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睹秦俑(原创)“秦都咸阳”之10

先睹秦俑(原创)“秦都咸阳”之10

2010-04-26 17:30:31 阅读100 评论26 字号:

 作者:小木

(1)

我的同事王景立老师是临潼人,他返乡探亲的时候听说在他们县城东边8公里的地方,农民挖井时发现一些真人大小的“瓦爷”(陶俑)和青铜兵器,在当地轰动起来。于是1974年初夏,学校组织我们老师去参观“考古新发现”,先睹为快。

星期天清晨,我们乘坐厂里的卡车出发,直奔临潼而去。

临潼有两样特产远近闻名,那就是“石榴”和“火金柿子”。

你看那公路两边的山坡地里种满了石榴树和柿子树。石榴是舶来品,据说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石榴种子,在临潼种植成功。现在正是初夏季节,漫山遍野的石榴树上挂满了火红的石榴花,那真叫“红红火火”呢!这里的石榴吃口上乘,颗颗籽粒饱满水大,历代作为“贡品”进贡朝廷。

临潼的“火金柿子”很有特色,火红的颜色但个儿不大,个个圆鼓鼓的,皮薄肉甜。现在拿出来卖的柿子都是去年秋天放到现在,熟透软透。拿起一个撕去外皮,用嘴一嘬,满嘴滋润,那叫一个甜!这里的农民用大木盆盛放,整整齐齐地码放,因为太软怕压,每个木盆只能放一层。我们买了一些,每人吃得满嘴红红的,回味无穷。

汽车继续东去,离这里不远就是秦始皇陵。

(2)

临潼是秦始皇陵墓所在地,又是华清池所在,所以这里自古以来远近闻名。乡间公路沿着骊山脚下往东延伸,经过秦始皇陵往东,汽车离开公路拐进了树林间的土路,穿过树林,眼前一片开阔地,我们来到了挖掘工地现场。

这里在始皇陵的东面大约有四里路,柿子树林下的山坡地里到处露出大大小小的石头,偶尔有几小块麦地。挖井工地的北面不远处有几顶帐篷,工地和帐篷之间有一些人来回忙碌。

我们先到工地参观。这里是八百里秦川中部的骊山脚下西杨村,长久以来旱情严重困扰,西杨村生产队队长杨培彦和副队长杨文学在柿子园的一角抽着旱烟。杨培彦队长手握锄头把,站在没有树木的空地上,转身一圈,用锄头画了个不规则的圆圈。“就乌达(这里)哩!”他们决定就在这里挖上一口大口径的水井,以解燃眉之急。第二天,杨全义、杨新满、杨志发等6个青壮年,挥动大镢在杨培彦画的圆圈里挖掘起来。

历史应该记住这个日子———1974年3月29日。当杨志发的镢头抡下去又扬起来的瞬间,挖出了{dy}块陶片。这在当地并不稀奇,农民种庄稼时经常会挖到一些陶片瓦当之类,甚至古钱币或古铜镜也有过。当继续往下挖时,井下有人发出惊呼:“瓦爷!瓦爷!”

惊叫声把地面上的人吸引在坑边,横在他们面前的竟然是一个陶制人头,形象极为“恐怖”。只见这个人头顶上长角,二目圆睁,紧闭的嘴唇上方有两撮翘卷的八字须。人们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心里不免直打鼓,赶紧把它弄上去!

随着镢头的劈凿、铁锨的挥舞,一个个陶制俑头、一截截残腿断臂、一堆堆俑片,被装进吊筐拉上地面,抛入了土堆旁边的荒滩野地。当地农民的目的是要挖出水来,谁也没有把这些东西当回事。

(3)

4月25日,当地晏寨公社管水利建设的干部房树民前来检查工作,看到扔弃在土堆里的瓦人残体觉得奇怪。他下到井底,从井壁抠出半块砖,去掉泥土一看,发现同县文化馆里的秦砖一样。于是,房树民找到临潼县文化馆的赵康民一起来到井旁,仔细察看了从井里挖上来的土堆后,才感到十分震惊。

这里距离秦始皇陵有四五华里,在陵区保护范围之外,陶俑怎么会放到这么远的地方呢?赵康民觉得这些疑问需要研究,便统统收拢碎片集中保管。经过初步整理,赵康民意识到这里面大有文章,他让生产队另找地点挖水井,自己亲自在这里扩大发掘。此后,赵康民整天在文化馆的文物修复室里忙碌,仔细清理这些缺胳膊少腿的陶俑,像绣花似地进行拼对、粘接,先后修复出两件完好的武士陶俑。

说来也巧,就在赵康民修复这批陶俑的时候,当时的新华社记者蔺安稳从北京返回陕西临潼探亲。{yt},蔺安稳来到文化馆的文物修复室,见到赵康民修复好的陶俑,再听赵康民对其价值的阐述,禁不住为之一震,随即写了一篇题为《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的内参,向中央报告秦俑的出土和秦始皇陵的破坏情况,引起中央高度重视,立即安排专业队伍进行勘探和发掘。

我们站在“水井”(还没有挖出水来)的坑边,见到一些歪歪斜斜的陶俑和一些铺地的方砖在坑底,旁边还有工作人员在筛土,那是考古人员在工作。

(4)

我们又来到帐篷里,见到地上排放着一些出土的铜弩机、箭簇等物品,工作人员在一张很大工作台上整理着陶片。

最让我们惊奇的是地上的那把青铜剑——一把镀金的银白色铜剑。尽管经历了2000多年泥水浸蚀的漫长岁月,但它依旧通体光亮如新,寒气逼人。此剑长达91.3公分、宽3.2公分,其形制与长度为典型的秦代精良宝剑。

据说青铜剑出土之后,考古人员张占民曾作了一个有趣的试验,他先在桌面上放一叠纸,然后轻轻将剑从纸上划过,其结果是一次居然可以划透19层纸!后来经科学测定,此剑由铜、铅、锡三种金属构成,由于三种金属比例得当,才使秦剑坚硬锋利而又富有韧性,达到了“削铁如泥、断石如粉”的境地。

而使秦剑历2000余年泥水浸蚀而依然光亮如新的秘密,则xx归功于剑身表面那层10至15微米的含铬化合物氧化层,化验表明秦剑已采用了铬盐氧化处理。令人惊叹和遗憾的是,这种化学镀铬技术随着青铜兵器退出战争舞台也早已失传了。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由德国人重新发明并取得专利权。至于2000多年前的中国人是怎样将铬盐氧化物镀于秦剑之上的,至今仍是个谜!

据工作人员介绍,经过初步勘探,这里的地下埋藏着一个很大的俑坑,国家将进一步勘探发掘。

工作人员要把许许多多的零碎陶片像“拼图”似地接拼起来,合缝以后再粘住。从已经恢复的陶俑来看,有站立的,也有跪着的,不但与真人大小一样,而且面部表情非常丰富。据说二十五年以后部分秦俑远渡东洋去日本展览,有位日本老者天天来看,天天对着几尊秦俑“发呆”。记者问老者“在看什么”,老者说:“我看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的魂!”

我们站在帐篷外面的山坡地里,举目远眺西面的秦始皇陵,等到将来基本发掘完毕,这里将会建设一个很大的遗址博物馆。等到那个时候,我一定会再来探访。

(图片来源:网络)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先睹秦俑(原创)“秦都咸阳”之10】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