(1)地质条件:建筑用地、滑坡、崩塌、冲沟、地震、矿藏。(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温度、湿度、湿度与降水。(4)地形条件:山地、平原、丘陵。
11. 简述现代城市规划史上有关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三个主要条件。
答:1)雅典宪章1933年,提出功能分区。2)马丘比丘宪章是1978年,细入深化了雅典宪章,他努力创造一个综合,多功能的生活空间环境。提出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3)北京宪章:1999年,标志着吴良镛的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全球建筑师普遍接受和推崇,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12. 什么是人口构成?研究人口构成规模有何意义。
答:人口构成是指按人口的自然、社会经济和生理等特征划分后的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根据人口构成因素的特点和作用的分类方式,可划分为各种人口构成,常见的是分为三大类:1.人口自然构成;2.人口地域构成;3.人口社会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它反映国家各地区人口的质量(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一般包含人口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和城乡分布等内容。意义:合理确定人口规模的意义是规划的基本参数,影响规划布局,配套设施数量和标准。从中找出规律和发展趋势,预测城市人口发展,确定城市人口发展规模。人口构成是指人口总体内部的各种属性特征的数量和比例关系。
13. 城市用地选择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1)遵照《城市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2)新城选址既要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的进一步发展留有余地与方向;旧城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旧区的布局结构考虑,并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3)用地选择应对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评估。4)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
14. 简述我国目前法定的规划纲要及规划内容。
答:城市总体规划的纲要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一局。其主要内容如下:
(1)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条件。
(2)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3)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反问的初步意见。(4)研究分析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包括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性图纸。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3)提出规划区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的位置。4)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规模、位置。5)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6)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7)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8)确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9)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10)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并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11)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12)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统筹安排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各项用地,并划定需要保护的绿色空间。13)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14)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设施部署。
15. 居住小区中应如何考虑居民的停车问题。
答:居住区的停车设施规划应考虑四方面要素;服务对象 服务车种 停车方式的设施布局。住宅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设施有停车场和停车库两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布局方式,应按照整个住宅道路布局与交通组织来安排。
16. 简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性。
答:区域、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概念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为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市和乡村互为一体,期间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由合理的流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高度依赖,使城乡的各种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城乡一体化的内容包括: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政治一体化,城乡人口一体化,城乡文化一体。.实现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缩小城乡之间贫富差距,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而推行的有效措施!是中国城镇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的束缚并向新的发展模式进军的必然选择!
17. 城市总体规划中近郊区规划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答:近郊区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它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原则与要求,结合城市近郊区的特点与条件,合理地分布各项用地与设施,内容包括:1、确定城市近郊区的界线与范围,2、安排适宜在郊区进行建设的工程项目与城市设施,3、副食品生产用地规划,4、乡镇工业园规划,5、郊区居民点规划6、道路网规划。
