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25 17:57:34 阅读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引用
的
引用
的
引用
的
手法作为推拿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是指推拿医生用手或肢体的其它部分,按照特定的动力形式,在患者体表操作的一种外治医疗技术。其基本技术要求是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深透⑴。对“有力”的认识,临床实践中常见两个极端:有力就是不遗余力和有力只是技巧力。本文仅就“有力”进行探析。
1 “有力”的依据
1.1 古代文献论述
最早的论述可见于《黄帝内经》。《血气形志论》曰:“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xx醪药。”较早论述了xx的适用范围。《阴阳应象论》中说:“其慓悍者按而收之”。这说明了对“慓悍者”要用“按”的手法xx;华佗曰:“伤寒始得一日在皮肤,当膏摩火灸即愈。”即是说在皮肤之病要用膏摩,而不兼按。这说明不同疾病要用不同力度的手法来xx。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说:“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也。”“不知其苦”,一是要解除病人疾病之痛苦,二是推拿操作中不可有使病人感到手法不适之痛苦。该书又指出:“伤有轻重……其痊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手法得宜”,就是要选取正确的手法,又进行正确的操作,力度该大就大,当小则小,既不可应用蛮力,又不能随意而施。明朝张介宾严厉批评了滥用蛮力:“今见xx之流不知利害,专用刚强手法,极力困人,开人关节,走人元气,莫此为甚,病者亦以谓法所当然,即有不堪,勉强忍受,多见强者致弱,弱者不起,非惟不能去病,而适以增害,用若此辈者,不可不知为慎。”当然,心不在焉,手法浮飘,有气无力,更不能算手法,更无从谈疗效,很明显也必须极力反对。
1.
2现代理论研究 现代研究认为,推拿xx疾病是通过以“系统内能”为载体的信息调整脏腑功能实现的⑵。而这种能来源于推拿手法所做的功,功的要素是“力”与“力的方向上的距离”,由此可见,手法必须有力。而力有三要素,即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故力不可仅有大小,有力并非有“劲”就行,并非不遗余力。有力是指手法在操作过程中必须具具备一定的力度和功力,具有一定的刺激量。其中“功力”是指所用力必须具备一定技巧,是特定的技巧力⑶。有力作为手法五项基本技术要求之一,还必须持久而达到一定的刺激量。所以,有力不仅指手法直接作用于体表的力,而且指维持手法所需要之力。维持手法所需之力就涉及频率、持续时间,即是单个的力如何进行组合成特定的动力型式的问题。
1.3现代生物力学研究
讨论有力,就应从力的概念及力的三要素谈起。
1.3.1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是能改变物体状态的作用。推拿xx就是靠医者对患者xx施以作用力,从而调整病变之处的病理状态来xx疾病的。
1.3.2 力的三要素的不同作用。
1.3.2.1 力的大小:力的大小是做功的首要因素,因此各种推拿手法都必须有一定的力度,没有力度的手法就不能xx疾病。不同的力度对神经内脏功能的影响不同,力度轻微则xxxx抑制而周围神经兴奋,力度大则相反。
1.3.2.2
力的方向:力的方向不同则对物体状态的改变不同,因而其效应就不同。严格掌握用力方向是推拿手法必须遵循的原则⑷。分述如下: ⑴垂直方向的力:垂直于施术平面 的力,如点、按、击法、一指禅推、踩法等;
⑵水平方向的力:在施术平面上下、左右或盘旋往返用力,如摩、擦、平推、直推和旋推等。
⑶多方向的复合力,可分为以下几类分力:①一个水平面上相反方向的复合力,如牵引、拔伸等;②剪力:两个交叉的纵轴向一齐合并的力,如挟对同一点的共同作用力,如拿法、捏法、挤法等;扭转力:③垂直于同一纵轴上,向两个相反方向的力法,如扳法、摇法等;④多向复合力:如合力加扭转力如搓法;剪力加上力如拿拔法;合力加上垂直力如提、捏法等。
