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于儿童及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病性并发症。可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克萨奇病毒是最常见的一种。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 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与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接触被病毒传染的水源,也可经口传播,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xx不严也可造成传播。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xx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手足口病发病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4-9月多见,冬季发病较少。
手足口病起病一般较急,患儿常有发热,体温37℃~40℃,热程多为4~7天,7天以上者少见。病初部分患儿多伴有流涕、咽痛、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病后不久在患儿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现红色小xx,并迅速转为小疱疹,直径2-4mm,如米粒大小,呈圆形、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疼痛明显。此种皮疹有时在患儿臀部及肛周也可见到。在临床上本病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故通称为手足口病。口腔疱疹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并很快变成小溃疡,患儿流涎(流口水)吃东西时痛,甚至影响进食。 大多数病例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等特征,多数患者可以自愈。少数病例可发生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和肺炎等重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大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个别病例可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脏衰竭、肺水肿、肺出血等。患儿大多持续高热,出现精神差、烦躁、肢体无力及抽搐等神经系统表现,病情发展迅速,重症病例多在发病后3-7天内出现xxxx、呼吸、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死亡。
本病至今尚无特殊预防方法,坚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xxx具有xxxx作用,如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贯众等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在xx期间,本病如无合并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痊愈。xx原则主要对症处理,可服用维生素B、C及xxxx中萆药或抗病毒xx,有合并症病人可肌注丙种蛋白。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护理,做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应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品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