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始祖轩辕帝--西北行之十二

    华夏始祖轩辕帝--西北行之十二    

黄帝陵: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

关于黄帝陵的由来,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据说黄帝活了118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xxxx自天而降。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

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

黄帝陵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

陵前正南,陵园围墙以外是土筑高台,即“汉武仙台”。《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汉武仙台,即汉武帝祭祀黄帝所筑,台高20余米,现已用块石砌筑并建有登台石阶及云板,护栏等。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广场北端为轩辕桥,宽8.6米、长66米、高6.15米,全桥共9跨。石梁121根,桥面设护栏。栏板上均雕有古典图案花纹。全桥均采用花岩石料砌成。显得粗犷古朴。轩辕桥下及其左右水面为印池,占地约300余亩。蓄水量可达46万平方米。桥山古柏,倒映池中,与白云蓝天交相辉映,为黄帝陵平添了无限灵气。印池四周绿树成荫,形成优美的空间环境。轩辕桥北端为龙尾道,共设95级台阶,含有黄帝“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寓意。由龙尾道向上即登临庙院山门。山门为五间廓庑式花岗岩(仿汉代木)建筑。显得格外庄严雄伟。

入庙院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轩辕手植柏。传为轩辕黄帝亲手所植。此柏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中围6米,上围2米,遒枝苍劲,柏叶青翠。再北为诚心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祭祀官员至此须整饰衣冠,静心净面,方可进入大殿祭祀。再北为碑亭,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卷棚顶。亭内立有xxx手迹“祭黄帝陵文”和蒋中正手迹 “黄帝陵”碑石。侧有一高大古柏,即“汉武挂甲柏”,枝叶茂盛。轩辕庙正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歇山顶,门楣匾额“人文初祖”,系国民党元老程潜手迹。殿内正中木质壁龛内嵌浮雕轩辕黄帝石像。

碑亭东为碑廓,其中有历代碑石40余通,其中有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奉旨栽植松柏1413棵记事碑。元泰定二年(公元1371年)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祭黄帝陵御制祝文碑,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9年)祭黄帝桥陵碑,以及1912年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派代表团带上他新自撰写的《祭黄帝陵文》前往桥山致祭轩辕黄帝陵的碑石等。

每到清明时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常到这里拜祭。

黄帝陵-祭祀活动       

中华民族祭祀黄帝陵庙的活动,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了。从孔子,孟子的文章中和他们与学生对话语录中,已经得到证实。据《吕氏春秋·安葬篇》、《七国考》、《山海经》这些古史书籍记载:“墓设陵园”在秦xx始形成一种制度。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秦统一六国后,又规定天子的坟墓一律称作“陵”,一般庶民坟都称作“墓”。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刘邦建立大汉后,汉朝初期就在桥山西麓建起“轩辕庙”。

唐代宗大历五年至大历七年,对轩辕庙进行了历时二年重修扩建,并栽植柏树一千一百四十株。宋朝开宝二年,因沮河水连年侵蚀,桥山西麓经常发生崖塌水崩,威胁庙院存亡,地方官员上书朝廷,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在之后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直至当今,都对黄帝陵庙进行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陵庙的规模和范围。已远远超过历代。

千百年来流传在当地民谣说:

汉朝立庙唐扩建,
到了宋朝把庙迁,
不论谁来坐皇帝,
登基都不忘祖先。

历代帝王祭黄陵,大多派身边亲信大臣,带着皇帝亲笔写的“御制祝文”。

前220年:传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于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自己手捧供品,身带佩剑,走向“黄帝祠”默默祈祷。
前110年:元封元年十月汉武帝率十八万大军祭黄陵并修筑“祈仙台”(汉武仙台)。

唐朝时,祭祀黄帝陵成了国家公祭。

1040年~1043年: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三次祭黄陵。
1061年:宋仁宗降旨黄陵栽柏树。
1325年:元朝泰定二年,皇帝也孙铁木耳颁发保护黄帝陵庙令。
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洪武皇帝遣中书管勾甘祭黄陵。之后多次遣人祭祀。
1651年:清世祖顺治八年开始及其之后多次遣人祭祀。
1908年: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国民政府、中国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陕西省政府多次祭祀;孙中山、蒋中正等多次作祭文遣人参与祭祀。 1939年:清明节,xxx遣林伯渠祭祀。
2006年,黄帝陵祭典活动被列入了{dy}批{gjj}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西安去黄帝陵经铜川,天黑的象锅底

沿途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有很多小摊贩 

接近黄帝陵时路旁的建筑古香古色

黄帝陵前空旷的广场由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成

广场巨石上的“黄帝陵”三字,一看便知乃郭沫若手笔

    黄帝陵前山水环绕

        轩辕庙气度不凡

    进得庙门但见此碑上书“黄帝手植柏”    

    据说,这就是黄帝亲手栽的柏树

历经几千年依然郁郁葱葱    

    夸父追日石

    拜轩辕庙首先要过诚心亭

    这里是给黄帝上香的地方    

    “人文初祖”四个字是程潜的手笔

    碑亭

    

碑亭东的“轩辕庙碑廊”

    存历代碑石40余通

    

    这是元朝禁伐黄帝陵树木圣旨碑

    孙中山的题词

    蒋介石手书“黄帝陵”  

    xxx手书“祭黄帝陵”文

    xxx手书“炎黄子孙”    

    xxx题词    

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

 

台湾同胞祭黄帝陵碑文    

李鹏题词   

    陈云、李鹏、习仲勋题词    

鲁迅题诗

赵朴初、沈鹏、苗子题字

风雨中远眺轩辕殿

    轩辕殿前的广场两侧杏黄旗迎风招展招展

    气势恢弘轩辕殿

 

 与天地日月同辉的黄帝像

碑上镌刻着《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黄帝的传说

气度不凡

冒雨前来拜谒者络绎不绝

轩辕殿下的大钟异常壮观

鼎也是炎黄子孙文化传统中必不可少的

这面大鼓阴雨中被覆盖起来

但你依然可以感到它的气势

 

郑重声明:资讯 【华夏始祖轩辕帝--西北行之十二】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