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4 24 近期中国经济众分析

2010 4 24 近期中国经济众分析

2010-04-24 13:38:59 阅读12 评论0 字号:

 

新闻

 

    [世华财讯]华润万家、家乐福等多家超市部分品牌生活用纸超市采购价上涨,超市方面表示,5月份起,几乎所有的生活用纸品牌终端价将上调,整体涨幅在10%以上。

  

   据每日经济新闻4月23日报道,继奶粉、液态奶、食用油等涨价后,生活用纸也即将涨价了。4月22日,记者从华润万家、家乐福等多家超市了解到,目前部分品牌生活用纸超市采购价已经上涨,5月份起,几乎所有的生活用纸品牌终端价将上调,整体涨幅在10%以上。

  

   

   “5月份起,我们将陆续调整生活用纸价格,几乎涉及所有的品牌,上调整体幅度在10%以上,个别品牌可能达20%。”华润万家媒体负责人4月22日向记者表示,目前已经接到几乎所有厂家的涨价通知,其中维达等部分品牌纸进货价已经上涨了,不过终端价格还没有调整。

    

   与此同时,家乐福媒体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已经收到了供应商的涨价通知,{zg}涨幅超过20%。不过,记者致电新一佳、百佳、吉之岛等超市相关负责人,他们均表示还没有接到供应商的正式通知。

    

   据了解,从去年二季度开始,国际纸浆价格就一路攀升,从去年二季度的340美元/吨到现在的850美元/吨左右,暴涨了1.5倍。另外,占全球{sjj}纸浆厂损害严重,加之芬兰爆发的罢工事件,进一步减少了世界纸浆的供应,纸浆价格由此步步攀升。

    

   不过,纸企只是承认原料上涨,但并不愿意透露是否涨价的确切信息。“暂时没有涨价的计划,但不代表未来不会涨价。”恒安国际一位市场部负责人对记者说。

    

   {zx1}的统计数据显示,一些纸品价格已经在向2008年的历史高点进发,其中铜版纸单周涨幅在5.7%~1.5%之间,双胶纸上涨1.4%~2.9%,白板纸价周涨幅{zg}达9.8%,白卡纸的周涨幅则达2.9%。

 

谢国忠

 

然而,正在改善的经济数据将刺激金融市场。由于中国政府担心一个更大的泡沫降临,因此,正在强迫股市降温。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情况可能不错。不同的趋势说明,中国{lx1}其他国家4个月,实现了市场复苏及调整。

  当投资者认识到,全球经济在2010年将有第二次下降,并且美联储将很快提高利率的时候,金融市场将再次下滑。转折点很可能发生在2009年第四季度的某个时间。到那时,很显然,中国经济已经放慢了速度,美国的就业没有得到改善,因此,其消费量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存货周期按照常规发展过后,目前推动预期的生产数据已经变冷。

  多数分析师会说,如果经济复苏还不确定的话,央行不会提高利率。问题是,货币政策不能解决阻碍持续复苏的结构性问题。流动性不是xx目前全球经济的良药,过量使用会带来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石油是最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的商品。尽管需求下降,其价格仍从2009年3月低点翻了一番,但也是{wy}适合作为通货通胀对冲的商品。其供应的反应是非常滞缓的。只要经济继续疲弱,央行拒绝提高利率,石油价格就可能会翻番。我认为,中央银行,尤其是美联储,将提高利率,尽管并不情愿。只是想通过显示他们仍然关心通货膨胀来冷却通胀预期。因此,他们会慢慢地提高利率,即故意落后于形势。结果是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快于利率。这种愚弄市场的策略可能暂时奏效。它的有效性一定会反映在石油价格上,即,美联储需要在其利率政策中将石油价格作为目标。如果石油价格脱离了目前的水平,就意味着市场不再相信美联储了。这将迫使美联储快速提高利率,不幸的是,这将会触发另一波严重衰退。

  应该用W型代替目前广泛认可的V型复苏。尽管明年的下滑在统计上可能不深,却将传递出影响深远的心理冲击。金融市场现在很活跃,因为其仍相信政府的大规模投资。第二波下滑将显示政府力量有限。这波下滑或会使资产价格下跌,并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通过通货膨胀(尽管统计数字说中国还没有通货膨胀),中国的货币可能实际上已经升值了。证据是:{dy},出口商正在寻求将更多的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第二,与国际上横向比较,中国的价格水平已经非常高。今天的许多货币升值预期可能是个泡沫。这种预期依然强劲,只是因为热钱认为中国的资产价格仍会上升。对付这种预期的xxx的方法可能是冷却国内的资产泡沫。因此,提高利率可能会赶走一些热钱。

  通过加息,中国就可以避免一些小的政策举动。现在紧缩货币其实已经非常晚了。如果{dy}次紧缩行动缩手缩脚,可能会给人留下政府决心不够的印象,进而甚至令情况变得更糟。

  中国必须尽可能地提高对银行体系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因为这些银行通过筹集资本来支持其xx扩张。不这么做的话,由于这些银行的动机是以最快的速度扩张,xx可能再次飙涨。

