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节:科技不是只有男人可以玩(3)_李亮法_新浪博客
 听完这话,我越发懵懂。不过我发现,从前就有人嘲笑中国人到了旅游景点喜欢照相留念,回家{dy}件事就是向街坊邻居炫耀心得。如今旅游成了新时尚,除了写游记的习惯之外,更增添了在博客上贴风景照的爱好,只不过,现在强调的是,自己是站在相机背后按快门的那一个,而不是站在相机面前摆pose的那一个,仿佛这一点区别,就划出了一道艺术与非艺术的鸿沟。虽然从照片的效果来看,他们显然也没有看过多少80年代以后的美国《国家地理》。

  在十个博客有九个贴旅游照片的时代,我仍然咬牙宣布我就是喜欢数码相机,因为它节约——尽管有人提醒我,我花在更新数码相机上的钱换成胶卷也许够用一辈子了,更因为它可以PS,这项技术,让我在18岁以后{dy}次重新看到自己肤如凝脂的面容。这是技术革新带来的福利,我坚信这一点。直到某天,我去杭州参加一项IT“盛会”,在面对世界{dj0}IT巨头心情激荡的时刻,身旁的一位信誉级别很高的网商大叔突然拉住我问,数码相机的快门在哪里?

  也有男人不爱手机

  {dy}次听说手机,是在大学一年级暑假回家,和高中同学吃饭。饭桌上,大家各自谈论学校和功课,相互逼问有无拍拖,正在热闹间,没考上大学的那一个施施然走进来,手里拿着一部砖头大哥大,席上顿时鸦雀无声,事后我们回忆说,是那拔出来半米长的天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不过,当时萦绕在心头的一句话是,这小子发达了,我们用来上大学的一年的时间,他连手机都有了!说实话,这个事实直到现在依然能够对我脆弱的心灵造成打击,并在一定程度让我怀疑读书究竟有没有用。不过,在当时,除了羡慕之外,我们并不认为自己也需要一部手机。是的,手机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jd1}是一件稀罕物,尽管那时候的手机体积巨大、重量超乎想象、除了通话之外没听说有其他任何功能,而且价格很贵。还有许多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根本不需要一部手机——我可不希望我在洗手间的时候都能被人找到,有传呼机就足够啦。

  手机的普及和手机价格的降低,应该是有着极密切的关系的。2000年左右,新上市的诺基亚8210,在南方卖到8000多元,还有几个朋友从北京飞去广州买,因为北京根本没有货。太好看了,太小巧了,他们拿到手之后爱不释手,觉得这8000块钱花得值。那年夏天,我工作了,诺基亚8210跌到大概3000块钱,就成了街机,基本人手一部,女孩子还要用一条绳子将手机挂在胸口——当时能够轻巧到挂在脖子上的手机可不算多。8210没什么大毛病,有中文电话本和中文短信——这两点在现在看起来简直是废话,但是在当时就算是亮点了——更了不得的是,能换手机外壳的颜色!每个正版的外壳大概要100多块钱,但是公司门口那家手机铺,还提供20块钱一个的山寨壳(抱歉,那时候其实山寨这个词还没有开始流行,但是我实在太爱这个词了,所以就让它穿越了一下),不是很严丝合缝,但是至少能让手机变个色了,所以买的人很多。2001年,诺基亚出了8250,和8210没什么太大区别,不过屏幕的灯光从千人一面的黄绿色变成了蓝色,在电视上狂打广告,竟然又掀起了一股购买热潮。我们这群手握8210的人看着眼热,可是又觉得不值得为了这个就花几千块钱换手机。后来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就是过香港找了一个铺头,换手机屏幕里的灯泡,于是大家花了两三百块钱,给8210披上了8250的蓝色马甲。晚上在街上打手机的时候,就有一种自己比别人都时尚几分的骄傲。
已投稿到:
郑重声明:资讯 【第22节:科技不是只有男人可以玩(3)_李亮法_新浪博客】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