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法的操作与特点

穴位注射法是一种针刺与xx相结合的疗法。选用中西xx注入有关穴位、压痛点或体表触诊阳性反应点,通过针刺及xx的双重作用xx疾病。

(一)   xx与器具

常用xx有复方当归注射液、黄芪、丹参、红花、板蓝根、威灵仙、银黄注射液、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xxx、胎盘组织液、奎宁等。

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常用4~6号普通注射针头,及牙科5号和封闭用长针头。

(二)操作方法

(1)一般可根据xx需要,循经络分布走行寻找阳性反应明显的背俞穴、募穴为xx点。

(2)根据所选穴位:部位不同及用药剂量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

(3)在局部皮肤常规xx后,用注射针具快速进针刺入穴位,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药;慢性疾病,体弱者用轻刺激,推药要慢;急性病,体强者用强刺激,可快速推药。

  每个穴位一次注入药液量,头面和耳穴等处一般为0.3~0.5ml;四肢及腰背肌肉丰厚处可2~5ml左右,并可根据病情和xx以增减。一般采用隔日xx1次,5~10次为1疗程。两个疗程之间可休息3~5天。

        

穴位注射操作示意图

(三)适应症

适用于各种腰腿痛、肩背痛、xxx及软组织损伤、挫伤。如坐骨神xx、肩关节周围炎、腰肌劳损、纤维组织炎、良性关节炎。还有xxxx、高血压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炎,胆绞痛,神经衰弱和脑震荡后遗症等。

(四)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注意xx性能,对存在过敏反应的xx需要经过皮试,才可以使用。

(2)孕妇不宜作腰骶部注射。

(3)一般情况下,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内,以免引起关节xx、酸痛。高渗葡萄糖不可注入皮下,一定要注入肌肉深部。

(五)穴位注射的临床经验

穴位注射疗法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激发经络、穴位的xx作用,结合近代医药学中的药理作用和注射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疗法。使用时,将注射针刺入穴位後,作提插手法,使其得气,抽吸无回血後再将药液缓缓注入穴位,从而起到穴位、针刺、xx结合的加乘作用。一方面针刺和xx作用直接刺激了经络上的穴位,产生一定疗效;另一方面,穴位注射後,xx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较长,故可增强与延长穴位的xx效能,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直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充分发挥穴位和xx的共同xx作用;再者,xx对穴位的作用亦可通过神经系统和神经体液系统作用於机体,激发人体的抗病能力,产生出更大的疗效。
所以穴位注射疗法不仅为针刺治病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特异性穴位刺激物,而且也为xx提供了相对特异性的给药途径(经络穴位),能减少用药量,提高疗效,是一种很有前途的xx方法。
       穴位注射疗法用极小剂量的xx,即可取得和大剂量肌肉注射同样的效果,所以不仅能提高疗效,而且可以减少用药量。由於用药量的减少,相应的某些xx的毒副作用也减低。一般患者穴位注射後,即可随意活动,较之针刺留针法缩短了xx时间。注入的液体用量多时刺激□围大,且吸收需要一定时间,可於穴位维持较长时间的刺激,延长xx时效。
       操作方法
       一般可根据针灸xx时的xx原则辨证取穴,局部取穴则选用压痛点、皮下结节、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点进行xx。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并宜选取肌肉比较丰富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操作程序
       根据所选穴位的部位不同及用药剂量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局部常规xx後刺入穴位,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後,回抽一下,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入。
       xx剂量
       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和注射的深浅。如头面及四肢远端等皮肉浅薄处的穴位多浅刺,而腰部和四肢肌肉丰厚部位的穴位可深刺。三叉神xx於面部有触痛点,可在皮内注射一“皮丘”;腰肌劳损的部位多较深,故宜适当深刺注射。
       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差异较大,决定於注射部位及xx的性质及浓度。一般耳穴每注射0.1ml,面部每穴注射0.3~0.5ml,四肢部每穴注射1~2ml,胸背每穴注射0.5~1ml,腰部部每穴注射2~15ml。刺激性较小的xx,如葡萄糖水、生理食盐水等用量较大,每次可注射10~20ml,而刺激性较大的xx(如乙醇)和特异性xx(如xxx、xx、Atropine、Xylocaine等)一般用量较小,即所谓xxxx位注射,每次用量多为常规量的1/10~1/3。中药注射液的穴位注射通常剂量为1~2ml。穴位注射疗法数十年来被临床广泛使用,所用xx亦多变化,把中西xx中适用肌肉注射的大部分注射液,也扩充进去,如当归、丹参、黄耆、红花、板蓝根、鱼腥草、VitB1、B6、B12、葡萄糖水、生理食盐水,注射用水,特异性xx(如xxx、xx、Atropine、Xylocaine等)等,注射的部位及临床xx的病症也日益增多,使用的□围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临床各科;但临床上仍以骨伤科、神经科应用较广,如顽固性疼痛(排除癌痛)、三叉神xx、颜面神经麻痹等。
       从数十年来临床应用资料来看,穴位注射疗法按注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种:
      ◎ 穴位注药:有中药、西药以及中西xx混合制成的针剂。
      ◎ 穴位注水:如生理食盐水、注射用水及低浓度的葡萄糖溶液等。
      ◎ 穴位注液:即穴位注射组织液。
      ◎ 穴位注气:亦称穴位充气疗法,常用氧气、空气等。
      ◎ 穴位注血:即抽取患者血液注射於穴位上。
      ◎ 穴位注油:用某种植物油,如花生油、生姜油等。
       在应用穴位注射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①注射器要用一次性的,注射的部位必须严密xx。
     ②要注意xx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xx的质量、有效期、配伍禁忌、副   作用和过敏反应。副作用较严重的xx,不宜采用。刺激作用较强的xx,{zh0}不用。
      ③颈项、胸背部注射时,不要过深,并注意注射剂量,注射速度应该缓慢。
      ④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射。
      ⑤预防晕针、弯针、滞针、折针等异常情况的发生。
       临床上正确选用和使用穴位注射疗法,会提高疗效,使患者早日康复。



郑重声明:资讯 【穴位注射法的操作与特点】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