  人民币升值的需求,确保了银行流动性充足。目前的贷存比率为67%,银行还有足够的空间放贷。额外的注资将增加进一步放贷的压力,因为不放贷,股本回报率将下降,对银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不利。考虑到上述因素,政府应将核心资本充足比率要求由5%提至8%,让银行在三年内达标。达到这一目标不难。

  高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只是为纳税人增加了缓冲,中国的银行都太大而不能倒。到了地产泡沫破裂的那天,政府肯定要为银行注资,而这些钱都是从纳税人那里来的。上次地产泡沫破灭是在1998年,当时的不良xx占总xx的比率高达40%。如果现在的这个泡沫破裂,不良xx率可能会达到20%或更多。银行目前的资本基础远远不够覆盖不良xx带来的损失。银行应尽快增加资本。这种压力会减少他们的xx能力,减缓泡沫膨胀。通过限制泡沫的大小,当泡沫破灭时,银行蒙受的损失也能少一些。

  每个人都应吸取美国的教训。泡沫不应该置之不理,因为最终它将让纳税人付出沉重的代价。只在泡沫破灭后,才采取行动,就像前美国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那样,是xx不负责任的行为。中国必须采取重大行动,来防止灾难的发生。不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不负责任。 ■

  谢国忠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学家;本文的英文版首先发表于《南华早报》

  谢国忠搜狐博客:

  欢迎光临搜狐财经博客群:

 

 回复日期:2010-04-20 23:50:59 

 

情况已经明朗,房地产肯定在近期到阶段性的顶部,而在消费或者其他产业未复苏之前,地产泡沫破裂的后果是非常可怕,政府肯定不愿看到,加之外部环境宽松,故地产泡沫不会破裂,支柱产业的地位还要延续。现在的情况是为了维持经济安全和政权信用迫不得已的行为,在地产经过一定的调整之后,政策面肯定会趋向宽松,所以我在前面的帖子中说房价在高位震荡。你可以观察地产政策的具体内容,都是单独对地产行业进行调控,其他行业主要是受到地产行业产业链的波及,如银行,水泥等等。而整个货币政策还是宽松,今年的信贷在7.5W亿的规模,而M2增长在18%,一直保持低利率,主要的用意是降低融资成本,加强通胀预期等等拉动经济,同时为将来房价降低后,释放需求保留了最主要的条件,一旦地产政策趋向宽松买盘会释放来。

  山1核2桃3问我是短、中线建仓,还是长线建仓?我先选后者,当然中间可能有变数,主要还是货币政策,国际环境还有一定的变数。后果当然是自负,我只是发表我的看法作为交流,并不是投资建议。

 

 

刀锋兄说得对

  zf并不想打压房价,只是不想让它涨,或者说涨的太猛而已

  大幅加息或者物业税才能刺破房价的泡沫

 

 

Poseidonnep

 

2007 年

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是短缺经济,只要你能生产出有用的东西,就有人来买。所以从1978年-1994年我们一直在经历短缺经济,有钱没处花,你买不到东西。当时有一句话,改革开放初期,到处是黄金,只要你愿意弯下腰,就能富起来。这是短缺经济的典型现象。但是到1996年以后,经济形势发生了大的变化,当时有一种时髦的说法:中国经济从卖方经济到了买方经济,实际上经济慢慢发展到了过剩经济。1997-2001年经济发展困难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通货紧缩,居民消费不振,因为全球经济的疲弱和亚洲金融危机导致出口压力较大,这一切对当时的中国总理的压力非常大。

  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走出困境当时的总理朱老板开出了这几份方子:1、老百姓不是有大约8万亿的存款不是不愿意花吗,我就搞义务教育不义务非义务教育大范围收费和扩招,住房改革搞货币化分房,医疗改革废除公费医疗,废除原来的养老退休机制搞政府亏空养老。这几招招招见血,打在了所有老百姓得要害上,逼着老百姓消费,为过剩经济提供购买力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2、针对富裕个人,大力推进汽车产业发展,加快消费升级换代。3、为了维护大国形象,人民币虽然没有贬值,但是提出了出口退税政策已实现实际汇率的贬值,大力推动出口创汇。果然几年下来,这些政策大有斩获,可怜的中国老百姓背上了新三座大山,住房、医疗、教育,把辛苦几十年的积蓄乖乖贡献给了不良开发商、各级政府、贪官污吏、外资老板、炒房团、医生、医药代表、校长和老师等等,而且我们的年轻人为了住房背上了一辈子的债务,还面临一个深渊,那就是养老金问题(后文将会有详细叙述)。居民房地产和汽车消费,教育和医疗消费,提升了GDP三架马车中的消费;房地产业和汽车产业的大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加上出口产业的膨胀有力提升了投资发展,GDP的第二架马车也开始狂奔了;至于第三架马车,出口的发展那就不在话下了,出口退税政策加上我们的低廉劳动力果然大大刺激了出口发展,外汇储备连创新高,中国一举成为国际贸易大国,今年很有可能超过德国称为{dy}大贸易顺差国和超过美国成为第二大出口国;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工厂,{dy}大外汇储备国。

 

<#--{zx1}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相关日志--> <#--推荐日志--> <#--推荐阅读-->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郑重声明:资讯 【2010 4 24 近期中国经济众分析】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