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都要关注科学技术关注科学家
“在担任政协委员的这5年,我就要围绕这个内容大声疾呼,全社会都要关注科学技术、关注科学家。现在,这方面做得不够。科学技术是{dy}生产力,人才资源是{dy}资源,科学家是最重要的人才资源,但现在这两个‘{dy}’还没有放到真正{dy}的位置。”全国政协委员、中纪委驻中国科学院纪检组原组长、中科院原党组成员王庭大说。
2009年,王庭大在北京的两所中学、两所小学的1180名学生中进行了理想职业问卷调查。“在9个可选择的职业中,科学家竟未能进入前几名,而是排在第七,紧随其后的是农民、工人,甚至科学家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也不愿当科学家。其结果让我无语、哽咽。”王庭大从小就想当科学家,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这样的结果让他有些无法接受。
青少年对科学技术不感兴趣,长大了也不愿当科学家——这让王庭大很担忧:“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没有科学家的努力,就不会有中国的今天,更不会有中国更加灿烂的明天。”
他在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发言中说,我们不会忘记,战火的硝烟还没有xx散去,百业待举、百废待兴之时,开国元勋们首先着手组建科学院。我们不会忘记,是“两弹一星”奠定了中国{jd0}科学技术的基础和大国地位;是陆相成油理论甩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是杂交水稻成为满足中国粮食需求和促进世界谷物生产的“金钥匙”;是载人航天成功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王庭大认为,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最终还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科学家是最重要的人才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对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决定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衰。对“{dy}生产力”、“{dy}资源”,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要解决这一问题,王庭大建议要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是加强宣传。要让全社会关注,必须形成舆论氛围。加大宣传力度,在新闻媒体上要有位置、要有版面。据媒体报道,美国电视台的科技节目占节目总量的20%,日本电视台占15%,我国只占6%。建议我国电视台包括中央和地方都要加大对科技和科技工作者的宣传比重。建议筹建国家科技电视台或在中央电视台单独开设科技频道,综合频道也要增加这方面的内容,重要报纸要有专版。建议筹建国家科学网站。要加强对科学技术和科学家的宣传,像当年宣传陈景润那样,让科学家给全国人民留下深刻印象,要像了解老科学家那样了解当今有贡献的青年科学家。编辑记者要深入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单位去发现好的典型、宣传好的典型。绝不能让民众享受着科学家发明的科技成果,却不知科学家是谁。建议设立科学公园,公园中既要有科学知识的宣传,也要有中外科学家事迹的介绍。在全社会真正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崇尚科学、崇尚科学家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是注重教育。要让社会关注、永远关注,必须注重教育。教育要从中小学生抓起,教育他们热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包括长大了要成为科学家。网上有个高三学生理想职业调查,结果与我的问卷调查基本相同。报考文科生4207人、理科生3630人。热门理想职业依次是公务员、律师、医生、记者等,前几位唯独没有科学家。对于中小学生要在灌输科学知识的同时,向他们宣传科学家的事迹、精神,让科学家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偶像。有的学校在教室内外悬挂中外知名科学家像的做法值得提倡。要加大科普教育工作的力度,“科学”这门课程,要普遍推开,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们感兴趣。在中小学校设立多学科的科学小组,聘请科技人员做辅导员。要培养千千万万个高士其,要一批一批地培养、一代一代地培养,出版一批又一批好的科普读物。科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要定期组织中小学生参观,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三是提高地位。要让社会关注,必须适当提高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要让科学家成为最受敬仰的人,让从事复杂劳动的人有舒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要让科学家有更多时间从事科研,而不是争取经费。让科学家用更多的时间去争取经费,是极大的浪费,也是“犯罪”。要让科学家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且根据贡献的大小有所不同。要让科学家能有健康的体魄来从事繁重的科研工作。让工作了一辈子、离开科研一线的老科学家的生活水平不要大幅度下降,使他们晚年也能过上宽裕的生活。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当好后勤部,为他们作好服务。在科研中还应宽容失败,以鼓励科研人员自由探索,勇于承担风险。当然也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管理监督,使他们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特别是耐得住寂寞,始终不畏艰险地向上攀登,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作出更大贡献。(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纪委驻中国科学院纪检组原组长、中科院原党组成员王庭大)
