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派随想(红书包)_净土佛士的空间_百度空间
宗派随想(红书包) 若论佛法之修持,不外乎禅、教、律、密、净五宗。佛在世之时并无宗派之 说,后世之祖师大德,依佛说之经法,随众生之根机,设立种种宗派法门,皆契 理契机而度化。及至佛法东传至我国,先后出现了xx宗派,其中八个大乘宗派 ,其名曰:三论宗、唯识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律宗、密宗、净土宗。 此八大宗派,相依互立,相辅相成,推动我国佛教发扬光大。此八宗虽修行 方法有异,然目的却无不同,研究各宗之由来及其相互关系,对吾人之修学,乃 至对佛教之发展,皆有莫大之利益。 宗与教之关系 夫如来出世,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其目的只有一个,即令一切众 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法华经),恢复本有之如来智慧德相(华严经)而已。此 一大事因缘,唯佛与佛乃能彻底究竟。夫一切众生,上至等觉,下至阿鼻,无一 不具有佛性,此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常在吾人六根 门头,放光动地。然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迷惑颠倒,迷失本性,依真起妄,迷 真逐妄,背觉合尘,依本具之妙觉明心而起无明,因惑造业,因业受苦,流转于 生死轮回中,无有止息。犹如衣里裹珠而不知,仍四处流浪乞讨,甚可哀怜。佛 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故出现世间,兴无缘慈,运同体悲,说种种法 门,令一切众生彻证本有之佛性而后已。 然此佛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离诸名相,绝诸对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若不用方便言说,众生尚无法知晓,何况悟入。故佛不得已而说三藏十二部经 法,开八万四千种法门,无不指归自性,众生只需择一契理契机之法门修行,无 不达到目的。故曰: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众生本具之佛性,名之曰宗;佛说之种种法门,名之曰教。教以宗为本,宗 以教来显。全性起修,全修在性。 契悟心性名曰宗,凡有言说皆为教。宗本{dy}义不可说,但无教则难以契入 。故古来大德修行,必先依宗契悟,明心见性;后依教修持,以教印心。故宗门 下之修行,必先参至大彻大悟,悟后起修,由修而证所悟也。 又教如渡河之舟,宗如彼岸之目的地,明宗犹如看见彼岸之目的地,依教起 修则犹如乘舟渡河。既达彼岸已,则不复需舟,故《金刚经》曰,我所说法如筏 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又曰,如来无有少法可说。 又,宗如本心之真月,教如指月之指,执著于指,则无由见月;然离于指外 ,亦别无有月。月在指中,指在月中。不可谓指即是月,然月非在指外;不可谓 月即是指,然离月亦无有所指。 又,明宗悟理如开眼,亲见自己本来面目,本有之家乡,本地之风光;事修 如运足,依方向正确之道路,向本有之家乡走去,终可到达所见之目的地。故曰 :理可顿悟,事须渐修。理事无碍,宗教一致也。 明宗后若不依教修持,则无由断除生生世世之烦恼惑业习气,生死难了,六 道难出。若死执语言文字之教相而不契入,则如同说食数宝,究有何益?故宗教 有无之利害关系,不可不明辨也。 宗派略论(五宗略论) 教本为明宗而立,若不明宗,教有何益;宗本为教法所指,若不依教,宗何 所依。故修行之人,须从三藏十二部之文字般若,依教修观,而起观照般若,最 终契入实相般若。此即“教宗”修持之法。 所谓“教宗”,即依佛经之文字义理,契入自心本具之佛性。因一切佛经皆 是佛陀真心本性之所流露,而众生之佛性,与佛无二无别,是故一切佛经在吾人 本具之真心佛性中本自具足,皆是自己家里话。故吾人由看经、念经、诵经,启 发自己本有自性,直到经文意思,明明了了,自己本具之佛性,彻底显现,此即 “大开圆解”。 又“教宗”之下,各宗所依之经论不同,又分为天台宗、贤首宗、唯识宗、 三论宗。 佛法传至中国,研究文字义理者多,真修实证者少。此如同说食数宝,不能 的究竟解脱之利益。究有何益?甚至将佛法当作学术研究,执著佛经文字,死在 教下,无法契入本心,故不能大开圆解,佛法只成口头活计,失其宗旨矣! 故于此时,达摩祖师从西天而来,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门,此即“禅 宗”。禅宗之宗旨,乃教外别传,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扫一切法, 离一切相,直指吾人本具之佛性。故禅宗之出现,乃为了破除学佛之人执著佛经 文字,不知契悟而死在教下之弊病。 禅宗号曰“教外别传”,凡有言说皆为教,故禅宗之修行,先不许看经,一 上来便参,参至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亲见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此在宗门下 名曰“开悟”。 然宗门之“大彻大悟”,与教下之“大开圆解”,境界并无不同,唯下手之 方法有异。