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为何“钢市反应”背离“政策意图”?

2016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结构性改革任务已经很明确,主要是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去产能”位居五大任务之首,可见其迫切性及重要程度。

至此,今年第三季度已经趋近尾声,钢铁“去产能”进度及结果究竟如何?业界内外乃至国际社会都在密切xx着。

当前,我们已注意到了“去产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情况……

情况一: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在8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现在去掉的产能,一定程度上是原来闲置的,没有进入生产过程的产能,要么是效益比较低甚至成为包袱的,所以去掉这些产能短期来讲不一定在生产层面上反映到生产下降,反映到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情况二:中国联合钢铁网公布的{zx1}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压减产能多为无效产能,其中炼铁无效产能为1892万吨,占比51.2%;炼钢无效产能为4897万吨,占比达70.6%。尽管,调研数据不可能{jd1}精准,但却可以反映一定程度存在的客观现象。

情况三: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8月上旬,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日产粗钢169.86万吨,环比上一旬末增加7.78万吨,增幅4.8%;8月中旬,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日产粗钢174.90万吨,比上期增加5.05万吨,增长2.97%。据此估算,本旬全国日产粗钢229.18万吨,比上期增长2.99%。另据国家发改委消息,今年1-7月,钢铁行业去产能仅完成全年目标的47%,8-12月产能去化压力陡增。同时,不少省份更是存在“一边去产能,一边扩产量”的现象。

加注解:“无效产能”是指已长期停产的闲置产能,对现有市场的产量没有影响。与此相对的是“有效产能”,即在产产能。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无效产能的相关设备已停止运转,但并未被拆除,因而仍可被视为随时能爆发的“活火山”。一旦市场价格行情好转,这类产能就将“点火复活”。

基于此,是否可以提出这样一种诘问:为何“钢市反应”背离“政策意图”?这,很值得去深入思考。

上述情况的产生,与以下逻辑相关……

——真正的市场活动既包括供需关系,也存在商业炒作,还会有投机行为。如果,所有参与市场交易者对于某类商品任何时期的产量、需求、价格都能够“准确预知”或“人为调剂”,市场就不成其为真正的市场了,市场也就丧失了因利润机会所产生的价值魅力和投资吸引力;而市场的“逆向调节”现象更是始终都存在的。

——现实中或根本就不存在我们主观期望的“供需平衡”的“健康市场”。所谓的“价格预期稳定”、“合理价格市场”,只是教科书用来分析的理论和工具。因为,“价格预期稳定”或“合理价格市场”,它包含着三个不可能的前提:其一,规定了人们能够控制价格和成本的关系;其二,人们能够建立价格和供需的关系;其三,人类有本事对价格趋势尤其是短期价格趋势作出准确无误的判断。仅就中国钢市价格的形成及实际运行来看,即使部分取决于前两点,也从无线性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即使知道了钢铁生产成本,即使有供需量的关系,也很难确定实际的交易价格和其全部波动。多年来中国钢市的运行,即如此。

——我们总说影响钢铁价格的关键要看供需,而努力用对需求的量化来达到供给的平衡,或竭力用供给的量化去调整需求的平衡,从而渴望有一个合理的钢铁市场(价格区间),这真的能实现吗……有待时间和实践去验证。因为,从中国乃至世界钢市的运行来看,我们能够找出一个“用对需求的量化”或“用对供给的量化”来真正达到一个“合理价格市场”的实际例证吗?

——在激烈而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要企望每一个市场行为者心里总装着“宏观大局”,甚至宁愿牺牲“自身利益”而自觉维护“行业利益”,“步调一致”减产或增产、涨价或降价,这在当今阶段下的中国钢铁生产和钢材市场交易中,只能是一种理想中的状态。时代变了,环境变了,市场也变了,不同市场角色的自身情况千差万别,不同利益主体的谋利渠道参差不同,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让所有参与者靠“统一行动”去被动实现一种“政策产能”控制,这是很困难的,尤其在中国钢铁生产和钢材流通现实发展阶段背景下。

如此情况,钢铁行业有效“去产能”就做不到了吗?

应该能做到,但有必要的前提条件——成熟的“市场竞争退出机制”、完善的“社会民生保障体系”、科学的“企业破产机制”、合理的“债务处置方式”、有效的“法律执行力”、良好的“行业自律机制"、企业{ldz}的“勇气和魄力”、员工的“心理承受能力”、社会的“理解和包容”、政府的“公益性岗位托底”、提升经济的“创新驱动力”等。

如此情况,如何解释“钢市反应”背离“政策意图”?

理应这样看,政策具有生命力——僵化不变并不是政策应该有的特征。政府政策出台是基于当时的经济现状,且政策也难以覆盖所有情况,因而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问题,原本某些初衷很好的政策,在执行中也可能会走向政策反面。出现这些情况,并不是说政策错了,而是政策实施的环境改变了。

因此,要想提高政策执行效果,就必须要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动态检验,深入了解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每个环节、每个阶段的主要问题和反应,如实将相关情况汇总分析并反馈给决策层,以便对执行过程中的政策进行预调和微调。

这些,都需要时间,也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更需要提高我们对政策执行成本的承耐力。

郑重声明:资讯 【四问为何“钢市反应”背离“政策意图”?】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