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人爱吃鹅- 有穷氏的日志- 网易博客

明朝人爱吃鹅

2010-04-29 10:07:43 阅读5 评论0 字号:

鹅是食草动物,属鸟纲雁形目鸭科动物。鹅肉是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营养健康食品,还含有蛋白质,钙,以及磷钾、钠等十多种微量元素,并且含有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同时,鹅肉中的脂肪含量较低,仅比鸡肉高一点,比其他肉要低得多。鹅肉不仅脂肪含量低,而且品质好,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特别是亚麻酸含量均超过其他肉类,对人体健康有利。鹅肉脂肪的熔点亦很低,质地柔软,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资料来自互联网)

然而这么好的美味,现代人却很少享用。现在,在江淮一些地区,每逢寒冬腊月,人们还要腌制鹅肉。经过盐腌、风化和日光照射而成的腊鹅,色泽浅黄、香腊味浓,口感十分鲜美,是春节期间人们款待亲朋好友的必备食品。但是,平时,人们却不常食用。

其实,在明代,鹅肉是最为家常的一道菜。虽然在史书中不见有明确的记载,但是从一些小说中却可以察见端倪。

《金瓶梅》是借宋人的故事描写明朝社会,是明代中后期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在《金瓶梅》中,平民百姓经常吃鹅的情节处处可见。比如,第三回《定挨光王婆受贿 设圈套浪子私挑》:“不多时,王婆买了见成肥鹅烧鸭、熟肉鲜鲊、细巧果子,归来尽把盘碟盛了,摆在房里桌子上。”第十五回《佳人笑赏玩灯楼 狎客帮嫖丽春院》:“正唱在热闹处,见三个穿青衣黄板鞭者──谓之圆社,手里捧着一只烧鹅,提着两瓶老酒,大节间来孝顺大官人,向前打了半跪。”等等,不胜枚举,可以说,小说中凡是涉及到吃请的地方几乎都有鹅。

除了小说,在明人笔记中也经常能见到人们喜好吃鹅的记载。陆容《菽园杂记》卷十四中讲了一个有钱的人喜好挥霍的事迹:“陈某者,常熟涂松人。家颇饶,然夸奢无节。每设广席,郩饤如鸡鹅之类,每一人前,必欲具头尾。”这讲的是富豪,也有朝廷的高官喜欢吃鹅的。徐阶到江西视察教育情况,途中遇到了尚书毛伯温,徐阶上了他的船。毛尚书问他:“你饿不饿呀?”命侍者捧出四个大盘子,其中有两个盘子装的全是大块大块热腾腾的鹅肉,另外两个盘子盛的是馒头。馒头有碗口大,有五十来个。另外还备的有酒。没有筷子,二人就用手以鹅肉就酒,旁若无人的大吃大喝起来(焦竑《玉堂丛语》卷七)。呵呵,可以想见二人当时大碗喝清酒、大口嚼鹅肉的畅快淋漓。

明代鹅的市场价格不见有人专门的记述,惟万历时的北京宛平县知县沈榜在其《宛署杂记》中有这方面的记载。万历五年七月十六日,朝廷从南京、河南、山东等地选的七位淑女到达了京师。朝廷只招待她们的母亲,他们的父亲及随从则由宛平县政府接待,由一个叫会同南馆的客店负责食宿。之后客店向县政府汇报用于他们的各项开支,除了米面以外,还有:“猪肉五斤,银九分;牛肉四斤,银五分二厘;活鹅一只,银一钱八分;活鸭二只,银六分……”(《宛署杂记》卷十四)。当然这个价格已经不是市场的实际价格了,店家多多少少要赚一点,不过,通过比较,当时鹅的价格显然高于猪肉、牛肉和鸭子,如果以这个价格折算,买一只活鹅的钱至少可以买十斤猪肉、十二斤牛肉,可以买六只活鸭。

联系到吃鹅的普遍性,可以想见明代市民阶层以上的人,他们的生活水平还是挺高的。

虽然吃鹅比较普遍,但可能是因为鹅肉的价格较高,它也就成了区分酒席规格高低的一项指标。同是《宛署杂记》,沈榜在记载北京地区乡饮酒礼时说,乡饮酒礼,每年两次,大兴县负责十月份的,正月的一次则有宛平县负责承办。惯例,乡饮酒礼设上席六桌,每桌的菜谱和菜量是“猪肉八斤,银一钱六分;羊肉八斤,银一钱二分;牛肉八斤,银一钱二分;大鹅一只,银二钱;鲜鱼一尾,重五斤,银一钱……”。上中席、中席、下席与上席的区别除了在菜量上渐次减少以外,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上席的鹅被换成了鸡。

从这里也可以推测,在明代,对鹅肉的消费可能只有收入较高的阶层,生活在社会{zd2}层、收入很低的人群,如农民,也许就不能经常吃鹅肉了。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明朝人爱吃鹅- 有穷氏的日志- 网易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