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国家能源局主导的第二轮光伏并网电站招标工作,正在做{zh1}的酝酿。
第二轮招标的光伏电站项目装机容量将远高于2009年招标的{dy}批敦煌项目。此前,国家发改委已经要求内蒙古、陕西等省份上报了光伏电站的项目。
“这轮招标意义重大。”一位参与招标准备工作的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酝酿的招标方案将不再限定技术种类,这意味着价格更低廉的非晶硅薄膜电池技术也可以参与竞标,“光伏电价将真正进入‘1元时代’。”
竞争者
传统的太阳能电池是利用多晶硅材料生产的,而薄膜电池使用很少的或者根本不使用多晶硅,仅使用在基板上形成的一薄层材料。
非晶硅薄膜电池虽然早已出现,但由于光电转换效率低,前些年未引起足够关注,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近年来,多晶硅的价格如过山车般的起伏,薄膜技术开始引起了投资者的青睐。
一年前,甘肃敦煌10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特许权示范项目吸引了三十多家国内外企业的目光,也开启了大型光伏并网发电项目“群雄逐鹿”的时代。自敦煌项目中出现0.69元/千瓦时“跳楼价”之后,业内对于光伏电价的论战就逐步升级。
一方面的意见认为,应将继续用招标的方式,进一步降低光伏电价;另一方面的意见则认为,光伏电站造价很难进一步降低,政府应当实行固定光伏电价来保护这个行业。一年来,这两种意见在国家发改委内部和业内都僵持不下。
而非晶硅薄膜技术如能正式参与竞标,将有望打破这一僵局。薄膜技术与多晶硅技术相比,造价相对低廉。在决策者看来,两种技术的较量,会促使光伏电站的招标电价降低至1元以下。
技术角度而言,非晶硅薄膜技术对太阳光适应范围较广,非{zj0}角度阳光下的工作情况好于其他太阳能电池,因此适用于大型光伏电站和玻璃幕墙。
“薄膜电池相对传统太阳能晶硅电池耗材少,制造成本低。”新奥光伏能源集团总经理周德领告诉《财经国家周刊》,由于市场应用等限制,目前薄膜电池市场尚未凸显其成本优势,应用也主要集中在特定市场如大规模电站和bipv(光伏建筑一体化)上,今后随着技术的稳定,薄膜电池成本可能降至1美元以下,届时应用范围将大大提高。
谁的未来?
根据欧盟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jrc的预测,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占总能耗5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总电力的20%以上;到21世纪末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到80%以上,太阳能发电占到60%以上。
光伏行业这个被人们看作最有前景的“朝阳产业”,却一直面临“成本瓶颈”——多晶硅是生产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原料,其价格直接影响了光伏电站的成本。
2008年多晶硅价格持续上涨至500美元/公斤。在多晶硅价格高涨的时期,许多企业将目光转向低成本的非晶硅薄膜电池技术。非晶硅薄膜电池的成本相对低廉。
不过,进入2009年,多晶硅的价格一路下滑,迄今已经跌至50美元/公斤以下。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09-2010)》数据显示, 2008年前多晶硅占太阳能电池成本的41%;随着多晶硅价格的下跌,截至2008年底其成本占比降至37.5%,目前多晶硅成本占比不到25%。
“这只是一场价格的回归,”广发证券电力行业分析师谢军对《财经国家周刊》表示,“由于产业链各环节利润水平已趋于合理,因此价格下降幅度将保持在现有价格的10%左右。”
国家能源局主导的竞标越行越近,两种技术已经到了“狭路相逢”的时刻。
2010年4月,意在提高准入门槛的《多晶硅行业准入标准》(简称《标准》)出台已经进入xxx。据一位参与制定的人士透露,《标准》涉及布局、能耗、环保、监督等诸多方面。多晶硅行业的准入提高,也给了薄膜电池更多的市场机会。
在一位业内资深专家看来,光伏产业的美好未来有可能使得两种技术实现“双赢”:“目前国内光伏市场大规模需求仍未出现,除大型机场外以及部分建筑群外,太阳能灯的运用远未达到普通电灯的1/5至1/3。一旦达到能源增长的50%采用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目标,中国将成为全球{zd0}的内需国,这是当下最迫切的命题。”
本信息来自: 太阳能人才网() 详细出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