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的一组文章2010.04.27

医药行业的一组文章2010.04.27

2010-04-27 17:43:38 阅读32 评论0 字号:

 

医疗器械新兴产业创新大戏上演 四类产品将成热点
 
来源:医药经济报 2010-4-27 
 
  第63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特别报道

  “从国家的整体布局来看,xx领域已经有重大新药创制专项,那么,医疗器械无疑将是我们‘十二五’

发展的重点,这一点无论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度,还是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的角度,都是必须关注的重大

课题。”4月18日,科技部社会发展司生物医药处张兆丰在第五届国际生物医学与健康工程高峰论坛上如是说。

  作为第63届医博会系列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高峰论坛就医疗与健康信息技术新发展展开了较为前瞻

性的研讨,并初步探讨了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如何在“十二五”科技规划中实现更好发展这一课题。

  信息技术应发挥作用

  “从医学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已经到了技术重大变革或者说高速发展的阶段。医学科学计划现在已

经走到‘十一五’末,马上面临‘十二五’科技计划启动的工作,那么,现在来讲,从国家科技统筹发展的角

度,我们正在加紧推进医学科技发展纲要,这个纲要旨在对整个医学科技发展作出规划。”张兆丰在高峰论坛

上透露说。

  他表示,医学科技将来应该关注三个技术点。{dy}个是预防技术,即如何去做到关口前移。这一技术点的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需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通过大规模的信息采集,对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发挥作用。谈到第

二个技术点,张兆丰表示,除了具体的有关疾病诊疗技术革命以外,他们也注重提升整个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

技术发展。

  “看病难、看病贵是全世界面临的难题,并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课题,那么,如何推进看病难、看病贵问

题的解决?从某种意义上,信息技术是真正解决公平与效益这一难题的节点。我们认为,今后的医疗体制不应

该是经济收入好的群体才能享受到医疗资源,而是应该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医疗保障。在这方面,信息

技术可以发挥重大作用。”张兆丰表示。

  至于第三个技术点,张兆丰认为,应该关注面向家庭、社区的健康促进技术。他认为,这也是医学信息需

要高度关注的一个方面,比方动态监测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的应用,大型网络医疗数据中介对公众健康进行动

态监测的模式等,都值得关注。

  与市场接轨

  此外,张兆丰在谈及医疗器械科技发展规划时还表示,从国家的整体布局来讲,医疗器械将是“十二五”

科技发展的重点。

  据悉,对于医疗器械的技术发展,科技部前期已经就这个领域做了初步规划,并成立了医疗器械产业技术

联盟,希望以此促进相关技术的应用。在接下来的“十二五”规划中,对医疗器械科技发展的基本构想主要有

三点。

  “{dy},医疗器械研发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医疗器械领域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那么,企业产品怎样

与临床诊疗需求对接,而不是仅仅只关注技术,是‘十二五’要考虑的{dy}点。第二,就是产学研结合。在这

方面,我们前期成立了产业技术联盟,相关的产学研单位已经在联盟内进行密切合作。我们希望在‘十二五’

的发展中能形成一个产学研结合的态势。第三点,是促进产品研发与应用推广的结合。国内的xx医疗器械市

场基本上以国外产品为主,基层市场处在升级过程中,国内企业也不一定占据优势。就这一点,大家都比较关

注,现在很多公司都在加速从高层次产品向低层次产品转化。在这方面,我们希望能够建立一个产品研发与产

品应用推广紧密结合的模式。”张兆丰指出。

  四类产品将成热点

  谈及“十二五”期间科技部推进医疗器械产业工作中正在考虑的问题,张兆丰透露医疗器械研发可关注四

类具体产品。{dy}类是面向基层的产品,即面向农村、社区基础的医疗器械;第二类是面向大中型医院的中高

端医疗器械产品的开发;第三类是家用及康复医疗器械产品开发;第四类是公共医疗卫生和应急救援的医疗器

械产品开发。

  “至于发展重点,我们关注的还是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这一点是我们在‘十二五’期间推进医疗器械领

域工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整个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瓶颈所在。”张兆丰说。

  对此,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一位医学生物工程专家表示,时下医疗器械行业需要正视国内外医疗器械中xx

产品的现实差距,并寻找到恰当的突破点和立足点。国内医疗器械研发机构和企业可以针对进口医疗器械中高

端产品的市场、技术优势,首先在衍生价值开发、集成应用以及特殊专用设备的开发等方面立足。把握世界医

疗器械发展的前沿,突破新兴医疗器械产品的关键技术,建立产学研、医工贸紧密联合的创新体制。同时,重

视复制和发展医疗器械前沿研究和创新成果,积极争取在新型医疗器械关键新技术方面取得突破,以提升我国

开发新型xx产品的能力。

  “目前,我们应该利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契机,巩固在中低端产品方面的成果,促进现有产品的升级和

更新换代。同时,以推进基层医疗器械合理配置为目标,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产医疗器械在中低端市场的占有

率。积极适应医疗模式转变的趋势,推进家用和个人用医疗、康复类设备的研发。”上述医学生物工程专家如

是说。


 
李嘉诚加速布局国内中药资源

2010年04月27日 14:07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日报讯 继3月在云南投入5亿元建立三七原料万亩GAP基地后,李嘉诚旗下中药制造企业白云山和黄中药

再次行动,于4月23日宣布将在大庆建设5万亩板蓝根GAP基地。

  据悉,白云山和黄中药目前已是国内{zd0}板蓝根生产企业,年产销板蓝根超过5亿元,占有六成以上市场。此

次在大庆的5万亩板蓝根基地,将通过“科技+农户+企业”的运作模式,鼓励扩大种植规模。大庆基地建成后,可

年产一万吨板蓝根道地药材,也将成为全国{zd0}的板蓝根基地。

  作为李嘉诚旗下中成药生产的核心企业之一,白云山和黄对中药材布局的加速,可谓意义深远。白云山和黄

总经理李楚源表示,中药作为典型的资源依赖型产业,原材料的质量和供应量,直接关乎企业规模和水平。建立药

材基地,一方面可借此打破资源依赖对企业发展的困扰,降低原材料成本,取得价格优势;另一方面也将以包销、

包购的形式增强种植户信心,每年可直接带动地方超过2亿元的经济效益。

 

