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下青花的困惑
我得到了一个带青花铭文的粉青釉哥瓷钵,见下图1、2。这个钵器型周正,色泽淡雅如玉,冰裂纹开片,金丝铁线,高9.3、口径20、足径12.5厘米。内底有杜牧的《江南春绝句》釉下青花诗文“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钵采用足圈撒砂加三芝麻点垫烧。
这个钵使我十分困惑。
这个钵不管从哪方面来看都应该是北宋的哥窑瓷器。我曾经拿给拍卖公司看过,他们说就是北宋的东西。并说报价应不低于200万。
作为参考,中嘉拍卖公司曾经在2008年拍卖过一个造型几乎一模一样,但釉色姜黄的北宋哥釉钵,定价1500万元,见图3。尺寸为高9.8、口径20.8、底径13厘米。它的器内底也有铭文,但是是釉下墨彩。铭文是:“供养舍利太平兴国二年五月廿二日施主男弟子吴成训”。太平兴国二年为公元977年,北宋第二代皇帝赵匡义登基的次年。这一年生产墨彩哥瓷是很自然的事。
这两个钵不仅造型、开片纹路相同,尺寸十分接近,釉层肥厚相当,题词风格一致,显然是同一窑口所制。而且,如此相近的两件瓷器,其生产年代不应相差太长时间。
但是,釉下青花目前学界一致认为是元代的创造。北宋有釉上青花,但没有谁提出过北宋创烧了釉下青花。
如果上钵是元代产品,与下钵将差三百多年,而且当时,北宋的官、哥窑的窑址早已被黄河泥沙掩埋,因此,在传承上似有问题;如也是北宋产品,釉下青花又作何解释。这就是我的困惑。
本人在这里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在北宋晚期,釉下青花已经萌芽,元代把北宋的青花萌芽发展成参天大树。我已经在网上发表过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的釉上青花瓷器,那时的釉上青花已经相当成熟。因此,从理论上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北宋晚期出现釉下青花的萌芽是有可能的。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证实,那将改写中国的青花艺术发展史,将釉下青花的出现提前一百多年,是十分有意义的。而且,这也有助于解释何以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元代的青花瓷器能够发展得如此成熟。
对于这个问题,本人热诚祈求专家学者和瓷器爱好者指教并一同探讨。
图1
图2
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