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离不开资源,把似有若无的变成有的,把不相干的资源为我所用,把远的资源变为近的要素——转型升级,发掘调度资源的本领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会有多大。”
3月3日,常州新春{dy}个投资超亿美元的日本精密铝压铸项目落户武进高新区;去年底,常州历史上{zd0}外资项目——总投资6亿美元的光宝集团华东营运中心在武进高新区正式启用——就在大项目纷至沓来之时,武进区副区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凌光耀接受记者采访的这一段开场白,颇为耐人寻味。
创造资源
出口加工区“无中生有”
“6亿美元项目什么概念?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销售700-800亿元的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武进高新区!”凌光耀说,这么大的项目,如果没有大吞大吐、快进快出的“口岸”,项目高效运转不可想象。
而“变无为有,创造资源”,是武进区委、区政府争办{gjj}出口加工区的共识和行动。
出口加工区的审批权限,由中国海关总署等十部委会签后,报国务院审批,要求非常严格,竞争异常激烈。国际金融危机后,武进人从国家鼓励出口的政策中“咂”出了一丝希望:这是个不错的机会——机不可失。“说了做,定了干”,一份申请材料经省政府同意后正式上报。去年底,国务院决定重新启动出口加工区审批工作,抢得先机的武进,在全国近30个待批地区中脱颖而出,6月23日经国务院单独行文批准设立。
仅3个多月过去,“武进出口加工区”拱型大门和报关大楼横空矗立;今年3月15日,正式封关运转。
“国”字号的外向型经济新区域,使武进高新区从无“心”到有“心”,“心脏”开始加快跳动——光宝华东营运中心一期顺利投产,3幢10万平方米厂房竣工,18条生产线投运,到年底将有44条生产线投运,用工达4500人;挪威ASNES滑雪板、美国SPEECO农机配件、香港瑞声科技公司通讯电子元器件、长发物流等一批项目,正等待进驻。
整合资源
“区镇共建”各得其所
土地要素紧缺和缺少高质量项目,成为各地发展常见的瓶颈。武进高新区的xx之道,是整合——把远离开发区的乡镇资源整合起来。
“区镇共建能否走得通,分享‘政绩指标’是重要推手。”湖塘镇一位镇干部坦言,谁都知道高新区配套优越,吸引力大,但武进许多镇都有工业集中区,也有自己的招商考核指标,如果不能在指标考核、财税分成上合理体现,“不会有人将辛苦招来的项目拱手送到高新区的”。
对此,武进高新区在明确“区镇共建”项目政绩考核、财政税费收入分配办法得到响应后,出台了两种共建模式:一是“区中园”。有实力的镇可在开发区设立1平方公里以上“区中园”,封闭式运行,开发区负责整体规划、产业布局审核、拆迁安置和社会事务等服务,镇负责开发建设和招商。二是“区外园”。开发区可设立区外特色产业园,在五大产业集聚区域,由开发区与所在镇共同投资建设区外特色产业园,入驻企业则享受开发区政策。
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苏江华将“区镇共建”称之为“经济组织形式的一次革命”。他说,在不改变行政格局前提下,突破行政区域壁垒,打造出合作共赢的经济利益联合体,xx可能将区镇产业优势、智力优势、人才优势充分释放。
优化资源
“近水楼台”相得益彰
武进高新区与常州科教城仅一路之隔。科教城内,企业研发总部、研究院所、高科技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超过150家。
就是这种丰厚“资源”,之前却似乎与高新区不相干,一路之隔,仿佛“楚河汉界”,你干你的,我干我的。
武进区委区政府提出:近水楼台先得“技”,“兔子要吃窝边草”。
欲取先予,武进高新区引进的47个海外领军型人才团队,有34个落户常州科教城;投桃报李,常州科教城欣然接受武进高新区10名干部进驻。互动成为常态,成为机制,让武进高新区赢得不竭的智力资源。
科教城研发机构“武进行”日前启动,南大常州研究院、大连理工常州研究院等48个研发机构进行了项目发布,常州科教城成为武进高新区“科技根据地”;在区镇共建的“区外园”遥观镇,“常州科教城成果转化基地”已正式挂牌。
与此同时,武进区先后组织50次较大规模的科技经济“城区对接”活动,有502个项目正式实施,而高新区独占鳌头。
统计表明,武进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全部产值的65%;去年在全省129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实力排位中上升3位,名列第1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