在推拿操作时,只有明确手法的作用力方向,才能保证手法的xx效果。
1.3.2.3 力的作用点:推拿用力必须注意作用点,要注意两条:一是手法要正确应用施术部位这一作用点;二是手法的作用力要针对病变受力部位这一着力点,要直达病变所。力的作用点不同,其效应不同。找准手法的作用点就是取得推拿疗效的关键之一。
①
在皮毛之病,用小力即可,过犹不及,甚至起反作用,使经筋肿胀不适; ②
在经脉及肌肉之病,力度当中等; ③
有筋之病,力要重度,才能理筋; ④
在骨之病,力度{zd0},如椎骨错缝、关节脱位、骨体移位,均需特重之力以整复。 1.3.3 力的作用时间问题:根据动量定理(F△t= M△V)可知,改变物体状态除了力还与作用时间有关。单个手法力作用时间长,则作用力深沉,适用于筋骨之病;作用时间短,则作用力浅浮,适于皮毛、血脉之病;而肌肉之病作用时间介于两者之间。多个手法力操作时间长,则周围神经兴奋,而神经抑制,时间短则反之。
1.3.4力的组合:单个作用力的作用时间短长本质上也是频率问题。关于手法频率疗效影响,如明代的周于蕃说:“急摩为泻,缓摩为补。”现代研究认为,人体对4 —8Hz的振动最敏感,而2Hz的振动对人体损伤最小。手法xx就应该减少对病人和自身关切的损伤。因此,常用手法的频率在2Hz左右是合理的,如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指摩均为120-160次/分,即2-3Hz⑸。
1.
4手法作用力的实验研究 推拿xx的力学解释是,一定动力型式的手法作用力,以一种机械振荡波的形式,被人体内各种微观结构基于共振吸收的原理而吸收其能量继而引起某些特异生物效应的结果。山东中医学院推拿手法教研室研制的“推拿力学信息测定仪”通过测量手法的垂直强度(振幅)、频率、垂直上升角、纵向前冲力的等xx信息直观地揭示了手法动力的构型,从而表明了手法的作用力应是一种具有一定特征的技巧力⑹。
手法作用力虽有大小之别,但操作者手法技能稳定、动作结构规范,其所产生的手法动力的构型可保持不变。手法技能纯熟的意义在于不同力值等级的手法,可使作用力透达到深浅不同的组织,而手法动作结构的规范与稳定,则保保持输入人体的xx信息的质量。也就是说,手法力度与技巧的完善结合,才是推拿临床的{zg}境界,即如《医宗金鉴》所云:“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综上所述,有力的“力”是包括大小、方向、作用点及作用时间、频率等要素在内的技巧力,是一种有控制的技巧力,是一种充分体现着辨证论治精神的力,是既包含力度,又包含功力的力。
2 “有力”的临床应用
《推拿代药赋》中以药性类比手法,指出了正确选择与操作的重要性:“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揉掐,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不明何可乱推……病知表里虚实,推后重症能生,不谙推拿揉掐,乱用便添一死。”只有明确各种手法的作用,并辨证应用,才能起到应有的疗效。
在推拿临床中,对某一此疾病的推拿手法的操作,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既要掌握常法,又要临证变通,随着病情的进退,及时分析,来考虑手法的加减,从而做到“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境界,如手法之轻重应以患者能忍受为度,既不可不及,又不可过分,在临床中始终贯彻着辨证诊治的精神,才能很好地掌握手法之“有力”而使疗效显著提高。
《圣济总录·卷四》中以“按法”为例,详细论述了不同情况下应用“按法”而有不同效应“有施于病之相传者,有施于痛而痛止者,有施于痛而无益者,有按之而痛甚者,有按之而快然者”。这说明要辨证施推,由此也说明了手法的“有力”要辨证。下面以“三因制宜”为纲,从十个方面论述辨证施用推拿之力度⑺。
2.1 因地制宜 北方之人,因天气寒冷而腠理固密,皮肉较为粗糙,故用力宜大,南方之人,因天气炎热,腠理疏松,皮肉较为润泽,故用力宜小。对居住在高山、平原、湖泊的人,xx也应根据不同体质而用不同力度的手法。
