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日益转向多样化、优质化。但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 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对于实现农 业增效、农民增收,保证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已从初期的生态农业户、村、乡,发展到目前300多个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 重视。温家宝副总理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 起来,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践证明,生态农业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 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立以资 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据初步统计,经过5年建设,100个生态农业试点县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 明显减少,其中土壤沙化治理面积30.5万公顷,治理率为60.5%,水土流失治理率达73.4%,林草覆盖率平均提高3.7个百分点。良好的生态环境增 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 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xxxx,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 xxxx,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 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生态农业建设长期追求的目标。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破坏农业可再生资源、降低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 农业的发展,把保护环境和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与满足人类需要相结合,达到生态合理和持续发展之目的。把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农业技术按照生态优化的规 律加以集成,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的统一,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以产业化为龙头,确保农产品环境质量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当前生态农业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由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了农产品污染加剧,农产 品竞争力下降。据对部分地方蔬菜、水果检测发现,不同程度存在着农药和重金属污染超标,少数地区超标现象还比较严重。目前,环境污染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 竞争力,对贸易已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以产业化为龙头,以环境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标准化为手段,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生产过程 中农药和化肥等农用化学物质的合理使用以及最终农产品的环境安全质量检测,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对农产品进行全程质量控制,生产出符合标准的无公害农产品, 进一步改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生态农业建设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区域布局和关键措施
      针对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我国国情出发,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总体思路。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 展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三是解决农产品 污染问题,保障国民消费安全,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区域布局。要按照“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的基础上,有重点、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是高集约化程度地区生态农业建设。重点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太湖、三峡库区、滇池等重点区域,主要是在防治城市和工业污染的同时,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 面源污染,防止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产品污染。通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广化肥、农药合理使用技术,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和环境污染预警控制。
      二是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农业建设。重点在农牧交错带、黄河中上游与黄土高原区、长江中上游地区、“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南方诸河流域综合治理区、淮河和 海河流域土石山区,主要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利用资源环境优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该区域生态农业建设重点是根据资 源环境等特点调整大农业的结构,应用生物、工程等综合措施改善和恢复生态功能,维护农业的生物多样性,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无公害农畜产品,形成生态农业主 导产业。
      三是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建设。该区域主要包括黄淮海平原区、东北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农业区和生态脆弱区以外的其他农业主产区。主要目标是防止农产品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出口创汇型农业,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主导产业。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从全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畜牧业、蔬菜和水果、水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 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合理的轨道,建立起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术保障体系。今后生态农业的发展一方面要针对已经产 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加以重点整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常规的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主导产业加以生态改造,同时建立不同产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利用体 系,农牧结合、农林结合,逐步实现生态农业“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理想模式。
      关键措施。建立适合新时期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机制。发展生态农业,必须增加资金投入、强化技术支持,必须完善有关的法规制度和有效发展机制,使资金和技术 投入真正发挥作用。当前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和运行体制,建立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监督机制;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 尽快制定全国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建立生态农业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法制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的法 律、法规,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求,必须要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包括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 环境友好技术、不同要素的时空优化组合技术、适宜物种的挑选与改良技术等各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生态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基地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和 产品标准体系,为生态农业建设和科学管理提供xxx技术支撑。
      全面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制定政策吸引企业和农民投身于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开发。鼓励采取“公司+农户”、“xxxx+基地建设”和“订单农业”等多 种经营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食品加工销售领域,与生态农业建设基地和农户形成利益共 享、风险共担的关系。采取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批xxxx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使生态农业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 的经济优势。
郑重声明:资讯 【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向纵深发展】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