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实建
地方秦汉时期属南海郡,北宋时改为,清代称嘉应州,民国初年废州而改称梅县,1988年成立市。城市被梅江和程江所环绕,周边另有若干河流汇入梅江。市的旧城主要沿梅江北岸分布,旧城以今仲元路和凌风路为两条东西向的横路,并以南北走向的泰康路、和平路、义化路、元城路—民主路和中山街等五条道路共同构成“两横五纵”的空间格局。旧时的城,分别以东门(今东门塘处)、西门、北门(今岗)和南门(今义化路与凌风路交汇之处)为四界,有衙署、城隍、学宫居于其中,而邻水的南城门接近梅江和江岸码头建筑,所形成的这一聚居区是为城市当年的繁华之地。
近代时期,城市的商业贸易活动因依靠梅江的水路运输而得到发展,航运的兴旺促使城市商业和居住人口聚集于此。因有较为发达的商品贸易、近江水运和亚热带气候环境,特别是大量的出洋客家人于近代返乡从事商业或者置业等活动,处在传统族群意识夹杂着开放精神的时代背景之下,在此时期产生了依附于往返客流与侨资的商业街和骑楼式建筑群。
近代的建筑
市目前所保存的旧骑楼建筑,主要在位于江北老城区的凌风路一带。该道路始建于1932年,长约1000米、宽约8.5米,两侧小街空间更为狭小,但因建筑尺度合宜,故并不显拥塞,道路两侧建有连排的中西混合式骑楼商业建筑,尚有梅江桥、学宫等地标。其周边地区属于市重要的文化保护区。街区内的商铺、作坊、食肆、仓房、廊棚等建筑风格东西杂糅,建筑形式保守与前卫并存。街区内尚保存许多中西合璧的客家民居,其建筑形态有楼有院、组合多样,表现出闽西和粤东民居等相互渗透和影响。
这些20世纪初的建筑,既载有区域化的传统建筑工艺,也带有西方城市当中的建筑符号与装饰元素,建筑技术也是中西混合的,由此而形成明显的地域特征与时代特征。这种现象反映了地方工商业逐步兴起及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和结果,以及民国初期粤东较早开放的新兴城市对于现代新建筑的“含混期待”与“被动接受”的状况,即在传统建筑形态式微而西方建筑文化渗入的阶段,本土建筑处于一种自我迷失和方向不确定的状态。
而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之后的建筑部分地延续了近代的形态,体量单调、形式简陋。尽管目前这里的街道杂乱而骑楼陈旧,但依然能够从残留的柱式、窗扇、檐口、线脚、壁拱(建于骑楼顶部,突出于楼体并带有拱顶的壁龛式装饰物)和纹饰当中看到当年的风采。
的凌风路及其周边地段现存的骑楼的建筑类型总体上相近,主要为前店后库、上居下商的组合方式,内街的空间布局十分密集。建筑物以二层或者三层居多,间或有个别建筑的局部建为四层,建筑物的层高通常较低。所用的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围护结构体采用了传统的材料和地方化工艺的墙体,如:由当地的灰、沙及黏土混合捣制而成的三合土夯筑体,或者不过火夯土砖等生土建筑材料,个别部位使用火烧黏土砖但并不多见。从一部分临街旧建筑物被暴露出来的侧面或者剖面,能够看出上述生土材料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之间形成有机的配合,三合土墙体或者夯土砖与钢混框架的结合能够保持必要的整体强度。
虽然,这种方式延续了本地的客家建筑的传统工艺和材料方法,这些特殊建筑材料及其工艺方法甚至一直延续运用到20世纪80年代时期。但是当时的建筑行业并没有在学习、引进和运用现代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同时推动地方传统技术获得更多的突破,而仅仅是在局部进行了改良,对于当时当地的建筑发展方向有所期待,但却没有理解自身发展与创新的机会,采用传统方法可使材料成本低廉,但缺少必要的发展,营造工艺成熟但趋于固步自封。从整体上看,地方化生土材料的优势和技术经验没有在当代时期的建筑活动当中得到应有的总结和提升。这种现代化与地方化相混合的技术现象也说明近代时期外来文化对于本土的冲击,而面对未来发展的时候,建筑业的准备并不充足,也无法具有远见。
进入新的经济发展时期,在的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建筑设计取向与建筑形态的演变仍然带有“含混的期待”——因缺少主导的方向而无法形成城市的新特色和建筑景观。同时,地处粤东腹地的,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的条件的限制,既不能够象广州、深圳和珠海那样xx敞开建筑设计大门接纳国内外的流行思潮,也难于有中山和东莞等城市推进建筑设计转型的经济实力与动力。
骑楼的改造
市的城市规模是在近20年间形成快速扩张的形势,城市格局开始发生改变。随着城市功能的转化、对外水运业的衰落以及外部新区的开发建设,旧城街区的原有功能不断萎缩,商业贸易活动减弱,部分建筑物残破,个别地段被拆迁改造成为新的建筑,传统的空间格局、市井风貌和街巷肌理逐渐消失。
2005年,出于改善整体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保留客家风情、激发商业活力等目的,市开展了对于旧城局部地区的整治与美化工程,同时原南门外沿江一带被改造成为滨水绿地和公共公园。重点保护凌风西路的传统空间尺度,恢复原来建筑风貌,维持商业功能。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具体对凌风路的一部分街道及建筑立面等进行了修缮,破损的街面道路装铺混凝土,将散乱的人行道棚顶恢复到早期的骑楼样式,按照原来的风格对建筑物立面上的装饰和构件等进行修补,外部涂装黄白绿三种色彩,治理改善给排水和供电设施等,同时统一了沿街各店铺的招牌规格及形式。
但是应该看到,市原来的商业形态和社会经济主要依靠着沿江水运的支撑,商业、贸易、运输、消费、居住、服务等形态混杂且相互融合,城市的空间功能处于多元化状态。而进入到现代时期,这一地区的功能已经xx改变,当代城市活力和市民生活氛围难以为继。由于传统的水运也让位于公路运输,沿江地段的货运集散地功能已经不复存在,旧城区凌风路一带的商业活动在近年来逐渐萎缩和萧条。
目前,仅有的商业零售业——主要服务于本地居民的日常性消费——大部分都处于较低的水准,商业服务业属于低端、小规模的状态,新的快速道路交通体系化交通工具等,这些都将这一地区与其他地区分割开来,导致传统商业区的影响力下降,经济活力不断丧失。由于高质量的商业区域都集中于城市的新区,原来的大部分旧城人口被疏散到新区,而滞留旧城的原人口又多收入不高,消费能力有限的普通居民,导致旧城的经济活动能力降低。尽管,新的市容整治与局部的街道改造能够部分地保留住传统的街巷和建筑形态,但是一般性的表面形式的修复并不能够保证聚集地段的经济生命力。
对于凌风路改善和美化工程有些像是收视率不高的广告。留住了空间环境,并不等于能够再现昔日的风光;吉光片羽的物质化记忆接续不了百货汇聚的盛景,也难于使人全面体验原有的故土风情。这直接影响到街区整治与改造的实际效果,更何况,这里还缺乏必要的“软环境”的营造。问题并不在于对近代骑楼空间改善或者对于建筑形式保存的方式方法,而是一种来源于公共社会情感的认同和城市自身明确的路径,这才是当前旧城更新与发展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