2.2因时制宜 春夏之季,天气温热,腠理疏松,肌筋弛缓,衣着单薄,承受外力作用弱,用力宜小,秋冬则气候寒凉,腠理致密,筋肉坚固,衣着厚实,承受外力作用强,用力宜大,长夏阴雨绵之季,由于湿性重着粘腻,肌肉筋膜呆滞,故用力宜更大。
2.3 因人制宜
2.3.1 病之缓急 筋伤之新伤者,因损伤局部出血,甚于筋膜撕裂,故用力宜小,否则加重局部症状,陈旧损伤及麻痹萎废者,因其局部肌肉韧带粘连,经脉壅滞,气血流通不畅,用力宜大方可促进气血运行。
2.3.2是否经过推拿xx,首次推拿xx者,用力宜小,以使其逐渐适应,以经过推拿xx者,用力当大。
2.3.3耐痛程度:耐受力强则大力,否则宜小。
2.3.4病位深浅:病变浅表之在皮毛;肌肉、血脉者,贯须过大用力,病在筋骨者非力大而不能及。
2.3.5肌肉厚薄,肌肉丰厚者用力宜大;肌肉薄弱则用力需小;
2.3.6病之虚实,实证要用大力,但应中病即止;虚证则用力较小。
2.3.7病人体质,皮肉坚厚者,大力方可达病所;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差者,不胜攻伐,用力要小,刺激宜弱,以祛病为宜,体质强壮者用力宜大,否则无有效反应。
2.3.8年龄长幼,小儿患者,其皮肉娇嫩,骨骼未坚,脏腑未充,气血未盛,用力宜小,青壮年肌肉丰满耐受力强,用力可大;老年人气血亏虚,骨骼松脆,用力宜小,否则会造成组织损伤而非加重病情。
| |
2010-01-31 16:23
试论手法之补泻及其辨证应用
补泻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法则,推拿是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手法是推拿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因此,手法的补泻就是我们临床实践中决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课题。
1 “补泻”的理论依据
1.1古代文献论述
《内经》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而补泻行焉。”“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这一论述奠定了中医当然包括推拿在内治病的基本法则。在此基本法则之下,历代推拿医家进行了深入探索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对手法的补泻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幼科推拿秘书》云:“自龟尾擦上七节骨为补,自七节骨擦下龟尾为泻;运脾土,曲指左旋为补,直推为泻。”“左转补兮,右转泻。”“肾水一纹是后溪,推下为补,上为清。”《幼科铁镜》云:“于指正面旋推为补,直推指甲为泻。” 《小儿推拿广意》中说:“男左三关推发汗,推下六腑谓之凉,女右六腑推上凉,退下三关谓之热。”“男由右向左旋手法为补,反之为泻;女由左向右旋手法为补,反之为泻。”根据经络的循行方向
“顺经为补,逆经为泻” ,以上论述了不同方向操作进行的补泻。手法之缓急也能体现补泻,如《厘正xx要术》中说:“缓摩为补,急摩为泻。”此外,根据手法的刺激强度 “轻柔为补,重柔为泻” ,根据手法操作时间的长短 “长者为补,短者为泻”等等。 1.2现代理论研究 【1】
推拿手法补泻,是通过医者通过一定手法的方向、缓急、轻重变化等,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在一定的时间,使机体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影响神经的传导,改变人体的神经及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从而达到促进或抑制某一脏腑功能的作用,也就是说,能补充人体物质之不足或增强人体组织某一功能的xx方法,即谓之“补”;直接祛除体内病邪的作用,或抑制组织器官功能亢进的xx方法,则谓之“泻”。