下一个三十年发展要靠新“两弹一星”
“后危机时代,新‘两弹一星’的力量将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持续的原动力。‘两弹’就是‘科技体制创新’和‘教育体制创新’,‘一星’即‘人才’。”日前,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电子董事局主席邓中翰在谈及后危机时代中国如何才能持续发展时如此表示。
在他看来,科技体制创新能够为科研成果转换成生产力保驾护航,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在创新中,必须坚持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政府应从法律法规的制定、优惠政策的实施等方面为自主创新、为科研成果转换成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评价科技创新成果不应以发表论文、获得相关奖项的数量等作为衡量标准,而应从它是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以及创造了经济效益等方面考量。”
“教育体制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久保障,能够确保创新的持续性和高效率。”邓中翰表示,教育体制创新的关键在于树立“通才教育观”。“要鼓励学生多方面涉猎,做到触类旁通。对于一个创新创业型人才来说,科学培养的逻辑思维和文学艺术培养的形象思维,就像创新所需的一对翅膀,缺一不可。”
自主创新关键在人
自主创新首先是人的问题。其实,自主创新的标准很高,不能仅仅是一般水平的人才,而应该是具有超前意识、国际{yl}水平的人才,这方面我国是比较薄弱的。不过,我国开展的“千人计划”很有成效。目前,因为这个计划回来了一批人,将来还会有更多的人回来。这对我国人才欠缺是一个很大的补充。
我国另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是基础设施不到位。研发不是单一的,是系统的,牵涉方方面面。我国由于积累不足,整体较为落后,尤其是硬件条件。现在,国家不缺钱,但需要探讨如何才能更准确地把钱花到点子上。
总体来说,人才匮乏、配套设施不到位是导致我国创新能力不足的两个主要原因。但是,相对而言,硬件设施不到位是共性问题,对所有人都一样,唯独人才政策的差异带来了企业发展的不同。大家都感到高科技行业配套设施比较薄弱,但做得好的都是引进人才方面有独到之处的企业。因此我认为,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人。
同时,企业也不能只依赖政策支持而不先练好内功。我的理解是,政府的政策应该是锦上添花的,因为国家政策是公平的,对每家企业都一样。企业自己的问题不能依赖政府解决,自主创新是企业自身的问题。
另外,自主创新的理念和标准也需要改变。什么叫世界{yl}的自主创新?不是自我陶醉、自我感觉良好,而是确实能经得住市场考验。对{yl}的设计、研发人才来说,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否经得住市场的检验,实际上在产品概念形成的阶段就应该知道,最终能拿出什么产品应该心中有数。
对于企业来说,三类人才是企业发展不可欠缺的。一是{dj0}的企业管理人才和技术领军人才。对这样的人才,我们是全球吸引,同时待遇水平也高于国际水平。第二个层面是研发和自主创新的主体,要靠国内的大批工程师。这部分我们立足全国,待遇超过国内平均水平,吸引全国{zh0}的人才。第三方面是一般的技工,我们立足当地,发展空间和待遇优于周边企业。
由于在福利待遇和发展空间上提供了较优的条件,我们在人才引进方面一直很顺利。目前看来,人员匹配很好、很稳定,基本想要的人都能招来,招来之后也都能留下来。
人员投入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对企业来说,刚开始比较困难,面临着能不能运转起来、继而进入良性循环的问题。这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魄力,看他敢不敢投入。但是想要招到真正优秀的人才必须这么做,只有付了代价,吸引到{zh0}的人才,配合其他方面的市场开拓等,才能使企业良性发展起来。(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微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兆华)
自主品牌建设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政策导向应进一步明确自主品牌与自主创新的内在关系。”身兼全国十一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在今年两会前夕重点关注了中国企业自主品牌的建设路径,他认为,自主创新是自主品牌建设的必由之路,仅靠广告只能名噪一时,具有竞争力的世界品牌还是要回归到以技术创新为支撑的理性品牌观。
品牌战略推动国家富强
周厚健指出,综观历史,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无不伴随着大量世界{yl}跨国公司的诞生,如美国、日本、德国等。中国制造要跃升到中国创造,需要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有增长后劲的企业支撑。
在刚刚经历的全球经济危机中,周厚健带领的海信集团尝到了依靠自主创新推进自主品牌建设的甜头。周厚健表示:“基于多年的技术研发对市场支持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做自主品牌的区域,业务恢复都比较快,抗风险能力更强。”
2009年,海信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60亿元,利润同比增长96%。在中国出口同比下降16%的大环境下,海信逆势而上,出口增长17%。无独有偶,在大量出口加工企业停产甚至倒闭之时,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依然坚挺。金融危机也充分检验出了品牌的抗危机、抗风险能力和强大的赢利能力。
周厚健指出,通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推进品牌战略、培育知名品牌企业,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国际市场、控制全球资源、带动本国经济持续发展、跻身经济强国的重要国家战略。
