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格曼:脚蹬休闲皮鞋的抢劫犯
8 views


去年十月,我看到一幅出自迈克·彼得斯手笔的漫画。图画中,老师让一位学生用动词“洗劫(sacks)”造句,这位学生答曰,“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译者注:sacksSachs发音相同)”。

果不其然。上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指控高盛公司那些脚蹬Gucci休闲皮鞋的高级白领,涉嫌从事与抢劫无异的欺诈行为。

我所说的“抢劫”,意指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和Paul Romer)在1993年的一篇论文《抢劫:以破产牟利的经济黑幕》(Looting: TheEconomic Underworld of Bankruptcy for Profit)中对其所下的定义。这篇撰写于里根执政期间储贷危机之后的论文声称,危机中的许多损失,都是蓄意欺诈造成的。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否亦是如此?

就欺诈在此次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的大多数讨论,都集中在了两种骗术上,即掠夺性信贷和对风险的虚假陈述。显然,一些借款人经不起诱导,办理了他们不甚了解的复杂且昂贵的xx业务,而小布什时期的xx监管当局亦为此提供了便利——他们未能有效遏制滥发xx之风,甚至还阻止州一级政府自行采取措施。在大多数情况下,次级xx的提供商并未保留他们发放的xx,而是将其出售给了投资者——有时,他们非常清楚,其中蕴含的潜在损失要高于这些xx(或基于这些xx的证券)的购买者所意识到的风险。

我们正在目睹的,是对第三种骗术的控诉。

我们之前已有所了解的是,高盛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一面销售抵押xx支持证券,一面下注赌这些证券的价值下跌,试图以此谋取暴利。然而,这种做法尽管不够磊落,应受谴责,但算不上违法。但如今,SEC指控高盛公司创造并推销以失败为设计初衷的证券产品,意在使某个重要客户从这种失败中斩获利润。我所称的抢劫,指的就是这一行径。

被指控这样做的金融机构,并非高盛一家。据刚刚获得调查报告类普利策新闻奖的网站透露,有几家银行受对冲基金Magnetar之托,参与销售旨在失败的投资产品,而这家基金则下注赌这些产品失败。

那么,欺诈究竟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不管是掠夺性信贷,还是以欺骗手法销售抵押xx,都不是危机爆发的原因。但这些做法无疑加深了危机的恶劣程度,因为它们不仅推动了房市泡沫,而且创造了大量在泡沫破裂之际注定将变成有毒废物的资产。

而那些以失败为设计初衷的投资品,或许已放大了处于这些交易倒霉一方的银行的损失,进而加深了银行业危机,使得房市泡沫的破裂转变为一场令整个经济深陷其中的灾难。

一个明显的问题是,此刻正在被各方考量的金融改革,是否可以防止现在看来在过去10年已成猖獗之势的某些或全部欺诈行为再度出现。答案是肯定的。

比如,倘若存在一个独立的消费者保护机构,掠夺性信贷或许就不会如此肆无忌惮。参议院提议的法案中的另一项条款——xx提供方必须保留所发放xx5%的价值——或许可限制发放不良xx,然后迅速转手给毫无戒备之心的投资者这一行为。

目前尚不明朗的是,衍生品改革方面的提议——其主要条款是,信贷违约掉期(CDO)之类的金融工具必须像普通的股票和债券那样,进行公开且透明的交易——是否能阻止高盛公司被指控的这类恶行,虽然这些提议或许可防止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IG)肆无忌惮的行为,进而防止xx政府对其紧急救援。我们所能说的是,金融改革的最终版本{zh0}包括预防此类抢劫行为的言辞——尤其要阻止创立所谓的“合成式CDO”,即让投资者在没有实际拥有相关资产的情形下,对其下重注的产品。

但是,我们从针对高盛公司的指控中所能汲取的主要教益,并非印制精美的改革文本,而是变革华尔街的极端紧迫性。在聆听金融业说客和一直与之沆瀣一气的共和党政客的说辞时,你会觉得,只要xx政府允诺不再紧急救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这种说法可谓谬以千里——这并不仅仅是因为这种许诺毫无可信度可言。

还在于这样一个事实:金融业的一大块已变成一种非法勾当,一种极少数人拿着令人乍舌的高薪,误导并剥削消费者和投资者的游戏。如果我们不降低这些行径的兴隆程度,那么,诸如此类的勾当将一如往昔地延续下去。

链接阅读:

8 views

原文链接:" http://www.dongxi.net/b00w0"

作者: Kevin·Ren


郑重声明:资讯 【克鲁格曼:脚蹬休闲皮鞋的抢劫犯】由 发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企业库qiyeku.com)证实,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本文有侵犯到您的版权, 请你提供相关证明及申请并与我们联系(qiyeku # qq.com)或【在线投诉】,我们审核后将会尽快处理。
—— 相关资讯 ——