现代研究认为,影响手法补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2.1方向因素 推拿实践证明,推拿xx小儿泄泻配合推上七节骨有明显的止泻作用,大xx结配合推下七节骨则有明显的通便作用,即推上为补,推下为泻。在推拿xx小儿脱肛时,气虚而致的脱肛在大肠穴由指尖推向虎口有明显的补气升提作用,而实热导致的脱肛从虎口推向指尖则有明显的清理肠腑积热之效,即向心为补,离心为泻,由外向里为补,由里向外为泻。循经推拿有得气感强和便于寻找反应点两大优点,得气感愈强则疗效愈佳。从手法补泻角度而言,基于经络循行方向,顺经络循行方向部位的手法操作为“补”,逆经为“泻”。此为直线方向体现补泻。还有弧线的补泻方法,如在摩腹时,手法操作的方向和在xx部位移动的方向均为顺时针方向,有明显的泻下通便作用;若手法操作的方向和在xx部位的移动方向均为逆时针,则可使胃肠的消化功能明显加强,起到健脾和胃、固肠止泻的作用,即逆摩为补,顺摩为泻。小儿推拿方向补泻多有其独特之处,如《幼科铁镜》云:“于指正面旋推为补,直推指甲为泻。”这里的旋推无左右之分,直推则指从指端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推。
1.2.2缓急因素
在推拿补泻中,一定的速度是施术部位得气、产生热量、发生传递并维持其效果的基本条件,也是手法作用于机体,产生机体反应,以达到调整阴阳、补虚泻实作用的基本条件。手法徐缓、频率低、幅度小,则刺激量小,适合于病程长、病情缓、体质差的患者,有疏通气血、扶正补虚的作用;手法疾快、频率高、幅度大,适合于病势急迫、病情重、体质强壮的患者,有开窍醒脑、xx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1.2.3轻重因素
一般地,轻手法为补,重手法为泻,即作用时间较短的重刺激,可抑制脏器的生理功能,即谓之“泻”;作用时间较长的轻刺激可活跃兴奋脏器生理功能,即谓之“补”。历代推拿医家认为,重刺激为泻,轻刺激为补。但这种手法刺激强度差异所致的补泻作用,其补泻的压力分界量,是随各人的体质以及不同部位接受刺激的阈值而异。在临床上则以患者所感受较强的温热、酸痛、麻胀感作分界量,且只属于相对量,而这仅仅是一个近似值。从神经生理学的观点来看,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有兴奋周围神经的作用,但对xxxx有抑制作用。急速、较重且时间较短的刺激可兴奋xxxx,抑制周围神经。当xxxx处于抑制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而xxxx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占优势。这进一步说明轻手法为补、重手法为泻。 1.2.4时间因素
手法持续操作时间的长短,也是调控手法补泻效应的重要因素,一般经验是重而操作时河较短的手法为泻,轻而操作时间较长的手法为补。
1.2.5手法特性因素
不同手法本身具有特异的补泻作用。如一指禅的偏峰推、揉、摩、托、搓、摇抖等手法操作偏重于补,而点、按、掐、扳、踩跷、指端推、拿、抓等手法偏重于泻;还有一些手法则属平补平泻。
1.2.6受力部位因素
推拿是属于外xx法,是以传统的阴阳五行,以四诊八纲,辨证施治为理论指导,根据不同的病情,运用正确的手法,选择适当的经络和特定的穴位,通过外力作“功”转换成一定“能”产生效应,达到通经络、平阴阳、合营卫、调脏腑、利节窍、xx血来xx疾病的。如脾俞、胃俞、气海、关元、足三里、二人上马等穴偏于“补”;大椎、曲池、人中、十宣、六腑等穴偏于“泻”。所以,临床就要辨证选用。
2 “补泻”的临床辨证应用
《推拿代药赋》中说:“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揉掐,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不明何可乱推……病知表里虚实,推后重症能生,不谙推拿揉掐,乱用便添一死。”只有明确各种手法的补泻作用,在临床中始终贯彻着辨证论治的精神才能起到应有的疗效。临床中,对某一些疾病的操作,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既要掌握常法,又要临证变通,随着病情的进退,及时分析,来考虑手法的加减,从而做到“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境界。