近郊区规划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发挥,起着多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为城市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2、为城市设施提供分布空间3、为市区供应农副产品4、作为城市居民游憩基地,5、接纳市区疏散人口,6、协同市区发展经济。
18. 例举并简析影响居住区环境质量的要素。
影响居住区环境质量的要素主要是该住宅区的绿地率。具体表现在居住区的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是所有居住区的绿地面积与居住区总用地面积的比例,它主要体现住宅区的生态和绿化方面的状况,同时也能反映出住宅区在房地产竞争中,依靠绿化景观表现出的实力与潜力!也是客户在选择何种住宅类型以及在今后是否会升值的评价标准。人均绿地面积是住宅区绿地总面积与住宅区总人口的比例,虽然绿地率可以反映住宅区总体的绿化状况,但人均绿地面积反应的则是绿地在住宅区中的使用的细度与强度状况。住宅区公共绿地指的是不属于住宅区其他用地,为住宅区全体居民共同享有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集中绿地,各类户外场地,居住组团绿地,较大的院落场地.公共绿地作用在于为居民提供一个绿化活动空间。公共绿地指标可以反应住宅区内可以用作居民直接使用的单独绿化用地在整个住宅区中的比例。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是住宅区内公共绿地面积与整个住宅区人口的比值.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反映的是公共绿地实际使用的细度与强度状况。
现在使用的有关户外环境的指标体系中,建筑密度和绿地率是控制和评价一个地区环境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
19. 我国宋、唐代相比较,在城市建设发展上有哪些重要的变化,简述其原因。
答:1.)总述:规划思想:唐代强调传统的礼制思想,总体布局中轴对称,规整。宋代城市建设不按周制,布局灵活。如唐长安是按照帝王意志修建的,布局规整;而宋东京体现市民世俗生活,布局灵活。
2.)唐朝城市建设规模总的来说比较宏大,而宋朝城市建设规模比较微小。
3.)道路规模不同。唐代道路尺度大,强调皇权;宋代道路宽度小,路网密度高,道路和商业结合,符合实际需要。
4.)商业发展突破城桓,在城外出现关厢,商业由集中的市发展成商业街,主要是封建控制放松,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抬头。
20. 绿地率和公共绿地比例这两个规划指标在居住区规划中各自作用是什么。
答:城市绿地主要有三种功能:生态功能、使用功能、景观功能。绿地率是指居住区内的所有绿地面积与居住区总用地面积之比。它主要体现着居住区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状况,同时也能反映出住宅区在房地产竞争中,依靠绿化景观表现出的实力与潜力!也是客户在选择何种住宅类型以及在今后是否会升值的评价标准。公共绿地是指居住区内不属于居住区的其它用地,为居住区全体居民共同享有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绿地,居住组团绿地,较大的院落绿地或场地。公共绿地的作用在于为居民提供一个绿化活动空间。公共绿地比例反映的是居住区内可以用作居民直接使用的单独绿化用地占整个居住区用地的比例,也可以说是,它反映是是一定规模居住区内为居民提供的可以直接使用的单独绿化用地面积。公共绿地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居民提供一个公共的绿化活动空间。
21.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内容和目的。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可以分为;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定,城市用地建设条件评定,城市用地选择及用地条件的综合评定。1、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定:作用:在调查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基础上,对用地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质量评价,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组织提供科学依据、评定的内容:用地评定将用地分为三类,一类是条件较优越,能适应各种城市建设要求的用地,二类是只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就能适合城市建设的用地,三类是用地不适宜建设的用地,用地评定的结果括图纸和文字说明,2、城市用地建设条件分析:包括现状建设条件,工程准备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的分析,A 建设现状条件是指城市现有的各项物质内容的构成条件与数量的状况,包括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否合理,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否适应发展,城市用地分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设施方面,包括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服务设施两方面的现状情况,社会经济构成方面的现状情况,B 工程准备条件:C 基础设施条件:3、城市用地选择及用地条件的综合评价,除了自然条件、工程建设条件之外,还包括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这些都作为环境因素,客观存在着并对用地适用性评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2. 明清北京城建设的主要特征。
答:(1)北京城的城市布局体现了传统的总法礼制思想,是《考工记》营国制度和历代都城规划传统的集大成者;(2)在元大都基础上合理改建:宫城、皇城基本与元大都内的宫城、皇城位置保持不变。(3)城市南端加筑了一部分外城。形成“凸”字形的城市轮廓;(4)整体布局方面以明南京城为蓝本,但规模更加宏伟,气度更加验整;(5)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皇城内南端左(东)建太庙,右(西)建社稷坛;(6)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7)集中市制与分散市制相结合,其余的则按不同行业分类散布在各个坊巷内;
23. 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控制性详细规划包括下列内容:    
(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限,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建筑类型;  (2)规定各地块的控制指标(包括: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间距、建筑后退红线距离、机动车出入口方位等);(3)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4)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5)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容积率是建筑密度用途建筑高度的乘积。建筑密度是容积率与建筑高度的比值。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建筑高度越大,容积率也就越大,建筑密度也越大,反之亦然!