今年医药工业利润预增27, 医保消费拟增330亿元

发布时间:2010-4-27 9:03:05来源:成龙医药网

4月22日举行的“第十六届中国医药企业营销高峰论坛”上,专家预期今年医药工业的利润增幅将达到27%,而

随着政府投入增加和医保基金结余率的降低,我国医药市场还将迎来医保消费和药品消费的“放量”。
 
  尽管行业增速长期稳定向好,但在出口贸易和产能平衡方面,医药行业也面临着贸易摩擦增多、产能过剩

等潜在危机的挑战。
 
  医保消费拟增330亿元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表示,在有关部门的推动下,我国医保基金节余率将继续降低,

2010年将从2009年的20%降到15%,如此一来,将增加医疗保险消费330亿元。
 
  其次,由于今年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每人每年将达到150元,这样将比2009年每人每年100元的水平增加

总投入415亿元,其中用于药品消费增加约300亿元。此外,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今

年将达到60%,城镇职工住院报销比例也将提升,在发达城市,报销比例还将更高。
 
  今年政府投入力度的提高令医药行业人士感到振奋。于明德表示,2011、2012年政府对医改的相关投入还

有望继续加大。
 
  数据显示,2009年,医药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具体约为10382亿元,医药工业利润总额首次突破

1000亿元,医药工业出口交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
 
  而对于2010年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专家预计2010年全年医药工业生产增长25%以上,全年工业利润增长

27%以上,出口交货值增长约10%以上。
 
  未来4年内,我国医药市场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2013年对全球医药市场增长的贡献率将达到21%。
 
  细数今年行业潜伏危机
 
  尽管宏观层面看,行业发展预期乐观,但微观层面看,产业短期面临着不少潜在危机。
 
  于明德表示,从2009年的药品出口现状来看,化学原料药和制剂的出口量尚未xx恢复,从国际经济形势

考虑,今年的整体药品出口状况也还不容乐观,出口量的增势较弱。此外,贸易摩擦有加剧的迹象。由于人民

币存在升值的预期,这也给以出口为主的医药产品生产商带来较大的销售压力。
 
  从国内状况来看,无论是药品招标还是配送,都存在较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医药市场在全国范围

内实现公平竞争。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医药企业达7000多家,总数同比增加了10%,其中医疗器械企业数量增加了

253家,增幅高达27%,卫生材料企业增加118家,同比增幅超过20%。于明德认为,这与目前政府倡导提高行业

集中度的思路有点背离。
 
  从今年7月1日开始,现有医药企业将开始执行《制药行业水污染排放标准》;此外2010年版《中国药典》

也将于7月1日投入实施,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和中药提取物标准大幅提升。这意味着,节能减排给医药

企业带来的成本压力将大幅增加。
 
  此外,部分子行业产能过剩的阴影将长期困扰,甚至越来越严重。举例而言,目前仅5家国内药厂销售大输

液的生产线就超过113条,这无疑将导致大输液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行业整合也将走向纵深。
 
  于明德预测,2010年,三资企业将大量加入普药和普通医疗器械竞争,对存量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

 

药企暗上利润争夺战
 
  来源:医药经济报  2010-4-27 
 
  削弱调拨功能、提升品牌产品的销售占比、实行品类管理、维稳终端等一系列动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足可看出目前商业对利润争夺的激烈程度。

  目前新医改政策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的实施,都已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医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对于医药供

应链中发挥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医药商业公司来说,其变化的特点尤为突出。

  随着药品信息尤其是市场和价格信息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医药以省为单位的统一挂网招标制度及基本xx

制度的执行,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开始实施商业渠道控制管理营销的手段。

  调拨功能日渐弱化

  商业渠道的终端配送能力在区域市场中不断深入和细化,医药商业公司的调拨功能越来越弱化,调拨的前

提条件越来越不具备,以传统调拨为主的商业公司已经意识到其调拨份额正在缩小,调拨的利润已几乎无利可

图,其转型时期已经来临。医药商业公司的渠道掌控能力、医疗机构配送资格、终端配送能力和终端纯销能力

正开始逐步取代其调拨能力,成为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单纯从事医院和零售药店配送的医药商业公司越来越少,伴随着国家基本xx目录的出台及对基层医

疗机构配送资格的争夺,以医院、零售终端、基层医疗机构为目标的综合配送型的商业公司开始成为主流,区

域市场商业公司的规模化和集中度在加强。

  医药商业公司对经营利润的追求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

区域市场集中度高、规模化大的区域强势商业公司的格局逐步形成,未来利润的有效保证是医药商业稳步发展

的前提和后劲保障;二是上游厂家和下游终端对商业公司的经营要求所致,上游厂家对商业渠道的梳理和管控

需求,对商业渠道的价格管控,下游终端对商业的配送能力和覆盖范围的要求,包括渠道终端的实际掌控能力

、配送能力和服务资信能力等;三是越来越多的全国或区域医药商业公司对资本市场的青睐,未来上市计划的

资本要求。

  提升品牌产品的销售占比

  商业企业正设法提升销售占比大的品牌产品的销售量,积极配合上游品牌企业渠道管控的要求,共同维护

市场价格稳定,确保销售额大的品种尤其是品牌品种的合理利润。

  目前越来越多的品牌药品企业开始进行渠道管控,维护产品渠道流向,做好流通各个环节的价格定位,协

助上游厂家理顺和归笼渠道。因此,商业公司也不得不重视渠道管控的品牌企业的产品销售,协助并维护厂家

的市场行为和价格,并为这些企业提供更好的市场资源支持和销售服务,有商业公司还专门针对管控产品的企

业设立单独的仓库,配备专门的人员进行仓库、运输等管理,针对产品出库进行流向跟踪和管理等。通过这些

工商战略合作的开展,商业公司销售管控品牌药品的销售额不仅增幅较大,经营利润率得到了保障,且以前卖

品牌产品不挣钱甚至亏钱的局面也得到了彻底改变,目前的管控品种已成为利润最有保障的产品。

  利润暗战低调上演

  基于对利润的激烈角逐,身处政策经济时代的医药商业企业的经营思路及经营措施正在悄然变化,相对于

之前喜欢高调宣扬的市场规则,目前企业更倾向于低调快上的变革。

  以代理扩大品种利润

  医药行业代理制的营销模式已经非常普及和成熟,但医药商业公司作为代理人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新趋势,

由于商业公司健全的网络以及日益成熟的营销团队,逐渐具备了代理产品的条件,开展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品种