教下由看经而契悟,宗门则离开经教,由参究而契悟。虽手段不同, 契悟之境界,并无二致。因佛性本是一个。 大彻大悟、大开圆解之人,亲见自己之佛性,所悟与佛无二无别。然此“悟 ”并非“证”,开悟之人,仍需依教修持,广修六度万行,以断除自己多生多劫 之烦恼习气,方有了生死之分。 依教修持,则离不开戒律。因戒乃佛法之根基,无戒则万行不立。佛遗教云 :以戒为师。《楞严》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是以戒为根基,由戒而克己复礼,格除种种不正当之欲望,由此得定,定即三 摩地,由定而开智慧,智慧开则无明破除。故知戒律之重要性。 佛为弟子所制定之种种戒律,后人必依之而行,不得违犯。严持戒律,严净 毗尼,清净自身之身、语、意三业,此即“律宗”。一切法门皆以戒律为基础, 皆离不开戒律,故律宗通达于其余各宗。 如上所述,佛法已有禅宗、教宗、律宗,似乎已经完备,无有欠缺。然此种 种法门,皆是凭自力修持之通途法门,当此五浊恶世,又值末法时期,众生之业 障深重,烦恼炽盛,根机陋劣,业重障深,福薄慧浅,若要凭自力修持之法门, 以断尽烦恼惑业而了生死,成佛道,则难如登天矣。故佛慈悲,又用陀罗尼咒语 加持,使速速成就。“密宗”由此应运而生。 密宗之起源,乃法身佛大日如来,于摩醯首罗天金刚法界殿,说《大日经》 、《金刚顶经》,传于金刚萨垛(普贤菩萨),存于南天竺铁塔,后龙树菩萨开 铁塔,得金刚萨垛灌顶,受金刚界、胎藏界两大部密法,建立真言宗(密宗)。 传弟子龙智,龙智之弟子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来中国传法,密宗即传入我 国矣。修密宗之人,专持密咒真言,建立曼荼罗,所谓口持咒,手结印,意观想 ,以求三密相应,即身成佛。 密宗虽可即身成佛,然修持之法亦不易,不能广被上中下三根。佛慈悲至极 ,又传一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之净土法门,俾上圣下凡,同归净域,同登觉岸。 此乃一特别之法门,其特别之处何在?一者,此法门全仗佛力,故较之仗自力修 持之种种法门,容易多多矣。二者,由仗佛力故,此法门不须断惑即能了生死, 出轮回,行人只需具备真信切愿,一心持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六字名号,命终 即能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旦往生则了生脱死,超凡入圣,xx 退转直至成佛。故曰此法门为一特别之法门,又称“难信之法”。以念佛人之信 愿力,与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愿力感应道交,不论烦恼深或浅,不论业障重或轻 ,无有不蒙佛慈悲接引往生者。先了生死后断惑业,此真乃天下奇闻也! 故净土宗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如天普覆,似地均擎。九界同归,十方共 赞。千经俱阐,万论均宣。其大无外,上至等觉菩萨,不能超出其外;下至阿鼻 众生,亦可预入其中。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何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赞曰 :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以上已略述禅、教、律、密、净五宗之大概,其中律宗、净土宗为普遍性之 二宗。不论何宗均须受持戒律,不论何宗皆可兼修念佛。无戒行则万德不立,有 念佛则成就最稳。一切宗派、法门,均以戒律为基础,以净土为归宿也。 须知八万四千法门,乃佛陀应不同众生之根机而说,譬如应病与药,众生有 何病,即为说何法而治之。各宗派、法门虽修行之方法不同,其目的却一致,无 非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恢复本有之如来智慧德相而已。故曰“归元 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学佛之人,只需依据自己之根性,选择一契理契机之法 门来修持,皆可达到目的。 佛教现状之警示 佛法至今,实为衰残,时值末法,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八大宗派皆属没落。 “教宗”之天台、华严、三论、唯识等宗,研究之人少之又少,纵有亦多沦为学 术研究,难有真修实证。律宗之戒律精严,可现今之人要守住五戒都极难,更不 用说律宗繁多之戒律了。密宗有成就之人少之又少,学密之人不去持咒以求断惑 证真,多以贪求神通为事。唐密和藏密在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某些问题,唐密在 中国更是失传了千年之久。故当今较为流行的,只有禅净二宗。而禅宗在今天大 都变成了说口头禅,真正去参究的人少之又少,更不用说开悟了。净土是现在流 行最广最为普遍之一宗,然念佛之人多,有真信切愿之人少,大多求来生福报, 及现世富贵。更有变质的净土宗问题严重存在,邪师横行,人们如盲无导,佛法 七零八落,令人痛心疾首。 正当是时,面对这些现状,我们不禁要问,我们该怎么办? (红书包完稿于2009年6月2日晚上)


郑重声明:资讯 【宗派随想(红书包)_净土佛士的空间_百度空间】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