据了解,韩国不仅通过大力培育现代、三星等国际企业提升国家制造的形象,而且还发布了《利用国家品牌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对策》,并设立国家品牌管理总部,制定“KOREA品牌路线图”,重点缩小技术差距和培育新产业。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说:“代表日本左边脸的是松下,代表日本右边脸的是丰田,品牌就是国家的脸面。”为保护本国工业和本土品牌,日本政府通过政策和资源的倾斜,有意识、有计划地扶植一批创新型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瑞士等国家也都有完整的xx战略思路和政策支持体系。
在我国,xxx同志在1992年南巡时就指出:“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创造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品牌,否则就要受人欺负。”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xx品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xx产品和xx企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仍是品牌弱国,处在全球价值链的底端。2009年底,由商务部牵头制作的名为《中国制造,无处不在》的全球品牌形象片在海外播出之后,引发国际舆论高度关注。
政策扶持必不可少
“做品牌和做企业一样,没有捷径。”周厚健强调,品牌不是靠广告做出来的,也不是哪个部门和机构评选出来的,市场经济最终的主宰是技术与消费者,应该让市场竞争筛选和评选真正的品牌。应该克服浮躁的氛围,回归理性的品牌观,国家品牌战略应重点选择和优先支持xx企业自主技术的开发,抓住机遇将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和增长后劲的企业打造成世界{yl}跨国公司,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跃升。
对此,周厚健建议,国家应首先从政策引导和扶持方向上形成正确的导向,明确国家自主品牌战略和自主创新战略的内在关系,并从政策层面重点选择和优先支持xx企业自主技术的开发,大力推进真正有国际竞争能力和潜力的中国品牌“强起来”、“走出去”。
第二,建立研发与产业联动机制,将有限的政府资源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在培育自主创新和xx企业中的作用,各部委出台的相关扶植品牌的政策要避免“撒胡椒面”式的支持,应将产业前沿技术、涉及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重大与关键技术、重大工程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改造、产品创新协同联动起来,大力提升中国自主品牌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使中国企业得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
第三,营造良好氛围,优化企业成长环境,比如政府搭建平台,建立健全海外维权与争端解决机制;政府采购应优先考虑自主创新产品并作为制度建立和执行;为自主品牌建设培育良好的舆论氛围,特别是希望具有社会公益担当的主流媒体对重视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的企业给予更多的关注、爱护和支持,对个别唯利是图恶意敲诈企业的不法媒体,国家应清理整治。(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
中小科技企业扶植力度还须加强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更是自主创新的生力军。据统计,欧美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95%来自中小企业。而在我国,根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66%的发明创造,74%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2%的新产品开发。今年,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要促进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针对中小科技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难题,我提出下列建议。
其一,核定中小科技企业员工交纳五险一金的标准。相对于传统行业而言,科技企业研发人员的工资标准相对较高,中小企业若想吸引人才必须提供和大型企业相近水平的待遇。而中小企业在初创时期资金比较困难,还要缴纳工资总额的63%作为工资附加费,对于一个年薪20万元的研发人员来说,企业要承担32.6万元的工资成本,对中小企业来说实在困难。据我们了解,大型国有企业和高等院校都是按照基本工资缴纳五险一金,我们建议有关部门针对中小科技企业核定五险一金标准。这样可以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和成本支出。
其二,尽快出台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执行办法。资金短缺是制约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一大因素。目前,我国对自主创新的投入较多,但多数还是投向高校和科研院所,投入企业的很少,投入中小企业的则少之又少。在今年106亿元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拨付一定比例用于发展中小科技企业,建议建立科技创新准备金制度,支持中小企业,允许中小企业按其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科技开发经费,弥补科技创新失败造成的损失。
其三,建议由地方主管部门牵头组建专业的担保公司。科技企业在初创期由于技术和市场不明确,难以从银行获得xx,原因在于其技术难以评估。建议地方科技主管部门成立专业担保公司,根据银行要求,出具担保评估报告,缓解中小企业xx难问题。
其四,尽快建立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产学研结合的首要条件是信息对称,但是现在高校和企业信息极不对称,希望有第三方机构把高校的成果和企业需要的知识产权有效结合起来。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把散落在地方上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江苏擎天信息科技集团董事长辛颖梅)
