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风夜放花诗歌:《一个人的山林》
最初吸引我的是这个题目:“一个人的山林”。熟悉的用法中,有啸聚山林的说法,多见于古典、武侠小说中对侠客、武林人士的描述。作者选此“山林”,当然,并非与此毫无干系。
“早已在我风尘倦漫的心事上标注”起句作者点明、交代了“山林”的位置和出处,以此,我们知道:这“山林”不是现实中的“山林”,而是位于“我风尘倦漫的心事”上的,是作者心灵和头脑中的地貌和景观。此“山林”与彼“山林”又不同,是借壳,而达到表达内心状况的需要。“个人的山林”又有自嘲,与讽喻之意。有“苦中作乐”之意味。
“在烟雨迷茫的三月/在一个不确定的方向蛰伏”此句交代了所在的时节“三月”,“蛰居”意味着某种动物的存在、发生与发展。内心的环境或与现实不同,作者使用了“不确定”的“方向”的细致、准确描述手法(对成熟的写作者而言,通常这会透露,写作者的人生取向和世界观)。写作者内心有所“志”有所“向”,在萌发与压抑之间。
“峻峭的山峰曼妙的风物/还有一条神悬幽秘的小路”这里“峻峭”“曼妙”都是一种带着亲和、美感的立场态度。立起和铺展的土地,虽然还是有些远,但作者看到了,并且几乎掌握了一条可以“到达”的途径“小路”。
“透过枝隙蔓漏/云雾流漫的山涧宏婉入眸/泛绿的奶稠环流于山峦/一棵昂然挺立的青松山巅顿足/高亢的山歌和哀怨的流泉/嶙峋的石头长出飞的翅羽/虚与实君子与小人握手言和/一篇流光溢彩的诗歌呼之欲出/可惜没有带笔”
所谓人在此,心已远,作者的“神”已经“飞”过去,到达了近旁。具体细微的“看”与“见”,一切已如到达、身临其境。赞美需要理由,原因在于此段的“景物之美”。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青松山巅顿足”的“顿足”,成语有:捶胸顿足,所谓的“顿”,简单的说,就是跺脚,但土地上跺脚,通常会跺出一个小坑,“青松”如何能够“跺脚”,想必有(指)树坑吧。所谓细微处见功力,此一字可谓是“情景交融”,形神备至。
“虚与实君子与小人握手言和”此句看似突兀,但这不是单纯的写景诗,此转也是符合前提的发展。显然,面对这种“自然”之高大、之宽广,作者感到了内心所见的“窄”与“小”,以小人比之,经过“改造”之后,这“小”与“大”终于达成共“识”,有一方被征服了。
此段中“一篇流光溢彩的诗歌呼之欲出/可惜没有带笔”的“可惜没有带笔”,显属草率之笔,并且与前面语势不合,笔者私自以为把“一篇”和“可惜没有带笔”删除,改成“流光溢彩的诗歌呼之欲出”似乎要好些。当然这是我的一己之见,仅供参考。
“而山林依然动静如夕/风苍劲的啸声/埋伏在山的深处/将我燥动的心思/惊落一地”经过前面分段的“游历”和“思”之后,作者显然是意识到了什么?遭受了什么的袭击,内心状态出现了逆转,“惊落一地”是由于前段里那个“禅坐于一个无人悉知的/古老山洞”的人,内心的“洞”见吗?这里作者还使用了“躁动”一词,描述内心,这与首段的“蛰伏”成为里表。
“一个人的山林/没有飞鸟没有脱兔/甚至没有虫蛇生动的诡异/一条苍茫疲惫的小路/在静谧如期的山上/在落日如洗的傍晚/没有诗的喷薄/只有人间烟火”
这个人的山林,实在是寂静的山林。表面看,居民们相互间,并不来往,没有什么居住、出入。但细想一下,作者说没有的那些动物,是因为它们曾经有,并且还是经常出现的。只是,这时好象xx消失了,几乎没有了踪迹可寻。诗人步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地,甚至“没有诗的喷薄”,“只有人间烟火”而生活和生存,还在旁边催促着离开,也因此造成了这种“空白”。
整体而言,这首诗表达的,是生存的一种环境状态,是头脑中具象了的“山林”。通过替代,作者从现实世界取材,经以语言之舟,把他转移到了一首诗里,从而完成了,写作者所追求的,精神的现实可视化效果。
这种写作,不会有人常说的,那种会“才思枯竭”的状况,原因还在于,他不是“作”出来,而是“写”出来的。只要诗人还在,语言文字还在,他就不会停止,直到写作者把自己的一生,变成了文字(心灵景观和记载)。
该诗表现浑厚,条理清晰、严谨,表达完整、充分,当属好诗。
早已在我风尘倦漫的心事上标注
在烟雨迷茫的三月
在一个不确定的方向蛰伏
峻峭的山峰 曼妙的风物
还有一条神悬幽秘的小路
透过枝隙蔓漏
云雾流漫的山涧宏婉入眸
泛绿的奶稠环流于山峦
一棵昂然挺立的青松山巅顿足
高亢的山歌和哀怨的流泉
嶙峋的石头长出飞的翅羽
虚与实 君子与小人握手言和
一篇流光溢彩的诗歌呼之欲出
可惜没有带笔
禅坐于一个无人悉知的
古老山洞
以史家的姿态掘思
在火山世纪的溶岩里
我看出{dy}个睁开眼睛的人类
竟然不住在山顶洞
这个雷人的发现
足以引发又一个火山世纪
而山林依然动静如夕
风苍劲的啸声
埋伏在山的深处
将我燥动的心思
惊落一地
一个人的山林
没有飞鸟 没有脱兔
甚至没有虫蛇生动的诡异
一条苍茫疲惫的小路
在静谧如期的山上
在落日如洗的傍晚
没有诗的喷薄
只有人间烟火
原作请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