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总问道:“它还有个名字,达光,你恐怕也不知道吧,叫‘富贵虾’,大富大贵。怎么样?吃了海鲜,还长了见识。不虚此行吧!”
大家开心一笑。
下午一点,罗总一行准时达到玉环机床厂,受到厂长查华进的热情接待。查厂长把他们即将交付给客户的三台数控车床展示给客人,并让技术人员介绍有关情况。
刘冬青此刻才明白,它为什么被命名为“经济型”——整个车床运动来自三个无级调速的伺服电机,一个为主轴旋转主运动,另外两个通过滚珠丝杠分别转换为纵向和横向走刀运动,三者全都靠数控系统控制,此外还有一个4刀位的自动刀架,操作者只要按照加工需要编程输入系统,然后执行它,就可工作。另外,这种数控车还配备一个快速装夹机构,只要按照工件夹持直径做好弹性夹头,就可使用。为了能加工轴类零件,车床还配了个尾架。它的加工范围非常适合F产品类,主轴转速{zg}可达3000转/分钟。刘冬青对此赞叹不已。这简直就是搭积木式地将各个部分组合起来,成为一个有机体。
为了进一步考察这种数控车的动态精度、加工效率以及重复性、可靠性。罗总请查厂长安排人按照1号F产品试加工。刘冬青把准备好的图纸和50件坯料交给一位叫廖志火的小青年。
半个小时后,小廖编程完毕,找了个代用夹头,并把两种刀具安装好,开始对刀。试车{dy}件,尺寸未达到要求,小廖测量后修改程序。但刘冬青看到,整个程序走完,花了250秒钟。同时,刘冬青注意到,小廖此刻所用的转速是1800转/分钟,也就是每分钟90米不到的切削速度。这意味着刀具材料与转速及走刀量之间如有一个合理的搭配,效率还可提高。
刘冬青问小廖:“你用的是什么刀?”
小廖说:“就是普通的硬质合金刀,YT15刀片,焊接后在磨刀机上磨出来的。”
“这种刀片一般用于精车,走刀量和吃刀深度不可过大,但切削速度还可以提高一点。我们带来的坯件加工余量单边大约为0.7到0.9毫米,可作两刀切,加大点走刀量,这样,你可以把转速加大到2400转/分钟,刀具的负担会变轻而效率会更高。你试试看。”
“行!我试试。”
程序修改后,第二件试车下来,花了190秒。测量一下,刘冬青基本满意。这样,小廖又连车三件。刘冬青在一边测量,他提醒小廖尺寸有所变化。到第四件时,小廖说刀不行了,磨损点出来了。只好卸下来重磨。再次装刀后,刘冬青注意到小廖对刀修正程序花了大约十分钟。
小廖建议把走刀量和转速都调小些,这样一次磨刀换刀可以多车几件。刘冬青默认了。
修改程序后,每件时间用了220秒,同时连续车了十一件换刀。刘冬青粗略估计了下,不算磨刀,连同上下工件和换刀对刀修正程序,每天按八小时计,也就是80件到90件左右的班产量。这种生产效率,对于将来日产三、四千件的F产品来说,还是低得让人无法接受。
刘冬青与陈达光交换了意见,认为精度应该没问题,关键是效率,它影响产能。产能取决于效率和设备数量。提高产能,出路还是要放在提高效率而不是增加设备上;而要提高效率,首要的就是在刀具和工艺上下功夫。刘冬青感到了份量和压力。
已投稿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