要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走出去”
今年两会,大家都格外关注民生问题。但我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要忘了经济发展的问题。现在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zh0}时机,因为中国经济已先于全世界回暖,这时候走出去既可以拉别人一把,也可以极大地拉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希望国家建一批孵化器,如创新企业服务中心,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去。
中国经济面临的{zd0}挑战是能否抓住国际化的机会。一般人认为,“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是大企业的“专利”。但我认为中小企业一样有走出去的实力和可能性。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日本抓住了这个机会,索尼、松下等企业发展起来了——当时索尼的年营业额才两亿美元,实际上是中型企业,但后来它却拉动了整个日本经济的发展。同样,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韩国也抓住了这个机会。但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后,希腊却没有抓住时机。2008年北京奥运会如此成功,如果抓不住这个机会就太可惜了。
虽然以前一些民营企业国际化的道路走得并不成功,但并不意味着国际化不适合中国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在这一问题上,中小企业走出去面临的{zd0}困难:一是签证问题,二是安全问题。因为大量的创新型中小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经常面临凭自己的力量很难克服的问题,阻碍了中国品牌在全世界的崛起。目前,商务部已经帮助了一批制造型企业走出去,科技部也非常想帮助创新型企业走出去,但还不具备这个条件。
在提案里,我提出了“孵化器”的概念,即由科技部牵头,商务部和外交部配合,在全世界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建设一批“中国创新企业服务中心”。首先,帮助解决签证问题;其次,发挥团队聚集效应,解决安全和服务配套问题;{zh1},由于身处当地市场,一方面可以保证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还可以规避贸易壁垒,更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规模化经营与品牌建设。
我认为,首先应该扶植的是纳税额达到一定程度的优秀创新型企业,并与“中国创新企业服务中心”的机制挂钩。这种机制可一举多得:{dy},提高企业纳税的积极性,转被动纳税为主动纳税,增加财政收入;第二,以企业输出的形式派遣人员到海外工作,拓展就业渠道;第三,这部分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在海外赢利后,直接回馈国内,增加社会财富,最终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
支持这些创新型企业走出去,将会是中国经济一个很大的增长点,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有一定帮助,甚至可以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全新的出路。2010年是企业走出去的元年,也是很多民生问题解决的良好时机。因为很多问题确实很复杂,把全球市场作为利润来源,对缓解国内的一些矛盾是有帮助的。(全国政协委员、华旗资讯集团总裁冯军)
应在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建立农工一体化产业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在全国政协代表大会分组讨论会上发言时表示,应在全国13个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建立农工产业一体化。
娄源功说:“去年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警醒,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式也要着力改变。”他建议,应当在全国13个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建立农工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的核心是 “生产+加工+物流”一体化,从而实现一、二、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强化可以拉动农业发展,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把中央对国家粮食核心产区各项补贴的“输血”作用,提升为“造血”功能;二是通过三次产业联动达到四个“增”: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就业增加。
我国在统计上与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是12个行业,即: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业和橡胶制品业。据测算,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每增加0.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230万人就业,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93元。娄源功介绍,以河南省为例,目前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只有0.6左右,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了3左右。如果彻底实行这种模式,并达到一定的水平,理论上讲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还有5倍的发展空间。(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