代理模式。代理产品的渠道可控和价格维护都由商业公司掌控,可以保证产品合理的利润,有利于商业公司的

持续发展,而商业公司应对目前新医药形势的变革,也在不断完善和建设相对应的市场资源和营销配置。

  实行品类管理

  商业公司实行产品的品类管理在以前从未有过,商业渠道品类管理的核心在于针对上下游不同类型客户的

要求,{zd0}限度满足市场客户需求,进行产品类别销售管理,通过实时开展符合市场和合作方要求的产品品类

管理,提升商业公司综合利润。

  目前产品的品类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一是普药流通品种品类。

  主要是消费者日常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用药和慢性病类等日常销量大、顾客品牌依赖度低的药品,但

这些产品有些同样存在着对厂家品牌的依赖性。加强和品牌企业非品牌的二三线产品的合作是目前商业公司销

售的新变化,同时利润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时商业公司对合作厂家的渠道归口性就有一定要求,市场容量是

一定的,渠道铺货太宽就会造成商业渠道间的过度竞争,从而导致价格竞争,利润降低。

  二是政策招投标指定配送的产品品类。

  主要在医疗机构中销售的产品,包括传统的医院市场和基层医疗机构。对于此类产品,重要的就是配送资

格的获取,而配送资格的获取除了筛选标准制度外,合作厂家的认可及其指定范围也是关键,其次才是下游医

院及基层医疗机构的勾标工作,这关键在于通过商业公司和厂家人员的共同努力,而下游客户{zh1}选择从该商

业公司进货,主要还在于商业公司的销售和公关能力。

  三是品牌流通品种品类。

  在新的医药环境下又分为管控品牌品种和非管控品牌品种,管控品种的销售重点在于市场渠道的归笼和价

格维护,由于管控品种的利润率和利润有持续稳定的保障,商业公司需要提供更好的营销服务和配送服务;非

管控品种,尤其是品牌流通性越好的品种,仍然保持原有的营销模式,低价销售和调拨辅助,但由于利润低或

没有利润,其目的已从过去的提升商业公司销售规模逐步演变为向下游客户提供更多优惠来维系彼此间的纽带

关系,以达到其他利润品种连带销售的目的。

  四是代理品种类别。

  这类产品一般属于高毛利类产品,主要通过商业公司营销团队的能力,实现产品的终端销售和消化,获取

高额的利润。

  维稳终端网络

  终端配送能力和服务能力是未来医药商业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尤其是基本xx制度的广泛实施,

将真正考验商业公司的配送能力和服务能力,商业公司将优化自身仓储、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加强区域市

场所配送的终端服务理念,稳定和持续发展终端客户网络。

  由于基本xx目录以及报销体制的影响,OTC市场销售基本xx目录的产品份额将缩小,同时公立县级以上

医院的销售份额也将下降。药品细分市场份额的变化,也将促使医药商业公司对品种结构和销售重点方向做出

及时调整,尤其是基本xx目录产品的销售增长所带来的品种机构变化,同时优化终端的配送时间和资信,也

是终端销售服务的重要体现。基层医疗机构基本xx目录政策的实施,医药商业公司配送资格的获得将给医药

商业渠道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会带动医药商业其他产品的销售机会及终端配送机会。


 
美xx实验巨企吸并中国医药研发外包公司

2010年04月27日05:02 【来源:东方早报】

 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xx研究公司CharlesRiverLaboratoriesInternationalInc(CRL.NYSE)昨天宣

布,将以每股21.25美元、总价16亿美元,收购中国医药研发外包巨头——总部位于上海的无锡药明康德新药开

发有限公司(WX.NYSE)。

   双方预计交易在今年年底之前完成,该交易一旦成功,将成为有据可查的外国公司对中国企业{zd0}规模并

购案,凸显中国医疗行业对外资的强大吸引力。

  根据CRL声明,合并后的公司仍以CharlesRiverLaboratories命名,将催生全球{dy}家契约型研究机构,为

客户提供完整的初期xx研制服务。

  中国最成功的CRO公司

  根据双方的协议,CRL此番向无锡药明康德开出了堪称“大方”的收购价格:每份药明康德的美国存托凭证

(ADS)可交换11.25美元现金和价值10美元的CRL普通股。药明康德4月23日纽约证交所的收盘价为16.57美元,

CRL股价23日收报39.77美元。

  开出高价自有原因。公开资料显示,药明康德是目前国内最成功的CRO(医药研发外包)公司,一直活跃在

医药化学领域,例如xx合成。该公司2000年末由留学归国的李革在上海创立。成立短短9年时间,药明康德利

润已突破1亿美元。根据2009年年报,药明康德当年营业收入为2.7亿美元,毛利1.083亿美元,毛利率高达40%

  据药明康德企业传讯部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球前xx药厂中,已有九家厂商为其客户。

  药明康德的成功,缘自全球范围越来越高的新药研发成本。一位医药行业的分析师分析,由于中国大陆药

理及生物人才多,高级人力薪资与欧美相比较相对低廉,再加上药明康德的管理团队属于海归派,带着核心技

术和对海外标准的了解回国创业,因此成为国际药厂外包的{sx}对象。

  2007年8月,药明康德成为中国{dy}家登陆纽交所的生物科技及医疗保健研发公司,其ADS(美国存托凭证

)开始交易,当时募资1.846亿美元。2008年1月,药明康德又成功以1.51亿美元全资收购美国艾普科技实验室

服务公司,开创了中国医药研发外包海外扩张的先河。

  据公开可查的资料,现年40岁的李革目前在药明康德个人持股比例为3.79%,全球{zd0}的专业基金公司——

美国富达投资集团(FidelityInvestmentGroup)持股16.58%,还有其他三家机构分别持股8.83%、6.72%、

5.65%。

  创始人擅长资本运作

  “在高速发展时卖掉其实也很正常。”一位曾经服务过药明康德高层说,药明康德的创办人李革不仅熟悉

技术,而且也非常擅长公司资本运作。

  李革1993年曾在美国发起和创立了美国xx生化Pharmacopeia公司,并在诸多创投基金的支持下,1995年

把公司成功推向了纳斯达克股市。

  针对此次收购,李革说:“这是双赢的交易。”他称,被收购后药明康德将加强实验室规范(GLP)毒理学

能力。

  收购药明康德无疑巩固了CRL在CRO领域的巨头地位。CRL总裁JamesFoster表示,通过这项交易将诞生全球

{dy}家契约型研究机构,为全球客户提供完整的初期xx研制服务。

  据了解,CRL原先侧重于药品研制,目前则是全球临床前试验的{zd0}供应商,同时也是全球第四大医药研发

外包公司,其一直专注于开发xx,包括进行临床前动物试验。CRL2007年已经进军中国,并在上海组建了一个

大型临床前服务实验室,业务与药明康德有明显的竞争关系。

  有数据显示,随着全球医药研发业务的东移,中国CRO行业有望在2010年赢得世界CRO业务360亿美元市场中

大约5%的份额(约18亿美元),并将持续增长。

  此次收购合并后的公司,将使用CRL的名称,CRL总裁JamesFoster掌管整个公司,药明康德将拥有30%以下

的CRL股份。

 

拜耳估计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到2020年达2200亿美元

 来源:财华网 2010年04月27日

德国制药及化学大厂拜耳(Bayer)一名高管在周二表示,随着中国即将改革医疗体系,预计未来10年中国医药市场

规模将成长近九倍.