24. 简述居住区生活环境质量与居住区规划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
答:居住区的规划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容积率、建筑密度、总建筑面积和各项分类建筑面积。容积率主要体现的是住宅区的建设总量。主要决定这建筑物的总面积。容积率越大。对居住区的生活环境质量要求也就越高。建筑密度表现和控制着住宅区总体的敞地率。建筑密度越大,开敞的公共空间也就越小,反之亦然。分类建筑面积体现的是住宅区内各个不同功能建筑的建设总量。是对居住区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深层次的内部细化。上述指标同时也是人们对居住区内总人口、总户型、户室比、以及住宅户型等这些牵涉到居住质量的评价考虑因素。
25. 以简图表示城市形态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形成原因。

答: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放射式
26. 《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
答:《马丘比丘宪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深信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根据。指出《雅典宪章》将城市进行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的有机联系,而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并努力实现保证生活基本质量和与自然环境。。
27. 隋唐长安城规划的要点。
答:1)它是里坊制城市高度成熟的经典代表。2)继承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3)吸取了北魏洛阳的规划经验。4)宫阙、官府、与民居分区明确,使朝廷与民居“不复相参”。5)在布局上把皇城、宫城放在城市居中的北端,使居民区及道路系统尽可能少地被皇城打断,功能更为合理。6)棋盘式布局。7)采用东西二市制。8)增加了不称的因素。9)佛教逐渐增多。10)城东难有曲江池、芙蓉苑,是xx的公共风景园林。
28. “城”与“郭”的概念。
答:城与廓均为防御性构筑物, “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指的是统治者居住的内城,“郭”指的是老百性居住的外城。所以郭通常比城大,城在郭内。古语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更有“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诗句。把城与郭的概念表达的很形象生动。:)在过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奴隶贵族和封建君王都居于城内。而普通庶民则居于城外郭内……!
29. 居住区各用地界线划定的一般原则{p:458}。
答:根据1983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1)居住区用地范围的确定:居住区以道路为界时,如属城市干道或公路,则以道路红线为界。如属居住区干道时,则以道路中心线为界;与其他用地相邻时,以用地边界线为界;同xx障碍物或人工障碍物相毗邻时,则以障碍物地点边线为界。
2)住宅用地范围的确定。以居住区内部道路红线为界,宅前宅后小路属住宅用地。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范围的确定:有明确用地界限的公共服务设施按基地界限划定,无明确界限的公共服务设施,可按建筑物基地占用土地及建筑四周实际所需利用的土地划定界限。4)住宅底层为公共服务设施时用地范围的确定。当公共服务设施在建筑物的低层时,将其建筑基地及建筑物周围用地按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各占该幢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分摊;当公共服务设施突出于上部住宅或占用场地与院落时,突出的部分建筑基地、因公共服务设施需要后退红线的用地面积应计入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内。5)道路用地范围的确定:居住区道路作为居住区用地界限时,以道路的红线一半计算;小区道路和住宅组团道路按道路路面宽度计算。6)公共绿地范围的确定:公共绿地是指居住区内不属于居住区的其它用地,为居住区全体居民共同享有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绿地,居住组团绿地,较大的院落绿地或场地等。
30. 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应考虑哪些生态因素。
答:屋顶绿化系统;窗强保温系统;屋顶雨水收集、储存与处理系统;分质供水系统;太阳能供暖系统;自然降温、通风系统;人车分行系统。
31. 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
答: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4)体现政策、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32. 简述居住区中机动车停车的各类方式及其特征。
答:一般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住宅区的集中停车一般采用建设单程或多层停车库的方式。分散停车可采取建设以住宅群落为单位的分散集中停车房、停车场。根据各区不同情况采用室外、室内、半地下、地下等多种停车方式。在别墅建筑中多采用私人停车房或路边停车。多层住宅中多采用分散式停车场或停车库。在高层及大型公共建筑周围,多采用集中式。低层架空或用地下停车库。
33.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基本要求。
答:(1)首先方便于居民使用;(2)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并要考虑职工上下班的走向;(3)如为独立的工矿居住区或地处郊区的居住区,则应考虑附近地区和农村实用方便的同时,还应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静;(4)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较好体现城市建筑面貌的地段。
34.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为什么要进行人口规模的预测。
答:(1)因为通过人口规模的控制,可以引导城市化的过程和城市的有序发展。(2)人口规模与城市用地规模的关系成正比,城市人口规模决定城市用地规模。城市用地规模反映出城市人口规模。(3) 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35. 简述容积率与土地利用效益及其与居住环境质量的关系。