《圣济总录·卷四》中以“按法”为例,详细论述了不同情况下应用“按法”而有不同效应:“有施于病之相传者,有施于痛而痛止者,有施于痛而无益者,有按之而痛甚者,有按之而快然者”。这说明要辨证施推,由此也说明了手法要辨证,要讲究“补泻”。推拿的补泻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在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把手法的轻重、方向、快慢,刺激的性质相结合,辨证施术。下面以“三因制宜”为纲,从十个方面试论述手法之补泻的辨证施用。
2.1 因地制宜
北方之人,因天气寒冷而腠理固密,皮肉较为粗糙,故用力宜大,南方之人,因天气炎热,腠理疏松,皮肉较为润泽,故用力宜小。对居住在高山、平原、湖泊的人,xx也应根据不同体质而用不同刺激强度的手法,即是应用不同的补泻方法。
2.2因时制宜
春夏之季,天气温热,腠理疏松,肌筋弛缓,衣着单薄,承受外力作用弱,用力宜小,秋冬则气候寒凉,腠理致密,筋肉坚固,衣着厚实,承受外力作用强,用力宜大,长夏阴雨绵之季,由于湿性重着粘腻,肌肉筋膜呆滞,故用力宜更大。这里也是刺激强度问题。
2.3因人制宜
2.3.1 根据脏腑功能不同施用不同手法
在临床xx时,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在脾俞、胃俞、中脘、气海等穴用轻柔的一指禅推法进行较长时间的节律性刺激,可取得较好的效果;胃肠痉挛引起的剧烈xx在背部相应的腧穴,用点、按等手法作较短时间的重刺激,痉挛即可缓解;胆绞痛患者在背部肝俞、胆俞作较短时间的重刺激,即可使胆绞痛缓解;对高血压的xx也是如此,由于肝阳上亢而致的高血压,可在颈项部(桥弓穴)用推、按、拿等手法,作由轻而重的刺激,以起到平肝潜阳的作用而降低血压;对于痰湿内阻而致的高血压,则可在腹部及背部脾俞、肾俞,用推、摩等手法,作较长时间的轻刺激,以健脾化湿,从而使血压降低。
2.3.2 体质不同选用不同手法
禀赋不足、营养不良,则多用补法,反之泻法。
2.3.3年龄不同选用不同手法
年轻力壮之人发病多用泻法,老幼患者则多用补法。 2.3.4
不同疾病选用不同操作方法
同一种手法频率不同可产生不同作用,如频率高的一指禅推法(即缠法)常用于xx痈肿、疮疖等外科疾病,有xx消肿、托脓xx的作用,即“泻”的作用;而一般频率的一指禅推法,常用于xx脏腑虚损类疾病,有“补”的作用。 2.3.5性别不同选用不同手法
男性体壮,患病亦多实证,泻法多用;反之亦然。 2.3.6耐推拿程度不同选用不同手法
经常推拿的患者“抵抗力”较强,非重刺激不能渗透,故多用泻法;反之亦然。
2.3.7病情变化不同选用不同手法
病情在不同的变化阶段,有着虚实不同的病机,自然选用不同的补泻方法才行。
2.3.8 心理状况不同选用不同手法
在兴奋、亢进的患者,要应用泻的方法以抑制之,反之亦然。如此方可使人做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和谐、健康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在临床xx时各种补泻方法要综合应用。在一般情况下,凡用力轻浅、操作柔和、频率舒缓、顺着经络行走方向加力(在腹部为逆时针方向施术),并持续时间较长的操作手法为补法,对人体有兴奋、激发与强壮作用;反之,凡用力深重、操作刚韧、频率稍快、逆着经络行走方向加力(在腹部为顺时针方向施术),并持续时间较短的操作手法为泻法,对人体有抑制、xx和祛邪作用。还有,推拿手法的补泻作用并非一成不变,具有相对性、灵活性,多种因素的影响常导致同一手法、同一强度、频率、方向,反因对象差异(或为实体差异,或为时间差异等)所体现的补泻作用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推拿医师灵活处理。当然,推拿补泻手法,源自古代自然哲学,限于历史条件,其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对手法“补泻”理论进一步科学实验或临床验证,从而不断将推拿医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