  拜耳医药保健中国区总裁李希烈称,计划未来五年将20种产品引进中国,较2009年引入三种新产品的步伐更

快.

  李希烈在北京的发布会上指出,

    拜耳预计2013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将增至800亿美元,2020年时达到2,200亿美元,去年约为250亿美元.

  今年初拜耳将中国大陆及香港市场从亚太区独立出来,因中国区已在去年成为其全球三大市场之一.

  2009年拜耳中国区营收为5.30亿欧元(7.09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8%.该公司去年在北京成立全球研发中心,

预计未来五年内投资1亿欧元.

  中国计画从7月起增列更多可获得补贴的药品种类,此举将使外国药厂受益,例如阿斯利康(AstraZeneca)和

赛诺菲安万特 (Sanofi-Aventis)等.

  医药消费目前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不超过5%,但分析师表示这部分年增率可达18%,在未来

三至五年内将为海外制药厂商带来商机.

  中国政府计划在三年内投资1,250亿美元改善医疗系统,目标是在2020年前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

生体系,并修建数千所医院和诊所,特别是为农村地区.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步入跨越发展快车道

来源: 千龙网  发布者:xianzimuj

4月23日,为了更好的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接国家重大专项,具体

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意见》和《北京市调整振兴生

物和医药产业实施方案》,促进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快速跨越发展,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G20工程)

启动仪式在京举行。这标志着作为北京战略产业的生物医药产业将步入跨越发展阶段。未来3年,北京生物医药

产业整体规模(不含商业)将从现在的不到400亿元发展到1000亿元,确立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

,实现北京生物医药产业从“小散弱”向“高聚强”的战略转变和跨越发展。


G20工程将分两期滚动式发展,一期工程计划2010-2012年实施,重点关注产业规模的迅速提升,实现产业规模

1000亿元的跨越发展;二期工程再用5年时间,将生物医药产业对北京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度提高至5%以上,推动

北京医药产业成为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G20工程核心在于对产业发展环境条件的创建,为了构建这个产业发展环境,北京市政府将通过政策创新营造健

康的产业氛围,通过全方位的支持措施支持企业快速发展,通过搭建一批国际化、高水平、规模化的公共服务

平台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在推进落实过程中引入创新思

维与手段,加强政府服务效力,保障企业受益。

G20工程的重心集中在对企业发展的支持,包括聚焦支持一批规模骨干企业(G20规模企业),培育一批有潜力

的创新型企业(G20潜力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重点企业(G20引进企业),以此来形成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

先锋梯队,为工程的持续推进培育一批跨越发展的典型和示范,为产业更大规模发展奠定基础。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普遍低靡,北京的经济增长也受到严峻挑战,为此,北京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于经

济社会发展的支撑xx作用,在“科技北京”行动计划的推动下,将服务国家创新战略和推动首都建设发展紧

密结合起来,推动首都科技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生物医药产业依靠技术创新,逆势而上,成为首都发展条结

构、保增长、促民生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知识密集、高附加值、高辐射力、低能耗低污

染、抵御经济危机能力强的朝阳产业,已被国家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北京未来重点支持发展

的产业,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具备了实现跨越发展的基础与条件。首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9年,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374.36亿元,同比增长21.06%,连续几年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上亿元

的规模企业2008年已达44家;医药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北京化学制剂、医疗器械、生物制药、中成药等xx领

域贡献了90%以上的产业规模;第三,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每年有近1/10的一类新药在北京产生,亿元品种不断

问世和提升2008年北京“亿元品种”已达60余个;第四,北京整合国内外资源的能力正在提升,2008年,北京

医药工业销售收入前20强企业中,外资企业占据9个席位,其主营业务收入合计占全北京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的45.6%,占近半壁江山。通过与国家政策的对接,及积极利用中央在京资源,北京已经成为国家支持重点和支

撑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

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良好的产业基础,积蓄了强劲的发展势能,但离具有战略意义的支柱产业尚存在较大差距,

G20工程旨在打破企业规模偏小、企业应用型研究不足,科研成果转化难、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等瓶颈,使骨干

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得以施展,产业发展环境更趋良性。

此次入围G20工程的{dy}批23家企业,包括17家规模企业和6家潜力企业,规模骨干企业均为年销售额亿元以上

,对产业发展贡献突出的企业;潜力企业具备突出的创新能力,具有资助知识产权或技术含量高的品种;并将

在2年内进入亿元企业行列。G20企业将构成未来北京1000亿元产业规模的主体,及支柱产业的核心力量。

在各项支持措施中,涉及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引进、企业融资、重大创新品种的临床研究、品牌建设及吸

引企业来京发展等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利用政策突破,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的优

惠政策扩大到G20企业,支持企业参与先行先试的创新支持。通过推动京产药品进入医保目录、提供定价环节的

行政效率、在北京市药品招标采购中推行质量优先、建立北京市流通药品的再评价机制等政策“组合拳”,促

进企业快速发展。

同时,根据产业发展的共性需求,通过CRO(合同研究组织)临床研究平台、蛋白xx及化学xxCMO(合同生

产组织)平台、临床前实验动物与动物试验平台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解决制约企业发展

的关键环节,完善产业配套措施,提升研发和生产效率。

利用多种资本形式推动产业发展也将成为G20工程的重要支持手段,为此,《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的

金融激励试点方案》也同时启动。《方案》将利用上市补贴、资本金注入、融资信贷、xx风险利率补偿等方

式支持入围企业上市融资、兼并重组以及获得xx。启动仪式上,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与部分

商业银行、担保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

随着“G20工程”的启动,一批知名的企业已相继签署了合作开发、海外代工、投资入驻等协议。“国家北京生

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的正式挂牌,为推动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建设国际制造及产业化基地,助推“G20工

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G20工程”的启动,将使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G20

工程”的实施,充分发挥北京市科技、人才、临床、研发、市场等资源,使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经济总量和创新