答:“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容积率主要体现的是住宅区的建设总量,主要决定建筑物的总面积。对于发展商来说,容积率会影响到住房成本的高低。而对于住户来说,容积率会涉及到居住的舒适度,容积率越大。对居住区的生活环境质量要求也就越高。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利用率在居住区中所产生的效益。而这种效益往往体现在居住区的环境质量上。在城市规划中,合理的利用有限的城市土地,是衡量城市居住区质量优劣的评价标准。土地利用效益越高,环境质量相对也就越高。土地利用效益低,那么其环境质量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论述:
1. 试论城市集中主义柯布西耶与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的异同。
答: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1922年在《明日的城市》中主张充分利用技术成就,建造高层高密度的建筑群,使城市集中发展,以求得{zh0}的生活环境和{zg}的工作效率,这种思想被称为城市集中主义。柯布西埃希望在这样的城市环境中每个人,都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相处。接着又针对巴黎中心的改建设计了伏埃森规划,这一计划是对原来传统的街道模式的xx否决,整个地面全部敞开,可以自由地布置高速公路和公园,咖啡馆,商店等,这样原来的空间被大大地拓宽了。然而这一计划却遭到了强烈的反对,理由是这一设想是对巴黎原来建筑传统的抛弃,加上建筑资本的庞大就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尽管这样,柯布西埃这种集中主义思想的建筑风格对于当时拥挤的街道和狭窄的呼吸空间来讲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 霍华德田园城市空间模式、主要概念及产生社会背景、社会意义。
答: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yj}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掌管。
田园城市的空间模式:
(1)城市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对建成区用地的扩张进行限制;
(2)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组成系统;
(3)用绿带和其他敞地将相对独立的居住区隔开;
(4)合理的居住,工作,基础设施功能布局;
(5)各功能间拥有良好的铁路(交通)联系;
(6)可以便捷地与自然景观接触。
答:霍华德1898《明天----一条通向改革的和平之路》a.社会背景:1)   政府获得政治资本2)   社会问题:土地,税收,环境,人口3) Howard全面地卷入到1870和80年代的英国激进主义浪潮之中。他们的口号与方法是民主和合作。他们要打破土地所有者的权力,然后开始全面的土地改革。他们反对运用当时两种主要的思潮,即政府干预和劳工运动。b.田园城市概念:针对大城市拥挤、不卫生等问题提出的为健康、产业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城市四周有{yj}农用地包围,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托管理。c.空间模式(城乡磁体):1) 城市控制在一定规模,对于城市建设用地进行限制2 几个田园城市围绕一个中心城市形成一个系统3) 用绿带和其他敞地将城市独立的居住区分隔开4) 合理布局居住工作及基础设施5) 各功能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联系6) 可以便捷地同自然景观接触d.社会目标:1)通过土地公共政策规定减轻房客的房息压力2)自主各种形式的合作社3)土地出租利息归公众所有4) 提供各种社会公共设施5) 创造各种就业岗位e.意义:针对工业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的一种先驱性的城乡结合模式。对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其后来产生的有机疏散理论,卫星城镇理论有相当大的作用。被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始。
论述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结构模式。作简图示意,以有机疏散为目标分区组团布局模式。
3.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概念及其对城市规划指导意义
答:核心概念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他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共识和指导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原则,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发展观,它所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目标的协调统一,给后人生存与发展留有余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要求转变建筑与城市规划的狭义认识和传统理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研究社会经济、环境、资源、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发展目的,纳入到统一的城乡发展规划中来,落实到物质环境的建设上从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4. 住宅区规划中道路为什么要分级衔接和通而不畅,可作简图说明。
5. 分析大城市总体布局中采用的环形放射状布局模式的特点,并对其利弊分析。
答:特点:1)这种模式是以特定的功能区作为城市的中心地带。其他功能区分布在其周围,并一直向外发展。以广场组织城市,利于市中心同外围市郊联系。2)环行干道穿插于城市之间。主要加强城市中心区和郊区内部之间的联系。3)放射形干道主要加强城市中心区及其分布中心区与外围城市之间的联系。优点:环形放射状属大多数现代城市采用的布局形式,这种形式尤其有利于大城市通过其环形放射的交通干道加强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科技、信息于文化等各种资源的优势互补。使城市更快的向前发展!缺点:这种布局模式会导致城市总体布局出现杂乱无章的局面。尤其体现在城市道路交通网的规划布局中;而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这种布局模式经常设计人员无依可循,难以下手。继而引发各种问题……此外外来资源的侵入也会对该城市的社会形态、生态环境、价值观念到来巨大冲击!……
思考题:关于城市总体规划 ;居住区!!!



郑重声明:资讯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内容_《倚天照海》๑๑ 在线访问人数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