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鲜食葡萄原产温带地区,南亚热带湿热地区在我国葡萄种植规划中最初列为不适宜区,后改为特殊栽培区。在桂南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栽培鲜食葡萄普遍出现如下突出问题:一是冬季温度无法满足正常休眠要求,表现萌芽极不整齐,早春萌芽率低,产量难以提高。二是果实生长期间高温多雨,病虫害防治难度大,喷药次数多,难以达到无公害果品的要求。三是果实转色期温度过高,昼夜温差小,果实着色困难,难以显现原品种的特有色泽和香味。由于存在以上问题,湿热地区鲜食葡萄栽培表现产量低、品质差、商品率低,总体表现经济效益差。然而,台湾省的科技人员和果农们经过四十多年的探索,已总结出一整套巨峰葡萄栽培的成功经验,使巨峰葡萄产业的劣势变为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成熟期早,一年多收,实现了周年供应鲜果,二是丰产稳产,品质风味充分表现原品种的固有特性。三是果品达到了无公害的要求。广西南部与台湾省同属湿热地区,气候条件相似,台湾的栽培经验应该适合广西南部应用。基于这一判断,我院与具有40多年葡萄栽培经验的台湾彰化县赖临任、刘柏铿先生共同投资立项实施该项目,希望在广西立地条件下应用台湾栽培经验进行实践与改进,总结成熟后起示范作用推动南亚热带湿热地区葡萄产业的发展。 二、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 (一)种植的基本情况:1.品种:巨峰; 2.种植时期:2003年4月23日~25日,相对南宁适栽期晚了两个月;3.种植规格:采用计划密植方式,{yj}行:行距3.9米, 株距1米,171株/亩;临时行:行距3.9米,株距2米,85.5株/亩;总种植密度:256.5株/亩。4.种植规模:16亩(3547株)。5.种植地点:广西农业科学院内(南宁市大学路44)。 (二)、{dy}造果(夏果)基本情况:夏果测产验收专家小组于2004年7月10日进行测产验收表明:结果株率{bfb},可溶性固形物16.88%;可食率82.70%;商品果率98%;平均单果重10.15克;平均单穗重364克;平均株产8.25公斤;平均亩产2119.2公斤。 (三)、技术改革的关键措施 1、采用棚架式栽培。与普通采用的篱架相比较具有如下优点:①减少病虫害发病率,喷药次数明显减少。原因是棚架栽培的叶片及果实生长发育部位比篱架高,比较通风透气,湿度较低,病虫害发生程度较轻,农药使用量比篱架减少30-40%。②防止日烧果的发生。由于受叶片遮挡,阳光很少直射果实,没有发现日烧果生理病害的发生。③管理操作方便,减少劳动强度及用工量。 2、采用催芽剂打破休眠催芽。其效果为:①出芽整齐及成熟期比较一致。②提早出芽及提前成熟7~15天。③实现按计划控制出芽量及挂果量。 3、采用疏花疏果技术,控制产量追求果实大粒及充分成熟,生产能充分表现品种固有特性的xx果。 4、采用无公害生产技术,生产符合无公害食品要求的精品果。主要措施是只采用无公害栽培允许使用的农药及对果实进行套袋。 (四)第二造果(冬果)基本情况:{dy}造(夏果)采收完成后于9月上旬灌水、修剪、去叶、xx催芽和施肥,进入当年第二造生产周期;9月下旬开花,11月上旬开始着色,冬果在元旦后充分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