能力继续保持全国{lx1},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力争使北京成为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物

医药创新中心、xx产品制造中心和企业聚集区。为北京打造世界城市的目标,做出贡献。

 

医药业迎来黄金十年

2010年04月26日 17:28:02 中国产经新闻报

   “未来10年将是中国医药(600056)产业的黄金10年。”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乐观判断。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述了2010年各项工作的重点和目标。在涉及医药民生方面的工作上大致有10个点。

首先是医保;其次是基本xx制度的实施;第三是推进基本xx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第四是城乡基层医疗卫

生机构建设规划以及人才的培养;第五是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第六是推动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协作

配合、互相转诊的服务体系;第七是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第八是公立医院改革;第九是关于

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zh1}一点是扶持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

  郭凡礼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指出,这10个点为2010年我国医药行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吹响了号角。未来

10年将是中国医药产业的“黄金十年”。这主要有3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新医改。由于新医改的效应将在未来

3~5年内显现,因此,对医药行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增进作用。其次是国家政策的支持。这些政策的利好将在未来

长时期内对中药及生物制药行业产生影响。{zh1}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生命健康的重视。另外,加

上人口老龄化的因素,这都将促使我国医药产业迎来“黄金十年”。

  银联信预计,中国生物制药(行情,资讯,评论)行业市场规模将从2006年的320.3亿元增长到2010年630亿

元。到2010年,生化制药将占据33%的市场份额,生物基因xx迅速发展,占据27%的份额。血液制品约占生

物制药市场总量的30%,诊断试剂约占市场10%的份额。

  中信建投则预计,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推进以及国家在资金以及政策方面的偏向,预计到2015年,我国中药

产业将突破万亿元大关,不过实现这样的目标仍然需要中药产业从规模到水平上都加大投入,实行可持续发展

 

医药商业洗牌在即 央企将扮主角

来源:上海证券报 时间:2010-04-27 09:10

在昨天闭幕的第63届全国药交会上,医药商业的变革与前景是一大热点话题,而央企有望在新一轮的行业洗牌

中扮演主角。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波发表观点,“中国医药商业的‘大哥大’和美国的‘大哥大’比起来,我们

的年销售额是人家的2.2%,我们要增加国际竞争力,就要争取民族资本市场的集中度。中国医药商业还要重新

洗一次牌,大家要工商一体化。”

四川科伦副总刘亚蜀表示,从定位上看,医药行业是国家战略性资源行业,所以央企国药控股体系是未来医药

流通领域{zd0}的主角。刘亚蜀认为,上药、南京医药、重庆医药这些地方国资委的医药批发企业,有着非常好

的市场基础和各方的资源基础,加上都是以上市公司为背景的资本力量的支撑,这些企业在未来国家新的医改

陆续落地之后,行业整合以及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也使他们成为医药商业整合的主力军。

“从最近出现的医药商业并购现象来看,央企整合是一个很大的主题,另外,从行业角度来讲,国内医药行业

的整合过程里面,商业整合的速度远远快于工业,商业整合也更容易。”银河证券医药分析师李鹰鹏这样对记

者表示。

据了解,药交会是医药行业每年一次的行业聚会。本届药交会是第63届,从4月24日开始,26日结束,涵盖医药

研发、生产、经营和服务等医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来自全国医药行业的2000多家企业参加了展会。

 

医药行业:正迎来未来5-10年的黄金发展时期

时间:2010-04-27 13:102010-04-27 英大证券

 2010年4月20日,卫生部公布了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0年度主要工作安排》。

对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期间基本医疗保障、基本xx制度实施、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公共卫生均等化和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方面重点工作进行部署。

  评论:

  我们就《工作安排》中五项重点改革内容逐条进行分析:

  一、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

  1、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

覆盖面,参保人数达到4.1亿;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覆盖面,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

  2、提高筹资标准。各级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适当提高个人缴费

标准。

  3、加快推进门诊统筹。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扩大到60%的统筹地区,新农合门诊统筹达到50%(力争达到

60%)的统筹地区。

  4、提高报销比例。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城镇职工医保政策

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有所提高。

  点评:

  稳步扩大医保覆盖:今年将扩大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覆盖面,计划参保人数从09年三季度末3.6亿

提高到4.1亿,新农合参合人数在8.3亿人左右,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大幅提高筹资水平:各级政府对新农

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大幅提高,从每人每年80元提高到120元,如果加上个人适当出资,今年就可达到

150元。预计未来两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还将高速增长,筹资水平可从150元提高至300元。

  大幅提高支付水平:今年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将达到60%以上,较09年城镇居民医保

50%左右和新农合40%左右的报销水平大幅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统筹基金{zg}支付限

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

  我们认为,上述政策有利于助于减轻患者负担,提高患者的就诊率和住院率,将带来进一步的医改扩容,

并进而带动国内药品、医疗器械等需求的持续增加。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xx制度

  1、继续扩大基本xx制度实施范围,在不少于6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实施国家基本xx制度。

  2、规范基本xx招标配送,落实基本xx以省(区、市)为单位招品种规格、招数量、招价格、招厂家,逐

步实现基本xx全省(区、市)统一价,保障基本xx的质量和供应。

  3、全面提高和完善307种国家基本xx的质量标准,对基本xx进行全品种覆盖抽验和全品种电子监管,

完善地市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评价体系。

  点评:

  基本xx制度实施比例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意味着整个基本xx市场在2010年将进一步扩容,{dj2}品

种入围的上市公司将面临重大的投资机遇。我们认为基本xx的{dj2}品种将在基层市场放量,看好量价齐升给

{dj2}品种企业带来的盈利增长。可能受益公司包括:三九医药、康美药业、云南白药、中新药业、金陵药业、

千金药业、天士力等。

  规范基本xx招标配送,落实基本xx省级招标采购有利于促进医药商业公司的集中度提升。对于那些具

备终端网络、拥有较强配送能力和规模优势的大型医药商业企业有利。可能受益的公司包括:国药股份、一致

药业、上海医药、广州药业等医药商业xxxx。

  基本xx质量标准将提高,我们认为这有利于品牌普药生产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可能受益公司包括:白云

山、哈药股份、双鹤药业、华北制药等。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在2009年基础上,再支持830个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1900个

左右中心乡镇卫生院、1256个左右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000个以上村卫生室建设。

  2、制定农村医疗卫生岗位需求计划,启动实施高等医学院校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项目,2010年为中西部

乡镇卫生院和基层xx招收5000名以上定向免费医学生。积极引导面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的高等医学教育改革

,加强全科医学师资培养。

  3、启动首批全科方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安排1.5万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

培训。

  点评:

  我们认为基层机构使用的器械类产品仍有市场空间,但将逐步减少,基层器械由无到有的过程将接近完成

,今后的重点将逐步转向升级换代的需求。

  基层卫生队伍建设工作继续进行,但我们认为短期内人才配备水平难以达到基层强制首诊所必须的要求,

对患者流向的引导仍将是主流,大型医疗机构仍将是主要终端,短期发生患者流向的根本改变难度极大,基层

的作用将逐步提高。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1、继续对15岁以下的人群补种乙肝疫苗,2010年再补种2,810万人左右,累计补种5,688万人左右,占应补

种人群的83%。

  2、为35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累计完成三年任务的55%。

  点评:

  乙肝疫苗为国家一类疫苗,2010年再补种2,810万人将对相关公司如华兰生物带来投资机会。“百万贫困白

内障患者复明工程”的实施对我国眼科市场发展是一个政策利好刺激,2009年已完成实施21万例,2010年同比

增长66.7%。可能受益公司:爱尔眼科。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1、优化调整公立医院区域布局和结构,明确行政区域内公立医院的设置数量、布局、主要功能和床位规模

、大型医疗设备配置。研究探索将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非公立医疗机构。

  2、出台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意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

  3、探索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使试点公立医院逐步实现由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进行补偿。

  点评:

  长期以来,医疗资源的分布高度不均衡,我们认为此次提出优化调整公立医院区域布局和结构或许意味着

调整的开始,我们判断调整方式可能有多种,如大型医院的搬迁、构建大型医院集团并在集团内部形成完善的

首诊和转诊制度、部分公立医院尝试改制、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并真正一视同仁。

  《工作安排》明确表示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

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完善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在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中,要给非公立医院留出足够空间。我们认为,这些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放低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的门槛,

其中眼科、口腔科、体检等医疗服务将会率先发展。

  《工作安排》明确提出:以公益性为核心,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增设药事服务费,该项费用纳入医保。虽

然这些措施短期可能难以落实到位,但却对行业未来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其中,取消药品加成将改变医生以往

的用药习惯,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更加注重xx的xxx,这对价格相对便宜的国产药品以及仿制药构成利

好。增设药事服务费将不可避免的提高医疗器械的使用效率,增加对医疗器械的需求。

  公立医院一直是医疗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了大部分医疗服务量,因此,公立医院的改革也是

医改成败的关键。由于改革牵涉各方利益,因此有关部分也是选取了少量样本进行试点。公立医院作为医药的

重要终端,其改革对行业有较大影响,我们认为公立医院的改革深化将对2010年的医药行业的走势产生一定的

实质影响,对整个市场的资本流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投资建议

  上述五项重点工作部署表明了政府加大医疗卫生投入的力度和决心,长期压抑的医疗需求将在政府投入的

刺激下进一步释放。我们认为医药行业正迎来未来5-10年的黄金发展时期,我们维持医药行业“推荐”评级,

建议对医药行业继续超配。同时建议投资者抓住以下5条投资主线:

  1、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参控股民营医疗机构的公司:通策医疗、爱尔眼科、金陵药业、马应龙、康美药业

、西南合成。

  2、受益于医保覆盖面增加报销比例增加的公司:恒瑞医药、恩华药业、康缘药业、华东医药。

  3、受益于基本xx制度的公司:康美药业、双鹭药业、华润三九、千金药业、哈药股份等。

  4、医药流通领域的龙头公司:国药股份、一致药业、复星医药、广州药业。

  5、受益于中低端医疗器械需求释放的公司:山东药玻、鱼跃医疗、万东医疗、新华医疗。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高歌猛进背后暗藏隐忧

作者:  来源:新华网  发布者: 亦云  日期: 2010-04-26

        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创新生物医药研究中心近日在苏州成立,北京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程也

于同期正式启动。2010将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突破之年。然而,在各地生物医药产业高歌猛进的背

后,仍然存在诸多隐忧,专家指出根治生物医药产业“弱小症”须对症下药。

生物医药产业呈现燎原之势

        生物医药产业是近年来成长性{zh0}、发展最为活跃的经济领域之一。为此,全国各地均在大力推进其

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星星之火”正在中国大地上呈现燎原之势。

        作为江苏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江苏生物医药产业年产值已近2000亿元,总量规模约占全国的

11.5%,形成了苏州、南京、泰州、连云港等一批医药研发的重要基地。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朱克江表示,创造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是产业

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根据《上海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09-2012年)》,到2012年底,该市将初

步建成国内生物医药的创新产品制造中心、商业中心和研发中心;生物医药行业经济总量达2000亿元;此

外,上海市还要扶持100家年产值超过2亿元的创新型企业,打造100个销售额超过亿元、科技含量高的

拳头产品。

        北京市为实现未来3年生物医药产业整体规模上千亿元的目标,近日启动了生物医药产业跨越发展工

程,即G20工程。通过对17家规模企业和6家潜力企业的扶持,积蓄产业发展能量,增强产业竞争力。

        重庆市将在未来3年内投入1亿元打造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突破100项生物医药关键技

术,促成在研新药10-15个实现产业化,重点改造大品种15-20个,力争新增产值300亿元以上。

        “生物医药产业不仅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将为社会发展和经济

增长发挥重要作用。”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安道昌表示。
 
 

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将出 发改委牵头促整合

2010年04月22日  21世纪经济报道张旭

生物医药振兴规划要求对医药行业实施更高的保障体系升级,新版GMP认证标准实施后,有500-800家企业通过

不了,这将导致医药行业兼并重组和一些企业关闭。
  在新医改紧张推进之际,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又提上日程。

  本报记者{dj2}获悉,由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正在紧张制定中。一医药行业负责人透

露,“振兴规划方案由发改委牵头,目前专家正在调研、讨论,2-3个月后会出台。”

  该人士表示,“国家‘十二五’规划,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这次生物医药

振兴将纳入到‘十二五’规划中,成为核心战略支持新兴产业之一,作为重点扶植发展的对象。”

  4月21日,一参与方案制定的专家透露,“方案现在还是在讨论阶段,最近召开了一些讨论会,一些企业也

参加了,初稿还没有出来。”

  此前,新医改已经引发医药行业整合,而生物医药振兴规划要求对医药行业实施更高的保障体系升级,特

别是实施新版GMP认证,这将促使优胜劣汰,引发新的行业大整合。

  振兴规划待出

  据了解,战略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信息网络、

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预计年内国家将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生物医药振兴纳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这意味着,国内医药行业将迎来国家更多的政

策和资金支持。

  参与方案制定的该专家透露,“方案主要是由发改委牵头,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等部委参与,近期陆

续展开了多次讨论,研讨会也有一些企业参与。”

  一证券分析人士也表示,“‘十二五’规划应该是在下半年开始做,明年初出来,但有些振兴规划可能之

前出来。”

  由于研发水平有限,我国制药企业生产的药品97%以上是仿制药,自主创新研发药品所占的比例相当小。国

外研制一个新药需要8年的时间,平均花费3亿美元,而国内企业仿制一个新药只需几百万元,3-5年左右时间。

  低水平的重复仿制,让我国制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难以有所作为。截至目前,国内未研发出一个能打入国

际市场的化学新药;作为国粹的中药,至今也未有一个产品畅销欧美,这让国内医药行业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制定生物医药振兴规划,需要把生命科学前沿、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研发适应多发性

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xx,形成以创新xx研发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大幅度提升生物医药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与方案制定的专家表示,“这次振兴的重点首先还是实现医药研发关键技术突破,创造出新药品。”

  上述医药行业负责人表示,“我觉得这次生物医药振兴规划比较突出的重点是有两个:一是升级;二是占

领制高点。升级包括三方面:产业升级、产品升级和保障体系升级。”

  “占领制高点,就是要占领{zx1}技术平台,国家将鼓励创新,在基因xx、遗传工程xx、酶工程xx研

发方面,国家将给与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和支持。”他续道。

  “‘十一五’计划国家就对生物医药企业给予专项资金支持,特别是抗肿瘤药和靶向xx,国家给予了大

量的资金扶持。”一医药企业人士表示。据其透露,生物医药振兴规划征询了江苏恒瑞、先声药业等企业的意

见。而上述两家企业是国内{lx1}的抗肿瘤xx和靶向xx研发生产企业。

  参与方案制定的专家表示,征询意见的企业也包括中药企业、化学药企业,国家将会加大对医药行业的投

入,加大对新药研发的国家专项支持。“不过由于规划尚在讨论中,具体将会投入多大资金,还没有明确。”

  或促行业整合

  生物医药振兴规划尽管对医药行业是个利好,但是在如何制定落实方案上,专家、企业、部委还存在着分

歧。“要做的事情很多,工作重点还没最终确定下来,方案框架也没形成,初稿还没有出来。”参与方案制定

的专家表示。

  上述医药协会负责人表示,“为了确保医药行业、产品创新升级,国家将会实施质量保障体系升级,其中

将会实施更高更严格的GMP认证,达到国际上{zh0}的特别是美国的水平。”

  不过,该人士表示,这次新版GMP认证,不会强迫企业必须认证,采取自愿的原则,现在希望企业自己主动

升级GMP标准。他表示,“但是有条件的企业,必须强制执行GMP认证。”

  之前,国家xxx预计新规范的实施,合规企业仅硬件投入就需2000亿~3000亿元。

  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推动保障体系的升级,也将推动医药行业的产业整合。国家xxx经过评

估显示,新版GMP认证标准实施后,有500-800家企业通过不了,这将导致医药行业兼并重组和一些企业关闭。

  “目前国内有308家中药注射液企业,其中160多家企业主动停产。”国家xxx安监司一人士之前在一个

会议上表示。

  鉴于此,国家xxx表示,此次GMP在目标产业整合的同时,也将慎重实施GMP认证。国家xxx安监司负

责人此前表示,初步设想是,新建厂房和车间需要按照新GMP实行;基本xx生产企业要率先实施新版GMP;旧

有厂房等改造将有2年左右的过渡期。

  但是这遭到医药行业的反弹。“分步走给予过渡期,这是不可行的,”上述医药行业负责人表示,“基本

xx都是一些普通常见药,风险小,应该是风险比较大的疫苗行业等率先实施新版GMP;目前疫苗行业出现多起

质量安全事件,在实施新版GMP上,应该先行。”

 

生物制药 打开医药产业新天地

发布者:xxx网 发布日期:2010-4-21   

  2008年,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宣布,在生物制xx面追加投入5100万欧元以进一步确保该公司在该领域的领

先地位。
  2009年,华北制药宣布,将从原料药为主业的公司结构向生物制药领域全面转型。
  2010年初,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首席科学官、研发总裁艾思嘉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

,自2007年起,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开始致力于从一家大型的从事制药及医疗保健相关业务的全球性医药企业向

新一代生物制药企业转变,目前这个转变已经基本完成。
  为何国内外众多企业纷纷将目光投向生物医药产业?为何多位医药业内专家认为发展生物医药是医药产业

科技创新、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
  产业飞速发展 市场风光无限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胡显文教授介绍说,以基因工程、抗体工程或细胞工程技术生产的,源自

生物体内的,用于体内诊断、xx或预防的生物技术xx,已经成为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最重要的产品,

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生物制药已成为制药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

强和技术含量{zg}的领域。
  举个例子,截至2008年12月31日,美国FDA共批准了99种生物技术xx(基因工程xx或基于单克隆抗体的

xx)上市,而2007年共有29种生物技术xx的销售额超过了10亿美元,即有30%的生物技术xx是“重磅xx

”,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比例,说明生物技术xx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非常高的集约度。而包括生物技术xx

在内,2007年全球只有110种xx的年销售额超过了10亿美元。也就是说,虽然非生物技术xx有上万种,而年

销售额大于10亿美元的非生物技术xx只有81种,重磅xx的比例不到1%。更出人意料的是,由于近年来基因

工程抗体xx的飞速发展,2007年销售额超过40亿美元的“超级重磅xxxx物有16种是生物技术xx。
  全球生物制药产业经历了两次跨越式发展阶段,{dy}发展阶段从1982年重组胰岛素问世至1997年G-CSF(治

疗肿瘤放化疗后出现白细胞减少的xx) 成为{dy}个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生物技术xx,这个阶段主要是

细胞因子类产品“挑大梁”,但这些产品在1994~1997年从快速增长期进入平稳发展期,年销售额一直徘徊在

100亿美元左右。1997年以后,随着多种xx性抗体相继被批准上市,生物制药产业进入了第二个快速发展阶段

,其增长速度已连续10多年保持在15%以上,成为发展最快的高科技产业之一。2007年生物制药市场销售额已达

到840亿美元,2008年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但生物制药市场销售额仍突破了900亿美元。
  技术不断突破 跨国药企转型
  从产品结构来分析,肿瘤xxxx是生物制药研究开发的重点。2008年在研的生物技术xx中,有254种用

于肿瘤xx,约占所有进入临床试验xx的一半。新xx以肿瘤细胞为目标,同时能将对健康组织产生的危害

缩减到最小,这引发了xx方法的示范性转变。现在,生物xx可以令医生在谈论癌症时把其当作一种可xx

的慢性病。以百时美施贵宝公司为例,其目前在研的抗肿瘤生物xx,就涵盖了肝癌、肺癌、胃癌和白血病等

诸多领域。
  有专家分析指出,多年来,传统制药公司始终对生物技术退避三舍,因为它们不愿意在尚不确定的技术上

下赌注。据波士顿咨询集团预计,2007年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xx中有67%的来自生物技术公司,但制药行业数

百亿美元的药品研发开支中,生物技术公司只占到了3%。但随着生物制药技术的突破和大量重磅生物技术xx

的出现,现在的情况大不相同了,传统制药公司迫切希望加入到生物制药的“游戏”中来,有的制药公司与生

物技术公司结成合作伙伴,有的干脆直接收购生物技术公司,还有的制药公司想方设法对自己的研发部门实行

重组。艾[FS:PAGE]思嘉告诉记者,百时美施贵宝公司实施了一个独特的“珍珠链计划”,就是策略性地收购中

小型生物制药公司,借此不断扩充自己的产品线。至2009年底,通过“珍珠链计划”共收购了9家生物制药公司

,百时美施贵宝获得的产品涵盖了肝炎、心血管、肿瘤、免疫、阿尔茨海默氏症等多种疾病领域。
  机遇挑战并存 本土企业奋起
  胡显文认为,我国较好地抓住了生物制药起步发展的机会,EPO(促红细胞生成素)、G-CSF等产品在上世

纪90年代中期都获准上市,稍微落后于美国,几乎与欧洲同步。但是,我国却没有抓住以xx性抗体为代表的

生物制药第二个黄金发展阶段,大部分生物制药企业陷入了严重亏损状态。将来我们唯有在“卡住我国生物制

药行业喉咙”的动物细胞培养技术上有较大突破,在xx性抗体xx的研发和生产上有较大发展,才可能在“

钻石铺满地”的生物制药产业中把握机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政策扶持让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如沐春风。2009年6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的《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

干政策》明确提出,重点发展预防和诊断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积

极研发对xx常见病和重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的生物技术xx、小分子xx和现代中药,加快发展生物医学材

料、组织工程和人工器官、临床诊断xx康复设备,推进生物医药研发外包。除了政策大力扶持外,生物产业

基地的规模效应也初步显现,2005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共认定22个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目前基地数量还在不

断增加),同时大力支持基地公共服务条件建设,增强基地集聚能力,推进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如上

海已经形成以张江国家基地为核心,由产业群体、研究开发、孵化创新、教育培训、专业服务、风险投资六个

模块组成的创新创业氛围。此外,生物医药研发外包也给本土企业带来了机遇,跨国企业为了降低研发成本,

向低成本市场转移研发环节,这些环节包括新药产品开发、临床前试验及临床试验、数据管理、新药申请等技

术服务,几乎涵盖了新药研发全过程。根据IMS的数据,目前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外包市场总值约200亿美元,以

每年16%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360亿美元的规模。
  虽然机遇当前,但本土生物制药产业面临的问题也不少。首先是国内资本市场不完善,企业融资难。目前

,我国生物制药企业普遍面对的困境是:产业融资渠道狭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基础研究投入不够。生物技

术企业的诞生即以小企业为主,在开发上都面临后续资金问题,国内高科技发展体系中风险投资缺乏,支持力

度不够,资金融通不顺。百泰生物董事长白先宏认为,融资是个难题,其所在企业在这方面就走了一段曲折的

道路,生物技术企业融资一定要有耐心。研发方向偏离主流则是本土生物制药产业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从

市场看,xx性抗体类xx是销售额{zg}的生物药。2008年该类xx的全球销售额超过了300亿美元,占整个生

物制药市场的40%,有9种抗体产品成为“重磅xx”。全球销售额{zg}的5种生物技术xx都是xx性抗体,各

自的年销售额均超过40亿美元。而我国的xx性抗体研发却比较滞后,至今还没有一个xx自主研发的人源化

基因工程抗体xx上市。
  专家指出,本土生物制药产业能否后来居上 ,除取决于自身准确定位和把握研发方向外,还取决于人才和

专利保护方面的制度创新。
编后:
  科学家早已预言21世纪是信息技术和生物科学的时代,生物技术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在医药领

域尤为突出。甚至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没有生物技术,医药行业最终只是一个枯燥乏味的事业。在众多跨国

企业开始向生物制药企业转型的时候,相信本土企业也不会错失这难得的机遇。

 

外资医药巨头争食中国百亿降糖市场 竞争加剧

2010年04月07日

在中国的糖尿病xx市场上,外资巨头之间的竞争开始加剧,新进者正在壮大。目前,诺和诺德、礼来、赛诺菲-

安万特三家跨国药企占据了三甲医院近90%的降糖用药份额。

  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对国内降糖市场的监测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抗

糖尿病用药市场已达到85.20亿元;按照国内糖尿病发病率的自然增长与用药结构的变化,到2012年,这一市场份

额将比目前增长3倍多。

   为了争夺这一不断增长的巨大市场,新进者与传统巨头都在不断加码。

  日前,默沙东宣布SFDA正式批准其一类降糖新药捷诺维在中国上市,默沙东对于该xx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信

心十足,捷诺维去年第四季度实现全球销售7.6亿美元,同比增加了43%。而诺和诺德公告指出,其用于xx成人Ⅱ

型糖尿病的原研xxVictoza(利拉鲁肽)在中国正式投放的时间将会大致锁定在2010年底2011年初。差不多同

一时间,礼来的Ⅱ型糖尿病新产品百泌达正式登陆中国市场。

  为进一步扩大在华市场份额,赛诺菲-安万特宣布向中国市场增加6亿元投资,扩建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的胰岛素工厂;诺和诺德斥资近4亿美元在天津建立全球{zd0}的胰岛素制剂与灌装工厂之后,再宣布与中科院上海

生命科学院合作建立糖尿病前期转化型研究中心;拜耳先灵医药宣布扩大在中国市场的糖尿病产品线。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医药行业的一组文章2010.04.27】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